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概念

慢性腹泻又称久泄,是指大便次数增多并呈不同程度稀便,持续或反复超过2个月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湿胜则濡泄。”《难经》云:“湿多成五泄。”《景岳全书•卷二十四•泄泻》云:“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泄泻之因,惟水、火、土三气为最。”都说明慢性腹泻主要病因在于脾虚、湿困。在此基础上,肝气乘脾或肾阳虚寒,不能助脾运化水谷,升降失司,清浊不分而成。


慢性腹泻在临床上要根据大便性状、诱发因素、腹痛与泄泻相关程度,结合全身情况与脉、舌诸象,区分虚实寒热证候及病本所在。一般而言,慢性腹泻以脾虚为多,且常夹有湿邪,或从寒化而阳虚,或从热化而阴虚,或寒热虚实兼夹,从而造成迁延难愈的局面。


慢性腹泻的治疗,可依据李中梓医宗必读》治泄九法,即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而始终不离健脾除湿,初宜分理中焦、渗利下焦,久则升提,脱滑不禁之后用药涩之。

鉴别与治疗

【证治方药】


(一)脾虚夹湿

1.临床表现:大便时清时泻,迁延反复,水谷不化,稍进油腻或饮食不慎则大便次数明显增多,饮食减少,食后脘痞腹胀,精神疲倦,气短懒言,面色萎黄。舌质淡或胖嫩,苔白或白腻,脉濡细、虚缓。

2.病因病机:脾气虚弱,清阳不升,湿浊内生,浊阴不降。

3.治法:健脾益气,化湿止泻。

4.方剂参苓白术散(《局方》)加减。

药物:党参10〜15g,生白术10g,茯苓10〜15g,炒薏苡仁15〜30g,扁豆10〜15g,山药15g,莲子肉10g,陈皮6〜10g,砂仁3〜6g(后下),炙甘草3〜6g。

方义:党参白术山药茯苓莲子肉、甘草健脾益气,薏苡仁扁豆茯苓化湿陈皮砂仁理气。为治疗慢性久泻之常用方。

加减:舌苔白腻,脘痞腹满,大便清稀,湿重者,加苍术厚朴车前子(包),燥湿利湿,即合平胃散(《局方》)。若形寒怯冷,脘腹冷痛,四肢不温,寒重者加肉桂干姜、淡附子,温阳散寒,即合理中汤(《伤寒论》)。若兼食滞,嗳腐,大便有食物残渣,气味秽臭,加黄连、焦山楂神曲、谷麦芽,去山药莲子肉、扁豆,以消食导滞。若兼肠鸣腹痛、完谷不化者为飨泄,去山药莲子肉、扁豆,加羌独活防风木香,祛风理气。

5.变通法:若久泻不愈,脘腹、肛门坠胀,脱肛不收,为中气下陷者,用补中益气汤《脾胃论》)或升阳益胃汤《脾胃论》),升阳举陷。若脾虚兼有湿热,用资生丸(《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即参苓白术散黄连山楂白豆蔻藿香等清热除湿诸品。如无邪无滞、久泻不效者,酌加诃子、肉果、石榴皮赤石脂等收涩。


(二)湿困中焦

1.临床表现:大便溏薄,或泄泻清稀,腹满肠鸣,每日大便数次,或解而不爽,腹中不舒,食纳减少,脘痞呕恶,口腻发涩,口渴不欲饮,身重疲乏,小便不利。舌苔厚腻满布,舌质淡,脉濡缓。

2.病因病机:久泄脾虚失运,或湿邪阻遏不去,内外诸因,湿困中焦,清浊不分,升降失司。

3.治法:燥湿运脾,分利水湿。

4.方剂胃苓汤《丹溪心法》)加减。

药物:苍术10〜15g,厚朴6〜10g,法半夏10g,陈皮6g,茯苓15〜30g,炒白术10~ 15g,泽泻10〜15g,薏苡仁15〜30g。

方义:苍术厚朴温燥湿,半夏陈皮和胃理气,茯苓白术泽泻薏苡仁利湿。本方为分利中下焦水湿之方。

加减:脘腹冷痛,大便清稀,舌苔水滑、白厚,寒湿偏重者,加干姜肉桂桂枝,温阳散寒。大便色黄褐、热臭,或大便夹黏液,苔黄,兼夹湿热者,加黄连黄柏,清利湿热脾虚证明显者,加山药扁豆,健脾利湿。大便不爽,腹中不适,肛门滞胀,气滞湿阻者,加木香砂仁槟榔枳壳理气导滞。口腻、身困,兼湿者,加藿香、白蔻仁化湿醒脾

5.变通法:若兼脾阳不足、水湿内停而致泄泻、足肿者,可用实脾饮(《济生方》),温阳散寒,除湿理气。药如附子干姜厚朴白术茯苓木香木瓜大腹皮草豆蔻等。若形体消瘦肠鸣漉漉,便泻清水,大便呈泡沫状,腹胀尿少,舌淡苔白滑,为水饮留肠所致,当予温阳化饮法。方用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加减,药如茯苓、苍白术桂枝椒目防己泽泻车前子等。


(三)寒热错杂

1.临床表现:腹泻不爽,大便带黏液,腹痛呕恶,下坠欲便,迁延不愈,遇冷痛泻加重,或情绪变化也可引起发作,口苦,纳呆,四肢不温,心胸烦热。舌质淡,苔白腻而上罩薄黄苔,脉沉弦小数。

2.病因病机:脾胃不和,上热下寒寒热错杂,清浊不分。

3.治法:调和寒热,温寒清热。

4.方剂乌梅丸(《伤寒论》)加减。

药物:乌梅10g,川椒3g,桂枝6〜10g,淡附子6〜10g,干姜3g,细辛3g,黄连6〜10g,黄柏6g,当归10g,党参10g。

方义:附子干姜桂枝、川椒、细辛温阳散寒止泻,黄连黄柏清热利湿,党参健脾,当归和血,乌梅酸敛止泻,为寒热并调之剂。

加减:腹泻伴便血鲜红者,加赤芍丹皮地榆,凉血清热止血;腹泻大便有黏液者,加白头翁秦皮,清肠止泻。若脘腹不冷痛、四肢尚温者,可去附子干姜细辛;若兼脾虚者,加白术茯苓益气健脾。腹痛甚者,加白芍甘草缓急止痛。

5.变通法:若脾虚而肝木乘之,晨泄腹痛,有脘痞纳少、呕恶、眩晕,称为胃虚风动,仿叶天士法,用人参乌梅汤(《临证指南医案》)合左金丸《丹溪心法》),药如乌梅黄连、吴萸、白芍木瓜党参茯苓甘草陈皮等。


(四)脾肾阳

1.临床表现:五更初醒即感肠鸣腹痛,急欲登厕,泻下清稀或完谷不化,泻后即安。或久泄滑脱不禁,伴腹部冷痛,形寒肢冷,腰酸乏力,食少腹胀,面色无华。舌质淡,舌苔白,脉沉细。

2.病因病机脾阳不足,肾阳虚损,火不生土,虚寒内生,引起五更泻

3.治法: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4.方剂四神丸(《内科摘要》)合理中汤(《伤寒论》)加减。

药物:补骨脂10g,吴萸3〜6g,炮姜炭10g,肉桂3〜6g,五味子6〜10g,党参10〜15g,炒白术10g,煨肉果10g,木香3〜6g,灶心土100g (煎汤代水)。

方义:补骨脂补肾,吴萸、炮姜炭、肉桂温中,五味子、煨肉果收涩止泻,党参、炒白术健脾,木香理气止痛。加灶心土煎汤代水,涩以固脱。

加减:脘腹冷痛,四肢不温,寒甚者加淡附子温阳散寒。久泻滑脱不禁者,加诃子石榴皮赤石脂禹余粮固涩止泻。沉寒痼冷,久积不化,泄泻难愈,加半硫丸吞服,助阳生火。

5.变通法:久泻不止,滑脱不禁者,可用真人养脏汤(《局方》)加减。药如白术肉豆蔻肉桂木香诃子赤石脂石榴皮、灶心土、龙骨牡蛎等,温阳固脱。若兼气虚下陷者,可加生黄芪荷叶枳壳,升清降浊,补中益气。若久泄肾阳虚衰,奇经虚损,下焦不固,腰脊酸冷痛重,小腹冷痛,性功能减退者,可仿叶天士法,用鹿角片、菟丝子杜仲补骨脂巴戟天小茴香赤石脂等温润通补奇经,再合理中汤亦可。


(五)肝脾不和

1.临床表现:腹痛即欲便,痛多在左下腹,便后痛止,腹胀胁痛胸闷嗳气,喜叹息,每因情绪变化而诱发或加重。舌苔薄白,脉沉弦。

2.病因病机肝气郁结,横逆犯脾,肝脾不调,气机不畅,腹痛即泻,便后痛止,即所谓痛泻者。

3.治法:调和肝脾,扶土抑木。

4.方剂四逆散(《伤寒论》)合痛泻要方(刘草窗方)加减。

药物:柴胡6g,炒白术10g,白芍10g,防风6〜10g,陈皮3〜6g,枳壳6〜10g,甘草6g。

方义:柴胡白芍疏肝理气,白术甘草扶土健脾,枳壳陈皮理气,防风升阳祛风。

加减:如见胃酸过多,引起痛泻,加左金丸《丹溪心法》)制酸清热;气滞腹痛、腹胀甚者,加厚朴、焦槟榔理气导滞;脾虚大便溏薄,气短乏力者,加党参茯苓益气健脾。胸闷叹息,大便不爽者,加薤白桔梗宽胸理气泄浊。

5.变通法:若腹泻、便秘交替出现,加杏仁桔梗、蓬白、蚕砂、瓜萎理气润肠、泄浊通便,在便秘时用。若痛泻而小腹、肛门坠胀,时有虚坐努责,气短懒言,上方再加生黄芪升麻,用枳壳防风,即四逆散、三奇汤(经验方)合用,益气升阳、泄浊理气。若形体消瘦,大便时干时清,腹胀痛,口干不欲多饮,头晕呕恶,舌红少苔,属肝阴不足、肝气侮脾所致者,上方效果不显,痛泻频作,可用酸甘化阴、酸苦泄热法,药如乌梅木瓜五味子白芍沙参山药白术山楂左金丸等。


(六)瘀阳肠络

1.临床表现:腹泻经年不愈,时有复发,大便或有脓血,或兼黏液,泻后不爽,少腹刺痛而固定不移,拒按或扪及包块,面色苍黑不泽。有的妇女腹泻与月经周期有关。舌质紫黯,或有瘀点(斑),苔薄腻,脉细或涩。

2.病因病机:久泻不愈,气滞血瘀,肠络痹阻。

3.治法:化瘀通络,和营止泻。

4.方剂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药物:小茴香6g,干姜3〜6g,延胡索10g,五灵脂10g,制没药6g,川芎10g,当归10g,赤芍10〜15g,肉桂3〜6g,蒲黄10g(包)。

方义:肉桂、茴香、干姜温经散寒,蒲黄五灵脂延胡索没药活血止痛,当归赤芍川芎和血调营。王清任认为“泻肚日久,百方不效,总是瘀血过多”(《医林改错》),故用本方活血化瘀。

加减:大便有较多黏液,加薏苡仁败酱草清热利湿排脓。有鲜红脓血者,加白头翁秦皮黄柏黄连清热利肠。妇女月经不调,色紫有血块者,加桃仁红花丹皮活血调经。小腹胀痛,加香附乌药理气止痛。

5.变通法:亦可用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即香附乌药枳壳桃仁五灵脂当归川芎赤芍丹皮红花延胡索甘草。两方比较,上方有温阳散寒药,本方有理气止痛药,可随证选用。又,活血化瘀法常配合化湿、健脾、温中、理气药。


【简易方药】


1.山药30g,车前子12g。每日1剂,水煎服。适于脾虚夹湿,泄泻而小便不利者。

2.补骨脂180g,吴萸90g,五味子肉豆蔻(煨)各120g,花椒30g(微焙),生硫黄18g,大枣81枚,生姜180g。先煮姜十余沸,入枣同煮,至烂熟去姜,余药为细末,枣肉为丸,梧子大。每服5〜10g,日2次。适于五更泻肾虚者。

3.糯米、山药、姜炭、诃子人参均研末,以2:2:1:1:1的比例和匀,每服3g,每日3〜4次。适于脾虚、虚寒久泻。

4.罂粟壳(蜜炙)、厚朴(姜制)各120g,为细末。每服3g,日服2次。治久泻不止。

5.薏苡仁莲子肉、芡实山药、糯米等量,每日1剂,水煮成稀粥,每日2〜3次顿服。适于脾虚、脾肾虚寒者。

6.玉米500g,石榴皮125g,共研成细末。每次冲服15g,每日3次。适于久泻不止者。

文献与评述

慢性腹泻较常见于肠道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主要指非特异性结肠炎等)、肠结核、肠道菌群失调、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肠道肿瘤、情绪性腹泻(肠神经官能症)等。此类疾病及全身其他原因引起的慢性腹泻,均可据其证候表现,进行方药论治。但必须充分进行有关检查,在排除肠道肿瘤的前提下进行,以免延误病情。对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肠结核、肠道肿瘤等,尚需配合西医病因治疗,再配合中医药,以提高临床疗效。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泄泻》提出治泄九法,大多适用于慢性腹泻。若湿邪为主者,用淡渗法,如六一散、四苓散等,利小便可以实大便。脾气下陷者,则用升提法,如补中益气汤或升阳除湿汤,下者举之。热淫实证,用清凉法,如戊己丸、葛根芩连汤。痰、气、食、水诸因致泻,分别用祛痰、理气、消积、逐水,称为疏利,通因通用。泻痢不止,急迫下坠,宜甘缓培土,所谓急则缓之。若泻下日久,统摄无能,宜用酸收法,如乌梅丸等。泄泻之本在于脾胃,用四君、六君、参苓白术散健脾,平胃散燥湿,理中汤温中,均为燥脾之法。火不生土,脾肾阳虚,用四神丸八味丸补肾,虚则补其母为温肾法。注泻日久,肠道滑脱,则用固涩法,如赤石脂禹余粮丸等。诚然,上述九法可依标本缓急复合选用,或分而治之,灵活掌握,才能取效。


再者,收涩药只有在久泻滑泄,邪去正衰时方可使用,若有邪、有滞则不可用此。如湿热未净,反复脓血便或黏液便;有食、湿、瘀、痰、火、虫而致腹痛;泄利后重,便下迟滞,肛门胀急;腹痛腹满、肠鸣音弱或亢进,伴腹痛;泄泻、便秘交替;大便检验有脓细胞、红细胞或细菌培养阳性者;脏毒、肠垢不尽,便血有块等,均为固涩禁忌证。久泄五更泻肾阳虚证者,可用补涩兼备之真人养脏汤,并重用附子炮姜炭等。脾虚或脾肾两亏之久泄,用一般健脾、化湿方无效时,可用温阳固涩、苦辛酸热、升阳益气,并酌情加诃子乌梅肉豆蔻赤石脂炮姜炭等收涩药,视其寒热选用相宜者。

  • 柴彭年养脾护根汤治愈泄泻一例
    张某,女,40岁。初诊∶1979年4月7日。主诉及病史∶腹泻月余,日四五行,饥不欲食,渴不欲饮,身倦无力,无腹部胀满窘迫之感。诊查∶面黄少泽,少气懒言,舌淡红苔薄糙,脉弦细。腹平软,肝脾不大,无压痛反...

    求道

    畅读VIP

    100

    0

  • 【川派名中医】杨莹洁辨治脾胃病
    1.善用理中,温理脾阳寒侵太阴,或情志抑郁,饮食停滞,伤及脾阳,杨老善用理中汤温理脾阳,其临证加减,杨老尤为推崇曹仁伯《继志堂医案·肿胀》中所言:“如中宫之阳气不舒用干姜者取其散,少腹之阳气下陷用炮姜...

    求道

    畅读VIP

    235

    0

  • 陈宝贵“四辨”治疗克罗恩病案
    何某,男,28岁,2011年9月1日初诊。诉因反复腹泻腹痛3年,加重1周前来就诊。2年前因腹痛、腹泻入院,经医院诊断为克罗恩病,住院治疗1月后好转出院。每年8~9月间发作,2年来反复发作3次。现患者神...

    求道

    195

    0

  • 马骏治疗泄泻医案5则
    案一:泻肝补脾法治疗腹痛腹泻肠易激综合征表现为腹痛腹泻,证属肝气乘脾。治以痛泻要方合四逆散疏肝健脾。王某,女,58岁。医案编号:040Q091。初诊:2009年5月8日。晨起黎明之时,肠中鸣响,腹痛即...

    求道

    畅读VIP

    211

    0

  • 赵荣莱从肝脾肾论治慢性腹泻(邓晋妹 翟兴红)
    赵荣莱教授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全国著名中西医结合消化专家,第二、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临床工作50余年,在脾胃病诊断、治疗方面,形成了独...

    求道

    畅读VIP

    195

    0

  • 王仲奇治腹泻案
    洪左脾运委顿,清阳不升,肠府传化分泌乖乘乱,腹痛肠鸣,便泻不爽,食下即如厕,日有多起,脉法濡滑而弦。治以运脾升阳,分泌清浊可也。生白术9g 茯苓15g 川桂枝4.5g 白芍(炒)6g 禹余粮(制)9g...

    求道

    畅读VIP

    178

    0

  • 董明国:健脾益肾,涩肠止泻法治疗泄泻案
    陈某,女,时年23岁,于2020年09月20日。  【发病过程】  患者2年前情志波动或稍有饮食不慎即出现腹泻,常伴有腹痛,泻后痛止,排黄色稀烂便,2-4次/天,偶有腹胀。  【首诊证候】  症见:患...

    求道

    畅读VIP

    209

    0

  • 董明国:补肾益气,健脾止泻法治疗泄泻案
    李某,男,时年42岁,于2020年09月10日初诊。  【发病过程】  患者5年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排黄色稀烂便,3-5次/天,偶有少许粘液,偶有腹痛,无腹胀,胃纳稍差。  【首诊证候】  症见:...

    求道

    畅读VIP

    190

    0

  • 董明国:疏肝醒脾,清化湿热法治疗泄泻案
    李某,男,时年47岁,于2020年03月19日初诊。  【发病过程】  患者慢性泄泻10余年,腹痛即大便,黏稠便,排便不畅,有后重感,便后则舒。经肠镜和多次大便检查未见病变,排除痢疾等病,多方治疗,收...

    求道

    畅读VIP

    214

    0

  • 董明国:健脾益肾,涩肠止泻法治疗泄泻案
    吴某某,女,时年31岁,于2020年02月10日初诊。  【发病过程】  患者2年前情志波动或稍有饮食不慎即出现腹泻,常伴有腹痛,泻后痛止,排黄色稀烂便,2-4次/天,偶有腹胀。  【首诊证候】  症...

    求道

    225

    0

  • 查看更多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