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饮片形态


拼音

Lù Jiǎo

别名

斑龙角

来源及植物形态

鹿角,始载于《本经》。为鹿科动物马鹿Cervus elaphus Linnaeus 或梅花鹿Cervus nippon Temminck已骨化的角或锯茸后翌年春季脱落的角基,分别习称“马鹿角”、“梅花鹿角”(花鹿角)、“ 鹿角脱盘”。主产于我国东北,西北,内蒙,新疆及西南山区。现在不少地区人工饲养,扩大药源。


梅花鹿Cervus nippon Temminck


马鹿Cervus elaphus Linnaeus

采制

分砍角和退角两种。砍角:在10月至翌年2月间,将鹿杀死后,连脑盖骨砍下,除去残肉,洗净风干。退角:又称"解角"、"掉角"或"脱角",系雄鹿于换角期自然脱落者,故不带脑骨。多在3~4月间采收。


鹿角片:锯成长段,用热水浸泡,取出镑成薄片后晒干。


鹿角粉:取镑片研成细粉。


《千金·食治》:"鹿角,错取屑一升,白蜜五升漫之,微火熬令小变色,暴干,更捣筛。"

性味归经

性味:咸,温。

①《本经》:"温。"

②《别录》:"味咸,微温,无毒。"


归经:入肝、肾经。

①《得配本草》:"入手少阳、足少阴经血分。"

②《要药分剂》:"入肾经,兼入心、肝二经。"

功能主治

行血,消肿,益肾。治疮疡肿毒,瘀血作痛,虚劳内伤,腰脊疼痛


1.用于肾阳不足、畏寒肢冷、阳痿遗精、腰瘦脚弱以及崩漏等症属于虚寒者。

鹿角功能温补肝肾而强筋骨,主要用于肾阳不足引起的各种病症,常与地黄、山萸肉、肉苁蓉菟丝子巴戟天杜仲等配合应用。


2.用于阴症疮疡及乳痈初起等症。

鹿角既能温补肾阳,又有活血消肿之功,故常用于虚寒疮疡之症,有良好的消散作用,为外科常用之品,可配肉桂、白芥子等内服,也可醋磨外用。此外,本品又能用于乳痈初起,可用单味研粉吞服;如乳痈红肿热痛,可配合蒲公英、全瓜蒌夏枯草、象贝母、金银花连翘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药物同用。

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内服:煎汤,5-10g;研末,每次1-3g;或入丸、散。熟用偏于补肾益精,生用偏于散血消肿。


外用:适量,磨汁涂、研末撒或调敷。


注意:阴虚火旺者禁服。

①《本草经集注》:"杜仲为之使。"

②《本草经疏》:"无瘀血停留者不得服,阳盛阴虚者忌之,胃火齿痛亦不宜服。"

③《得配本草》:"命门火炽,疮毒宜凉者,并禁用。"

各家论述

1.《本经》:"主恶疮痈肿,逐邪恶气,留血在阴中。"

2.《别录》:"除小腹血急痛,腰脊痛,折伤恶血,益气。"

3.《千金·食治》:"屑服方寸匕,日三,益气力,强骨髓,补绝伤。"

4.孟诜:"妇人梦交者,鹿角末三指撮,和清酒服;女子胞中余血不尽欲死者,以清酒和鹿角灰服方寸匕,日三夜一。"

5.《日华子本草》:"疗患疮痈肿热毒等,醋摩敷;脱精尿血,水摩服;小儿重舌鹅口疮,炙熨之。"

6.《纲目》:"鹿角,生用则散热行血,消肿辟邪;熟用益肾补虚,强精活血。炼霜熬膏,则专于滋补矣。"

7.《本草经疏》:"鹿角,生角则味咸气温,惟散热,行血消肿,辟恶气而已。咸能入血软坚,温能通行散邪,故主恶疮痈肿,逐邪恶气,及留血在阴中,少腹血结痛,折伤恶血等证也。肝肾虚,则为腰脊痛,咸温入肾补肝,故主腰脊痛。气属阳,补阳故又能益气也。"

按语备注

鹿角除上述品种外,尚有野生的白鹿、白唇鹿、水鹿的角亦作鹿角使用。商品在四川称为草角(白鹿角)、岩角(白唇鹿角)、春角(水鹿角),产量均少,品质亦差。

查看更多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