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概述

大肠癌是由于正虚感邪、内伤饮食及情志失调引起的,以湿热、瘀毒蕴结于肠道,传导失司为基本病机,以排便习惯与粪便性状改变,腹痛,肛门坠痛,里急后重,甚至腹内结块,消瘦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恶性疾病。


大肠癌包括结肠癌与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在北美、西欧各国,大肠癌的发病率仍有上升趋势,占全部癌症死亡原因中的第二位。近三十年来我国的发病率也不断上升,大部分省市大肠癌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原因的第5-6位,男女之比约为2:1,好发年龄为30-60岁。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接受手术、化疗、放疗的患者具有整体治疗效应,在改善症状、减毒增效、有利于劳动力的恢复等方面具有优势,可以提高疗效,延长生存期及改善生存质量。


中医学无“大肠癌”这一名称,从其发病及临床特征分析,应属中医学的“肠积”、“积聚”、“症瘕”、“肠覃”、“肠风”、“脏毒”、“下痢”、“锁肛痔”等病的范畴。《灵枢·水胀》说:“肠覃何如?岐伯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肉乃生。其始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也,如怀子之状,久者离岁,按之则坚,推之则移,……。”其症状的描述颇似结肠癌腹内结块的表现。《诸病源候论·积聚症瘕候》记述:“症者,由寒温失节,致脏腑之气虚弱,而饮食不消,聚结在内,染渐生长块段,盘劳不移动者,是症也。言其形状,可征验也。”有助于了解大肠癌的病因、症状和体征。明代《外科正宗·脏毒》说:“蕴毒结于脏腑,火热流注肛门,结而为肿,其患痛连小腹,肛门坠重,二便乖违,或泻或秘,肛门内蚀,串烂经络,污水流通大孔,无奈饮食不餐,作渴之甚,凡此未得见其生。”类似于大肠癌的病因、主要症状,并明确指出预后不良。清《外科大成·沦痔漏》说:“锁肛痔,肛门内外犹如竹节锁紧,形如海蜇里急后重,便粪细而带扁,时流臭水,此无治法。”上述症状的描述与直肠癌基本相符。本病的治疗,《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提出了“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者死”的内科治疗原则;《后汉书》中有华佗进行“刳破腹背,抽割积聚”进行外科手术的记载。这种采用内科或外科治疗本病的方法,迄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医药治疗本病所采用的方药散见于中医治疗积聚、症瘕、痢疾、脏毒等病证中,如《素问玄机原病式》芍药汤、《济生方》的香棱丸、《疡医大全》的化痞丸、《医林改错》少腹逐瘀汤等。


西医学对大肠癌按组织学分类,分为管状腺癌、乳头状腺癌、粘液腺癌、印戒细胞癌、未分化癌等,以管状腺癌最多见。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

大肠包括回肠和广肠(直肠)。回肠上接阑门,下接广肠,广肠下端为魄门(肛门),其经脉络肺,统摄于脾。它的生理功能是接受小肠下注的浊物,主津液的进一步吸收,司糟粕传送,并将之排出体外,故《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大肠癌的发生以正气虚损为内因,邪毒入侵为外因,两者相互影响,正气虚损,易招致邪毒入侵,更伤正气,且正气既虚,无力抗邪,致邪气留恋,气、瘀、毒留滞大肠,壅蓄不散,大肠传导失司,,日久则积生于内,发为大肠癌


1.外感湿热

久居湿地,外感湿邪,导致水湿困脾,脾失健运,则内外之水湿日久不去,可引发本病。


2.饮食不节

恣食膏粱厚味、酒酪之晶,或过食生冷,或暴饮暴食,均可损伤脾胃,滋生水湿,水湿不去化热而下迫大肠,与肠中之糟粕交阻搏击或日久成毒,损伤肠络而演化为本病。


3.情志所伤

所愿不遂,肝气郁结,肝木太过克伐脾土,脾失健运,水湿内生,郁而化热,湿热合邪,下迫大肠,也可诱生本病。


4.正气亏虚

先天不足或年高体虚之人,脾虚肾亏。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两者与水湿的运化也有密切的关系,两脏虚损,导致水湿内停,日久也可导致本病的发生。


本病病位在肠,但与脾、胃、肝、肾的关系尤为密切。其病性早期以湿热、瘀毒邪实为主,晚期则多为正虚邪实,正虚又以脾肾(气)阳虚、气血两虚、肝肾阴虚多见。外感湿热或脾胃损伤导致水湿内生,郁久化热,是发病的重要原因,湿热久羁,留连肠道,阻滞气机,热渐成毒,热伤脉络,致使气滞、湿热、毒聚、血瘀,在肠道结积成块是发病的主要病机环节。

症状

排便习惯与粪便性状改变,腹痛,肛门坠痛,里急后重,甚至腹内结块是本病的基本临床表现。

1.排便习惯改变指排便的次数增多或减少、排便时间延长等改变;粪便性状改变是指常有腹泻,粪便呈糊状或粘液便,或有大便秘结,泄泻与便秘交替;常有便血痢疾样脓血便,大便变扁、变细。

2.腹痛常呈持续性隐痛,但若存在肠梗阻则多呈绞痛,且伴有明显的肠胀气。

3.肛门坠痛,里急后重常同时存在,多在大便时症状加剧。

4.腹内结块以右下腹多见,结块质硬、固定,无压痛或有轻度压痛。

大肠癌转移则出现相应转移病灶的临床表现。

诊断

凡30岁以上的患者有下列症状时需高度重视,需考虑有大肠癌的可能:①近期出现持续性腹部不适,隐痛,胀气,经一般治疗症状不缓解;②无明显诱因的大便习惯改变,如腹泻或便秘等;③粪便带脓血、粘液或血便,而无痢疾、肠道慢性炎症等病史;④结肠部位出现肿块;⑤原因不明的贫血或体重减轻。

出现上述临床表现时,应详细询问病史,全面体检,并及时进行直肠指诊、全结肠镜检查、钡灌肠X线检查、血清癌胚及肠癌相关抗原测定及直肠内超声扫描、CT等检查以明确诊断,协助治疗。

治疗

辨证要点


本病的辨证主要应辨别便血、便形及腹痛、腹泻,以区别其虚实。

1.辨便血:直肠癌的患者便血为常见症状。其血色鲜红,常伴大便不爽,肛门灼热,此为湿热下注、热伤血络所致。

2.辨大便形状:大便变细、变扁,常夹有粘液或鲜血,症状进行性加重,这是由于肿块不断增大堵塞肠道所致。

3.辨腹痛腹痛时作时止,痛无定处,排便排气稍减,为气滞;痛有定处,腹内结块为血瘀;腹痛隐隐,得温可减,为虚寒;痛则虚汗出或隐痛绵绵,为气血两虚。

4.辨腹泻:大便干稀不调多为气滞;泻下脓血、腥臭,为湿热瘀毒;久泻久痢,肠鸣而泻,泻后稍安,常为寒湿;泻下稀薄,泻后气短头晕,多为气血两虚。


治疗原则

本病病机的中心环节是湿热,并由湿热进一步演化而为热毒、瘀毒蕴结于肠中,日久形成结块,故以清热利湿、化瘀解毒为治疗原则。病至晚期,正虚邪实,当根据患者所表现的不同证候,以补虚为主兼以解毒散结。

应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选用具有一定抗大肠癌作用的中草药


分证论治


湿热下注

症状:腹部阵痛,便中带血或粘液脓血便,里急后重,或大便干稀不调,肛门灼热,或有发热恶心胸闷、口干、小便黄等症,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化瘀解毒。

方药:槐角丸(《寿世保元》)。

方中槐角地榆侧柏叶凉血止血;黄芩黄连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荆芥防风枳壳疏风理气;当归尾活血祛瘀。腹痛较著者可加香附郁金,以行气活血定痛;大便脓血粘液,泻下臭秽,为热毒炽盛,加白头翁、败酱、马齿苋以清热解毒,散血消肿。


瘀毒内阻

症状:腹部拒按,或腹内结块,里急后重大便脓血,色紫暗,量多,烦热口渴,面色晦暗,或有肌肤甲错,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清热解毒。

方药:膈下逐瘀汤加味。

本方用桃仁红花五灵脂延胡索丹皮赤芍当归川芎活血通经,行瘀止痛;以香附乌药枳壳调理气机;甘草调和诸药,共呈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功效。临床应用常配伍黄连黄柏、败酱等,以加强清热解毒之力。


肾阳

症状:腹痛喜温喜按,或腹内结块,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或见大便带血,面色苍白,少气无力,畏寒肢冷,腰酸膝冷,苔薄白,舌质淡胖有齿痕,脉沉细弱。

治法:温补脾肾。

方药:附子理中汤

理中汤温中健脾,更加附子以增强温肾散寒之力。如下利清谷、腰酸膝冷之症突出,可配四神丸以温补脾肾,涩肠止泻。四神丸补骨脂肉豆蔻温脾肾而涩肠止泻;吴茱萸暖脾散寒除湿;五味子酸甘温涩。


气血两虚

症状:腹痛绵绵,或腹内结块,肛门重坠,大便带血,泄泻,面色苍白,唇甲不华,神疲肢倦,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形瘦纳少,苔薄白,舌质淡,脉沉细无力。

治法:补气养血。

方药:八珍汤

以四君汤益气健脾,以四物汤补血调血。腹痛绵绵,重用白芍、炙甘草以缓急止痛;便血不止者,加三七茜草仙鹤草化瘀止血;泄泻者,加肉豆蔻赤石脂以收敛固涩;心悸失眠者,加酸枣仁远志养心安神。


肝肾阴虚

症状:腹痛隐隐,或腹·内结块,便秘,大便带血,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视物昏花,五心烦热,口咽干燥,盗汗遗精,月经不调,形瘦纳差,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治法:滋肾养肝。

方药:知柏地黄丸

本方以六味地黄滋补肝肾,加知母黄柏清泻虚火。便秘者,加柏子仁火麻仁润肠通便;大便带血者,加三七茜草仙鹤草化瘀止血;遗精芡实金樱子益肾固精;月经不调者加香附当归益气活血调经。

经现代药理及临床研究筛选出的一些常用抗消化道肿瘤的中药可参见胃癌一节的有关内容。应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大肠癌的具体情况,酌情选用。

转归预后

大肠癌患者早期以湿热下注之实证为主,当患者病至中晚期及接受手术、放疗、化疗后,其证候大多向脾虚血亏的正虚邪衰的方向转化;若用药得当,正气得复,患者尚可长期生存;若正气不复,邪气渐盛,最终出现正不胜邪、正虚邪陷的局面,并由于气血耗伤,阴阳俱虚,可合并积聚、鼓胀,或出现发热、黄疽、大量便血昏迷等危重之症,应中西医结合救治。


本病起病较为隐匿,早期症状不明显,因此,患者就诊时大部分已属中晚期,虽经中西医结合治疗,但由于邪陷太深,往往正不胜邪,正虚邪实,预后不良。

结语

大肠癌多发于中年以上男性,病变早期症状不明显,易被忽视。便血、痢下赤白等症状又易被误诊。故对出现以排便习惯与粪便性状改变,腹痛,肛门坠痛,里急后重,甚至腹内结块,消瘦等症状时应高度警惕,并尽快结合现代检查方法查明原因,以求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其病因多由于正气亏虚,外感湿邪、内伤饮食及情志失调,致使湿热、瘀毒蕴结于肠道日久形成积块而成。病位在肠,但与脾、胃、肝、肾的关系尤为密切。其病性早期以湿热、瘀毒邪实为主,晚期则多为正虚邪实,正虚又以脾肾阳虚、气血两虚、肝肾阴虚多见。


病机的中心环节是湿热。故以清热利湿、化瘀解毒为治疗原则,并应适当结合抗大肠癌的中草药。病至晚期,正虚邪实,则以补虚为主兼以解毒散结。大肠癌初起以标实为主,久则以正虚为主,常虚实夹杂,若邪盛之征如积块较大而质硬、腹部多处积块,·疼痛剧烈,大便因积块堵塞肠道而排便困难等症状突出,而正衰之征如形体极度消瘦便血不止等症状明显,则预后不良。

文献摘要

《灵枢·五变》:“人之善病肠中积聚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如此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


《圣济总录·积聚门》:“症瘕癖结者,积聚之异名也。”


《济生方·下痢》:“大便下血,血清而色鲜者,肠风也;浊而色黯者,脏毒也。”


外科大成·痔漏》:“脏痈疽,肛门肿如馒头,两边合紧,外坚而内溃,脓水常流,引终身之疾,治之无益。”


《医林改错·膈下逐瘀汤所治之症目》:“无论何处,皆有气血,……气无形不能结块,结块者必有形之血也。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

  • 周岱翰治疗“大肠癌”经验
    周岱翰主张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用药法则。辨病治疗即针对大肠癌的病理特点和生物学特性,采用具有抗癌作用的单味中药或中成药进行治疗的方法,常选苦参、败酱草、地榆、薏苡仁,或中成药小金丹、平消胶囊等;辨证治疗...

    求道

    畅读VIP

    74

    0

  • 孙桂芝治疗“大肠癌”经验
    孙氏分五型施治:①湿热蕴毒型:证见腹痛腹胀,疼痛拒按,下痢赤白,里急后重,胸闷烦渴,恶心纳呆,苔黄腻,舌红绛有瘀点,脉弦数或弦滑。治以清热解毒,祛湿攻积。白头翁汤合槐花地榆汤加减,药用白头翁20g,败...

    求道

    畅读VIP

    73

    0

  • 柏连松治疗“大肠癌”经验
    柏连松认为大肠癌系正气不足,邪气乘虚侵入所致,治疗应攻补兼施,尤以扶正为主,提倡应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从整体观念出发,分期辨证论治。早期属气血瘀滞,湿热毒蕴所致,故以消瘤为主,或祛邪兼以扶正,使邪去而...

    求道

    畅读VIP

    79

    0

  • 胡世平:肠癌术后升降乱,寓通于补再扶正
    李某,女,时年70岁,于2023年10月10日初诊。  【发病过程】  患者2月余前因便血于某三甲医院住院治疗。经检查,诊断为结肠癌;胆囊炎。行乙状结肠癌根治术治疗后出现上腹胀疼,食欲减退,饮食难下,...

    求道

    畅读VIP

    239

    0

  • 健脾益气养阴清热散结法治疗多发性结肠息肉合便秘案( 史仁杰)
    患者李某,男,80岁。  初诊(2023年11月23日):患者直肠癌术后20年,近5年每年作结肠镜检查均发现有结肠多发性息肉,病理示管状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平素排便困难,大便4~5日...

    求道

    畅读VIP

    224

    0

  • 邱健行:辨治大肠腺瘤及大肠癌前病变
    大肠炎性息肉及腺瘤是大肠癌前病变的高危因素。中医药治疗大肠癌前病变有一定优势,尤其是对于大肠炎性息肉及腺瘤的治疗,有助于恢复肠黏膜屏障。病因病机 邱健行指出,毒垢理论中所谓的“毒”,即指能够...

    求道

    畅读VIP

    382

    0

  • 孙秉严验案:直肠癌——温寒化瘀,驱毒通便
    卢某,男,60岁,住牡丹江市。1981年出现脓血便,每日大便8-10次,小腹下坠,纳食减少。经某医院直肠镜检查,诊为直肠癌,病理报告为“腺癌”;经放疗1个月,服用中草药,放疗后复查癌灶由10.2cm缩...

    求道

    畅读VIP

    374

    0

  • 王晞星治疗肠癌肝转移经验方
    经验方组成生黄芪,党参,炒白术,升麻,柴胡,当归,陈皮,白芍,女贞子,五味子,浙贝母,石见穿,蜈蚣,山慈菇,夏枯草,甘草用药思路以黄芪为君,补脾益气、升阳固表,可有效缓解大肠癌肝转移患者的疲乏症状;升...

    白术

    签约讲师

    畅读VIP

    416

    0

  • 王晞星治疗大肠癌术后腹泻四法
    宁博彪 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李宝花 山西中医药大学 郝淑兰 山西省中医院  大肠癌术后腹泻是指因大肠癌本身以及手术因素出现的大便质稀,或脓血、黏液便,或完谷不化,伴腹痛、肛门重坠或疼痛不适等症状。大肠...

    白术

    签约讲师

    畅读VIP

    360

    0

  • 行气运脾、清热化痰,兼以益气养阴活血治疗直肠癌
    梁某某,男性,62岁,2010年1月29日初诊。  发病过程:患者于2009年12月3日无明显诱因下出现排烂便,便中出血、血色暗红,大便5~6次/天,无黏液、无里急后重感、无腹胀腹痛。2009年12月...

    求道

    畅读VIP

    496

    0

  • 查看更多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