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出处

《脾胃论》

详细内容

羌活15克、独活15克、防风15克、半夏30克、陈皮12克、黄芪60克、人参30克、白术9克、茯苓9克、炙甘草30克、柴胡9克、白芍15克、黄连6克、泽泻9克,共为粗末,每服10克,生姜5片,枣2枚(去核),水三盏,同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本方适用于脾胃虚弱而湿邪不化,阳气不升之证。症见倦怠嗜卧,四肢无力,时值秋燥令行,湿热方退,体重节痛,口苦舌燥,心不思食,食不知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食不消,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不和,舌苔厚腻,脉象濡软。盖因脾土虚弱不能制湿,湿邪重故感到体重节痛,四肢无力、心不思食,中焦不能布化水谷精微,故口中无味。中运不健,传化失宜,故二便皆不调顺。土不生金,母病累子,故肺弱表虚而洒淅恶寒,阳气不得伸,故面色不和,惨惨不乐。方中半夏白术燥湿,茯苓泽泻渗湿而降浊阴;羌活独活防风柴胡升举清阳之气,风药并能胜湿;少佐黄连以退阴火湿热陈皮胃气;参、芪、甘草胃气白芍酸收敛阴而和营,并能防羌活柴胡辛散太过。全方补中有散,发中有收,使正气足、阳气生,自然身健病痊。《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曾说:“人参属补,不知君于枳、朴中,即为补中泻也。羌、防辈为散,不知佐于参、芪中,即为补中升也。近世之医,一见羌、防辈,即曰:发散不可轻用。亦不审佐于何药之中,皆因读书未明,不知造化别有妙理耳。”


本方去黄芪白术半夏茯苓泽泻黄连陈皮,加升麻葛根、生甘草,名升阳散火汤,也是李东垣先生创制的方剂。用于治疗因脾阴血虚,胃阳气弱,春寒不去,胃虚过食冷物,抑制少阳清气,郁遏阳气于脾土之中所致的四肢发热、肌热、发困、筋骨闷热、热如燎、扪之烙手诸症。


本方去独活防风茯苓泽泻白芍半夏陈皮,加升麻黄芩石膏,以苍术白术,名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适用于治疗饮食伤胃,劳倦伤脾、阳气下陷,阴火乘之而发热,右关脉缓弱之证。

本文所述皆为从脾胃升阳论治的方利,用药贴切,变化神妙。其加减变化当然不似如此简单,但限于篇幅,仅介绍如上精神,以供读者参考。如欲深研,请阅李东垣先生《脾胃论》


摘自焦树德方剂心得十讲》

其他同名方

1.《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一方之升阳益胃汤


组 成:柴胡5分,葛根1钱,石莲子8分,茯苓1钱,升麻3分,当归1钱5分,丹皮1钱5分,川芎8分,白芍1钱,生地1钱5分,秦艽1钱,麦冬1钱5分,生草3分。


功效主治:《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一方之升阳益胃汤功在清心火,养脾血。主治经水不通,属二阳之病。


各家论述:是方以升、柴、秦、葛升其清阳之气;石莲、麦、茯引入心经;四物、丹皮培养阴血;秦、葛引入于胃;苓、草引火下行,以通心气;丹皮生地祛血中伏火,则阳明燥金不受伤,而水谷之气自能生律液以和营卫,月事必自通矣。


2.《秋疟指南》方之升阳益胃汤


组 成:生耆4分,川芎8分,潞党2钱,白术1钱,白芷8分,茯苓1钱半,当归1钱,麦冬1钱半,生甘草6分,野山参1钱,粉葛1钱,沙参3钱,羌活4分,赤芍1钱,钗斛1钱半。


功能主治:《秋疟指南》方之升阳益胃汤主治疟疾寒热往来,口渴而脉濡数,旬日病已,遂致口气臭秽,两颊黑肿而硬痛,或生于左,或生于右,皆由苦寒太过,胃阳被遏,火毒凝聚所致。


用法用量:水炖。和童便徐徐咽之。


3.《内外伤辨惑论》升阳益胃汤(补养之剂)


组 成: 黄芪(30克) 半夏(15克) 人参(15克) 炙甘草(15克) 独活(9克) 防风(9克) 白芍药(9克) 羌活(9克) 橘皮(6克) 茯苓(5克) 柴胡(5克) 泽泻(5克) 白术(5克) 黄连(1.5克)


功 效:升阳益胃


方 歌:

升阳益胃参术芪,黄连半夏陈皮

苓泻防风独活柴胡白芍姜枣随。


主 治:1.治脾胃虚弱、怠惰嗜卧。2.时值秋燥令行,湿热方退,体重节痛,口苦舌干,心不思食,食不知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3.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乃阳气不升也。


归 经:足太阴阳明药也


方 义:1.六君子:助阳益胃,补脾胃之上药也。加黄芪,以补肺而固;芍药,以敛阴而调荣;羌活独活防风柴胡,以除湿痛而升清阳;茯苓泽泻,以泻湿热而降浊阴。少佐黄连,以退阴火。⒉补中有散,发中有收,使气足阳升,则正旺而邪服矣。


药方详解:又附方:又补中益气汤加炒曲、黄芩-亦名益胃升阳汤,治妇人经候凝结,血块暴下,脾虚水泻。


方解:升阳益胃汤重用黄芪,并配伍人参白术甘草补气养胃;柴胡防风羌活独活升举清阳,祛风除湿;半夏陈皮茯苓泽泻黄连除湿清热;白芍养血和营。适用于脾胃气虚,清阳不升,湿郁生热之证。


4.《内外伤辨》卷中


配方:黄芪60克 半夏(汤洗,脉涩者用) 人参(去芦) 甘草(炙)各30克 独活 防风 白芍羌活各15克 橘皮12克 茯苓(小便利,不渴者勿用) 柴胡 泽泻(不淋勿用) 白术各9克 黄连3克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9克,加生姜5片,大枣2枚,用水45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早饭、午饭之间温服。


主治:脾胃虚弱,湿热滞留中焦,怠惰嗜卧,四肢不收,体重节肿,口苦舌干,饮食无味,食不消化,大便不调,小便颊数;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恶而不和者。


方论:方中人参黄芪白术甘草补益脾胃之气;柴胡防风羌活独活升举清阳,祛风除温;半夏陈皮茯苓泽泻黄连除湿清热。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升阳,清热除湿之功。

  • 治火郁证的“东垣三方”(仝小林)
    (一)辨治心法升阳散火①为通治,气虚补中益胃齐②。识得治火个中味,别赏一番新天地。注:①升阳散火:即升阳散火汤,此方为火郁通治之方。②气虚补中益胃齐:补中,即补中益气汤;益胃,即升阳益胃汤。升阳散火汤...

    求道

    畅读VIP

    356

    0

  • 李东垣升阳益胃汤(王庆其)
    【原文】脾胃之虚,怠惰[1]嗜卧,四肢不收。时值秋燥令[2]行,湿热少退,体重节痛,口苦舌干,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不嗜食,食不消,兼见肺病,洒淅[3]恶寒,惨惨不乐,面色恶[4]而不和,乃阳气...

    求道

    畅读VIP

    830

    0

  • 谢映庐对升阳益胃汤的运用
    一、寒热咳嗽、水肿案谢映庐治龚甥可象,时值秋尽,偶患咳嗽气急,微有寒热,服参苏饮、败毒散之类,病情如故。服泻白散一剂,小便短涩,渐见遍身肿满。稍服导湿利水药,则又增腹胀、气促。思之:治病不过表里虚实,...

    求道

    畅读VIP

    360

    0

  • 杨宗善:升阳益胃汤的临证应用体会
    回顾我在70年代家属未随军之前,每年有一次回家探亲休假的机会,多按排在每年夏秋之间,正逢农村夏收小麦“龙口夺食”,或秋播之机“机不可失”的关键时刻,农民心情欣慰,奋力拼搏,抡收抡种,出力流汗。时过一周...

    求道

    747

    0

  • 升阳益胃汤临床验案精选
    胃下垂 陈某,女,36岁,2000年10月7日初诊。自述胃脘部胀痛5年余,曾服用中西药治疗,症状反复发作,近半年持续腹胀腹痛,胃脘部按之作痛,食后加重,吐酸,平卧休息后好转,泛胃,神疲乏力。察其形瘦气...

    求道

    畅读VIP

    502

    0

  • 焦树德用升阳益胃汤
    1960年我接诊了一个于10年前因病做了脾切除手术的患者。当时医生预言该患者术后尚可生存10年。恰逢10年后,他又患病很久不愈,其症状为:胃脘堵闷,不思饮食,二便不调,体重日减,精神不振,面色不和,悒...

    求道

    畅读VIP

    735

    0

  • 升阳益胃汤——立足中焦调气机升降出入(高建忠、裴晋云)
    李东垣最大的成就在于创立了内伤学说,而阐释内伤学说的代表性著作是《内外伤辨惑论》。《内外伤辨惑论》是李东垣生前唯一成书且有自序的一本著作。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卷上”部分主要辨外感病和内伤病的不同;“...

    求道

    畅读VIP

    598

    0

  • 升阳益胃汤治疗疑难病五则(金友、邹淑芳)
    升阳益胃汤系李东垣方,由黄芪、半夏、人参、炙甘草、白芍、防风、羌活、独活、橘皮、茯苓、泽泻、柴胡、白术、黄连、生姜、大枣所组成,原方意在用于“脾胃之虚,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时值秋燥令行,湿热少退,体重...

    求道

    畅读VIP

    588

    0

  • 谈升阳益胃汤临证使用体会(康恒)
    好了,我们开始讲课了!各位老师们,大家晚上好!非常感谢宋老师、张老师、还有马老师建立这个群,带领我们来学习中医,也非常感谢群里的各位老师积极地来讨论各种病案,使我受益匪浅。在这儿我由衷地想说一句:感谢...

    求道

    886

    0

  • 升阳益胃汤治气虚外感
    东垣为治内伤,设有升阳益胃汤。余临床凡见脾肺气虚兼湿而出现的证候,每投原方,在药量上加以调整,疗效甚佳。1984年初,一五十余岁之男患者,喘咳,咳声低微,痰多舌白,易咯出,胸脘作闷,纳呆食少,乏力,舌...

    求道

    729

    0

  • 查看更多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