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干祖望:孙思邈生卒之谜

四君人参

浏览:840

时间:2020-09-16

一、可以怀疑的史料


关于孙思邈的生卒时间,史料所载,说法不一,其间先后差距竟达百年。纵然至今还在研讨争议,但仍无真正的定论。


自《四库全书总目提要》①、《十七史商榷》②提出孙氏生卒质疑之后,就引起了人们考证的兴趣。在这两百多年中(指1781年《四库全书总目提要》、1789年《十七史商榷》粹行到现在)见仁见智的争议,一直没有停止。《旧唐书①・孙思邀本传》:"永淳元年(682年),卒"的记载,已被史学家、医学家、药学家及有关科技工作者所同意。虽然还有什么"永淳二年(岁次癸未,683年,本年十二月改元为弘道,在正史上并无永淳二年)者②"、有"永徽三年(652年)者③,但都已否定了。至于还有永淳九年"④者,考永淳仅有一年,并无九年,恐"九"为"元"字之误。


诞生日期,聚讼纷坛,尽管现在似乎以隋・开皇元年(581年)诞生享年101岁作为"定论",但内中破绽,还是俯拾即是。


此外,还有从记载、碑铭、推算、考证出来的如:梁・天监十年(511年)左右⑤;梁・天监十七年⑥(518年);梁・大同三年(537年)⑦梁・大同七年(541年)⑧;周・宣帝时(578579年)⑨;隋・仁寿元年(601年)⑩。与隋・皇泰元年(618年)(11)等。所以他的享年也除了现在"公认"的101岁之外,还有171岁左右,164岁、145岁、141岁、一百零


四、五岁、80岁及64岁。至于其中上下一岁者,乃虚龄与实龄之差。纵然这样多的差额,还是比较接近141岁的事实。其所以然者,因素固然很多,但误于原始史料者,应置首位。因之,我们不能不先把记载孙氏事迹的文献、碑志,予以讨论。


(一)新旧《唐书》的破绽


①《四库全书总目提要)200卷,清・纪陶(1724-1805年)总纂。刊于1782年。②《十七史商榷》99卷,清・王鸣盛纂,刊于1787年。

①《旧唐书》200卷,后晋・刘晌等撰,945年完稿。原名《唐书》,因与宋・欧阳修等所撰《新唐书》相区别而冠以"旧"字。

②见陕西省、耀县、孙家源的清・同治十一年"唐代敕封妙应真人之光茔碑"。③见《续仙传》。

④见《玄品录》。

⑤根据《旧唐书》推算。

⑥见《四部总录医药编》转引《通义堂文集》。

⑦根据《大唐新语》推算。

⑧根据《旧唐书》。

⑨见"唐代敕封妙应真人之先茔碑"。

⑩见《旧唐书》。(11)某学者推算。


考《旧唐书》成书于后晋(936-940年)。天福六年(941年)开馆展卷,至开运二年(945年)脱稿。此时正值建都洛阳①的后唐(923-936年)、建都扬州②的吴(892-937年)亡国不久,建都成都③的后蜀(934-965年)、南昌④的南唐(937-975年)、广州⑤的南汉(905-971年)、长沙⑥的楚(896-951年)、福州⑦的闵(893-945年)及江陵⑧的南平(907-965)等国,群雄称霸,割据中原的乱世,根本不是坐定下来修史撰志的时候。加之本史仅仅用四、五年间来草率完成。而且正当本书杀青之日,也就是后晋巢覆之时,完成后墨迹未干而江山易主。所以后人对本书的评价是"仓促成书","语多支蔓",信非虚语。它虽有唐皇朝历代"实录"及史馆"国史"可资采摘,但总以战祸连绵,丧乱无法征集而没有过多足以充实利用的正确素材。乃不能不旁采杂说、稗官、传记以补充。更有一个写史惯例,往往专重于国家大事、天灾人祸、君主王室、功臣大将,对目为九流三教的医人医事,视为无挂齿之必要而未加关注着墨。


当然,也还有它有利的一面,如唐之亡(907年)距后晋之兴(936年),时逾不过30年之近。唐都长安①至后晋都沛梁②路不到六百公里之遥,各种文件不至于全付荡然。所以撰史者尚有一鳞半爪资料可据。不足之处当然再乞灵于稗官小说。唐人的街谈巷语小说本来谎诞不经的特色早就在文坛上享有"盛名"。所以《西阳杂俎》③、《宣室志》④、《大唐新语》⑤、《谭宾录》⑥、《独异志》⑦、《前定录》⑧、《定命录》⑨等有孙氏记载的都是借鉴对象。这样而要求很高的准确性,是很困难的。


《新唐书》⑩是宋・仁宗赵侦(1023-1063年在位)认为《旧唐书》浅而陋,乃使宋祁(998-1061年)、欧阳修(1007-1072年)重撰唐史。宋、欧两公俱为一代文豪,而且自庆历四年(1044年)开馆动笔,至嘉祐五年(1060年)历16年之久而书成。诚如《二十二史札记》①评谓:"五代纷乱之时,①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


②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为中心的一大片地区。

③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

④南昌,今江西省、南昌市。

⑤广州,今广东省、广州市。

⑥长沙,今湖南省、长沙市。

⑦福州,今福建省、福州市。

⑧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

①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

②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

③《西阳杂俎》20卷,唐・段成式撰。

④《宣室志》10卷,唐・张读撰。

⑤《大唐新语》13卷,唐・刘肃撰。

⑥《谭宾录》8卷,唐・胡璩撰。

⑦《独异志》10卷,唐・李亢撰。

⑧《前定录》10卷,唐・钟籁撰。

⑨《定命录》10卷,唐・赵自勤原著,吕道生增定。

⑩《新唐书》225卷,余见正文。

①《二十二史札记》36卷,清・赵翼撰。


唐之遗闻往事,既无人记述,残篇故籍,亦无人收藏,虽恳诏购求,而所得无多,故;日唐书根据较少。至宋仁宗时,则太平已久,文事正兴,人间记载旧事多出于世,故新唐书采取较多。"但十分遗憾,对孙思邈的史料,非但没有增添,而且反把几处落笔明确的《;日唐书》搞成模棱两可,朦胧其辞。例如《旧唐书》的"太宗即位",显然是指贞观元年(627年),而《新唐书》改为"太宗初";《旧唐书》的"显庆四年(659年)"改为"显庆中";《旧唐书》的"永淳元年(680年)卒"改为"永淳初卒"。其所以然者,显然为难以自圆的乖误柄凿之处,留以斡旋余地。


如《旧唐书》:"癸酉之岁,思逸自云开皇辛酉岁生"。考开皇二十年(581-600年)中,根本没有"辛酉"之岁。


又如《旧唐书》:"周宣帝时,思逸以王室多故,。"考北周宣帝字文�,在戊戍年(578年)六月在位,已亥年(579年)二月,即传位于其子字文阐,也即在陈・宣帝陈硕・太建十年、十一年间。根据史书纪年惯例,应用正统年号,所以该书"陈・太建"才合于理,不该写"周宣帝时"。


(二)稗官小说制造的紊乱


自古以来,稗官小说,都强调趣味性而忽视真实性的细散之言,尤其是唐代文风,小说家更趋向于神仙鬼怪,诚如《备急千金要方・后序》叹谓:"世俗妄人,以附致为奇。"1.《大唐新语》"高宗拜(孙氏)谏议大夫,又固辞。时年九十余而视听不衰。"这里的时日,在《旧唐书》中早就指出是"贞观元年(627年)",在事实上这年孙氏为86岁。如以《大唐新语》推算,则孙氏当生于梁・大同三年(537年)之际。


又谓"永徽初卒",则又把逝卒日期,提早了30多年。


2.《独异志》"唐・天后朝(684-704年),处士孙思逸居于嵩山①修道"。其实此时,孙氏早已逝世。事实上孙氏也未见隐居过嵩山的记载,很可能将"太白②"误作"太室③"之故。


"于是思逸归蜀青山城,撰千金方三十卷,既成而白日升天。"根据此说,则《千金翼方》在何时撰写的?而且四川省无青山城一地名。


3.《续仙传》④《续仙传・隐化》:"孙思逸,永徽三年二月十五日,晨起,谓子孙曰,我为世人所逼,隐于洞府修炼,将升无何之乡,臣于金闷,不能应召来往,俄气绝。"根据此说,孙氏如诞生于梁。大同七年(541年)者,则享年111岁。


如于隋・开皇元年(581年)者,仅仅71岁,怎能自圆其说?4.《玄品录》①《玄品录・道品》:"永淳九年卒"。历史上永淳根本没有九年。


①嵩山,俗称中岳。今河南省,登封县北。山之东半称太室,山之西半称少室。

太白,即终南山,在陕西省,��县南。以冬夏积雪,故称太白

③太室,即嵩山,在河南登丰县北。

④《续仙传》3卷,唐・沈汾撰。记有学道成仙、飞升或隐化的传主36人。①《玄品录》5卷,元・张天雨辑。


(三)碑铭制造的紊乱


树立在陕西省、耀县、孙家源孙氏故居的真人祠中两碑。1.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的"重修真人词记"碑"(孙氏)宣帝时以王室多故,遂隐于蜀之峨嵋山②四十年。隋文帝征为博士而弗就,恐征书复至,又隐于秦之太白山十一栽"。


考周宣帝在位自戊戍(578年)年六月至已亥年(579年)二月。而隋文帝征为博士十一事,根据《旧唐书》是在已亥(579年、至庚子年(580年)问,中间仅仅一两年之久,那里有四十年。也可能这里的"隋文帝征为博士"不是《旧唐书》的一回事,那未隋文帝卒于甲子年(604年)7月,578年到604年,也只有27年,何来40年?还有隋文帝征为博士一事在已亥、庚子间(579-580年)到贞观元年(627年)奉诏入京一段时间,长达47年,今也反而为"十二载",紊乱得从何说起!


2.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的"唐代敕封妙应真人之先茔碑""(孙氏)生于周宣帝时(578-579年)"、"殁于永淳二年"。考年号上永淳仅有元年,无二年。


(四)文学札记制造的紊乱


《通义堂文集》①:"上溯二十年前,为北魏神龟元年(518年),徽君之生,当在此两年之内(518-519年)。"又:"则千金翼方之成,当在永隆元年(680年),徽君时年百六十二三岁。又阅(越)二年,乃为永淳元年(682年),徽君得年一百六十四五岁。"(见《四部总录医药编》②)


(五)医学文献的误引


1.《名医类证医书大会》③"药上真人孙思逸,永徽三年(652年)


二月十五日,晨起沐浴,俨其衣冠,端坐而化"。


2.《本草蒙签》④也是为永徽三年逝世,文章内容与前者相同。


二、谁说的合理


剔除毫无讨论价值的诸说之外,筛选以下几份分析较为合理或同意较多者,再加以商兑。


(一)粱・天监十年(511年)左右


②峨嵋山:在四川省,峨嵋县西南。

①《通义堂文集》待考,此处引于《四部总录医药编》。

②《四部总录医药编》不分卷,近入丁福保、周云青编。

③《名医类证医书大全》24卷,明・熊宗立撰,成书于1565年。

④《本草蒙荃》12卷,明・陈嘉漠撰,成书于1565年。


根据两部《唐书》,洛州总管独孤信曾见(孙氏)而叹曰"此圣童也"。


考独孤氏,原名如颐,后为北周重臣。在魏・正统(520-524年)未,与贺拔度等同斩卫可形而由此知名。西魏・大统(535-551年)中为陇右①十一州大都督②、秦州③刺史,当时以其"公私富实,信着遐迩"而赐名为信。所以独孤信见到孙思邈时,当在初露头角之际,孙氏也适在13至14岁之间,所以确是典型的童子。陇右、秦州和孙氏的华原④,地连一片,两人的相遇,机会极多。


(二)梁・天监十七年(518年)


《四部总录医药编》转载《通义堂文集》的文章:孙徽君作千金前方时,已百余岁。后三十年作千金翼,其说必有所据。核以千金本书自述之词,有言贞观四年旨,有言贞观七年者,有言贞观中者,就贞观中一语绎之,显系追叙之词,此书告成,至早亦在永徽元年,徽君年已百三十二三岁。若自永徽元年此后,更数三十年,则千金翼方之成,当在永徽元年,徽君时年百六十二三岁。又阅二年,乃为永淳元年,徽君得年百六十四五岁。以享寿之岁推成书之年,亦相符合。所以以公元518,加享年164,为公元682年,恰恰是永淳元年。


(三)粱・大同七年(541年)


根据《旧唐书》:"思逸自云,开皇辛酉岁生。"有人认为孙氏所谓的"开皇",是隋文帝杨坚(581-604年)的同义词。


犹之呼"顺治"即指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而言;呼"康熙"即指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而言一样。所以孙氏所称的"开皇",可以指隋文帝从生到死而言。那未隋文帝从梁・大同七年(541年)的出生到仁寿四年(604年)的逝世63年中有两个"辛酉"。前者在梁・大同七年,后者在隋・仁寿元年。以后者而言,孙氏卒年91岁,那末对《新唐书》的"卒年百余岁"如何统一?只能提前的了。


独孤信自正光(520-524年)未才发迹,经历西魏文帝・大统(535-551年)中的煊赫时期到北周・字文觉,孝憋时(557年)进封卫国公。当年即因坐赵贵谋反案而被字文获逼至自杀。以此推算,与孙氏会晤而叹称圣童时,独孤信已接近死期。当时孙氏尚在14至16岁间,称为圣童也十分得体。如为开皇元年诞生,则商未升而参已没①,两人是无法有见面之缘的。


此说一成立,则孙氏享年为141岁。既和"隋文帝辅政,称疾不起"、"周宣帝时,隐居太白山"十分符合,盖此时孙氏适在30到39岁之间。更和晚年与两部《千金方》的关系也衔接得天衣无缝。更可证之于叶梦得《避①陇右:指陕西省、六盘山以西至黄河以东一带区域。


大都督:相当于现代的军区司令员。

③秦州:今陕西省,南郑县。

④华原:今在陕西省、耀县东南。

①商、参、两垦名,参在西升于凌晨,商在东升于黄昏,两垦永不相遇,故称参商。暑录话》②:"思逸为千金前方,时已百余岁。后三十年作千金翼方"而益信。


(四)隋・开皇元年(581年)


根据《新唐书》:"永淳初,卒,年百余岁。"考永淳只有一年(682年),上推一百年,则为隋文帝・开皇二年(580年),在"余"字上再加一些即开皇元年了。而且与《旧唐书》的"开皇辛酉岁生"的"辛酉",许多史学家认为是"辛丑"之误。辛丑适为开皇元年岁次,于是合拍得天衣无缝。


再则孙氏93岁时遇卢照邻③于长安光德坊的鄱阳公主官舍时,为癸酉年(673年),更是如持左券。


照此说法,孙氏享年为101岁。在晚年的撰写两部《千金方》方面即有问题了。这样则完成《千金要方》时为71岁而非百余岁。完成《千金翼方》时为101岁,那未他的研究《伤寒杂病论》是在写成《千金翼方》之后,讲得通吗?再以年岁推算,独孤信早于孙氏出生之前24年就死去,怎样来解释?


(五)隋・仁寿元年(601年)


《旧唐书》"思逸自云,开皇辛酉岁生"。有些学者,把"辛酉"之生的辛酉,退后一个花甲。理由是隋文帝・杨坚在位执政二十四年,一至二十年(581-600年)称开皇,二十一至二十四年(601-604年)改元为仁寿。仁寿的元年恰恰是辛酉。从古以来凡年号的更换,多数是在位者的驾崩、禅让或被篡而更易新主之际才改新年号的。现在开皇改元为仁寿,文帝杨坚健在安康,所以未被世人注意,因之容易把第21年的新年号仁寿惯性地顺口仍称开皇。因之,孙氏是仁寿元年诞生了。这些理由似乎也充足,但惜乎《旧唐书》紧接下去一句"今年九十三矣"不能视而不见。如确系仁寿元年,则仅仅72岁。即使有人容貌苍老一些,但绝对不至于"询之乡里,咸云数百岁人,话周齐问事,历历如眼见,以此参之,不啻百岁人矣"。


三、比较合理的诞生之日


统观上述,对孙氏诞生于梁・天监十年(511年)左右与隋・仁寿元年(601年)之说,以享年方面前者太长、后者太短而赞同者乏人。可以使人接受者,厥唯梁・大同七年(541年)与隋・开皇元年(581年)。但内以隋・开皇元年的赞同者占有绝大多数,现在所有的辞书、教材、医史等都是采用隋・开皇元年。


但笔者始终感到诞生于梁・大同七年要比隋・开皇元年的说法,更具有充份理由。


且看解放之后各种纪念孙思逸活动,都是用"纪念孙思逸逝世××××周年"的名称。唯1960年12月7日在北京市召开的由北京市中医学会、医②叶梦得(1077-1148年),字少蕴,宋・吴县人,绍兴进士。著有《避暑录话》2卷。③卢照邻,唐・范阳人,字升之。与王勃、杨炯、骆宾王称为初唐四杰。以病手足孪废而自沉于颍水。史学会主持的"纪念孙思邈诞生一千三百八十年系统报告会"用诞生的。但同时在会上提出"不涉及于孙思逸生卒岁月的争论①",作为肯定后有人反对而注射预防针,也即证明主张101岁的主持人自己也没有过硬的信心。


拥护开皇元年诞生者,纵然人数占绝对优势,但最大的破绽是"隋文帝征为国子博士"、"周宣帝时隐居太白山"和"独孤信见而叹曰"三大事的年代,都在孙氏出生之前,又作何解释。


这一点张路玉②在《干金方衍义》中提出过"如果生于隋,周宣帝时便以王室多故,隐居太白山那"。


孙氏亲笔写的"治蚊龙病,开皇六年三月八日,有人食芹得之,其人病发似癫痫面色青黄。因食寒食锡过多,便吐出蚊龙,有头及尾。从兹有人患此疾,令服寒食�三斗,大验"(见《千金要方・肝脏・坚症积聚》)。假定为隋・开皇元年诞生,孙氏此时仅五岁,怎能临床治病?


这样天大的漏洞,尽管用再多的细纱细丝去织补,也无济干事。


现在将笔者认为诞生于梁・大同七年(541年)的史据旁证,作一番客观的分析:考隋・文帝杨坚出生于梁・大同七年(541年)六月癸丑夜间,恰为辛酉,与《旧唐书》引证卢照邻《病梨树赋・序》的"思邈自云,开皇辛酉岁生,至今年九十三矣",完全符合。


陈・永定元年(557年)之前,为孙氏15、16岁,正是这个时期。此时也正值独孤信位极人间、权倾朝野的黄金时代。以一个大人物而遇到聪明的孩子,当然脱口而出地"叹曰,此圣童也"。时间如果提早些,则孙氏仅仅为黄发垂髻,天资也不可能显示出来,如果退后一些,则独孤信也从地球上消失。


接下去值得特别注意的是独孤信又谓"但恨其器大难为用也"一语。考自《老子・四十一》①的"大方无偶,大器晚成"之后,《吕氏春秋・乐成》②也有"大智不形,大器晚成",直到三百年后的王充《论衡・状留》③还在说"大器晚成,宝货难售也"。同时古人文章更有一个惯例,对某人说的每一句预言,都要在以后配上后果来证实其灵验。《旧唐书》此言,也正是为孙氏86岁奉诏入京、百岁以后写成两部《千金方》的鸿运与才能脱颖而出作的伏笔。


《新唐书》:"隋文帝辅政,以国子博士召,不拜。密语人曰,后五十年有圣人出,吾且助之。"考隋文帝辅政,是指杨坚仕于北周,位至相国,袭封隋国公的一个短暂时期。在静帝・字文阐・大定元年(581年),杨坚废静帝而自立为帝,改国号为隋,改年号为开皇元年(581年)的前数年。此时孙氏在三十七、八岁左右,正是出仕的适当年龄。"不拜",是描写孙氏的傲慢骨气,不屑为官,正淋漓尽致地烘托出孙氏的个性高尚。《旧唐书》写作"称疾不起"的"起"乃"赴"字之讹。盖病而致死,才称不起,君不①见胡昭衡"纪念孙思邀、开拓新局面"《中华医史杂志》第13卷,第1期,1983年。②张路玉(1617-1698年),名璐,号顽石老人,清・吴江人。著有《千金方①老子:即老聃,春秋战国时・苦县・万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伯阳。所著之书也称《老子》,又称《道德经》,上下两篇,为道教经典著作之一。


②《吕氏春秋》:又称《吕览》,26卷,战国时吕不韦使门客各著所闻,集论而成。③《论衡)30卷,汉・王充(约27-97年)撰。


见《战国策・秦策一》①有"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乎。当时孙氏正隐居太白山②,故称"不赴"。此时年未四十,无法言老,所以只能称疾。"密语人曰,后五十年有圣人出,吾且助之",也和"但为其器大而难为用也"一样,是为50年之后孙氏86岁时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元年(627年)入京作伏笔。


《旧唐书》:"周宣帝时,以王室多故,乃隐居太白山。"《新唐书》:"及长,居太白山。"其实当时有陈、北周、北齐三国并存,而且书史习惯应以陈为正统,为何独言周宣帝?因为孙氏为北周子民,属北周人,家乡在华原,隐居之处在太白山,都在北周京畿长安附近,所以唯有北周对孙氏有直接的影响。考周宣帝字文资在位仅从戊戌6月到已亥2月的半年中,恰为孙氏三十七、八岁。在此前后数年中,周家王室本身的确纷坛多事;例如癸已年(573年),扩充军备,征及夏人;甲午年(574年)五月,清洗道教佛教,在宗教界中造成一片紊乱,和尚道士纷纷勒令还俗遣散;七月份大铸五行大布钱,以一当十来冲击市场;文宣太后卒;乙未年(575年)2月1日出现了当时认为国家灾难的日蚀;七月又禁止五行大布钱的通用而又在市场上引起了(第二度)紊乱;八月份出兵侵略北齐,失败而归;九月再度侵犯北齐,攻克30余城;丙申年(576年)3月,周宣帝出征吐谷浑①:10月又侵略北齐的平阳②:12月再攻打晋阳③丁酉年(577年)元月,北周灭北齐,得50个州、162个郡、380个县,并没收了北齐境内所有寺庙观院以赏给王公们为宅第,僧道300万人勒令解散还俗;戊戌年(578年)2月,攻伐彭城④;4月份突厥⑤入侵,字文岂负伤,6月份字文巨死;11月突厥再度入侵,大事杀掠;已亥年(579年)2月,以洛阳为东京,强逼4万多民工来建造宫殿;6月份,征役山东人民来修筑长城;12月,侵略江北⑥、淮南⑦;庚子年(580年)2月,周宣帝宇文赟(传位于其子静帝・字文阐,五月宇文赟(卒,于是杨坚拔扈专政;10月1日又一次认为国难家灾的日蚀。


至于宫闱琐事,尚未列入其内。从陈・大建五年至大建十二年间(573-580年)八年中,的确是"王室多难"。当时孙氏在32岁到39岁之间。


如其为隋・开皇元年诞生,则根本不可能遇到。


根据思邈自称93岁那年与卢照邻会晤于部阳公主废宅的癸酉之岁,似乎铁笔铸案无疑了。但是如其出生于梁・大同七年的话,那未93岁与卢照邻会晤,当在贞观七年(633年),但岁次不是癸酉而是癸已。既然可以怀疑《旧唐书》的辛酉为辛丑之误,那未更有理由来认为癸酉为癸已之误。而且这两①《战国策》又称《国策》,共33篇,述当时十二国大事。汉・刘向编撰。②大白山,即陕西省终南山,为秦岭主峰。


①吐谷浑,为鲜卑族所建立的王朝。今在青海省北部与新缰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地区。②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

③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

④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以西与铜山县以东一带地区。

⑤实厥,为阿尔泰山一带的游牧民族,后为蒙古所灭。

⑥江北,长江以北的总称。

⑦淮南,今湖北大江的北汉水以东,及江苏、安徽长江以北淮河以南一带。个"误",是无法避免去其其中之一的,如其是"辛酉为辛丑"之误,则前前后后的事情都无法吻合。只有"癸酉为癸已之误",才能完全符合。


但问题又来了,这位"约"生于635年的卢照邻,尚未出世,作何讲?


其实卢氏的生卒时日至今还没有考证出来,这635年出生,事难可靠。考卢照邻和王勃(648-675年)、杨炯(650-?年)、骆宾王(640-?年)四人称为初唐四杰,因之有人认为贞观七年(633年)王、杨、骆三人都没有出生,卢氏当然也未必入世。其实这个简单的想法也未必符合实际情况,例如汉未竹林七贤的阮籍(210-263年)、稽康(224-262年)、山涛(205-283年)、向秀(227-272年)、王戎(234-305年)、阮咸(?)和刘伶(?)七人,他们年龄山涛与王戎之间就相距29年,山涛与阮籍也有24岁。再看明代吴门四家的沈周(1427-1509年)、文征明(1470-1559年)、唐寅(1470-1552年)和仇英(?-1552年)四人,沈周和文、唐两人年龄高出43岁之多。而且七贤、四家还是聚集在一起,而初唐四杰则分处幽州范阳①(卢)、绛州龙门②(王)、婺州义乌③(骆)和华阴①(杨)四地,他们之间是否相聚过一堂尚且难说。所以卢照邻的出生日,可以尽量上移30年。如此则在鄱阳公主废宅晤孙氏时,为年30多岁。与三杰中年龄相差最大的杨炯也仅45岁,与沈周和文、唐之差相等。


也有人认为,孙氏寓鄱阳公主生前官邪是在上元元年(674年)特赐的,而早在40年前,就在这里会晤卢照邻,作何解释?其实道理很简单,"赐"与"住"根本是两回事,《旧唐书》不云乎"有孙思逸处士居之"。"居之"是寄寓,是谁都可以寄寓的,只要主人允许,不一定要"赐",卢照邻不是也寄寓了吗?所以是孙氏早就居住在此,上元元年,疾辞请归之际,唐高宗・李治才明确地追赐于他。


再一个有力证明,孙氏在76岁之前,处在隋王朝时代,过他的隐居生涯,主要是修道、炼丹、读书、行医,还书撰包括疏注《老子》、《庄子》②在内的许多道家著作,都是这个时期里完成的。77岁之后己步入唐朝,从此即活跃于临床医务。且看《千金要方》中注明日期的医事活动,都在武德、贞观(有时作正观)时代,只有一例为"开皇六年"(见《千金要方・肝脏・坚疮积聚》)在隋朝。这又是提供了一个是梁・大同七年诞生而非隋・开皇元年诞生的铁证。


《旧唐书》:"太宗即位,召诣京师,嗟其容色甚少。"考太宗即位于贞观元年(627年),当时孙氏为86岁,如其诞生于开皇元年,则仅仅四十六岁,理应"容色甚少"而何"嗟"之有。《新唐书》:"大宗初,召诣京师,年已老而听聪视明。"其当时为46岁的话,则怎能说"年已老而听聪视明"?只有86岁的老者,才是应该耳不听聪而目不视明。


《旧唐书》:"初,魏征等受诏修齐、梁、陈、周、隋五代史,恐有遗漏,屡访之。思邈口以传授,有如目睹。"《新唐书》:"魏征等修齐、梁、①范阳,今河北省・涿县。


②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

③义乌,今浙江省,义乌县。

①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县。

②庄子,即庄周,战国蒙人,曾为漆园吏。其所著之书也称《庄子》,唐代天宝元年,诏号其书为《南华真经》,凡33篇,与《道德经》同列为道家经典。


陈、周、隋等五家史,屡咨所遗,其传最详。"考魏征(580-643年)修的是《隋书》,并非五代。参与共事撰写者还有颜师古(581-645年)、孔颖达(574-648年)、许敬宗(592-672年)等人。考贞观三年(629年)魏征等奉诏修史,于当年开馆动笔,历八年而成书,至贞观十年(636年)完槁杀青。所以"屡访之"、"屡咨所遗",当在贞观三年到八年间(629-636年)的事。如以贞观十年(636年)而论,孙思逸当年95岁,魏征56岁、颜师古55岁、孔颖达62岁、许敬宗44岁。这样年龄的一付高水平写作班子,对前朝的遗闻佚事而"屡访""屡咨"一位95岁老人,是人情合理的。如其开皇元年诞生,则此时孙氏年龄比许敬宗大11岁,与颜师古同龄,比魏征反而小一岁,比孔颖达小七岁。如其咨询医学专业方面的尚有可能,而现在这一批高水平的文史专业者向一个年纪比他小的医家咨询文史,似乎谁都不敢相信的。


《千金要方》于永徽三年(652年)脱槁完成,大家都有目共睹的。孙氏很少谈到《伤寒杂病论》,即使引用几处"张仲景曰",也不是真正是仲景精神(后有详论)。第九、十两卷《伤寒论上、下》里仅有"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11个无实质性的字眼(见《千金要方・伤寒上・发汗吐下后》)。有人提出两篇"伤寒"中不是有桂枝汤麻黄汤、大小青龙汤等方吗?其实这许多方剂并非张仲景手订的,乃当时或前些时期在临床上的常用处方(详后第七章・思想背景的总分析)。故李梴①在《医学入门》中直言"孙思邈,著千金方三十卷,脉经一卷,独于伤寒不及"。为什么?用孙氏自己的回答,在《千金翼方・取孔穴法》篇中引李袭兴转述甄权②论医"甄权曰,'非有圣智,孰能辨之者乎'"之后,接下去孙氏即谓"吾十有八而志学于医,今年过百岁,研综经文,推研孔穴,所疑更多矣"。原来孙氏研究仲景学说,是在100岁以后才开始的,此言出于《千金翼方》。可知在写成于永徽三年(652年)的《千金要方》后,也就是110岁之后。如其为开皇年诞生,则此时不过71岁,怎能自称"今年过百岁"?退一步讲,生于开皇元年,则到永淳元年(682年)恰巧也是"今年过百岁",但他101岁即羽化,如何有时间来研综经文?如何有时间来撰写研综经文之后的《千金翼方》?《避暑录话》早就说得很清楚,谓:"思邈为千金前方,时已百余岁。因此妙尽古今方书之要,独伤寒未之尽,似未尽通仲景之言,故不敢深论。后三十年,作千金翼,论伤寒者居半,盖始得之。其用志精审不苟如此。"最后,还是系铃人再作解铃人,再去乞灵于《旧唐书》:照邻留在其宅,时庭前有病梨树,照邻为赋,其序日,癸酉之岁,余卧疾长安光德坊之官舍。父老云,是郑阳公主邑司,昔公主未嫁而卒,故其邑废。时有孙思邈处士居之。思邈自云,开皇辛酉岁生,至今年九十三矣。


考开皇中无辛酉,惟在它之前的梁・大同七年(541年)和在它之后一年的仁寿元年(601年)。所以孙氏应生于梁・大同七年。


李梴,明・江右南丰人,字文清,号健斋,因病而致力于医。撰有《医学人门》9卷。体裁仿刘纯《医经小学》,以韵语写成,加以注解,成书于1575年。


甄权(约540-643年),唐代大名医,许州扶沟人。与弟甄立言,齐名于世。在梁・大同七年时,中原有三国骄存,尚有孙氏出生之处的西魏文帝・元宝炬・大统七年(后为北周)与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兴和二年。在卢照邻面前很可能孙氏是说"文帝辛酉",而纪史执笔者把西魏的文帝误为隋・杨坚的文帝,所以未写"大统辛酉"而写"开皇辛酉"。那未当时三国并立,孙氏为什么不言梁武帝或东魏孝静帝而独独言西魏文帝?理由也很简单,梁建都于金陵①、东魏建都于邺②、西魏建都于长安,所以孙氏故乡属于西魏,系西魏子民。而且长安与华原近在咫尺,孙氏心中当然只有西魏,也应该是西魏。


孙氏既然诞生于西魏・大统辛酉,92岁的那年适在唐・贞观七年(633年)。孙氏之所谓"九十三"者,古人习惯上取用虚龄计算的剪刀差。至于该年岁次应为"癸已"而《旧唐书》书"癸酉"者,当然为"癸已"之误。


总之,孙氏诞生,以梁・大同七年,即西魏・大统七年(541年)最为合情入理,所以享年为141岁(虚龄142岁)。但不少学者,认为人生寿命,不可能有这样的高龄逻寿。其实高出百岁以上者尽多哩。如:《史记・老庄申韩列传》:"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两百余岁。"《汉书・艺文志・注》:"魏文侯最为好古,窦公年百八十岁。"《后汉书・甘始东郭延年传》:"凡此数人,皆百余岁及二百岁也。"《后汉书・冷寿光传》:"寿光年可百五六十岁。"《后汉书・郡国志・注》:"荆州记曰,县北八里有菊水,其源旁悉芳菊,水极甘馨,又中有三十家,不复穿井,即饮此水。上寿百二十,中寿百余,七十者犹以为夭。"《魏书・明帝纪・注》:"度辽将军范明友鲜卑奴,年三百五十岁,言语饮食如常人。"《辽史・圣宗本纪》:"霸州民李在有,年百三十有三。赐束帛锦袍银带,月给羊酒。"除了正史之外,还有可靠的如:《论衡》:"老子二百余岁,邵公百八十,。"唐诗人白居易九友中的李元爽,享年一百三十六岁。


《偃曝谈余》①:"赵文监,平凉人,言共家去崆峒山四十里,言山中王道人者,河南人,年一百四十岁,发白返黑,齿落复生。"《洞微志》②"太平兴国李守忠,为丞旨奉使南方,至琼③。道逢一翁,自称杨震举,年八十一。邀守忠诣其所居,见其父,曰叔达,年一百二十二岁。又见其祖,曰宋卿,年一百九十五。"1982年8月8日《参考消息》报道"一百五十岁老人达乌德逝世"。


1989年8月25日南京《扬子晚报》转载《中国妇女报》谓:"一百五十二岁的老寿星含笑而逝",题下有"夏菊英,一千八百三十六年五月五日生,今年六月十五日十时正,寿终内寝,享年一百五十三岁。"就以《千金要方》来说,书中就有两位百岁以上的老人;其一"魏武与①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东郊、江宁县西部。


②螂,今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西。

①《偃曝谈余》12卷,明・陈继儒撰。

②《侗微志》6卷,明・钱希白撰。

③琼,今海南岛。


皇甫隆令曰,闻卿年出百岁而体力不衰,耳目聪明,颜色和悦"。其二"道人蒯京,已年一百七十八,而甚丁壮"(俱见《千金要方・养性・养性序》)。还有一个有趣而无人注意的旁证,凡人言语写作,往往在无意中把自己的内心毫无遮盖地反映出来,如穷啊、病啊、失意啊、含冤啊、丧失亲人啊等等。那未再读《千金要方・七窍病上・目病》的"恣一时之浮意,为百年之瘤疾",以一般而论,寿都不及百年,那有病缠百年之理。《又》:"神鞠丸,主明目,百岁可读注书方",一般常人早就一如韩文正公的"年未四十,而视茫茫"了。从以上两个"百年"、"百岁"来体会,作者定已百岁以上的人了。况且孙氏本来就是一个十分懂得修道养生者,享年141岁,事在情理之中,毫无足怪。


四、小 结


以上种种,诞生于梁・大同七年(541年)比隋・开皇元年(581年),要合理得多。1982年12月30日第1841期的《健康报》也是同意这个看法。当然,细小的破绽,还是难免的。


所以笔者颇欣赏余嘉锡"思逸究生于何时?卢照邻且不敢质言之,后人亦惟付之存疑,无庸考辨矣"(见《四库提要辨证》①)的主张。可是写这样一部书,殿后的年谱是不可缺少的。为了订制年谱,则又不允许把这个问题回避过去,因之不能不选择一个比较数据充分一些的说法来定框架,最低限度也要精选一个自己认为最理想的时日。


①《四库提要辩证》24卷,为近人余嘉锡(1883-1955年)撰,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语文研究所专门委员等)湖南省常德人。

关联词条:

  • # 孙思邈
  •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本文由四君收集编校,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四君期盼您的投稿,获采用达18篇,即可兑换一年畅读VIP会员。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