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饮片形态


拼音

Huái Jiǎo

别名

槐实(《本经》),槐子(陶弘景),槐豆(《本草原始》),槐连灯、九连灯、天豆(《河南中药手册》),槐连豆(《中药材手册》)。

来源及植物形态

槐角,始载于《本经》,原名槐实。为豆科落叶乔木槐Sophora japonica L.的果实。主产于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广东、广西、辽宁等地。


槐Sophora japonica L.

采制

冬季采收,除去杂质,干燥。


槐角:先取槐角置锅内用文火炒至鼓起,喷入蜜水,再炒至外皮光亮、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槐角100斤,用炼热蜂蜜5斤)


槐角炭:将净槐角置锅内,文火炒至外表呈焦黑色,内呈老黄色为度,取出放凉。


雷公炮炙论》:"凡采得(槐子),铜锤锤之令破,用乌牛乳浸一宿,蒸过用。"

性味归经

性味:苦,寒。

①《本经》:"味苦,寒。"

②《别录》:"酸咸,无毒。"

③《本草蒙筌》:"味苦辛咸,气寒,无毒。"


归经:入肝、大肠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肝、大肠三经。"

②《本草经疏》:"入手、足阳明,兼入足厥阴经。"

功能主治

清热,润肝,凉血,止血。治肠风泻血,痔血,崩漏,血淋,血痢,心胸烦闷,风眩欲倒,阴疮湿痒。


本品功用与槐花相似,但止血作用较槐花为逊,而清降泄热之力则较强,且能润肠,药性阴寒沉降,善止痔血、便血,故常用于痔疮肿痛出血之证,可与地榆黄芩当归等品配伍同用,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八》槐角丸。


本品又能清肝泻火,兼降血压,故又适用于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头痛眩晕高血压病,多与黄芩决明子夏枯草等药同用。

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内服:煎汤,6~15g;或入丸,散;嫩角捣汁用。


外用:烧存性研末调敷。


注意:脾胃虚寒及孕妇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景天为之使。"

②《本草经疏》:"病人虚寒,脾胃作泄及阴虚血热而非实热者,外证似同,内因实异,即不宜服。"

③《本经逢原》):"胃虚食少及孕妇勿服。"

各家论述

1.《本经》:"主五内邪气热,止涎唾,补绝伤,五痔,火疮,妇人乳瘕,子藏急痛。"


2.《别录》:"堕胎。"


3.《本草拾遗》:"杀虫去风,明目除热泪,头脑心胸间热风烦闷,风眩欲倒,心头吐涎如醉,漾漾如船车上者。"


4.《日华子本草》:"治丈夫女人阴疮湿痒。"


5.李杲:"治口齿风,凉大肠,润肝燥。"


6.《滇南本草》:"止血散疽。""治五痔肠风下血,赤白热泻痢疾。"


7.《会约医镜》:"清心、肺、脾、肝、大肠之火。治心腹热痛。"


8.《本草经疏》:"槐实,其主五内邪气热者,乃热邪实也:唾涎多者,脾胃有热也;伤绝之病,其血必热;五痔由于大肠火热,火疮,乃血为火伤;妇人乳瘕,肝家气结血热所成;子藏急痛,由于血热燥火。槐为苦寒纯阴之药,为凉血要品,故能除一切热,散一切结,清一切火,如上诸病,莫不由斯三者而成,故悉主之。"


9.《本经逢原》:"槐者,益肾清火,与黄柏同类异治。盖黄柏专滋肾经血燥,此则专滋肾家津枯。观《本经》主治,皆脾胃有热,阴津不足之病。止涎唾,肾司闭藏之职也。下焦痔瘘肠风,风热便血,年久不止者,用此一味熬膏,炼蜜收服。妇人乳瘕,子藏急痛,皆肝家血熟之患,用以清热滋燥,诸证自安。上皆指槐角而言,其角中核子,专主明目。久服须发不白,益肾之功可知。"


10.《本草求真》:"槐角,书所云能疏肝经风热者,非是具有表性,得此则疏,实因热除而风自息之意。凡书所著治功,多有如此立说,不可不细体会而详究耳。"


11.《本草求原》:"槐角润肝养血。治疳,疔,血痢,崩血;其角中核子,补脑,杀虫。"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