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心律失常是指心跳起源部位、心搏频率与节律以及冲动传导等任何一项异常。按其发生的机制,可分为冲动起源障碍和冲动传导失常。常见的心律失常不外乎规则或不规则的心动过速性心律失常以及规则或不规则的心动过缓性心律失常两大类。临床上最常见的是过早搏动、阵发性心动过速、心房搏动、心房纤维颤动以及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等。可分属于中医的“心悸”、“怔忡”等范围。其主要病因有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吸烟过度、多嗜烈酒,或某些药物中毒、电解质紊乱等。以上诸因可导致心脏受损或功能失调,引起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常反映为脉象的异常,故应特别重视脉诊,常见者为促、结、代等不整脉。病变部位主要在心,但与肝、脾、肾等脏亦密切相关,实证多为痰为瘀,虚证多为脏腑虚损。基本病理为心气心阴不足,痰浊或瘀血阻滞,故益气养阴、化痰化瘀为其重要治疗方法。脉数为主者,以阴血不足为多,或兼热象。脉迟为主者,以气虚阳亏为多,常兼寒象。
随着病程久延,正气愈虚,由虚致邪,病势日深,从严重心悸到昏晕、厥脱,甚则导致心气衰竭、心阳暴脱,以致阴阳离决,为心律失常常见的危急变证,预后不良,治疗亦难奏效。
鉴别与治疗
【证治方药】
(一)气阴两虚
1.临床表现:心悸怔忡,胸闷气短,乏力身倦,虚烦不寐,眩晕,多汗口干。舌红或淡红,或舌上少津,脉细或结代。
2.病因病机:心气心阴不足,心脉失养,故心悸怔忡。气虚则乏力身倦,胸闷气短。阴虚则虚烦不寐,眩晕,多汗口干。
3.治法:益气养阴,养血复脉。
4.方剂:炙甘草汤(《伤寒论》)合甘麦大枣汤(《金匮要略》)加减。
药物:炙甘草10〜30g,桂枝6g,党参15g,生地15〜30g,阿胶10g(佯冲),麦冬10〜15g,大枣10个,淮小麦30g,黄精30g,五味子6g。
方义:炙甘草、党参、大枣、五味子补益心气、宁心复脉,桂枝温振心阳,生地、阿胶、麦冬、黄精养心阴以充养心脉,甘麦大枣汤养心安神。
加减:若心悸怔忡甚者,可适当加入重镇宁心之品,选加灵磁石;生铁落、生龙齿、紫贝齿,取1〜2味即可。若乏力身倦,气短较重,为气虚重证,可重用黄芪,或选用别直参另煎兑入。若胸闷痛明显,舌黯有瘀斑,为瘀血重证,加三七粉(分冲)、川芎、郁金、丹参化瘀活血;阴虚明显,当去参、桂,取吴鞠通的加减复脉汤(《温病条辨》)之意,加玉竹、麦冬、北沙参,养阴宁心。
5.变通法:心气虚,心悸或怔忡,乏力气短明显,少气懒言,常伴自汗,健忘,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脉细弱或结代。可用养心汤(《证治准绳》)加减,补益心气、宁心安神,药用党参15〜30g(或用高丽参或红参6〜10g,另煎兑入)、炙黄芪、桂枝、 炙甘草、枣仁、柏子仁、茯神、五味子、大枣、当归等。若气虚及阳,症见形寒肢冷唇绀者,酌加熟附片、仙灵脾、细辛温寒助阳;若气虚夹瘀,症见胸闷憋痛,舌黯紫,口唇发绀者加丹参、降香活血理气。若兼见脘闷欲吐,喉间痰鸣,苔腻,为痰湿阻滞胸阳,加半夏、砂仁、陈皮和胃化痰。
(二)心脾两虚
1.临床表现:心悸气短,失眠健忘,头晕目眩,纳呆腹胀,身倦乏力,或有便溏,面色萎黄。舌淡苔薄,脉细弱而结。
2.病因病机:心主血脉,心血不足,脉不充盈,血不养心。
3.治法:调补心脾,宁心复脉。
药物:党参15g,黄芪15〜30g,当归10g,白术10g,茯神10g,枣仁15g,远志10g,肉桂3g,木香6g,大枣2个,甘草6 g,龙眼肉10g,生姜3片。
方义:当归、龙眼肉、枣仁养血,黄芪、党参、白术、甘草益气,茯神、远志安神,木香理气使诸药补而不滞,生姜和胃。
加减:若食少便溏,脾气虚甚,水谷不运,去当归,加薏苡仁、砂仁、煨肉豆蔻健脾。若心悸,夜梦易惊,加丹参、五味子、珍珠母安神养心。若舌黯有瘀斑,加丹参、郁金、红花、琥珀粉(分冲)活血化瘀。若苔白而腻,痰浊较甚,加半夏、陈皮、茯苓、厚朴化痰和胃。
5.变通法:可用人参养营汤(《局方》)加减,补益气血。
(三)痰浊闭结
1.临床表现:心悸气短,胸闷憋气明显,阴雨天或进食油腻食物后加重,可伴头晕、痰多、食少恶心、腹胀、乏力。舌质淡,苔白厚腻,脉弦滑或沉缓、结代。
2.病因病机:痰浊凝滞久踞,胸阳痹阻不展,心脉不通,故心悸而胸闷憋气。
3.治法:通阳散结,豁痰宽胸。
4.方剂:导痰汤(《济生方》)合瓜萎薤白半夏汤(《金匮要略》)加减。
药物: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0g,制南星6g,枳实10g,甘草6g,瓜萎15〜30g,薤白10g,桂 枝6〜10g,厚朴6g,枣仁10g,菖蒲6g。
方义: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和胃化痰,枳实、厚朴理气降逆,瓜萎、薤白通阳散结,制南星豁痰,菖蒲通窍,枣仁养心,桂枝通脉。
加减:若痰瘀交阻,则宣化瘀祛痰,加郁金、丹参、红花等活血药。若兼腹胀满,大便不通,舌苔黄者,可加大黄、黄芩、黄连以通腑泄热,即用泻心汤(《金匮要略》)法。若痰热火盛伤阴者,兼见口渴欲饮,唇燥干裂,可加生地、麦冬、石斛以清热生津。
5.变通法:若痰浊郁久化热,痰热扰心,症见心悸失眠、烦躁、口干苦、苔黄,或脉滑数者,则宜清热豁痰、宁心安神,可用黄连温胆汤(《六因条辨》)加减,药用黄连、枳实、竹茹、陈皮、茯苓、清半夏、黄芩、枣仁、胆南星、瓜萎、远志等。
(四)心肾阳虚
1.临床表现:心悸气短,动则加剧,失眠多梦,形寒肢冷,腰膝酸冷,肢面浮肿,气促难以平卧,面色苍白。舌淡胖苔白,脉细沉迟或结代。
2.病因病机:久病心肾阳气亏耗,阳不化气,气不行水,致使水湿内停,水气凌心射肺。
3.治法:调补心肾,温阳利水。
4.方剂:四逆加人参汤(《伤寒论》)合真武汤(《伤寒论》)加减。
药物:淡附子10〜30g(先煎),干姜6g,党参15〜30g,茯苓15〜30g,白术10〜15g,桂枝10g,白芍10g,车前子30g(包),紫石英15〜30g。
方义:附子温心肾之阳,干姜温中阳,党参补心气,桂枝通阳化气,白芍敛阴缓急,茯苓、白术、车前子健脾利水,紫石英重镇平冲。
加减:若心悸严重,加灵磁石、龙齿镇逆平冲;伴心胸疼痛加三七粉、郁金、元胡理气活血;胸闷甚者,去白芍,加薤白、枳壳、降香理气宽胸;浮肿难消,心衰不易改善者,可加冬瓜皮、葶苈子、防己、黄芪、北五加皮强心利水。若水湿内停中焦,胃气失于和降而兼呕恶者,加半夏、陈皮以降逆和胃。
5.变通法:喘促不得卧,汗出肢冷,脉微欲绝,此为心阳衰弱,有暴脱之虞,宜急用参附汤(《妇人良方》)以回阳救脱,吉林红参、制附子煎汤频服,或加黑锡丹(《局方》)内服。
【简易方药】
1.常山3〜12g,苦参15〜30g,姜半夏9g,茵陈15g,瓜萎皮9〜15g,虎杖9〜15g,丹参9〜30g,炙黄芪9〜30g,炙甘草9〜30g。常山、苦参需从小剂量用起。每剂2煎,取汁兑匀,分2次服。凡早搏在每分钟10次以上者,每日2剂;早搏在每分钟6〜10次者,每日1.5剂;每分钟5次以下者,每日1剂。适于各种早搏。
2.熟地15g,肉桂3g,麻黄5g,鹿角胶10g(可以鹿角片或鹿角粉、鹿角霜代用),白芥子10g,炮姜炭5g,生甘草10g。每日1剂,分2次煎,每煎又分2〜3次服完。适于各种心律失常属阳虚者。
3.生甘草30g,炙甘草30g,泽泻30g。每日1剂,水煎服。有兼症(烦躁有汗,自觉寒热无常,失眠等)者,先投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再服本方。适于室性早搏。
4.生晒参2〜5g(或党参15g),参三七(冲服)2〜5g,丹参20〜40g,苦参20〜40g,麦冬12〜1 5g,五味子12〜15g,生地12〜15g,当归12〜15g,瓜萎12〜15g,茯苓12〜15g,甘草6〜12g。每日1剂,水煎服。服汤剂至早搏消失或基本消失后,以原方为主,研为细末,装入空心胶囊中,每次服3~5粒,每日3次,连服1〜2个月巩固疗效。适于冠心病频发性室性早搏。
5.麻黄10g,附子(先煎)20g,细辛5g,红参20g,丹参25g,麦冬15g,当归15g,郁金12g。每日1剂,水煎服。主治缓慢性心律失常。
6.定心汤:苦参、黄连、酸枣仁各10〜20g,茯苓、党参、灵芝、丹参、赤芍、瓜萎各10〜15g,三七3〜6g。每日1剂,水煎服。阴虚内热型快速性心律失常加麦冬、生地黄,瘀血阻滞型快速性心律失常加红花、川牛膝,痰湿内阻型快速性心律失常加法半夏、胆南星、白芥子,阳气亏虚型快速性心律失常加黄芪、桂枝、制附子。
【针灸治疗】
(一)毫针法
方法:大椎、足三里用温针灸;关元、气海针剌得气后不留针,再隔姜灸6壮;内关、心俞、阳陵泉均用补法,留针25分钟。
疗程:每日1次,12次为1疗程。
方法:提插捻转之补法,留针15分钟,每5分钟行针1次。
疗程:每日1次,12次为1疗程。
方法:进针得气后,施以提插捻转之补法,留针30分钟,每5分钟行针1次。
疗程:每日或隔日1次,12次为1疗程。
疗程:每日1次,12次为1疗程。
(二)耳针法
1.取穴:心、神门、交感。
方法:用探针找准穴位,将0.5寸毫针刺入穴内,深度以穿透耳软骨为度,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中等刺激。
疗程:隔日1次,7次为1疗程。经治疗1〜2个疗程即可取得显著效果。
2.取穴:窦房结穴(屏上切迹和耳舟下缘内侧)、颈动脉窦穴(耳屏内上方和耳甲艇内上方)、迷走穴(对耳轮上脚内侧下方)、心穴。
方法:双耳埋针,每5日更换1次。
疗程:隔日1次,7次为1疗程。
(三)穴位注射法
方法:常规消毒后以5ml注射器和5号针头垂直刺入;上下提插2〜3次,得气后按穴位注射常规,每穴注入当归注射液0.5ml。
疗程: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四)电针法
取穴:心俞、间使;厥阴俞、灵道;膻中、乳根(左侧)、内关、通里。3组交替使用。
方法:背俞穴针尖刺入椎体针刺,深1〜1.2寸;膻中、乳根针刺时沿皮下肌层互相透刺;内关、通里、灵道、间使针刺时行逆经斜剌。用脉冲电针仪,频率为每分钟120次至150次,留针20分钟。
疗程:隔日1次,7次为1疗程。
(五)穴位外敷法
取穴:膻中、心俞、虚里(心尖搏动处)3穴,每次任选2穴,3穴交换使用。
方法:冠心膏方用丹参、川芎、红花、桃仁、当归各12g,乳香、没药、沉香、公丁香各8g,人工麝香5g制成。取膏药1张,贴于上述穴位。每张贴12~24小时。
疗程:每日1次,20日为1疗程。
文献与评述
心律失常可发生在器质性心脏病基础上,也可由于单纯的功能失调影响而致。任何由于心脏内冲动的形成和传导的不正常,使心脏搏动规律发生紊乱,就可能形成心律失常。引起心律失常的原因甚多,除心肌本身病变以外,亦常见于某些感染、电解质紊乱(尤其是高血钾或低血钾)、某些药物(如洋地黄类药物,奎尼丁、锑剂等)的过量或毒性作用、情绪波动、吸烟过度、饮浓茶或酗酒等,均可导致心律失常。
快速性心律失常,多因痰火扰心,心肝气郁化火,或阴虚心火偏亢,或心之阴血不足、虚火或肝火上乘所致。临床多以数脉、结脉、促脉为主。心电图常显示心动过速、各类早搏及快速房颤。快速性心律失常,重者多为心阴虚、心血虚或心肾阴虚,实邪多为痰火、心肝之火或血瘀。心阴虚多选用麦冬、玉竹、五味子等;心血虚多选当归、丹参、熟地等;心肾阴虚则选生熟地、天麦冬、女贞子、白芍等。实邪如属痰火,常选青礞石、天竺黄、陈胆星、全瓜萎、枳实、黄芩等。如属心肝火旺,则选山栀、黄连、连翘心、黄芩、夏枯草、竹叶心等。血瘀则选丹参、川芎、赤芍、桃仁、红花、降香、三七粉、琥珀粉等。快速性心律失常要加强重镇安神宁心药的使用,配伍一些经临床和实验证实的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的药物如苦参、玄参、葛根,以加强辨证论治的作用。
对于来自窦房结以外的异位搏动,有学者提出能否理解为“风胜则动”。可由肝阴、肝血不足,虚风内动,干扰心神所致,此所谓“风为百病之长”及“善行而数变”。因此提出用心肝同治法,在益气养血、宁心安神方药中,配伍息风镇肝通络之品,如全蝎、娱蚣、地龙、白蒺藜、石决明等。
缓慢性心律失常,多因阳气虚损、精血不足所致,临床多以迟脉、缓脉、结脉及涩脉为主。心电图多显示窦缓、窦停、慢性房颤及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等,为少阴心肾功能不足,阳气虚衰,气血运行迟缓、受阻所致。温阳药多选附子、干姜、细辛、麻黄、仙灵脾、桂枝、肉桂、紫河车、鹿角胶、枸杞、杜仲、菟丝子等。附子小至3〜6g,大至30g以上;附子先煎1〜2小时,温阳强心作用可得以加强。细辛小至2g,大至6〜15g。益气药重用参类药和黄芪等。人参可选用吉林人参或高丽参、红参,量宜3〜10g左右为宜,固脱时可用至15〜30g,浓煎频服,少量则无固脱作用,用之得当,可起沉病危症。还可选用当归、生地、麦冬、黄精、阿胶、旱莲草、女贞子等,使“阳得阴助,则生化无穷”,并达到纠编制衡的作用。
炙甘草汤是治疗心动悸脉结代的良方,在应用时炙甘草、生地、大枣用量宜大,必要时炙甘草可用至15〜30g、生地30〜60g、大枣30个。偏于气虚者加重党参用量,偏于阴虚者可加重生地、麦冬,偏于阳虚加重桂枝用量,偏于血虚加重阿胶用量。蜀漆、龙骨、牡蛎等为治心动悸之要药,可适当配合使用,也可选择性配入某些现代研究表明具有抗心律失常的中药。
在心律失常的辨证中,最具有鉴别价值的是脉象的变化。心律失常是指心脏搏动频率与节律的异常,所以不同种类的心律失常必然出现反映各种根本特点的脉象。如窦性心动过速呈现的脉象为数脉;而阵发性室上速所表现的脉象则为疾脉;早搏基础心率快者为促脉,基础心率慢者为结脉;心房纤颤心率慢者为涩脉,心率快者则为涩而数之脉。缓慢型心律失常,心动过缓者首先应辨识其是病脉抑系平脉,也就是缓脉与迟脉之区分。故不能单凭脉率来区别,而更应重视其脉形。同时当注意辨别迟脉及其兼脉,再结合症状而辨证。在辨证中应以脉诊为主,四诊合参,当脉症有矛盾时,可按照“舍症从脉”的原则,反之则会影响疗效。
我国南方地区气候高温多雨潮湿,尤其是两广和海南地区,一年中日最高温度超过摄氏30℃的时间达半年以上,常年相对湿度大多在60%〜95%之间。气温高、湿度大,成为我国南方地区人群患病的重要因素。湿热为患,或夹湿夹热为患,是南方地区多数疾病的特点。在我国南方地区快速性心律失常多以痰、热、瘀并见为病证特点,缓慢性心律失常则以虚、瘀、痰为病证特点。对此,可分别制定应用凉血清热、祛瘀化痰和温阳补气、散瘀化痰配伍的中药复方来治疗心律失常。


求道
畅读VIP

215

0


求道
畅读VIP

202

0


求道
畅读VIP

200

0


求道
畅读VIP

297

0


求道
畅读VIP

370

0


求道

428

0


求道
畅读VIP

362

0


求道
畅读VIP

293

0


求道
畅读VIP

618

0


求道
畅读VIP

617

0
四君人参
畅读VIP

4

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