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饮片形态


拼音

Dīnɡ Xiānɡ

别名

丁子香(《齐民要术》),支解香、雄丁香(《本草蒙筌》),公丁香(《本草原始》)。

来源及植物形态

丁香,始载于《药性本草》。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Eugenia caryophyllata Thunb.的干燥花蕾。主产于坦桑尼亚、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以桑给巴尔产量大,质量优。我国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亦有栽培。


丁香Eugenia caryophyllata Thunb.

采制

通常在9月至次年3月间,花蕾由青转为鲜红色时采收。采下后除去花梗,晒干。


炮制:除去杂质,筛去灰屑。用时捣碎。

性味归经

性味:辛,温。

①《开宝本草》:"味辛,温,无毒。"

②《纲目》:"辛,热。"


归经:入胃、脾、肾经。

《汤液本草》:"入手太阴,足阳明、少阴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脾、胃、肾四经。"

功能主治

温中,暖肾,降逆。治呃逆呕吐反胃,泻痢,心腹冷痛,痃癖,疝气,癣疾。


1.丁香辛温芳香,能温中止痛,治疗中焦寒凝之脘腹冷痛,单用,或配肉桂干姜等温中之品。本品尤长于温胃降逆,为治疗胃寒呕吐呃逆之要药,《蜀本草》称其“疗呕逆甚验”。治胃寒呕吐,常与半夏生姜配伍;《证治准绳•女科》治妊娠恶阻,用丁香人参藿香同用。治胃寒呃逆,常与柿蒂配伍;中虚有寒而呃逆屡发者,加入人参党参以益气。对于虚寒泻痢,可随证配伍干姜人参白术肉豆蔻等。


2.丁香尚能温肾助阳,治疗肾阳不足所致的阳痿、腰膝痠冷,可与附子肉桂巴戟天等同用。


此外,本品外用可治癣症,用丁香酒精浸液或煎液涂擦患处。

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内服,煎汤,2~5g;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调敷。


注意:热病及阴虚内热者忌服。畏郁金

①《雷公炮炙论》:"不可见火。畏郁金。"

李杲:"气血胜者不可服,丁香益其气也。"

③《本草经疏》:"一切有火热证者忌之,非属虚寒,概勿施用。"

各家论述

1.《雷公炮炙论》:凡使(丁香)。有雌雄,雄颗小,雌颗大,似枣核。方中多使雌,力大,膏煎中用雄。


2.《开宝本草》:丁香,二月、八月采。按广州送丁香图,树高丈余,叶似栎叶,花圆细,黄色,凌冬不雕。医家所用惟用根。子如钉子,长三、四分,紫色,中有粗大山茱萸者,俗呼为母丁香,可入心腹之药尔。......温脾胃,止霍乱。(治)壅胀,风毒诸肿,齿疳匿。


3.《本草经疏》:丁香,其主温脾胃、止霍乱壅胀者,盖脾胃为仓凛之官,饮食生冷,伤于脾胃,留而不去,则为壅塞胀满,上涌下泄,则为挥霍撩乱,辛温暖脾胃而行滞气,则霍乱止而壅胀消矣。齿疳者,亦阳明湿热上攻也,散阳明之邪,则疳自除。疗风毒诸肿者,辛温散结,而香气又能走窍除秽浊也。


4.《本草通玄》:丁香,温中健胃,须于丸剂中同润药用乃佳。独用多用,易于僭上,损肺伤目。


5.《本草新编》:丁香,有雌雄之分,其实治病无分彼此。直中阴经之病,最宜用之,但不可用之于传经伤寒也。


6.《得配本草》:丁香,得五味子奔豚,配甘蔗、姜汁治干呕肉桂温能发表,丁香温能和胃。


7.《药性论》:"治冷气腹痛。"


8.《海药本草》:"主风疳匿,骨槽劳臭。治气,乌髭发,杀虫,疗五痔,辟恶去邪。治奶头花,止五色毒痢,正气,止心腹痛。"


9.《日华子本草》:"治口气,反胃,疗肾气,奔豚气,阴痛,壮阳,暖腰膝,杀酒毒,消痃癖,除冷劳。"


10.《开宝本草》:"温脾胃,止霍乱。(治)壅胀,风毒诸肿,齿疳匿。"


11.《本草蒙筌》:"止气忒、气逆。"


12.《纲目》:"治虚哕,小儿吐泻,痘疮胃虚灰白不发。"


13.《本草正》:"温中快气。治上焦呃逆,除胃寒泻痢,七情五郁。"


14.《本草汇》:"疗胸痹、阴痛,暖阴户。"


15《医林纂要》:"补肝、润命门,暖胃、去中寒,泻肺、散风湿。"


16.《本草再新》:"开九窍,舒郁气,去风,行水。"


17.《药材学》:"治慢性消化不良,胃肠充气及子宫疝痛。"

按语备注

1.丁香性味辛温,气味芳香,温中焦而降胃气,善治呃逆呕吐;暖下焦而助肾阳,可治阳痿宫冷之症。


2.丁香虽能温中降逆,能治脾胃不和之症,然有特殊香气,有些病员服后有不适应的反应,故当视人而投治。


3.母丁香丁香的干燥果实。在果实近成熟时采摘。应用与丁香花蕾相似,但药力较弱,功效较差。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