导航

消息

写文章

饮片形态


拼音

Chán Sū

别名

蟾蜍眉脂(《药性论》),蟾蜍眉酥(《日华子本草》),癞蛤蚂浆(《新疆药材》),蛤蟆酥(《山东中药》),蛤蟆浆(《中药材手册》)。

来源及植物形态

蟾酥,始载于《药性本草》,原名蟾蜍眉脂。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 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或黑眶蟾蜍B. melanostictus Schneider的干燥分泌物,经加工干燥而成。主产于河北、山东、四川、湖南、江苏、浙江等地。此外,辽宁、湖北、新疆亦产。


中华大蟾蜍 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


黑眶蟾蜍B. melanostictus Schneider

采制

夏、秋季捕得蟾蜍后,将体表洗净,晾干,然后刺激其耳后腺及皮肤腺,使之分泌浆液。浆液须盛于瓷器内,忌与铁器接触,否则易变黑色;并须立即加工,以免时间过久而变质。


蟾酥:取蟾酥块捣碎,置磁盆中加入白酒浸渍。时时搅动,至全部溶化成稠膏状,取出置盆中,放通风洁净处晾干,碾成细粉。(每蟾酥10斤,用白酒20斤)


蟾酥:系用鲜牛奶浸渍,制法同上。但夏季炎热时不宜采用,因易于酸败。(每蟾酥10斤,用鲜牛奶20斤)

性味归经

性味:甘辛,温,有毒。

①《纲目》:"甘辛,温,有毒。"

②《本草正》:"味辛麻,性热,有毒。"

③《本草汇言》:"味辛苦烈,气热,有毒。"


归经:归心经。

本草通玄》:"入足阳明、少阴。"

功能主治

解毒,消肿,强心,止痛。治疔疮,痈疽,发背,瘰疬,慢性骨髓炎,咽喉肿痛,小儿疳积,心衰,风、虫牙痛


1.蟾酥有良好的解毒消肿作用,对多种痈疽疔疮及咽喉肿痛等都可运用,外用内服皆有良效。例如《济生方•卷八》蟾酥丹,以本品配黄丹为末,白面为丸麦粒大,针破患处,纳入一丸,治疔疮。《外科正宗•卷二》蟾酥丸,以之与雄黄、枯矾、麝香朱砂等配伍为丸绿豆大,每服五丸,葱白汤下,取汗,治疔疮痈疽及各种恶疮,不痛或麻木。《中药制剂手册》六神丸,以之与牛黄雄黄麝香冰片珍珠为末,百草霜为丸,口含噙化或温开水送服,或取丸研碎米醋调敷患处,治烂喉丹痧、喉风、乳蛾及咽喉肿痛,有消肿解毒之良效。


在古人用其治恶疮经验的启发下,今人将其用于各种癌肿,有攻毒抗癌消肿止痛之效。如《常用抗肿瘤中草药》治肝癌,以之与天龙、龙葵藤梨根夏枯草等配伍;治肠癌,以之与白花蛇舌草蛇莓等配伍;治白血病,以之与三尖杉、肿节风等合用。还可与放疗、化疗配合应用,有协同抗癌之效。


此外,亦可用治瘰疬,如《医学正传•卷六•疮疡》蟾酥膏,以之与白丁香寒水石巴豆等同用,各研末,炼蜜为丸绿豆大,每用1~3丸,纳入针窍中,脓尽为度,治瘰疬窦道流脓。


2.本品有良好的麻醉止痛作用,治牙痛无论何因所致均有佳效。《景岳全书•本草正•蟾蜍》治风虫牙痛,单用本品研细,以纸捻蘸少许点患处即止;验方牙痛一粒丸,以蟾酥30%、雄黄30%、甘草20% 、硼砂20%,分别研极细,混匀,水泛为丸如菜子大,每取一粒填入牙痛处,并塞以棉球,以防脱落,对风火牙痛及龋齿痛有速效。又可作为表面麻醉剂,用于局麻止痛,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麻药类方》外敷麻药方,以之与川乌草乌、生南星、生半夏等为末,烧酒调敷患处,即麻木任割不痛。临床以上方为基础加减应用,作为五官科手术中的黏膜麻醉,如牙龈分离、松动牙的拔除、鼻息肉摘除术等,均获较好效果。亦可用于恶性肿瘤痛等。


3.本品辛温走窜,嗅之催嚏,又能开窍醒神、辟秽止痛,可治夏伤暑湿秽浊不正之气及饮食不洁所致的痧胀腹痛吐泻,甚则昏厥之证,常与苍术麝香丁香雄黄等药同用为丸,用时研末吹入鼻中,如《集验简易良方•卷一》蟾酥丸。


此外,《药性本草》以之与麝香朱砂为丸服,治小儿疳积羸瘦。

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外用:研末调敷或掺膏药内贴患处。


内服:0.015 ~ 0.03g,多入丸、散用。


注意:

1.本品有毒,内服慎勿过量,否则易致中毒。

2.本品除有毒外,又能收缩子宫,故孕妇忌用。

3.《本草纲目•卷四十二•蟾除》云:蟾酥,“其汁不可入目,令人赤、肿、盲。或以紫草汁洗点,即消。”

4.中毒与急救。中毒多由过量服用所致,多在0.5~2 小时内发病。中毒症状:消化系统可见频繁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严重者可致脱水;循环系统可见胸闷心悸、心动缓慢、伴有心律不齐,少数可见脉细弱、口唇发绀、肢冷、血压下降等休克现象,心电图可见房室传导阻滞、S-T段压低与T波倒置;神经系统可见头晕、头痛、口唇或四肢麻木嗜睡、出汗、膝反射迟钝或消失,少数由于心律紊乱,导致脑供血不足而惊厥。

急救:视症情给予洗胃、导泻、补液、抗休克等治疗,一般在治疗后1~12小时内中毒症状消失。

各家论述

1.《药性论》:"脑疳,以奶汁调滴鼻中。"

2.《日华子本草》:"治蚛牙,和牛酥摩;治腰肾冷,并助阳气,以吴茱萸苗汁调敷腰眼并阴囊。"

3.《本草衍义》:"齿缝中血出,以纸纴子蘸干蟾酥少许,于血出处按之。"

4.《医学入门》:"主痈疽疔肿瘰疬,一切恶疮顽癣。"

5.《纲目》:"治发背疔疮,一切恶肿。"

6.《本草正》:"治风、虫牙痛,以纸拈蘸少许点齿缝中。"

7.《本草经疏》:"蟾酥,诸家所主,但言其有消积杀虫、温暖通行之功,然其味辛甘,气温散,能发散一切风火抑郁、大热痈肿之候,为拔疔散毒之神药,第性有毒,不宜多用,入发汗散毒药中服者,尤不可多。""诸家咸云治小儿疳瘦,恐非正治,不宜漫尝也,即用亦(须)煅过者。若欲内服,勿过三厘。慎毋单使,必与牛黄、明矾、乳香没药之类同用乃可。如疮已溃,欲其生肌长肉之际得之,作痛异常,不可不知也。"

8.《本草汇言》:"蟾酥,通行十二经络、藏府、膜原、溪谷、关节诸处。""蟾酥,疗疳积,消臌胀,解疔毒之药也。能化解一切瘀郁壅滞诸疾,如积毒、积块、积胀、内疔痈肿之证,有攻毒拔毒之功也。"

9.《本草求真》:"蟾酥,味辛气温有毒,能拔一切风火热毒之邪,使之外出。盖邪气着人肌肉,郁而不解,则或见为疔肿发背、阴疮、阴蚀、疽疠恶疮,故必用此辛温以治,盖辛主散,温主行,使邪尽从汗出,不留内入,而热自可以除矣。性有毒,止可外治取效;即或用丸剂,亦止二、三、四厘而已,多则能使毒人。其用作丸投服,亦宜杂他药内,勿单服也。"

10.《本草便读》:"蟾酥,善开窍辟恶搜邪,惟诸闭证救急方中用之,以开其闭。然服食总宜谨慎,试以少许置肌肤,顿时起泡蚀烂;其性可知。研末时鼻闻之,即嚏不止,故取嚏药中用之。此药止可外用,散痈疽,消疔毒,杀虫疮,却有功效耳。"

按语备注

蟾皮:始载于《本经逢原》。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等的皮。又名癞蟆皮。全国各地均产,鲜用或干用,本品味辛性凉有微毒。功能清热解毒,利水消胀。适用于痈疽肿毒、疳积腹胀等症。近人用其治喘咳痰多及恶性肿瘤。内服3~6g,煎汤或研末。外用适量,干者研末调敷,鲜者(刚剥下者)可以外皮面着肉(或皮肤)贴患处。


查看更多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