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结肠炎是直肠、结肠黏膜非特异性炎症病变,多因自身免疫反应、感染、遗传、精神等因素而引发。其主要症状是腹泻、腹痛、黏液便及脓血便,严重者甚至大便秘结、数日内不通,并且伴有消瘦、乏力等,多反复发作。如果不及时医治,任其反复发作,8~15年内易发展成结肠癌。
按临床表现程度
轻度
患者腹泻每日4次以下,便血轻或无,无发热、脉搏加快及贫血,血沉正常。
中度
介于中度与重度之间。
重度
腹泻每日6次以上,明显黏液血便,体温在37.5℃以上,脉搏加快,血红蛋白<100g/L,血沉>30mm/h。
极重度
如在重度指标基础上血便每天在10次以上,血浆蛋白<30g/L伴严重中毒或消耗者为极重度。
按病因分类
分为感染性结肠炎、缺血性结肠炎和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伪膜性结肠炎。
感染性结肠炎
缺血性结肠炎和溃疡性结肠炎
顾名思义,某段肠腔缺血所引起。
克罗恩病
为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会出现肛周脓肿、发热等表现。
伪膜性结肠炎
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引起,常见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在抗生素治疗后出现。
病因
症状
诊断
治疗
5-氨基水杨酸
调节炎性因子的产生,包括柳氮磺吡啶、美沙拉嗪、奥沙拉嗪、巴柳氮等药物。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以抑制血管舒张、降低血管通透性、阻断白细胞向炎性组织迁移,包括泼尼松、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等药物。
免疫抑制剂
抑制免疫反应性炎症,包括包括硫唑嘌呤、环孢素A、6-巯基嘌呤、甲氨蝶呤等药物。
手术的绝对指征包括不受控制的出血、穿孔以及结直肠癌或不适合内镜切除的病变。最常见的术式是全结肠切除术和回肠J-囊袋肛门接合术。有条件的医院可以进行腹腔镜手术,与传统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具有多种优势,减少了手术创伤、镇痛药物的需求、术后并发症以及住院和术中可视化的改善。
合理控制总热量
理想体重的估算公式为:理想体重(kg)=身高(cm)-105,体重维持至理想体重的±5%左右。患者每天总能量根据年龄、身高、体重、劳动强度而定。
营养物质分配
膳食中碳水化合物供给量应占总热量的50%~60%,成年病人每日主食摄入量为250~400g,肥胖者酌情可控制在200~250g。
蛋白质摄入量应占总热15%~20%,成年病人每日每千克理想体重0.8~1.2g;孕妇、哺乳期妇女、营养不良或伴消耗性疾病者增至1.5~2.0g;伴有糖尿病肾病而肾功能正常者应限制至0.8g;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者,需降至0.6~0.7g。
每日脂肪摄入量占总热量的25%~30%,其中饱和脂肪酸摄入量小于总能量的10%,胆固醇摄入量lt;300mg/d。
成人膳食纤维的摄入量为25~30g/d,每日摄入食盐应限制在6g以下。
合理餐次分配
确定每日饮食总热量和糖类、蛋白质、脂肪的组成比例后,按每克糖类、蛋白质产热4kcal,每克脂肪产热9kcal,将热量换算为食品后制订食谱,并根据个体生活习惯、病情和配合药物治疗需要进行安排。
结语
因该病带来的多次腹泻状况,需要进行腹泻护理,依据自身病情程度酌情对肛门和周围皮肤进行相关的清洁工作。在清洗时动作要尽量保持轻柔,避免用力过度损伤到周围的皮肤。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重进行合理的预防,不能过度劳累,实现劳逸结合,针对部分急性发作患者应保证其得到及时的休息,以避免其导致更为严重的病情。
结肠炎筛查人群
直系亲属中有相关炎性肠道疾病的高危人群;日常压力大、腹泻反复发作的人群,宜及早开始进行结肠炎筛查。首次筛查结果正常者,宜每年重复筛查一次。
结肠炎筛查的方法
可先进行粪便检查,观察是否存在白细胞、红细胞及致病菌。血常规检观察是否血沉加快,肠镜检查观察是否出现黏膜改变。
合理膳食,三餐规律,控制总热量的摄入,可少食多餐。
经常运动,防止肥胖,目前认为低强度、持续时间长的运动有慢跑、游泳,避免久坐不动。争取每周至少5天、每天30分钟以上的中等量运动,建议将体重指数控制在24左右。
保持心情愉快,采取合理的方式减压。
注意天气的变化,适当进行保暖,避免着凉。


求道
畅读VIP

163

0


求道
畅读VIP

166

0


求道
畅读VIP

160

0


求道
畅读VIP

176

0


求道
畅读VIP

172

0


求道
畅读VIP

172

0


求道
畅读VIP

191

0


求道
畅读VIP

223

0


求道
畅读VIP

255

0


求道
畅读VIP

260

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