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痿,一是枯萎,痿者萎也,指肌肉萎缩;二是无力软弱,不能运动。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甚而瘫痪者,则称为痿。临床以下肢痿弱较为常见,亦称痿躄。 《素问•痿论》有皮、脉、肉、筋、骨五痿之称,并提出“治痿独取阳明”的治则。张子和《儒门事亲》:“四末之疾,动而或劲者为风,不仁或痛者为痹,弱而不用者为痿,逆而寒热者为厥,此其状未同也。” (风痹痿厥近世差互说)将四种相类部位的病症加以辨别,并提出“痿之为病,皆因客热而成”的观点。热有虚、实之分,初为温热、湿热属实热,久而阴伤内热、津液耗伤,则为虚热。
一般而言,痿证的病因以温毒感受、湿热侵淫、久病房劳、跌仆瘀阻及饮食毒伤等为主。病位虽在筋脉、肌肉,但本在五脏虚损,精津不足,气血亏耗,导致筋肉失养而成。本证以热证、虚证为多,虚实夹杂者亦不少见。新痿多因外邪侵袭,为阳盛之证;久痿可由脾胃虚弱,肝肾亏损,以阴虚、气虚为多。
痿证病在肺脾肝肾诸脏,且常相互传变,致使病程缠绵难已。辨证重在辨具体病位,审标本虚实。痿证初起,症见发热、咳嗽、咽痛,或在热病之后出现肢体痿弱不用,病位多在肺;凡见四肢痿软,食少便溏,面浮,下肢微肿,纳呆腹胀,多在脾胃;凡以下肢痿软明显,甚则不能站立,腰脊酸软,头晕耳鸣,则病在肝肾。又,起病急骤,病情发展较快,初起伴外感症状者,多为实证。因暑热温毒灼肺,肺热津伤,筋脉失养而两足痿软或四肢亦瘫;亦可因湿热浸淫,气血阻滞,筋脉失养而两足痿软无力。起病缓慢,病程迁延,或症状进行性加重,经久不愈者,则属虚证,又常兼夹湿、热、痰、瘀,而虚中夹实。或先天不足,或后天失调,脾胃虚弱,气血亏乏肝肾虚损而致。
痿证的治疗,虚证分五脏而选方遣药,肝肾亏虚当予滋养肝肾,脾胃虚弱则应益气健脾。至于实证,多以清热而参伍润燥、利湿、化痰、散瘀等。
痹证后期由于肢体关节痛,畸形肿大,影响运动,肢体长期废用而致肌肉萎缩,有类痿证。但痿证一般无痛,可资区别。又,半身不遂见一侧肢体瘫痪不用,久而可患侧肢体肌肉萎缩,筋脉挛急,但常伴中风失语、面瘫,故可分辨。
鉴别与治疗
【证治方药】
(一)肺热津伤
1.临床表现:发病急,发热后突然两足痿弱无力或四肢全瘫,继而即肌肉消瘦、皮肤干燥,心烦口渴,咳呛少痰,咽干不利,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细数。
2.病因病机:暑湿热毒犯肺,肺热伤津,水源告竭,津液无以敷布全身,润养肌肉筋脉:以冬春季为多见。
3.治法:清热润燥,养阴生津。
4.方剂: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合白虎汤(《伤寒论》)加减。
药物:北沙参10〜15g,麦冬15g,桑叶10〜15g,银花15g,连翘10g,生石膏15〜30g(先煎),知母10〜15g,杏仁10〜15g,阿胶(烊冲),炙枇杷叶10g,前胡10g。
方义:沙参、麦冬养阴润肺,桑叶、银花、连翘清热疏风,石膏、知母清解阳明,杏仁、前胡、枇杷叶宣肃肺气,阿胶润燥养血。
加减:烦躁不安加竹叶、莲子心清心安神,小便短黄加车前子、木通利水泄热,呛咳咽干而口渴者加芦根、花粉、石斛清热生津润肺。气阴不足,神疲汗出者加西洋参另煎兑服,益气养阴。若无发热者,可去石膏、知母;纳呆食少者,加山楂、谷麦芽增食开胃。
5.变通法:若邪热未清,高热口渴汗出,脉洪大者,可用白虎汤(《伤寒论》)、增液汤(《温病条辨》)加减,药用石膏、知母、银花、连翘、麦冬、生地等,清热养阴兼施。若身热已退,兼见纳呆口干咽燥,胃阴耗伤者,可用益胃汤(《温病条辨》)加减,养胃生津,药用石斛、麦冬、沙参、生地、玉竹、山药、扁豆、薏苡仁。若津伤气少血虚者,可用东垣麦门冬清肺饮(《内外伤辨惑论》)加减,药用黄芪、人参、当归、白芍、麦冬、五味子等,益气生津、补血。若肢体痿弱,面色无华,构音不佳,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甚而呼吸困难,胸闷咳嗽,为肺气虚衰,当予以保元汤(《博爱心鉴》)合清燥汤(《脾胃论》)加减,益气养肺,药用黄芪、人参、肉桂、甘草、麦冬、生地、五味子、黄柏、茯苓、当归、沙参、川贝、桔梗等。
(二)湿热浸淫
1.临床表现:起病相对较缓,肢体困重而逐渐出现痿软无力,尤以两下肢或足部为甚,或兼微肿麻木,扪及微热。或见发热(双峰热),胸脘痞满,小便黄涩酸痛。舌红苔黄腻,脉数,兼濡或滑象。以夏秋季为多见。
2.病因病机:湿邪伤人,多从下起,郁而化热,浸淫筋脉,筋脉弛缓,致成痿弱。
3.治法:清热利湿,舒筋通络。
4.方剂:三妙丸(《医学正传》)合薏苡仁竹叶散(《温病条辨》)加减。
药物:苍术10g,黄柏6〜10g,牛膝10〜15g,薏苡仁15〜30g,滑石10〜15g(包),通草10g,茯苓15g,萆薢10g,竹叶10g,木瓜10g。
方义:苍术、黄柏清热燥湿,萆薢、薏苡仁利湿除痹,木瓜、牛膝舒筋通络,竹叶、茯苓、通草、滑石淡渗利湿。
加减:胸脘痞满,纳呆,苔腻者加藿香、佩兰、厚朴化湿宣通;下肢痿弱有凉感,去黄柏,加桂枝、细辛通络散寒。肢体麻木不仁,关节运动不利者加地龙、山甲、红花活血通络。发热尿黄、口渴心烦,舌红,脉数,热重于湿者,加银花、忍冬藤、连翘、赤小豆、蒲公英清热解毒,利湿通络。湿热伤阴,兼见两足热,心烦口干,舌红苔剥,脉细数者,上方去苍术,合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加生地、沙参、玉竹、桑叶、花粉等,养阴清热。
5.变通法:若阴虚湿热成痿,两足奇热难受,可用虎潜丸(《丹溪心法》)合三妙丸 (《医学正传》)加减,清热利湿、滋阴降火并举,药用龟甲、生地、知母、黄柏、薏苡仁、苍术、牛膝、白芍等。
(三)脾胃虚弱
1.临床表现:起病缓慢,渐见肢体软弱无力,甚而肌肉萎软,眼睑下垂,纳呆食少,大便溏薄,神疲乏力,面色少华,少气懒言。舌淡苔薄白,脉虚细无力。
2.病因病机:久处湿地,饮食内伤,湿困脾胃,久而脾胃虚弱,运化失健,气血生化无源,四肢肌肉筋脉失养,以致痿弱不用。
3.治法:益气健脾。
4.方剂: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合四君子汤(《局方》)加药物:黄芪15〜30g,白术10〜15g,党参10〜15g,当归10〜15g,陈皮6〜10g,升麻3〜5g,甘草10g,柴胡6g,砂仁3〜6g(打),薏苡仁10〜15g,茯苓10〜15g。
方义:黄芪、当归益气养血,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陈皮、砂仁理气和胃,薏苡仁、茯苓淡渗利湿,升麻、柴胡助参、芪益气升阳。
加减:便溏者去当归,加山药、扁豆、莲肉健脾。纳呆食少者加谷麦芽、神曲开胃增食。兼有瘀血,舌黯紫者,加丹参、赤白芍、川芎、红花活血化瘀。四肢不温,形寒肢冷者加附子、肉桂温阳散寒。面色无华,唇甲苍白,气血虚甚者,加熟地、白芍,并重用黄芪、党参益气养血。如兼痰湿者加制南星、苍术、法半夏化痰燥湿。
5.变通法:若气血不足,阳气亏乏,四肢不温,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者,可用十全大补汤(《局方》)或拯阳理劳汤(《医宗金鉴》)加减,药用黄芪、人参、肉桂、附子、当归、白芍、熟地、五味子、川芎、白术、茯苓、陈皮、甘草等,益气养血温阳。如兼见肾阳虚,上方合肾气丸(《金匮要略》)加减,补肾助阳。
(四)肝肾亏虚
1.临床表现:病起缓慢,渐见肢体萎软无力,腰膝酸软,甚而肌肉萎缩,腿胫大肉渐脱,不能行走站立。或伴眩晕耳鸣,舌咽干燥,遗尿或遗精,或妇女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
2.病因病机:先天禀赋不足,或久病气血亏乏,延及精血耗损,肝肾亏虚,肌肉筋骨失养而致。
3.治法:补益肝肾,滋阴清热。
药物:龟甲15g(先煎),熟地10〜15g,牛膝15g,白芍15〜30g,黄柏6g,当归10〜15g,狗骨15g(先煎,以之代虎骨),锁阳10g,陈皮6〜10g,砂仁6 g(后下,打),鸡血藤15〜30g,干姜2〜3g,知母 10g。
方义:狗脊代虎骨强壮筋骨,龟甲通任脉以滋阴精,熟地、当归、白芍和血养肝,知母、黄柏清降相火,鸡血藤养血通络,锁阳温润助阳。陈皮、砂仁和胃理气,干姜温阳理中,以免诸阴药呆滞。
加减:气血不足,面色无华,神疲乏力者加黄芪、党参以益气生血;阴损及阳,形寒肢冷,脉沉细者,加鹿角胶、淡苁蓉、杜仲、巴戟天、补骨脂温肾壮阳。若肌肉萎缩无力,甚而瘫痪者,加制马钱子粉分次冲服(用法见后)。若关节强直,肢体拘挛者加僵蚕、蜈蚣、乌梢蛇搜风通络。
5.变通法:足热面红,舌红尺弱,肾阴不足者,可用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加龟甲、枸杞子、牛骨髓、鹿角胶,以滋肾养阴,充髓益精。若畏寒肢冷,小便频,男子阳痿,妇女闭经,舌淡尺沉,肾阳不足者,可用鹿角胶丸(《医学正传》)合加味四斤丸(《三因方》)加减,药用鹿角胶、苁蓉、菟丝子、熟地、牛膝、木瓜、天麻、当归、龟甲等,温阳补肾,通督通络。
(五)脉络瘀阻
1.临床表现:四肢痿软,麻木无力,筋脉拘挛,肌肉瘦削萎缩,时而隐痛不适,舌痿不能伸缩,唇黯甲青。舌淡黯黯有瘀点(斑),脉细、涩。
2.病因病机:气虚血亏,运行不畅,久而瘀血阻滞,脉络不通,致成肌肉痿筋脉拘挛。
3.治法:益气养血,活血通络。
4.方剂:圣愈汤(《兰室秘藏》)合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加减。
药物:黄芪30g,当归10g,白芍15g,熟地10g,川芎10g,党参10〜15g,地龙10g,牛膝15g,红花10g,桃仁10g,鸡血藤15〜30g,僵蚕6g。
方义:黄芪、党参益气健脾,当归、白芍、熟地养血和肝,川芎、红花、桃仁活血化瘀,地龙、僵蚕搜风通络,鸡血藤、牛膝养血通络。
加减:肢体麻木者加炮甲片、木通、细辛通络,下肢痿软无力加杜仲、川断、桑寄生补益肝肾。若兼见痰湿苔腻,素体肥胖者,加制南星、法半夏、苍术化痰燥湿。若兼见阴虚内热,形瘦舌红者,加玄参、麦冬、石斛、玉竹养阴滋肾。
5.变通法:若无气血不足之证,仅见瘀血闭阻者,可用身痛逐瘀汤(《医林改错》)合龙马自来丹(《医林改错》)祛瘀通络,药用地龙、制马钱子、秦艽、桃仁、红花、羌活、没药、牛膝、当归、香附、五灵脂等。
制马钱子用法:
马钱子含番木鳖子碱,有大毒。成人用5〜10mg即可发生中毒现象,30mg可致死亡。中毒者初有咀嚼肌及颈部肌肉抽搐感,吞咽困难,全身不安;然后伸肌与屈肌同时极度收缩而出现强直性惊厥。中毒后可用乙醚作轻度麻醉,或用巴比妥类药物静脉注射,以抑制惊厥,另用高锰酸钾洗胃。
治疗瘫痪、痿弱者,可将马钱子用水泡(冬天温水,夏天凉水)10〜14天,去皮,放入煮沸的花生油内,文火煎约30余分钟,至焦黄色(以手击之即碎为度)时取出,拌干滑石粉,再以清水冲洗1次,待干后粉碎,开始每日1.5g,分3次服,以后逐渐增至每日3〜5g。
【简易方药】
1.张锡纯振颓汤:生黄芪、知母、牛膝各12g,党参、白术、当归、乳香、没药各10g,威灵仙4. 5g,干姜6g。热加石膏,寒去知母加附子,筋骨受风加天麻。脉弦硬而大者加龙骨、牡蛎、山萸肉,筋骨痿废者加鹿角胶,手足痿者加桂枝。水煎服。
2.张锡纯振颓丸:人参、炒白术各60g,当归、制马钱子、乳香、没药、山甲(蛤粉炒)各30g,蜈蚣(大者)5条,共研细过筛,蜜丸如梧子大,每服6g,无灰温酒送下,日再服。治痿之剧者,可兼服此丸,或单服,并治偏枯、痹、麻者。
3.加味金刚丸:萆薢、杜仲、苁蓉、巴戟天、天麻、僵蚕、全蝎、木瓜、牛膝、乌贼骨各30g,蜈蚣50条,精制马钱子60g,蜜丸3g重,每服1〜2粒,日服1〜2次, 或单用或与汤合用,白开水送服。若见早期马钱子中毒症状,如牙关紧闭等可即停药,并服凉水。
【针灸治疗】
(一) 毫针法
取穴:上肢取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下肢取环跳,伏兔,风市,足三里,阳陵泉,丘墟;邪热伤津配尺泽,大椎,列缺,少商;湿热浸淫加阴陵泉,三阴交,血海,内庭;脾虚加气海,关元,脾俞,胃俞,中脘;肝肾亏损加肾俞,肝俞,太溪,太冲。
方法:毫针常规刺法,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腹部穴脾虚针后加灸,四肢末端穴热甚加针刺放血。留针30分钟。
疗程:每日1次,10〜15次为1疗程。
(二)头皮针法
取穴: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均为双侧瘫取双侧,单侧瘫取对侧,上1/5治下肢,中2/5治上肢,下2/5治头面),顶中线。
方法:毫针沿皮刺,快速进针,刺入帽状腱膜下层,深1〜1.5寸,用快速捻转法或小幅度提插法,得气后留针30〜60分钟,其间行针2〜3次。
疗程:每日1次,10〜15次为1疗程。
(三)皮肤针法
取穴:项背腰骶部督脉和足太阳经,上肢瘫加取手三阳经及颈胸夹脊,下肢瘫加取腰夹脊及下肢足三阳经。
方法:皮肤针垂直下落,轻中度叩刺,快速提起。循经叩刺时,每隔1cm左右叩刺一下,一般可循经叩刺10〜15次。重点叩刺合穴、荥穴、背俞穴、夹脊穴、原穴、络穴等,每穴每次叩刺10次。
疗程:每日1次,10〜15次为1疗程。
【推拿治疗】
上肢:拿肩井筋,揉捏臂臑、手三里、合谷部肌筋,点肩髃、曲池穴,搓揉上臂肌肉来回数遍。
下肢:拿阴廉、承山、昆仑筋,揉捏伏兔、承扶、殷门部肌筋,点腰阳关、环跳、足三里、委中、犊鼻、解溪、内庭等穴,搓揉大腿肌肉来回数遍。
文献与评述
多发性神经炎、运动神经元病变、急性脊髓炎、多发性硬化、格林巴氏综合征、癔病性瘫痪、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脊髓灰质炎、周期性麻痹以及中枢神经感染并发软瘫后遗症等临床表现,与痿证相类者,可据此证治。
痿证是指肢体痿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的一类病症。临床虽以肺热津伤、湿热浸淫、睥胃虚弱、肝肾亏损、瘀阻络脉等证型常见,但各种证型之间常相互关联。如感受温热及湿热致痿,迁延日久可导致肝肾亏损;肝肾亏损亦可阴损及阳,出现阳虚证候;痿证日久,影响气血正常运行,经络瘀滞,使筋脉更失其濡养,而关节不利,肌肉萎缩明显。临床治疗时要结合标本虚实传变,扶正主要是调养脏腑、补益气血阴阳,祛邪重在清利湿热与温热毒邪。在治疗过程中还要兼顾运行气血,以通利经络、濡养筋脉。
本病多属五脏内伤,精血受损,阴虚火旺。临床一般虚证居多,或虚实错杂,实证、寒证较少。因此,补虚要分清气虚还是阴虚,气虚治阳明,阴虚补肝肾。临证又有夹湿、夹热、夹痰、夹瘀者,治疗时还当配合利湿、清热、化痰、祛瘀等法。此外,本病常有湿热、痰湿为患,用苦寒、燥湿、辛温等药物时要注意祛邪勿伤正,时时注意护阴,补虚扶正时亦当防止恋邪助邪。痿证日久,坐卧少动,气血亏虚,运行不畅,因此,在治疗时,可酌情配合养血活血通脉之品,若元气亏损,气虚血滞成痿,又当补气化瘀。若因情欲太过而成痿者,必以调理气机为法。
对于“治痿独取阳明“,临床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理解:一是不论选方用药,还是针灸取穴,都应重视补益脾胃。二是“独取阳明”尚包括清胃火、祛湿热,以调理脾胃。三是临证时要重视辨证施治。同时,治痿要慎用风药。《丹溪心法》指出:“痿证断不可作风治而用风药”。《景岳全书》亦指出:“痿证最忌发表,亦恐伤阴。”(卷三十二痿证)痿证多虚,实证亦多偏热,治风之剂皆发散之品,若误用之。阴血愈燥,常酿成坏病。
在临床上,对痿证的治疗除内服药物外,还应配合针灸、推拿、气功等综合疗法,并应加强肢体活动,有助于提高疗效。《素问•痿论》“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是针刺治疗痿证的一个重要原则,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求道
畅读VIP

82

0


求道
畅读VIP

199

0


求道
畅读VIP

180

0


求道
畅读VIP

202

0

林盛进
认证讲师
原创投稿

318

0


求道
畅读VIP

309

0


求道
畅读VIP

356

0


求道
畅读VIP

447

0


求道
畅读VIP

613

0


求道
畅读VIP

851

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