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饮片形态


拼音

Shān Dòu Gēn

别名

山大豆根、黄结(《经验方》),苦豆根(《中药材手册》)。

释名

《本草纲目•卷十八•山豆根》引颂曰:“其蔓如大豆,因以为名。”

来源及植物形态

山豆根,始载于《开宝本草》。为豆科植物越南槐Sophora tonkinensis Gapnep.的干燥根及根茎。主产于广西,以及广东、江西、贵州等地。秋季采挖,除去杂质,洗净,干燥。


越南槐Sophora tonkinensis Gagnep.

采制

拣净杂质,粗细分档,用水浸泡,捞出,润透后切片,晒干。

性味归经

性味:苦,寒。

①《开宝本草》:"味甘,寒,无毒。"

②《梦溪笔谈·药议》:"味极苦。"

③《本草正》:"味大苦,大寒。"


归经:《要药分剂》:"入心,肺、大肠三经。"

功能主治

清火,解毒,消肿,止痛。治喉痈,喉风,喉痹,牙龈肿痛,喘满热咳,黄疸,下痢,痔疾,热肿,秃疮,疥癣,蛇、虫、犬咬伤。


本品能清热解毒及利咽喉、散结肿。①是治热毒蕴结而致咽喉肿痛的要药,轻者可单用煎服,并含漱;重者可配玄参射干板蓝根等,以增强疗效,或与连翘桔梗牛蒡子等伍用,如《增补万病回春•卷五》清凉散。②痈肿疮毒,可与金银花连翘黄连等配伍。亦用于喉癌肺癌等。③古方亦有用治湿热黄疸者,现已不甚常用。

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内服:煎汤,9~15g;或磨汁。


外用:含漱或捣敷。


注意:脾胃虚寒泄泻者忌服。

①《本草经疏》:"虚寒者勿服。"

②《本草汇》:"脾虚食少而泻者,切勿沾唇。"

③《得配本草》:"虚火炎肺、咽喉肿痛者禁用。"

各家论述

1《开宝本草》:“主解诸药毒,止痛。消疮肿毒,急黄发热咳嗽,杀小虫。”

2《本草图经》云:“生剑南及宜州、果州山谷。今广西亦有,以忠州、万州者为佳苗蔓 如豆,根以此为名叶青,经疼不凋,八月采根用。”又曰:“广南者如小槐,高尺余。”

3《本草品汇精要》云:“道地宜州、果州、以忠、万州者佳。”

4《本草求真》:“山豆根,功专泻心保肺,及降阴经火逆,解咽喉肿痛第一要药。缘少阴之脉,上循咽喉,咽喉虽处肺上,而肺逼近于心,故凡咽喉肿痛,多因心火挟其相火交炽,以致逼迫不宁耳。治常用此以降上逆之邪,俾火自上达下,而心气因尔以除。”

5《本草经疏》:“山豆根,甘所以和毒,寒所以除热,凡毒必热必辛,得清寒之气,甘苦之味,则诸毒自解,故为解毒清热之上药。凡痛必因于热,毒解热散,则痛 自止,疮肿自消。急黄,乃血热极所发,故必发热,热气上熏则发咳嗽。诸虫亦湿热所化,故悉主之,而多获奇效也。”

按语备注

1.山豆根苦降泄热,主要用于咽喉红肿热痛属于实火肺热者。


2.如剂量过大,易致呕吐,如用至一两,能引起中毒而发生呕吐、腹泻、胸闷心悸


3.山豆根的来源尚有多种:

防己科缠绕性藤本植物蝙蝠葛的根茎,主销华北,东北各省;上海地区亦曾经用过。

豆科木蓝属的多种植物如多花木蓝,及宜昌木蓝等的根,在江苏、湖北、河南、山西等应用较多。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