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何任:治消渴(糖尿病)验案二则

求道

浏览:322

时间:2024-06-14

医案


  翁某,女,35岁。1972年3月9日初诊。去岁起渴欲饮水,尿多,近来入暮嗌干,每天饮水10磅左右,喜冷饮,大便干燥,二三日一行,伴心悸自汗,以颜面部为甚。舌质红、苔黄厚,脉微数。


  治则:滋阴。


  方药:上党参18g,山萸肉、知母、生芪皮各9g,怀山药24g,干地黄、枸杞子各15g,天花粉甘露消毒丹包煎)、天冬麦冬各12g。4剂。


  3月18日二诊:渴欲饮水、喜冷、自汗以颜面部为甚,大便干结,心悸泛呕。苔黄厚,脉较微。处方:北沙参枸杞子、山萸、麻仁各9g,麦冬、干地黄各12g,怀小麦30g,五味子2.4g,乌梅炭4.5g,党参、穞豆衣各15g,左金丸(分吞)3g。


  4月1日三诊:药后饮水减少,颜面汗出较少,大便间日一行,泛呕已解。苔尚厚腻,脉较有力。仍守原法。处方:上党参24g,乌梅6g,淡竹叶、山萸、麻仁各9g,北沙参麦冬、干地黄各12g,怀小麦30g,玉泉散包煎)15g,五味子4.5g。4剂。


  按:此患者消渴日久,肺胃热盛,津液暗耗,何任认为此患者在本则虚,在标则实,用六味地黄丸生脉散益气滋阴以治本,甘露消毒丹化湿浊以治标。故取得满意疗效。六味地黄丸中,地黄补肾水、滋脾燥;萸肉补益肝肾、收敛固涩;山药补脾肺肾;合甘露消毒丹集清热利湿、芳香化浊于一炉,畅利三焦气化之职。三焦和畅,津液气化敷布有常,则水液不径趋膀胱而下出矣,以防津液内竭,影响预后,体现何任“治未病”的学术思想。


医案


  左某,女,43岁。1977年8月22日初诊。患者1周前发现血糖偏高,尿糖,时作昏厥,手凉,轻度颤抖,纳欠佳,便次略多而烂,苔白。以养阴增液为治。处方:山茱萸天冬丹参各9g,枸杞子、党参、干地黄、白术各12g,山药15g,陈皮4.5g。5剂。


  二诊:药后血糖下降,尿糖已趋正常,精神舒如,仍有头昏。方药:党参枸杞子、白术各12g,山茱萸天冬丹参各9g,山药、干地黄各15g,天花粉陈皮各4.5g。药进7剂后,血糖下降,尿糖转阴。唯感头昏,在原方上加天花粉生津润肺。


  按:本案消渴当属肝肾阴虚,脾气虚弱。肝木需纳肾水以滋荣,肝体阴用阳,肝肾阴伤,无以制阳,虚阳上扰清空,故可见头晕、时有昏厥;阴液耗伤无以濡养筋脉,则虚风内动,见肢体轻度颤抖;阴津亏耗伤及元气,气虚无力鼓动血行,阳气不达四末,则见手凉;脾弱气虚,运化失司,故大便烂而次数多。故治当从肝肾入手,投以干地黄、山茱萸枸杞子、天冬等,又须顾及后天之本。何任投以党参白术山药补脾益气,陈皮和胃理气。脾胃复健,则先天阴水得以充养,虚阳可潜,内风可清。二诊时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疗效肯定,增予天花粉生津止渴以善后。

关联词条:

  • # 何任
  • # 消渴
  •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2021年9月15日第五版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