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详细内容

席弘赋首见于徐凤所著的《针灸大全》, 《针灸聚英》等书中亦有转载。席弘为南宋时期针灸学家,江西临川人,又名宏,后名横,字宏达,号梓桑君。上代原居北方,先世做过太医院针灸医官。当女真族侵宋,南宋高宗赵构于1127年迁都杭州时,席家亦移居南方,于江西临川县席坊安家,其后代即以针灸相传。席氏家传针灸12代,由宋到明,历久不衰。当传至第十代孙席信卿时,传子之外又传徒陈宏纲,由家传变为师传,扩大了传播范围,推动了针灸学的发展。

关于席弘赋的作者,有观点认为是席弘本人所著,亦有人认为是席弘派弟子对席弘针灸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总结。席弘赋赋文共61句,提出50余种病症,选用60余穴,善用经脉起止穴。席弘赋是席弘针灸学术思想的重要反映,集中体现了南宋前江西地区针灸学术特色及其家学特点。许多针灸学术思想及其治疗方法为现代针灸临床所广泛运用。

凡欲行针须审穴,要明补泻迎随诀,

胸背左右不相同,呼吸阴阳男女别。

气刺两乳求太渊,未应之时泻列缺

列缺头痛及偏正,重泻太渊无不应。

耳聋气痞听会针,迎香穴泻功如神。

谁知天突治喉风,虚喘须寻三里中。

手连肩脊痛难忍,合谷针时要太冲

曲池两手不如意,合谷下针宜仔细。

心痛手颤少海间,若要除根觅阴市

【注释发挥】

要明补泻迎随诀:在针刺手法上首先要掌握迎随补泻的原则。源于《灵枢·终始篇》的'泻者迎之,补者随之'及《难经·第七十八难》:'得气,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

胸背左右不相同:指在应用迎随补泻方法时,要分清胸与背,左与右之不同。如胸腹为阴,背为阳,右为阴,左为阳。

呼吸阴阳男女别:针刺补泻可因呼吸、阴阳、男女的异同而有区别。

气刺两乳求太渊:气,指气病。两乳,指胸中。'气刺两乳'指胸中气机阻滞,胸中气滞血瘀疼痛太渊为肺经原穴,可补益肺气,治疗胸痛

耳聋气痞听会针,迎香穴泻功如神:气痞,指耳内气满、闭塞无闻。耳聋气痞多因胆火上扰或新感外邪,循经上行,耳窍被蒙所致。听会为胆经腧穴,位于耳部,具有通窍聪耳之功效,为治疗耳疾常用穴。迎香大肠经腧穴,位于面部,临近于耳,可宣通肺气,疏风散邪,增强听会穴的功效。

谁知天突治喉风:喉风,指咽喉部突然肿痛,呼吸困难,吞咽不适。多因风热外邪,客于经络,深入肺胃,致气血凝滞,风火相煽,蕴结而致。天突穴系任脉和阴维之交会穴,有清热解毒、消肿利咽之功,为治疗喉疾要穴。

虚喘须寻三里中:虚喘多因禀赋素弱,久喘或大病后真元耗损,脏气虚衰,肺气失主,肾不纳气所致。三里即足三里,具有培土生金的功效,为治疗虚喘的要穴。

手连肩脊痛难忍,合谷针时要太冲合谷太冲均有疏风解表,通经活络之功,上下左右四穴配合,称为'四关',治疗肢体痛麻有显著疗效。

但患伤寒两耳聋,金门听会疾如风。

五般肘痛寻尺泽太渊针后却收功。

手足上下针三里,食癖气块凭此取。

鸠尾能治五般痫,若下涌泉人不死。

胃中有积刺璇玑,三里功多人不知。

阴陵泉治心胸满,针到承山饮食思。

大杼若连长强寻,小肠气痛即行针。

委中专治腰间痛,脚膝肿时寻至阴

气滞腰痛不能立,横骨大都宜救急。

气海专能治五淋,更针三里随呼吸。

【注释发挥】

五般肘痛寻尺泽:指由各种病因所致的肘部疼痛要用尺泽治疗。

手足上下针三里,食癖气块凭此取:食癖,指饮食不节,伤及脾胃,寒邪积聚,潜匿于两胁间,有时作痛,痛时方觉有物。《外台秘要·疗癖方五首》载:'三焦痞隔,则肠胃不能宣行,因饮水浆,便停止令不散,更遇寒气,积聚而成。癖者,谓癖侧于两胁之间,有时而痛是也。'本句意为取手足之三里穴,可通经和胃,散结止痛。

鸠尾能治五般痫:五般痫,又名五脏痫,出自《小儿药证直诀》,是各种痫证的统称。包括肝痫、心痫、脾痫、肺痫、肾痫。为反复发作的神志异常疾病。鸠尾穴为任脉之络穴,内有胃府,为藏谷之所,具有疏通腹部气机、镇静豁痰之功效。《胜玉歌》亦说:'后溪鸠尾神门,治疗五痫立便痊。'

若下涌泉人不死:涌泉位于足心,针感强烈,醒脑开窍,与鸠尾相配,治疗癫痫

三里:即足三里

小肠气痛:指小肠从腹下入阴囊,阴囊胀痛的病症。

气滞腰痛不能立,横骨大都宜救急:指湿阻经络,经气运行不畅之腰痛,取横骨大都大都为脾经荥火穴,可益火生土,健脾利湿。横骨为肾经穴,位于小腹,可宣通气机,通利小便。两穴相配,可健脾利湿,行气利尿止痛。

气海专能治五淋,更针三里随呼吸:气海穴居脐下,为人体元气聚会之处,有调气机、益元气、补肾虚、疏利下焦气机、通利小便的功效。对气滞、气虚、湿热蕴结下焦所致之淋证有较好的疗效。与足三里穴相配,配合呼吸补泻手法,可提高疗效。

期门穴主伤寒患,六日过经犹未汗,

但向乳根二肋间,又治妇人生产难。

耳内蝉鸣腰欲折,膝下明存三里穴,

若能补泻五会间,且莫向人容易说。

睛明治眼未效时,合谷光明安可缺。

人中治癫功最高,十三鬼穴不须饶,

水肿水分气海,皮内随针气自消。

冷嗽先宜补合谷,却须针泻三阴交

牙齿肿痛并咽痹,二间阳溪疾怎逃。

更有三间肾俞妙,善除肩背消风劳。

若针肩井须三里,不刺之时气未调。

最是阳陵泉一穴,膝间疼痛用针烧。

【注释发挥】

乳根二肋间:指乳下二肋间的期门穴。《伤寒论》中多次提及期门穴主治伤寒病,可用于治疗肝乘脾、肝乘肺之证,以泻肝经之气盛;或治疗误汗伤津,热结阳明,土病见木脉之证,以泻肝木;或热入血室,以泻热通经,清热凉血除郁。

五会:指胆经腧穴地五会,该穴可开窍通耳。

十三鬼穴不须饶:指孙真人十三鬼穴不能放弃。意指这些穴在治疗癫证方面有重要作用。

皮内随针气自消:指针刺时要浅刺,针至皮下即可。

冷嗽先宜补合谷,却须针泻三阴交:冷嗽,即寒咳。多因形寒饮冷,内外合邪所致。多见脾胃虚寒之人,复外感风寒所致。症状为'呼吸气寒,口如饮冰雪。呕唾冷沫,胸中急痛。昼静夜甚。得温则止,遇寒即发'。针刺合谷穴可疏风散寒,解表止嗽;三阴交可调理脾胃,散寒止咳。

风劳:风寒客于经络,致痹痛不仁,久之耗伤气血,虚损成劳。

针烧:用火针温针治疗。

委中腰痛脚挛急,取得其经血自调。

脚痛膝肿针三里,悬钟二陵三阴交

更向太冲须引气,指头麻木自轻飘。

转筋目眩针鱼腹,承山昆仑立便消。

肚疼须是公孙妙,内关相应必然瘳。

冷风冷痹疾难愈,环跳腰俞针与烧。

风府风池寻得到,伤寒百病一时消。

阳明二日寻风府呕吐还须上脘疗。

【注释发挥】

二陵:指阴陵泉阳陵泉

鱼腹:即承筋穴,该穴位于小腿腓肠肌的肌腹部,因形似鱼腹而得名。

肚疼须是公孙妙,内关相应必然瘳:公孙内关八脉交会穴,两穴上下相配,通于心、胸、胃,具有理气降逆、通肠和胃、舒畅心络作用。为八脉交会穴上下配穴法。

冷风冷痹:冷风,指风寒湿之邪侵入四肢肌肉及关节,引起四肢关节麻木不仁、冷痛酸楚之症。冷痹,指气血凝滞所致寒痹。

环跳腰俞针与烧:针与烧,指用火针温针治疗。是指取环跳督脉腰俞穴,采用火针治疗冷风冷痹。

阳明二日寻风府呕吐还须上脘疗:阳明二日,指外邪传里成阳明病,胃失和降而见发热呕吐食不下之症。除风府穴外,还应配合上脘穴以和胃降逆止呕。

妇人心痛心俞穴,男子痃癖三里高。

小便不禁关元好,大便闭涩大敦烧。

髋骨腿疼三里泻,复溜气滞便离腰。

从来风府最难针,却用工夫度浅深,

倘若膀胱气未散,更宜三里穴中寻。

若是七疝小腹痛照海阴交曲泉针。

又不应时求气海关元同泻效如神。

小肠气撮痛连脐,速泻阴交莫在迟,

良久涌泉针取气,此中玄妙少人知。

小儿脱肛患多时,先灸百会鸠尾

久患伤寒背痛,但针中渚得其宜。

肩上痛连脐不休,手中三里便须求,

下针麻重即须泻,得气之时不用留。

腰连胯痛急必大,便于三里攻其隘,

下针一泻三补之,气上攻噎只管在,

噎不住时气海灸,定泻一时立便

补自卯南转针高,泻从卯北莫辞劳,

逼针泻气便须吸,若补随呼气自调,

左右拈针寻子午,抽针行气自迢迢,

用针补泻分明说,更用搜穷本与标。

咽喉最急先百会太冲照海阴交

学者潜心宜熟读,席弘治病最名高。

【注释发挥】

痃癖三里高:'痃'与'癖'是两种症候。痃,形容脐两旁有条状筋块扛起,状如弓弦,大小不一,或痛或不痛。癖,指潜匿于两胁之间的积块,平时寻摸不见,痛时摸之才觉有物。通常'痃癖'并称。三里高和四总穴歌中'肚腹三里留'均说明足三里治疗肚腹病有显著效果。

膀胱气未散:膀胱经气血凝滞不通导致腰腿痛。

七疝:指各类疝气

腰连胯痛急必大……定泻一时立便瘥:急必大,指大便闭塞不通。隘,险要、关键所在。噎,指气逆上攻,吞咽困难。不住,是持续之意。腰胯痛、食不下、大便闭塞不通是因瘀血内结、肠燥津枯、经络不通所致,当泻足三里,以健脾调理肠胃,疏导大肠气机。足阳明之别通于心,足三里可助心气推动血液的运行,祛瘀破结以'攻其隘'。加灸气海穴,可助行气祛瘀的功效。

补自卯南转针高,泻从卯北莫辞劳:十二支的方位,子在北,午在南,卯在东,酉在西。李梃《针灸入门》中解释说:'从子至午,左行为补;从午至子,右行为泻。'席弘流派注重捻针,区分左转和右转。左转为顺转,相当于从子位转向午位;右转为逆转,相当于从午位退向子位。午在卯之南,而子在卯之北,故补自卯南转针高,即指从卯(东)向午(南)的方向,大指向前,食指向后捻针为补。泻从卯北,是指从卯(东)向子(北)的方向,即大指向后,食指向前捻针为泻。

逼针泻气便须吸:要结合吸气时将针推进,右转为泻。

若补随呼气自调:即要结合呼气进针,左转为补。

左右拈针寻子午:子(半夜)午(中午)在此指阴阳。如:左捻针为补为阳,右捻针为泻为阴。针刺补泻手法有子午倾针、子午捣臼等。

抽针行气自迢迢:左右捻转,对于催气、行气有明显作用,可使针感扩散很远。迢迢,指远、长。

咽喉最急先百会太冲照海阴交:伤于风者上先受之,百会位于头顶部,治疗外感风寒、风热等外感表证。而喉痹急性发作多由外感而来,取百会穴以疏散外来风邪。肝经循行'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肾经的循行'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取肝经原穴太冲足少阴肾经照海及具有疏肝益肾功效的三阴交百会上下相配,以提高治疗喉病的效果。

以上节自陈以国老师主编的《针灸歌赋注释发挥》一书

查看更多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