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失音,指声音嘶哑或不扬,甚而不能发出声音而言。又称为瘖、声哑、声嘎、声嘶者。明代楼英《医学纲目》提出瘖有两类:“一曰舌瘖,乃中风舌不转运之类,但舌本不能转运言语,而喉瘖声则如故也。二曰喉瘖,乃劳嗽失音之类,但喉中声嘶,而舌本则能转运言语也。”明确说明舌瘖失语为中风所致(本书另列舌强、失语),喉瘖病位在喉,当予区别。
张景岳《景岳全书》将失音分为两类,“音哑之病,当知虚实。实者其病在标,因窍闭而瘖也;虚者其病在本,因内夺而瘖也。”(卷二十八声瘖)何梦瑶《医膈》:“盖声出于肺,喉为道路。劳病日久,火刑伤金,金伤破则不鸣也;又火盛则痰壅,痰塞肺窍,是为金实,亦不鸣也。”将失音之症分为虚、实两证,对后世启迪尤大。
本词条将失音分为急性、慢性两大类。急性声音嘶哑不扬,以声带充血、水肿,声门闭合不全为特点,与癔病性失音不同。后者一般无声带病变,语言不出而哭笑声如常,喉部疼痛不明显,由肝郁气逆所致,容易分辨。慢性者长期声音不扬、嘶哑,声带水肿、肥厚、充血、小结、息肉。又与子瘖不同,子瘖为妊娠期间失音,时间不会太长,待分娩后音声恢复如常。又当与喉癌区别。喉癌声音嘶哑,一般治疗不能改善,且伴痰中带血、颈部肿物,喉部溃疡或肿块,病理活检可作出明确诊断。
鉴别与治疗
【证治方药】
急性失音
(一)风寒犯肺
1.临床表现:受寒、吹风之后,突然声音不扬,甚至嘶哑失音,或发声带有鼻音。喉部检查见黏膜肿而不红,声带色白或灰,或稍有淡红色。咽部微痛,有紧塞感或异物感。咳嗽频频,咯痰色白而稀,或伴恶寒发热、头痛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紧。
2.病因病机:风寒外袭,肺气失宣,寒邪凝滞于喉,音声不扬嘶哑。
3.治法:疏风散寒,宣肺开音。
5.变通法:若平素形寒肢冷,偏于阳虚体质,复感风寒者为“太阳少阴两感”者,可用麻黄附子汤细辛汤(《伤寒论》)加桂枝、生姜、桔梗、甘草、木蝴蝶,温阳解表,宣肺开音。若风寒束表,外感表证显著者可用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加细辛,疏风解表作用佳。若寒热征象不明显,声带充血亦不明显,可用三拗汤加防风、木蝴蝶、凤凰衣、紫菀。
(二)风热犯肺
2.病因病机:风热外袭,首先犯肺,肺失清肃,声音嘶哑。
3.治法:疏风清热,利喉开音。
5.变通法:可用疏风清热汤(《中医耳鼻咽喉科学》)加减,药如银花、连翘、桑白皮、荆芥、防风、牛蒡子、黄芩、花粉、浙贝母、赤芍、甘草、桔梗,亦疏风清热之剂。若肺胃热甚,烦躁口渴,便秘尿黄,可暂用凉膈散(《局方》)以下为清,顿挫上中两焦之热后,再用上方。
(三)寒包热
1.临床表现:声音嘶哑较重,常只能发出耳语声。患者有明显受寒或饮冷史。喉中干燥,咳嗽声轻,咯痰少而色黄。喉部检查见黏膜充血,声带淡红色、水肿,声门闭合不全。恶寒无汗,发热口渴,尿黄便干。舌偏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3.治法:疏风散寒,清热利喉。
(四)痰火壅肺
1.临床表现:声音嘶哑不严重,但比平时音量明显减轻,不能发高音调音。喉部检查见咽喉黏膜充血、肥厚,声带充血、水肿。咽喉微痛有灼热感,咯痰色黄粘稠,汗出粘腻,心胸烦热,形体胖,大便秘结,小便黄。有烟酒嗜好或平索喜食肥甘油腻之品。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病因病机:烟酒生火,肥甘生痰,痰火内盛,肺窍不利,声音嘶哑。
3.治法:清热泻火,化痰利喉。
加减:大便不秘可去大黄、玄明粉。
5.变通法:可用凉膈散(《局方》)加
(五)肝火犯肺
1.临床表现:声音嘶哑因于郁怒之后,音调低而音量甚小。检查咽喉黏膜充血,声带充血尤甚、呈深红色;或有声带出血,而见声带表面附有血迹。咽喉干燥灼热、疼痛,发音时加重,呛咳无痰或有少量痰血。或伴发热,面红目赤,头部胀痛,尿黄便干。舌红苔黄,脉弦数。
3.治法:清肝泻火,润肺开音。
5.变通法:若燥热伤肺,声音嘶哑、咽喉干涩、咳呛痰少,舌干红者,可用桑杏汤 (《温病一条辨》)加减,药如桑叶、杏仁、沙参、浙贝母、枇杷叶、桔梗、蝉衣、胖大海、木蝴蝶,清热润肺,而不用苦寒之药。若燥热上炎,咳呛气急,频吐黏涎,舌光红无苔,为肺胃阴伤、津液大伤,可用大剂麦门冬汤(《金匮要略》)加减养胃润肺生津,药如麦冬、沙参、半夏、白芍、石斛、花粉、甘草,待症状缓解后,再用桑杏汤。若燥热失音因白喉引起者,宜改用养阴清肺汤(《重楼玉钥》),药如生地、麦冬、玄参、贝母、丹皮、薄荷、白芍、甘草。
(六)肝气郁结
3.治法:疏肝解郁。
慢性失音
(一)阴虚
1.临床表现:发音低沉费力,讲话不能持久,多言则疲劳,日久不愈,劳累后症状加重。声带微红而肿,边缘增厚,或声带干瘦等。咽喉干燥、烦热、微痛,咳嗽痰少,平时常觉喉痒而“亢、喀”清嗓,但吐出痰液甚少。头晕耳鸣,虚烦失眠,腰酸膝软,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3.治法:滋阴润燥。
(二)气虚
1.临床表现:声音嘶哑病情较长,发音粗而低,不能发高音调语音。声带水肿,边缘尤为明显,咽喉黏膜不充血。喉间痰涎较多,色白而稀,易于咯出。面色无华,纳谷不馨,食则饱胀,便溏。舌淡苔白腻,脉濡、滑。
3.治法:健脾化痰利湿。
加减:若见口渴饥不欲食,可加入石斛、葛根、百合、莲肉,养阴和胃,生津增食。若见神倦乏力,汗出多汗,加麦冬、五味子,即合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益气养阴。若痰湿重者,可加泽泻、猪苓淡渗利湿,或加冬瓜皮、桑白皮泻肺利水。兼阴虚者加沙参、麦冬、石斛、百合,去砂仁、半夏、陈皮,养阴生津。
5.变通法:若中气下陷,气短疲乏显著,语声低微,可用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加诃子、桔梗、石菖蒲,益气升阳为主。若见声带肿胀、小结,喉中痰多,则用六君子汤 (《医学正传》)加海藻、昆布、海蛤粉、白芥子,益气健脾、化痰软坚、散结开音,标本兼顾。
(三)瘀血
1.临床表现:声带长期嘶哑,持续不愈,声时短。喉部微痛甚而刺痛,痛处固定不移,口咽干燥但不欲饮,或饮水时作呛。喉部检查可有声带水肿、肥厚、小结,息肉等。或有胸胁胀满,或全身症状不显。舌黯红有瘀点(斑),脉弦、涩。
3.治法:活血化瘀,利喉散结。
5.变通法:待服药5〜10剂略有收效而又不甚显著时,可加重剂量,或适量加入地鳖虫、穿山甲、鳖甲等药搜络逐瘀,甚而加水蛭粉冲服(每次0.5〜1 g,日1~2次)。虫类药久服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宜加入和胃、健脾、生津、养阴药调理。
亦可用加味三甲散(干祖望经验方,见后)。如用药1〜2个月后,患侧声带(麻痹)仍无变化,亦可用圣愈汤(《东垣十书》)加丹参、土牛膝等益气活血之剂,与活血化瘀药交替使用,以提高疗效。本证需要长期治疗,缓调收效,不要操之过急。
【简易方药】
(一) 急性失音
3.铁笛丸1枚,噙化咽津,日2次。适于风热、痰火或寒包火。
(二) 慢性失音
7.生地20g,玄参15g,麦冬15g,白芍20g,南沙参10g,贝母10g,蝉衣10g,胖大海6g,薄荷6g。每日1剂,水煎服。肾阴虚加熟地、枸杞子、女贞子;虚火旺盛者加知母、黄柏、丹皮。水煎服,适于慢性喉炎所致的声嘶。并可配合发声训练,其法为:患者取坐位或自然站立,下颌略下垂,集中注意力,全身肌肉放松,均匀呼吸,待呼吸平稳后嘱患者吸气(吸气时小腹微收),然后呼气,在呼气后接着发单音e或i音,记录发声时间。初起持续时间为10〜20秒,经训练可达40〜60秒。发声时音量保持适当,切勿忽高忽低,亦不可间断。训练时间为每日2次,每次3〜5分钟。
【外治法】
蒸气吸入
用法:水煎后乘热吸入其蒸汽。每日3〜4次,每次5〜10分钟。适于风寒袭肺之急性失音。
2.处方:鱼腥草注射液2ml。
用法:加蒸馏水10m l,以超声波雾化器雾化后吸入。每日1〜2次。适于风热、寒 包热之急性失音。
用法:水煎后乘热吸入其蒸汽。适于肺肾阴虚之慢性失音。
用法:水煎后乘热吸入其蒸汽。适于血瘀痰凝之慢性失音。
【针灸治疗】
(一) 毫针法
疗程:日1次,3〜5天1疗程。
方法:扶突穴,向颈椎方向直刺0.5寸左右,有触电感至手时,再捻针5分钟左右,不提插。上廉泉,向舌根部直刺,麻胀感至舌根及喉部,患者自觉喉部轻快。他穴根据病情施行捻转补泻法。留针20〜30分钟,每5分钟行针1次。
疗程:日1次,3〜5天1疗程。
适于风寒、风热之急性失音。
3.取穴:咽四穴,位于人迎附近,为喉结旁开约2寸,甲状软骨边缘,向上、向下各5分处,为2个穴,左右共4穴。
方法:沿甲状软骨边缘,呈外八字形向内直刺1.2寸,进针后局部出现一种如鱼刺哽在咽喉部的感觉。留针20〜30分钟。宜缓慢捻转进针,不可大幅度捻转提插,也不可向外直刺,以免意外。
(二)三棱针法
方法:三棱针点刺,放血一滴至数滴。
疗程:适于热证之急性失音,小儿更佳。一般1次即愈,甚者次日再放1次。
2.取穴:金津、玉液,配涌泉、檀中。
文献与评述
急性失音相当于急性喉炎、声带黏膜下出血及部分急性环勺关节炎,亦有癔病引起者。急性失音之症,要结合声音、咽痛、咯痰分析,并结合喉部声带检查和全身证候表现。如急性声带水肿而不充血属风寒,轻度充血属风热、寒包火,痰火,严重充血为肝火。
慢性失音相当于慢性喉炎、声带小结、息肉等。慢性失音之症,要结合声音、咯痰、声带检查,重点还要根据全身情况。如有些教师形体壮实,多言后却异常疲劳,是属声门闭合不良,呼出之气多半在声门泄漏,故要用力呼吸从而引起疲劳,不可误以为虚证。慢性失音须综合喉部检查。声带充血属热,灰白为正常或属寒,水肿呈痰湿或兼气滞血瘀。声带肥厚、息肉、小结属瘀血、痰凝,紫红、黯红以血瘀为主,色白、灰以痰凝为主。声带固定因于瘀血,松弛则属虚。慢性失音尚需注意检查声时(吸足气以后一次发中等响声“啊”声音最长时间),正常为20〜25秒以上。声带水肿、肥厚则低于10〜15秒,息肉较大者往往低于5秒。声时减少,与声门不闭合有关,其次为肺气不足。外感失音者发病急、病程短,初起多伴表证;内伤失音者病程长,发病缓,又多见内脏虚损表现。实证以邪壅肺窍为主,宜疏风、清热、宣肺;虚证以肺、肾、脾虚为主,或以滋养阴液,或以健脾利湿。但血瘀阻络病程尤长,起病亦缓,却是实证;气滞肝郁发病急,但无外感表现,亦为阵发性,需要鉴别。
慢性喉病用药宁凉不温,宁润不燥,只有确证阳虚证候才能投以温补之品,切勿孟浪用事。急性者不可过用温燥,即使用亦不可过量、久用,一般2〜3剂后即需调整。在临床上,勿泛用利咽开音药,如诃子、乌梅、木蝴蝶、蝉衣、西青果、胖大海等。此类药物仅能治标而不能治本,其中除诃子、胖大海外均为凉药,风寒、气虚均须慎用。在应用活血化瘀药时,需先用轻剂,逐步加大用量,以免伤正。在长期应用过程中可以益气养血之剂与之交替,以免偾事。同时,有出血倾向,妇女月经、妊娠期当禁用慎用活血化瘀。
慢性喉病,声音逐渐嘶哑,口干咽燥,不多饮,饥不欲食、食后饱胀,消瘦,低热,是属脾阴虚兼见痰湿者,可用六和汤(《慎斋遗书》)或参苓白术散加百合、石斛、葛根、莲肉等甘淡濡润,饥不欲食则酌加乌梅、黄连等。肾阳虚者,日久声嘶,语声低微,受寒凉,多言后加重,咽干不欲饮,咳嗽痰白清稀,面白嗜睡神萎,不耐疲劳,动则喘息,四肢不温,尿清夜尿多,舌淡脉迟,声带色白、灰白、青灰,松弛,发音时声门闭合不全或轻度水肿,黏膜淡红不充血,可用肾气丸治之,也是变法。
在治疗同时,要患者注意用嗓与休息劳逸结合,避免用声过度、大声叫喊,养成心平气和的言语习惯,室内空气要温和湿润,以保护咽喉声带。
宋兴:暴盲、暴聋、暴哑诊治经验
非先天性、理化性失明、失听、失音,或由邪阻气逆窍闭而发,或由精亏血少、窍失所养而生。邪阻气逆为实,精亏血少为虚。实证其发急骤,虚证其发缓慢。暴盲、暴聋、暴哑,绝大多数均属实证。因肝开窍于目,其经脉上连...


求道
畅读VIP

215

0
陈源生|暴喑误补案
曾XX,男,21岁,四川省铜梁县人。患者因失音请余诊治。余查其舌苔白而津液泛泛,喉间闻有痰声,六脉皆重按似得微细之状,询患何病?若不能言,乃由其家人代述,同时出示已往所服药方一叠,方知患者失音后,即请...


求道
畅读VIP

185

0
符文彬教授整合思维“一针二灸三巩固”模式治疗喉带状疱疹伴声带麻痹的临床经验
摘要:介绍符文彬教授采用“一针二灸三巩固”的整合针灸模式治疗喉带状疱疹伴声带麻痹的临床经验。外感热毒化火并流窜喉部为本病核心病机,疏肝泄热为治则贯穿整个治疗过程。一针即毫针针刺,选取百会、印堂、廉泉、...


求道
畅读VIP

334

0
顽固性失音验案(周天寒)
李××,男,61岁。1986年9月17日诊。患者素禀薄弱,两年前因劳累后突感咽中不适,体倦乏力,继则声音嘶哑,经某医院检查,诊为“声带肥厚、慢性咽喉炎”。近两年来虽间断服中西药物,但声嘶症状反而加重,...


求道
畅读VIP

363

0
贺季衡 失音案 赏析 (林志宾)
薛左 饮酒冒风兼食冷物,风热为寒冷抑遏,肺气仄塞,声带无以发音,声嘶三月,饮食如常,痰极多,亦不呛咳。脉沉细而滑,舌根黄腻。一派实象,与肺损音哑不同。最忌腻补。南沙参 射干 通草 炒薏苡仁...


求道
畅读VIP

347

0
刘炳凡巧用附子治失音
刘炳凡研究员,行医六十余年,学识俱富,临床辨证丝丝入扣,处方用药圆机活法。对附子一味,运用甚多,颇有心得。寒客会厌致失音者,也多以附子治之,每获良效,介绍如下:一、病因病机此类失音,多因风寒外袭,内客...


求道
畅读VIP

353

0
突然瘖哑案(陈浩然)
1954年5月中旬,新疆乌鲁木齐市十家园子王XX之女,年20岁,小学教师,突然**痦**哑不能说话,某医院喉科检查无结果,当日来我所门诊。余详查六脉正常,舌少苔,经患者笔谈,月经及大小便均正常,惟觉咽...


求道
畅读VIP

629

0
临经音哑案(朱小南)
彭xX,26岁,已婚,工人。患者15岁月经初潮,经水一般超早,经前有胸闷胁胀、腰酸腹痛等预兆,经来量不多色淡。更有一特殊观象,经来时声音低哑,经净后恢复声响,平时精神不舒,时有头晕目花,腰膝酸楚现象。...


求道
畅读VIP

367

0
喑症医案1则(何希俊)
患者李某,女,54岁,已婚,教师2019年02月23日初诊:自觉吐字不清晰2年余。患者自觉近2年来开始出现舌体运转不灵活,表达言语不够清晰,在说话超过半小时后,上述症状明显。询问同事亦觉患者说话清晰度...


求道
畅读VIP

498

0
一个治疗扁桃体炎、咽炎、声音嘶哑的好方
近日,有幸阅读了王彦权的《卫生室的经方故事》,书中一个治疗扁桃体炎、咽炎、声音嘶哑的好方,值得学习。临床验证,效如桴鼓。一个基层医生果不欺我也。过去,我治疗扁桃体炎、咽炎、声音嘶哑喜欢用半夏厚朴汤加桔...

岐黄炎后人
认证讲师
原创投稿
畅读VIP

653

0
查看更多
最新资源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