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柴胡桂枝汤临证思辨录
惟病关少阳,不宜峻汗,故欲解太阳之邪,必舍麻黄而取桂枝法。惟二证皆轻,故以柴胡、桂枝二方原剂量减半相合,名曰柴胡桂枝汤。反之,若二证皆重,似可依原量相合,其大法当无变异,乃视病情轻重,而为剂量之增减,亦仲景心法也。
至于临床运用,有因外感病而用者,自然不越146条之宗旨。有因杂病而用者,包括内妇诸科,则必然会其意,引伸用之。如何引伸?
引伸之途径如此,而观其旨趣,仍在146条之规矩中。
兹以笔者所治病证,经过分析综合,将本方所治证候及其机理,分类归纳,重在彼此间的内在联系,条述于下。
一、外感内伤,经脉不利,脏腑相关
本方治疗外感病,不论西医诊断如何,总以146条为归属,其辨证用方,尚属不难,故略之不论。
而外感内伤相兼,或纯为内伤杂病而用此方,其原理虽与146条相通,而其具体运用,则需医者能动思辨,依其规矩,自为方圆,兹引二例以剖析之。
1
病例概况:
倪某,女,34岁,诉午后低热,周身疼痛两月,加重半月。
近半月来,低热(37.3~37.5℃)不退,仍恶风寒,且周身酸痛加重,以胸、左胁、头、项、背部为最。伴胃脘隐痛,纳差,反胃,反酸,偶发心悸,小便有时涩痛,大便数日一行。月经愆期,经期腰腹痛。脉数,舌苔白薄。
有乙肝病史多年。
血象:血红蛋白97g/L,红细胞3.01×1012/L,白细胞2.8×109/L。HbsAg(+),HbeAb(+),HbcAb(+),肝功能正常。西医诊断除乙肝外,其余诊断未明。
分析:
余沉思良久,先作外感内伤之辨。
况且内伤之候,多有脏腑功能失调,岂非低热不退之因?!而低热恶风,余邪未尽,何尝不是脏腑功能失调之由?!是以外感内伤,相互影响,以致缠绵难解。
以三阳病证而论,其病不纯属在表,亦无阳明征象,以理求之,当是其邪入于少阳,在半表半里之间。于是则枢机不利,更兼脏腑功能失调,驱邪无力,而使热型发生变异—— 午后低热恶风。
观身痛之严重部位,俱系太、少二经循行之地,亦与上述分析相合。
至于胃脘隐痛、反胃、反酸诸症,与97条所言“……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之胆木犯胃证,如出一辙。
《灵枢·经别》篇曰:“足太阳……别入于肛,属于膀胱,散之肾,循膂,当心入散”,又曰:“足少阳……别者入季胁之间,循胸里属胆,散之,上肝,贯心,以上挟咽……”。
处方:
服药5天,体温已退至正常,而自觉午后微潮热,余症依旧,因而据证而略事增减,再服16日而诸症消失。
服药1周,诸症豁然,继服2周,未曾复发。
2
又有低热恶寒而纯属杂病者。
病例概况:
刘某,女,31岁,教师。腰背痛间断发作10余年。
患者禀赋不足,形体纤弱,自中学时代起,常觉腰背酸痛,继经拍片发现,颈、胸、腰椎骨质增生,血沉、抗“O”正常。
分析:
处方:
服药1周,寒热已退,汗出正常,余症依旧。
由是言之,病由外感而有太少证候者,本方主之;病因内伤而致太少证候者,本方亦佳。因思仲景之言:《伤寒杂病论》“虽未能尽愈诸疾,庶可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是教人挈其辨证原理,以驭繁杂。
二、肝胆气郁,经脉不利,兼调营卫
肝胆气郁,法宜疏肝解郁,人所共知;若因气郁而致血瘀者,兼以活血,亦为常法。
而病有气郁为主、更兼厥阳逆气烦扰、经脉严重阻滞者,若纯于解郁,则难制其厥阳;若兼以化瘀,则病证之重心并不在瘀血,遂尔经气难通。
笔者以为当疏解肝胆气郁,并制厥阳扰动,兼调营卫以利经脉,则治法与病证相合,其效始彰。
虽然“血之与营,异名同类”,而活血化瘀以利经脉,与调和营卫以利经脉,临床之际,仍有分辨。大凡瘀血较重者,使用前法;气郁较重者,宜乎后法,此所以兼调营卫之来由。
病例概况:
脉弦缓,苔薄白。
分析:
纵观此证,厥阴少阳气郁,显而易见;然心烦、易惊惕、恶梦、经色红,当是厥阳逆气烦扰所致,于是疏肝解郁难制郁阳烦扰,故需厥阴少阳同治,以制亢害;调营卫者,旨在通经隧,以利瘀滞之畅达。
处方:
三、 产后虚损,太少同病,气阴不足
产后气阴(血)不足,恒属多见,似可直补其虚,然因虚以致他病者,则治有先后之分。
盖纯虚者,确补无疑;因虚致邪者,宜治其邪,兼顾其虚;邪气在急者,先治其邪,后补其虚,是承表里先后治法而加以变化。
病例概况:
李某,女,28岁,心悸4月。
患者于4月前顺产第二胎,便觉体力不支,心悸频发,伴筋惕肉瞤,心情抑郁,曾用抗忧郁药“多虑平”治疗,心悸虽有改善,但头晕、头痛加剧,以头颈部为甚。失眠,口苦而干,少气懒言,饮食尚可,二便自调。经常患感冒,发则前额及两太阳穴痛剧。
脉缓,舌质紫暗欠润。
分析:
处方:
7剂之后,诸证大减,头颈部基本不痛,心情较为和畅。适逢感冒,仅觉周身不适,其苦不甚。
四、诸虚百损,实邪内结,和缓图之
《素问·三部九候论》曰:“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故纯虚、纯实者,尚属易治。其有虚实相兼者,则治疗颇费周折。
一般说来,以实为主者,则攻其实,兼以补虚;以虚为主者,则补其虚,兼以攻实;虚实相当者,则攻补兼施,亦可酌情而定。惟大实有羸状者,一般病情危笃,救治诚难。若就大实而言,峻攻尤恐不及;就体虚而论,峻补尚嫌其缓。
笔者以为,决不可将虚实对立看待,而应作唯物辩证法分析。盖人体之内,决不会有无缘无故之实,亦不会有无缘无故之虚。
若因邪气过实,久延不解而致正虚者,除非正气过虚,危在旦夕,则不必轻议补法。盖实邪不祛,终为正气之害。故祛得一分实邪,便可恢复一分正气,此即祛邪之实即所以补正虚之原理。
反之,若因正气久虚,人体机能难以运动变化,或病邪相侵而实者,是正虚为邪实之根源。此时补正之虚即所以祛邪之实。
本节所言,仅以邪实致虚为例,简要说明思辨过程,重点阐述待病情缓解之后,以和缓为法,作长久之计。
1
病情概况:
分析:
此病若论其虚,则气血内外皆虚,然则致虚之由,显系病邪未解、结为积聚所致,故取活血利水消痞为法。
处方:
仍与上方加减治疗至11月中旬,未见腹水征象,然后停药。
2
病例概况:
11月底行脾切除术及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伤口愈合良好,月余出院。惟胸片显示盘状肺不张,膈肌升高。
曾以生姜泻心汤,治疗2周。
再拍胸片:肺不张现象消失,双肺活动正常。诉食后胃脘饱胀,左上肢上举困难,酸软无力。
分析:
初,笔者大惑不解,以为病人腹水消退,手术顺利,肺不张消失,是大病方愈无疑,又见胃脘饱胀等症,用上述方药,何以有此反常现象?!
反躬自问,始觉必是方药与病证之间,尚有一间未达。因而恍然有悟:脾脏虽已切除,贲门周围血管虽已离断,但肝之积聚尚存,仍是内有大实,未可孟然进补。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观此,是犯实实之戒明矣,令人愧悔有加。
其理虽是,而不可矫枉过正,便议攻法。盖患者毕竟正虚,又经大吐血及大手术两次创伤,若径用攻法,岂非驼医乎!补法既已失误,而攻法又不可妄行,踟蹰再三,惟从和法中求之,或能别开生面。
处方:
继以上方加减,制成丸剂,再服3月,疗效堪称巩固。因而提出“诸虚百损,实邪内结,和缓图之”,或有可取之处,必就正于同道。
五、经腑同病,互为因果,反复难愈
如少阳或兼邻近经脉(多为太阳经)出现症状,常能引发上腹或右上腹症状(胆,位于剑突右下方),反之亦然。若兼外感,则有寒热现象,此与146条所载之“支节烦疼”、“心下支结”,较为相似,故可提挈其纲领。
病例概况:
刘某,女,55岁,95年1月25日就诊。
分析:
处方:
六、太少经脉,入通于心,治分先后
《灵枢·经别》篇曰:足太阳之别脉“当心入散”,足少阳之别脉“贯心以上挟咽”,前已提及。是篇还提出,手太阳之别脉“入腋走心”,手少阳之别脉“散于胸中”。又《灵枢·经脉》篇指出,手太阳之脉“入缺盆,络心”,手少阳之脉“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足少阳之脉“下胸中,贯膈”。
264条“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是少阳病影响心脏;293条“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是少阴心肾寒邪郁而化热,影响太阳之腑。
以上多指外感病而言,若内伤杂病,其表现不一,而相互影响则同。
1
病例概况:
分析:
处方:
2
病例概况:
江某,男,57岁。心悸半年,加重半月。
分析:
据脉证结合舌苔分析,当属痰热痹阻,血脉不利,法宜清热化痰散结,活血通络止痛。
处方:
当是少阴血脉瘀滞尚未解除,而影响太阳、少阳经脉所致。
或曰:此证少阳经气不利,不难看破,而太阳经气不利,如何辨之?
处方:
共服2周,则诸症渐得平复,而以调理之法收功,是调理太阳、少阳之法在后也。
七、少阳气郁,兼犯胃腑,经气不利
诚然本方之原意,是为外感病立法。然从主证、病机、经脉关系加以引伸,则“心下支结”,可视为木邪犯胃之结果;“支节烦疼”,可视为经脉不利,或风寒侵袭太少经脉之结果。故少阳气郁,兼犯胃腑,更见其经脉不利者,本方实为妙法。
1
病例概况:
李某,男,38岁。胃脘痞胀,以夜间为重,偶尔隐痛,饮食减少,两太阳穴胀痛,四肢酸软,大便稀溏,日行1-2次,小便黄,右上腹压痛,脉弦缓,苔白略厚。
分析:
析其病机,基本与上述相符。
处方:
2
病例概况:
处方:
服药2周,症状基本消失。此类病例甚多,总以“病在胆,逆在胃”、并有经脉不利疼痛为其辨证总纲。
八、少阳郁气,太阳寒水,上犯清阳
1
病例概况:
邱某,女,53岁。眩晕断续发作30年。
曾诊断为美尼尔氏综合征,又拍颈椎、腰椎片,提示:颈椎5-6、腰椎3-4骨质增生。脉沉弱,苔薄白。
分析:
处方:
调治2月余,症状基本消失,可坚持正常工作。
2
病例概况:
张某,女,62岁。头晕2年,发作月余。
目前头晕阵作,一日几度发,肢软无力,闭目懒睁,行走飘忽,时有心悸,伴恐惧感。恐惧时,血压升高,面赤,手足不温,移时自止。饮食一般,大便干结。脉弦缓,苔白厚。
曾作颈部彩超检查,提示:颈总、颈内(双)动脉顺应性差,右侧椎动脉狭窄,大脑中动脉顺应性降低。意见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分析:
处方:
九、上下交病,症状百出,以和为贵
因而调治中焦,使其渐至安和纳食,方可议其治病尔,如此实为上策。然有上下交病,迁延难愈,而胃气尚和,纳食尚可者,若不加分析,盲从叶氏之法,则去病远矣。
病例概况:
詹某,女,61岁。自半百而后,体质渐弱,来诊时诉其症状,历半小时犹不能尽意。
中部症状,有胃脘不适、腹胀、嗳气、便溏或干结等;
下部症状:双足外侧发麻、或刺痛、肛门作胀、时或尿频尿急等。
分析:
自98年4月初诊以来,至99年5月,每次据其所诉,相应处方,以致方药杂投,确有其临时效果,而症状仍此起彼伏。以病者之信赖,而长期就诊于余。然久治不过于此,能不反思?
分析1年来之治疗情况,是仅从局部时间内之局限病情出发,故只能效在一时。此时理应分析其动态变化,而总揽全局。
因查阅全部病历资料,发现以往之病情并未加重,而始终此起彼伏,故与其逐一调理脏腑之偏,不如疏瀹其枢机,畅达其三焦,以促进脏腑安和;调理营卫,以利气血流行,营运环周,是为生生造化之机也。傍惶之中,若有所悟。
处方:
从99年5月12日至9月15日,略事加减,断续服药,共计56剂。于10月13日来诊,诉症状基本消失,精神安好,正常操持家务,犹得弄孙之乐。因去南方越冬,要求将原方改作丸剂,以便远行而巩固疗效。
因而叹曰:上下交病,症状百出,以和为贵。虽从叶氏论断中脱出,然无续貂之意,而是于多年临证竭厥之际,聊存上下求索之想,并未知其然否。
十、突破定式,追循真谛,另觅佳方
上述九条,乃笔者使用本方之心得,有似自作围城。然而若不能从围城中自由出入,则无异于作茧自缚。是以笔者常自我提醒,若从上述思维方法而不效者,必须突破定式,追循真谛,另觅佳方。
病例概况:
S君,非洲来华人员,于95年9月就诊。
分析:
据疼痛部位分析,当属太阳少阳二经,故投柴胡桂枝汤加和胃通络之品,断续服药2月,症状似有减轻而复发如前。12月27日三诊,病证如前,并补述每于房室后疼痛必发且重。于是令笔者猛省,其证虽酷似柴胡桂枝汤证,然用而不效,更知其病每于房室后必发且重,7年如斯,则柴胡桂枝汤证无此规律。
林氏曰:临床50载,经治10余例,每每顺手,并无危象。然观其案例,属于初发,与S君病程7年不牟。况因国域不同,体质差异,性观念多有不一,故难以直接援引林氏方。
揆度其情,肾精已有暗耗,不过借先天精气尚充,后天水谷奉养,且在年轻体壮之时,故无肾虚之证可察。
而前述之舌质变化,则微露肾虚之端绪,故当交合之际,百脉动摇,则肝胆之经脉何以濡养?更兼沐浴更衣,易受风邪暗袭,自在情理之中。若长此以往,宁无肾亏脱绝、风气百疾之忧?有鉴于此,拟益肾祛风之法似属合拍。
处方:
版权声明:
本文作者:梅国强,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本站联系处理。四君期盼您的投稿,获采用达18篇,即可兑换一年畅读VIP会员。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最新资源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