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鉴别与治疗
【证治方药】
(―)气血两亏
1.临床表现:周身乏力,头晕目眩,心悸气短,失眠多梦,食欲不振。舌苔薄,舌质淡,脉细弱。
2.病因病机:先天不足,禀赋亏虚,或伤于药物、放疗,或因于外感病邪,伤及气血,脾虚不足以生化气血,化源亏乏,而无以荣养全身。
3.治法:益气养血。
药物:炙黄芪15〜30g,党参10〜15g,当归15g,熟地10〜15g,川芎6〜10g,白芍10g,阿胶10g (佯冲),陈皮5〜10g,丹参15g,虎杖15〜30g,鸡血藤15〜30g。
方义:黄芪、党参益气健脾以生血,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和血养血以扶正,阿胶养血润燥,陈皮理气和胃。丹参、鸡血藤、虎杖为经验用药,有提升白细胞的作用。
加减:食欲不振、腹胀脘痞者加砂仁、木香、谷麦芽,理气和胃。泄泻便溏者去熟地、当归、白芍、阿胶等滋补呆滞之品,加用山药、扁豆、茯苓、白术以健脾益气。若阳虚肢冷者,加肉桂、炮姜温阳扶正。若白细胞始终在2×103/L左右,加用鹿茸粉0. 3~0. 6g吞服,日2次连服1个月,以温补肾阳而充髓生血。
5 .变通法:若病人反复发热,而又无外感之证,倦怠多汗,为气虚发热者,可用补中益气汤或升阳益胃汤(《脾胃论》)加减,补中益气为治。上方亦可用归脾汤(《济生方》)加鸡血藤、补骨脂等,益气养血,健脾补心;或用人参养荣汤(《局方》)、八珍汤(《正体类要》)加减,益气养血。
(二)气阴两虚
1.临床表现:全身乏力加重,低热、五心烦热,失眠盗汗,咽干痛。舌红苔薄或无苔,脉细数。
2.病因病机:正气不足,气虚不足以抗邪;阴血亏耗,阴虚耗损而内热。
3.治法:益气养阴,滋阴清热。
4.方剂: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增液汤(《温病条辨》)、二至丸(《证治准绳》)合方加减。
药物:黄芪30g,党参15〜30g,女贞子10g,旱莲草10g,生熟地各15〜30g,麦冬10〜15g,玄参15g,丹皮10g,当归10g,虎杖30g,鸡血藤30g,地骨皮10g,五味子10g。
方义:黄芪、党参益气生血,女贞子、旱莲草、熟地、当归补血和肝,生地、麦冬、玄参滋阴清热,地骨皮、丹皮凉血滋阴,五味子敛阴止汗,虎杖、鸡血藤升高白细胞。
加减:如有发热、咽痛、咳嗽、恶寒,加银花、连翘、板蓝根疏风清热解毒。若见高热烦渴者,加生石膏、知母清解阳明。
5.变通法:若乏力肢软,神疲纳呆,恶风低热,食欲不振,自汗,脉虚缓者,用补中益气汤合生脉散(均 《脾胃论》方)健脾益气,升阳补阴。
(三)脾肾阳虚
1.临床表现:伴红细胞、血小板减少呈贫血状态,全身乏力,面色㿠白,精神萎靡,畏寒肢冷,少气懒言,头晕目眩,腰膝酸痛,阳痿滑精或闭经、经少,大便溏薄或腹胀纳呆。舌淡胖有齿痕,脉沉细而迟。
2.病因病机:先天不足,肾阳亏乏;后天失调,脾阳不振。脾不主肌肉、四肢,而少气乏力;肾不主藏精,精不生血而血少等。
3.治法:健脾温肾,补阳壮火。
4.方剂:右归丸(《景岳全书》)合保元汤(《博爱心鉴》)加减。
药物:生黄芪30g,党参15 ~ 30g,白术10〜15g,炙甘草10g,肉桂3〜6g,淡附子6〜10g(先煎),鹿角胶10g(佯冲),山萸肉10〜15g,熟地15g,山药15g,当归10〜15g,杜仲10〜15g,补骨脂15g,鸡血藤30g。
方义:黄芪、党参、白术、山药、甘草益气健脾,附子、肉桂温阳生火,鹿角胶、当归补骨充髓以养血,熟地、山萸肉、杜仲、补骨脂滋补温润以调阴阳,鸡血藤有升高白细胞作用。
加减:如阳虚甚者加巴戟天、仙茅、仙灵脾、菟丝子补肾阳,如血虚甚者加阿胶、制首乌、枸杞子、白芍、黄精养阴血。便溏、腹胀去熟地、当归、山萸肉,加木香、砂仁、扁豆、以仁理气健脾。
5.变通法:若兼见瘀血,面色晦黯,肌肉骨骼疼痛,肢体麻木,肌肤甲错,胁下痞块,舌黯紫斑,脉细、涩,用益气补肾活血法,用圣愈汤(《兰室秘藏》)、二仙汤(经验方)加减,药用黄芪、党参、熟地、当归、赤芍、川芎、红花、丹参、益母草、鸡血藤、补骨脂、仙茅、仙灵脾、菟丝子等。
(四)肝肾阴虚
1.临床表现:五心烦热,神疲乏力,头晕目眩,潮热盗汗,心悸失眠,口干咽燥,尿短便干,腰膝酸软,男子遗精,妇女月经不调。舌红无苔,脉细数。
2.病因病机:肝血不足,肾阴亏虚,阴血不足则虚热内生,精气亏乏则血少乏力。
3.治法:滋阴补肾,养血和肝。
4.方剂:大补阴丸(《丹溪心法》)合龟鹿二仙膏(《医便》)加减。
药物:党参15g,枸杞子15g,生熟地各10〜15g,龟甲15〜30g,鹿角胶10g(炸冲),知母10g,黄柏10g,白芍10〜15g,当归10〜15g,丹皮10g,补骨脂10〜15g,鸡血藤15〜30g,牛膝15g。
方义:生地、知母、黄柏、丹皮滋阴清热,龟甲、熟地补肾滋阴,鹿角胶通督温阳以阴中求阳,枸杞子、白芍、当归、熟地和血养肝,补骨脂、鸡血藤有升白细胞作用,牛膝补肝肾而引火归原。
加减:阴虚内热甚者,去鹿角胶,加鳖甲、山萸肉、地骨皮滋肾降火。纳呆食少加砂仁、蔻仁、陈皮、谷麦芽增食和胃,以免诸药呆滞。
5.变通法:可用左归饮(《景岳全书》)合一贯煎(《柳州医话》)加减,其补益作用加强,而降火作用不足。
【简易方药】
1.僵蒲散:生白僵蚕60g,生蒲黄30g,炮山甲30g,红人参30g,补骨脂30g,生甘草20g。将生白僵蚕浸入冷水中,用毛刷刷去其表面的白石灰,再用清水冲洗干净,晾干。再与其余的五味药物共碾成粉末,过筛制成散剂,装瓶备用。1〜3岁每次服1〜2g,3〜6岁每次服3〜4g,6〜9岁每次服4〜5g。饭后,温开水送服。大都在服用10〜20天后,白细胞、粒细胞均有不同程度升高。
2.升白丸:补骨脂30g,淫羊藿15g,胎盘粉15g,女贞子60g,山萸肉15g,黄芪30g,大枣30g,当归15g,丹参15g,鸡血藤60g,三七粉9g,虎杖30g。制成丸剂,每丸含生药1.85g。每次5丸,每日3次。
3.升白宁:赤小豆、黑大豆、白扁豆、仙灵脾、补骨脂、苦参、丹参、柴胡,浓缩煎剂,或制成冲剂。20天为1疗程。功能养血,健脾,补肾,活血,清热化湿。主治白细胞减少症。
4.升白散:①鸡血藤3000g,炒白术1500g,女贞子1500g,补骨脂1500g,灵芝600g,苎麻根800g。②鸡血藤1500g,白术750g,女贞750g,黄芪750g,补骨脂750g,灵芝300g,苎麻根350g,没药300g,虎杖1000g,紫丹参1000g,五灵脂500g。
研成细末,加适量白糖、淀粉制成颗粒散剂,分装成每包30gl,先服①方4周,如白细胞回升不明显者,改用②方。白细胞总数恢复正常后再服药2周,均每日2次,每次1包,用开水冲服。停药2周再观察结果。总疗程为2〜3个月。
5.益气活血升白方:黄芪1400g,太子参1200g,当归1200g,泽泻700g,研末;丹参2000g,鸡血藤2000g,石韦1200g,陈皮800g,水煎去渣煎成膏。然后将药粉与煎膏混合,制成蜜丸,每丸重10g。早晚各服1丸。功能益气养血活血。主治放射性白细胞减少症。
【针灸治疗】
(―)灸法
方法:艾炷麦粒灸,每穴每次7〜10壮。每次取2〜3穴,交替应用。
疗程:日1次,10〜15次为1疗程。
(二)毫针法
取穴:足三里、三阴交、悬钟、血海、膈俞,配大椎、肝俞、脾俞、肾俞、太溪、太冲。每次主穴用3〜4个,配穴1〜2个。
疗程:日1次,10〜15次为1疗程。
文献与评述
白细胞减少症是常见的血液病症,病因复杂,时而为复合因索,但不外内伤和外邪两途。外邪包括病毒、细菌、药物、毒物、放射线等;内伤则取决于禀赋体质的强弱及情志所伤。外邪和内伤两方面常可相互影响。已明确病因时,应迅速去除病因,不去除病因而单纯辨证施治往往事倍功半,甚至无效或病情反复。若已明确病因而又不能迅速去除病因时,如病毒持续或反复感染,或用化疗药物,则应兼顾去除病因法,如减少化疗药物等,并用中医扶正祛邪法治之。病因不明的白细胞减少症,以益气养阴和滋补肝肾治疗无效者,可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这一病机在白细胞减少症中占重要地位,因此必须作详细的望、触诊,包括舌质和舌下络脉、手足指甲床的颜色、血运及体检中的肝、脾、淋巴结等。
一般而言,白细胞减少症属虚劳范畴,故以益气补血、调补阴阳,重在补益脾肾。据临床实践及药理研究,刺五加、虎杖、玄参、河车、仙灵脾、甘草、人参、党参、黄芪、灵芝、阿胶、石韦、鸡血藤、女贞子、山萸肉、补骨脂、肉桂等有提升白细胞计数作用。在临床上可据证选用,如阳虚用仙灵脾、补骨脂、肉桂,血虚用阿胶、女贞子、鸡血藤,阴虚用玄参、阿胶,气虚用人参、黄芪、甘草、五加皮等。若诸方无效,可用活血化瘀法,以补中寓攻为佳,如丹参、鸡血藤养血活血,五灵脂、炮甲片消瘀散结,且有升提白细胞作用。

四君人参
四君严选
畅读VIP

293

0

四君人参
四君严选
畅读VIP

461

0

四君人参
四君严选
畅读VIP

649

0


白术
签约讲师

725

0

麻附桂姜2020

851

0


白术
签约讲师

927

0

四君人参
四君严选
畅读VIP

887

0


白术
签约讲师

645

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