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图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取穴法:
第1步:两虎口相交;
第2步:一手食指压在另一手的桡骨茎突(掌心向前,手腕外侧突起的骨头)上;
第3步:在食指尖端到达的凹陷处,触摸时可感有一裂隙,即为本穴。
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拇长展肌腱、旋前方肌、桡骨。有头静脉,桡、动静脉的分支。分布着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的浅支。皮肤由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的浅支双重分布。桡动脉有两条伴行静脉,位于肱桡肌内侧。动脉后方下段有拇长屈肌和旋前方肌。桡动脉可由肘窝下2厘米与桡骨茎突前方作一连线,该线为桡动脉的体表投影,桡神经浅支与动脉伴行,该穴位于桡动脉和浅支的外侧。
刺灸法
配伍
相关论述
《针灸资生经》:主汗出,四肢肿。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其病实则手锐掌热;虚则欠,小便遗数。取之去腕一寸半,别走阳明也。
《针灸甲乙经》:热病先手臂痫,身热,瘛疭,唇口聚,鼻张,目下汗出如转珠,两乳下三寸坚,胁下满,悸,列缺主之。疟,热盛,列缺主之。寒热,胸背急,喉痹,咳上气喘,掌中热,数欠伸,汗出,善忘,四(肢)逆厥,善笑,溺白,列缺主之。寒热,咳,呕沫,掌中热,虚则肩臂寒栗,少气不足以息,寒厥,交两手而瞀,口沫出;实则肩背热痛,汗出,四肢暴肿,身湿摇,时寒热,饥则烦,饱则善,面色变,口噤不开,恶风泣出,列缺主之。小儿惊痫,如有见者,列缺主之,并取阳明络。
《针灸大成》:主偏风,口面斜,手腕无力,半身不遂,掌中热,口噤不开,寒热疟,呕沫,咳嗽,善笑,纵唇口,健忘,溺血,精出阴茎痛,小便热,痫惊,妄见,面目四肢臃肿,肩痹,胸背寒栗,少气不足以息,尸厥,寒热,交两手而瞀。实则胸背热,汗出,四肢暴肿;虚则胸背寒栗,少气不足以息。
《肘后歌》:或患伤寒热未收,牙关风壅药难投,项强反张目直视,金针用意列缺求。
《四总穴歌》:头项寻列缺。


求道
畅读VIP

427

0

董兴辉
原创投稿
畅读VIP

462

0

四君人参
四君严选
畅读VIP

391

0

董兴辉
原创投稿
畅读VIP

529

0

四君人参
畅读VIP

631

0


求道
畅读VIP

1280

0


求道
畅读VIP

424

0

四君人参
四君严选
畅读VIP

364

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