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无头疽是多种发生在骨骼与关节间的化脓性疾病的统称。其特点是漫肿色白,疼痛彻骨。难消,难溃,难敛,并能形成瘘管。如发于长骨者多损骨;发生于关节的,易造成畸形,《外科证治全书》云:“阴疽之形,皆阔大一,根盘坚硬,皮色不变,或痛或不痛,为外科最险之症。”临床上常见的附骨疽及环跳疽是无头疽的代表性疾病,本节重点介绍。相当于西医的化脓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
附骨疽
附骨疽是一种毒邪深沉、附着于骨的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是多发于四肢长骨,局部胖肿,附筋着骨,推之不移,疼痛彻骨,溃后脓水淋漓,不易收口,可成窦道,损伤筋骨。《备急千金方》云:“以其无破,附骨成脓,故名附骨疽。”本病根据发病部位不同,又有不同名称:如生在大腿外侧的,叫附骨疽;生于大腿内侧的,叫咬骨疽;只生在股胫部的,叫股胫疽等:病名虽异,但其病变部位均在四肢长骨,病因、证治大致相同,故合并论述,相当于西医的急、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环跳疽
环跳疽是指发生在髋关节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是好发于儿童,局部漫肿疼痛,影响关节屈伸活动,全身症状严重,溃脓后难以收敛,容易造成残废。《外科大成》云:“环跳疽生环跳穴,漫肿隐痛,尺脉沉紧,腿不能伸。”根据发生的部位不同,中医有不同的名称,如发生于膝关节的,称疵疽;发于足踝关节的,称足踝疽;生于肩关节的,叫肩中疽;生于肘关节者,叫肘疽;生于腕关节,叫兑疽。病名虽异,但其病因·,证治与环跳疽相似。本病相当于西医的化脓性髋关节炎。
病因
诊断
附骨疽
好发于2-10岁的男孩。多发于四肢长骨,发病部位以胫骨为主,其次为股骨、肱骨、桡骨。
发病急骤,先有全身不适,寒战,高热达39℃-40℃,口干,溲赤,便秘;初起患肢疼痛彻骨,1-2日内即不能活动。继之皮肤微红微热,胖肿骨胀。如发生在大腿部时,红肿则不易觉察,病变的骨端具有深压痛和叩击痛,可作为本病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大约在发病后3—4周化脓,此时身热持续不退,局部色红胖肿.骨胀明显。溃脓后,脓出初稠后薄,淋漓不尽,不易收口则成窦道。患处可摸到骨骼粗大.高低不平,以药线或探针探之,常可触及粗糙死骨,此时即转为慢性附骨疽。此后常反复发作,流脓,瘘管经久不愈,或时发时愈,窦口周围常并发湿疮、脓疱以及色素沉着。窦口凹陷,死骨可能是一大块,也可能是数小块,小的常能自行排出,大的不能自出,必须待死骨排出,疮口方可愈合。
辅助检查:血白细胞计数高达30X10⁹以上,中性粒细胞在80%-90%,血沉加快,血液细菌培养常为阳性。X线摄片常在发病2周左右在于骺端显示有模糊区和明显的骨膜反应,并可见囊肿状的软组织阴影,数周后可有骨质破坏影象,周围骨萎缩,死骨和空壳形成,以后可见硬化的死骨阴影。CT检查较X线检查可明显提早发现病灶,并可清楚地显示软组织的变化,可明确炎症位置。
环跳疽
好发于14岁以下儿童。发病部位在髋关节(环跳穴)。
初起即有恶寒、高热、头痛等全身症状。髋部筋骨隐隐作痛,皮色不变,活动障碍。继而疼痛加剧,呈半屈曲状,臀部外突,大腿略向外翻。成脓期皮肤掀热,皮色微红,疼痛剧烈,肿势蔓延腰胯,下及大腿,关节呈半屈曲位;伴高热、口渴、大便秘结,按之有波动感者,为内已成脓。化脓期约在发病后1—3个月。溃后流出黄稠脓液,后变稀薄,全身症状减轻,而疮口不易愈合。愈后常见关节畸形、僵硬、不能活动,或造成关节脱位或僵硬,而形成残废。
辅助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可高达11X10⁹一20X10⁹,中性粒细胞80%-90%。X线摄片在早期仅见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无骨质变化。后期可见关节软骨破坏,关节间隙变窄,同时骨质有脱钙现象。关节穿刺液可作细菌培养及细胞计数、分类。
治疗
附骨疽
一、内治法
(一)湿热邪滞
起病急骤,患肢疼痛彻骨,胖肿骨胀,皮肤微红微热,按之灼热;寒战高热,头痛纳差,口干,溲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分析:湿热邪毒蕴结于骨骼,以致经络阻塞,气血凝滞,阻塞不通,故疼痛彻骨,胖肿骨胀;湿热毒邪郁阻于筋骨,病位较深,故皮肤微红、微热;湿热郁滞,正邪相争,故寒战高热;头痛、纳差、口干、溲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湿热郁滞之象。
治法:清热利湿,化瘀通络。
方药:仙方活命饮合五神汤加减。
(二)热毒炽盛
起病约1-2周后,高热持续不退,患肢胖肿红赤,剧痛,皮肤掀红灼热,并有波动感;舌红,苔黄,脉洪数。
辨证分析:湿热邪毒蕴久而化热,热毒之邪蕴结于骨骼,局部气血凝滞,故患肢胖肿红赤、灼热;热胜肉腐,肉腐则为脓,故局部剧痛,有波动感;热毒炽盛,故高热;舌红、苔黄、脉洪数为热毒炽盛之象。
治法:清热利湿,和营托毒。
方法:黄连解毒汤合五神汤加减,
(三)脓毒蚀骨
溃后成漏,脓水淋漓不尽,久不收口,或时发时愈,患肢肌肉萎缩,可摸到粗大的骨骼,以探针检查常可触及粗糙死骨;伴神疲乏力,面色光白,头晕心悸,低热;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濡细。
辨证分析:脓液由气血所化生,流脓日久及邪毒久恋,耗伤气血,以致正气亏损,邪毒留恋,故久不愈合,脓水淋漓不尽;气血亏损,脾胃虚弱,气化无力,故神疲乏力,面色光白,头晕心悸;舌淡红、苔薄白、脉濡细为气血亏损之象。
治法:调补气血,解毒化湿,
方药:托里消毒散加减。
二、外治法
初起用金黄膏或玉器膏外敷,患肢用夹板固定,以减少疼痛,防止病理性骨折。成脓期则应早期切开引流,用七三丹或九一丹药线引流,外用红油膏或冲和膏盖贴。脓尽改用生肌散、白玉膏换药。
对已形成窦道者,用千金散或五五丹药线腐蚀,疮口扩大后改用八二丹药线,太乙膏或红油膏盖贴,也可作手术清创。
环跳疽
一、内治法
(一)湿热下注
髋部筋骨隐隐作痛,活动受限,皮色发红,局部肿胀,疼痛较剧,屈曲不伸;伴恶寒,发热,头痛,口渴,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分析:湿热下注,经络阻塞,气血瘀滞,故筋骨活动不利及红、肿、痛发作;湿热泛溢全身,邪热伤津,故见口渴、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湿热之象。
治法:清热利湿,和营解毒。
(二)气虚血滞
后期全身热病症状已解除,关节疼痛,屈伸不利,或挛缩畸形,或僵硬不能活动,疮口流脓稀薄,久不愈合;伴神疲乏力,纳差;舌质暗淡,苔白,脉沉细。
辨证分析:湿热毒邪耗伤正气,损伤气血,邪毒留恋,以致气虚血滞,络脉不通,则筋骨不利;气血运化失常,则神疲乏力,纳差;舌淡、苔白、脉沉细为气虚之象。
治法:益气活血。
二、外治法
初期用金黄膏或玉露膏外敷。中期宜切开排脓;溃后期用八二丹、九一丹药线引流。


求道
畅读VIP

403

0

四君人参
畅读VIP

720

0


求道
畅读VIP

428

0

四君人参
四君严选
畅读VIP

422

0


白术
签约讲师
畅读VIP

504

0

四君人参
四君严选
畅读VIP

1270

1

四君人参
作者授权
畅读VIP

1250

0

凤翅
签约讲师
作者授权
畅读VIP

617

0


白术
签约讲师
四君严选
畅读VIP

1589

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