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饮片形态


拼音

Hán Shuǐ Shí

别名

凝水石、白水石(《本经》),凌水石(《别录》),盐精(《丹房鉴源》),水石、冰石(《石药尔雅》),鹊石(《本事方》),盐精石、泥精、盐枕、盐根(《纲目》)。

释名

《本草纲目•卷十一•凝水石》:“析片投水中,与水同色,其水凝动,故名凝水石。又可夏月研末煮汤,入瓶倒悬井底,即成凌冰,故有凝水、白水、寒水诸名。”

来源及植物形态

寒水石,始载于《本经》,原名凝水石。为硫酸盐类矿物芒硝Mirabilite的天然晶体。产于山西、河北、四川、湖南等地,多发现于卤地积盐之下。

采制

寒水石:取净寒水石,置坩锅或其他容器内,在无烟的炉火中煅至红透,取出放凉,捣碎或研粉即得。

性味归经

性味:辛咸,寒。

①《本经》:"辛,寒。"

②《纲目》:"辛,咸。"


归经:入心、胃、肾经。

①《纲目》:"入肾走血。"

②《本草新编》:"入胃经。"

③《本草撮要》:"入手足少阴、太阴、阳明经。"

功能主治

清热降火;利窍;消肿。主时行热病;壮热烦渴;咽喉肿痛;水肿;尿闭;口舌生疮;痈疽;丹毒;烫伤。


1.本品大寒质重,能清热泻火,并可借清热作用以除烦止渴,用于热在气分,大热烦渴,脉洪大诸症。每与石膏伍用,如《温病条辨•卷二》三石汤。亦可配伍清热、开窍药治热陷心包证,如《千金翼方•卷十八》紫雪


2.研末外用亦能清热泻火而治口舌生疮,咽喉肿痛,风热火眼及烧烫伤

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内服:煎汤,10-15g;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掺或调敷。


注意:脾胃虚寒者忌服。

1.《本草经集注》:畏地榆

2.《本草经疏》:凡阴虚火旺,咳嗽吐血,多痰,潮热骨蒸,并脾胃作泄者不宜服。

3.《本草求真》:虚人热浮,切忌。

各家论述

1.《本经》:主身热,腹中积聚邪气,皮中如火烧,烦满,水饮之。

2.《本草经集注》:解巴豆毒。

3.《别录》:除时气热盛,五脏伏热,胃中热,烦满,口渴,水肿小腹痛

4.《医学入门》:治小儿丹毒,烧为末,醋调敷之。

5.《纲目》:治小便白,内痹,凉血降火,止牙疼,坚牙明。

6.《医林纂要》:除妄热,治天行大热及霍乱吐泻,心烦口渴,湿热水肿

7.《本草求真》:敷汤火伤。

8.《本草求原》:治心肾实热

9.《纲目》:凝水石其气大寒,其味辛咸,入肾走血,除热之功,同于诸盐。古方所用寒水石是此石,唐、宋诸方寒水石石膏,近方寒水石则是长石、方解石。用者详之。

10.《本草经疏》:凝水石,《本经》味辛气寒,《别录》加甘,大寒无毒。《经》曰,热之气,凉以和之,大热之气,寒以取之。又曰,热淫于内,治以咸寒。大寒微咸之性,故主身热邪气,皮中如火侥,烦满,及时气热盛。五脏伏热,胃中热也,易饥作渴,亦胃中伏火也,甘寒除阳明之邪热,故能止渴不饥。水肿湿热也,小便多不利,以致水气上溢于腹,而成腹痹,辛咸走散之性,故能除热利窍消肿也。疗腹中积聚者,亦取其辛散咸软之功耳。凝水石,按本文云盐之精,则与石膏、方解石大相悬绝矣。因石膏寒水石之名,而王隐君复云寒水石又名方解石,以致混淆难辨,其功能各不同,用者自宜分别。生卤地,味辛咸,碎之如朴硝者,是凝水石。其气大寒,能除有余邪热。《经》曰诸腹胀大,皆属于热者宜之,诸湿肿满属脾士者忌之,大宜详审,慎勿有误。

11.《本经逢原》 :寒水石,治心肾积热之上药,《本经腹中积聚,咸能软坚也;身热皮中如火烧,咸能降火也。匮》风引汤,《局方》紫雪,皆用以治有余之邪热也、如无者,戎盐、玄精石皆可代用,总取咸寒降泄之用耳。

按语备注

本品《本经》名凝水石,为芒硝的天然晶体。但近世商品药材,北方习用者为红石膏(含杂质较多的一种石膏),南方习用的则是方解石。《本草纲目•卷九•石膏》亦云:“按古方所用寒水石,是凝水石。唐、宋以来诸方所用寒水石,即今之石膏也。近人又以长石、方解石为寒水石,不可不辨之。”芒硝在水中的溶解度以34°C时最大,此相当于夏天的一般温度,此温度的芒硝饱和溶液入冷水或井中,可因温 度降低而析出结晶,状如“凌冰”。但石膏在水中溶解度甚小,方解石不溶于水,在上述情况下,此二者均不能析出结晶。


寒水石古时亦常用。近世则应用较少。如所用者为芒硝之天然晶体,其效用当与芒硝相似。如为红石膏,则与石膏相仿。若为方解石,则功效似石膏而力较弱。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