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又称断经前后诸症。绝经的年龄因人而异,一般在45〜55岁,目前有逐步推迟的趋势。《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提示妇女绝经是冲任脉气虚衰所致的正常生理现象。在绝经前后,由于天癸将竭,月经紊乱,冲任失调,可造成阴阳不能平衡的一系列症状,如烘热、汗出、头晕、耳鸣、烦躁、焦虑、心悸、失眠、腰酸、骨痛、浮肿、便溏、情志失常等。西医学认为,这是卵巢功能减退引起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协调关系发生变化,内分泌功能失调,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
肾藏精,为水火之脏,藏肾阴而寓肾阳。绝经前后,肾气不充,阴阳失衡,精血虚衰。肾阴虚亏,心火偏旺,肝阳上亢;肾阳不足,脾气匮乏,肝血失养。从而造成本综合征的一系列临床表现。治疗着重补肾而调冲任,兼及心、肝、肾三脏。
鉴别与治疗
【证治方药】
(一)阴虚火旺
1.临床表现:头、颈、胸、背阵阵汗出、甚而汗流满面,身体烘热,可持续数秒甚至数分钟。头晕目眩,耳鸣,心悸,烦躁,手足心热,失眠,腰酸膝软,口干舌燥。舌质红,边尖起红刺,脉细数。
2.病因病机:肾阴不足,心火偏旺,心肾不交,水火不济。
3.治法:滋肾清心,交通心肾。
药物:黄连3〜5g,黄芩6〜10g,白芍10〜12g,阿胶10g(另佯冲),鸡子黄1枚(冲),生地15〜20g,玄参15〜20g,麦冬10〜15g。
方义:黄连、黄芩清热泻火,生地、玄参、麦冬养阴清热,白芍、阿胶、鸡子黄滋养阴血,合而为交通心肾水火之剂。
加减:汗多气短者加党参、五味子,即合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益气养阴,敛汗生津;腰酸、眩晕、耳鸣,肾虚甚者,加熟地、山萸肉、丹皮、磁石补肾,或加入女贞子、旱莲草、潼蒺藜养血;心悸、烦躁、手足心热者,加山栀、丹皮,去心肝之火;脾胃不和者,去阿胶、鸡子黄,加砂仁、木香理气和胃;心悸失眠者加枣仁、五味子、肉桂养心。
5.变通法:苓连四物汤(《医宗金鉴》)加减。如肾阴虚、相火旺为主者,用地黄汤(《医宗金鉴》)。
(二)阴虚阳亢
1.临床表现:头晕头痛,目眩耳鸣,心烦易怒,失眠多梦,面部烘热汗出,口干苦,腰酸乏力,肢体麻木,性欲亢奋。月经先期量多,经期延长。舌质红,脉弦细而数。
2.病因病机: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若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血不养肝,肝阳偏亢而上逆,致生本症。
3.治法:滋肾阴,平肝阳。
药物:生龟甲15〜30g(先煎),石决明15g(先煎),生龙骨15g(先煎),生牡蛎15g(先煎),玄参10〜15g,天冬10g,生地10〜15g,白芍10g,川楝子5g,青蒿10g,麦芽10g。
方义:原方有代赭石、牛膝,去之易石决明。龟甲、石决明、龙牡滋阴平肝,镇逆息风;玄参、天冬、生地、白芍养阴血而清热;川楝子、麦芽疏肝气而解郁。原方有茵陈,改为青蒿,对烘热汗出有清虚热之功。
加减:头晕头痛、目眩耳鸣症甚者,加枸杞子、菊花、桑叶、蒺藜育阴息风;性欲亢奋者,加知母、黄柏泻相火;月经先期量多者,加丹皮、地骨皮清热凉血清热;月经量少、闭经者,加当归、丹参活血。
5.变通法:若见手足颤抖、抽痛、麻木者,可用三甲复脉汤(《温病条辨》)加减。
(三)心脾两虚
1.临床表现:精神抑郁,倦怠乏力,善叹息,胸闷短气,沉默懒言,或焦虑烦躁,多疑多思,悲伤欲哭,心悸失眠,多梦健忘,纳差腹胀,或有便溏,或有便干。舌淡红,苔薄白,脉虚弱、沉细。
2.病因病机:心主神明,脾主运化。血不养心,则心神不安;脾失运化,则气血无源。
3.治法:健脾益气,养心生血,安神定志。
4.方剂:甘麦大枣汤(《金匮要略》)合归脾汤《济生方》)加减。
药物:炙甘草10g,淮小麦30g,大枣10枚,枣仁10g,龙眼肉10g,党参10g,茯神15〜30g,白芍10〜15g,炙远志5g,木香3g,炒白术10g。
方义:黄芪、当归嫌其温,故去之。用甘草、党参、茯神、白术健脾益气,白芍、枣仁、龙眼肉、大枣养心生血,茯神、远志安神,小麦益心气、缓肝急,木香理气佐诸补药而不致呆腻。
加减:胸闷善叹息者,去木香,加香附、郁金理气解郁。气血不足甚者加黄芪、当归益气生血。口苦、小便黄者,加百合、生地养心阴、清心火。
5.变通法:养心汤(《古今医鉴》)加减。若偏心阴虚,心火旺者,可用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剖》)。
(四)肝郁肾虚
1.临床表现:头晕目眩,耳鸣,情志抑郁,心烦易怒,口苦咽干,烘热汗出,肢体麻木,乳、胁、少腹胀痛,月经后期、量少而色红,甚而闭经,经来后诸症改善。舌质红少苔,脉弦细。
2.病因病机:肾阴虚亏,水不涵木,肝失疏泄,血不养肝。
3.治法:滋肾阴,解肝郁,泄气火。
4.方剂: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合逍遥散(《局方》)加减。
药物:柴胡10g,白芍10g,当归10g,茯苓15g,泽泻10g,生地10〜15g,山萸肉10g,山药10g,丹皮5~10g。
方义:柴胡疏肝气,当归、白芍养肝血,生地、山萸肉补肾养肝,山药、茯苓健脾,泽泻利湿,丹皮清热凉血。
加减:乳房、两胁、少腹胀痛者,加川楝子、延胡索、香附、合欢皮理气;烘热汗出甚者,加地骨皮、白薇清虚热。
5.变通法:若以眩晕耳鸣为主者,可用杞菊地黄汤(《医级》)加减。若以肝郁化火症状为主者,胸胁、乳房、少腹胀痛,心烦口苦,情志抑郁,心情烦躁,先用丹栀逍遥散(《女科摘要》)。
(五)脾肾阳虚
1.临床表现:神疲倦怠,形寒肢冷,面浮肢肿,或夜尿增多,或小便失禁,或带下量多、质稀如水,食少纳呆,腰腹冷痛,大便溏薄或五更泄泻,性欲减退。脉沉细,舌质淡胖,苔白润。
3.治法:温补脾肾,调补冲任。
药物:淡附子3〜5g,肉桂3g,党参10~12g,白术10〜12g,干姜3g,炙甘草5g,巴戟天10g,仙茅10g,仙灵脾10g。
方义:附子理中汤温补脾阳,散寒健脾。二仙汤调和冲任,原方有知母、黄柏、当归,有违症情,故去之;用巴戟天、仙茅、仙灵脾,有温肾壮阳之功。
加减:小便失禁或夜尿增多者,加桑螵蛸、金樱子、益智仁收摄;大便溏薄加白扁豆、车前子、山药健脾;五更泄泻,加补骨脂、煨肉果、五味子、吴萸温补脾肾;食少纳呆,加木香、砂仁、陈皮理气和胃;带下量多者,加芡实、扁豆、山药、苍术健脾止带;面浮肢肿者,加桂枝、泽泻、茯苓利水消肿。
5.变通法:肾阳不足者用右归丸(《景岳全书》)加减。若以脾气虚弱为主者,可用香砂六君子汤(《时方歌括》)加减。
(六)阴阳两虚
1.临床表现:烘热汗出,或上身热、下身冷,或乍冷汗、乍烘热,面部潮红,肢末不温,腰背冷痛,心胸烦热,性欲减退,毛发脱落,头晕耳鸣。脉沉细而两尺部俱弱,舌质淡红。
3.治法:补肾阴,温肾阳,调冲任。
药物:仙茅10g,仙灵脾10g,巴戟天10g,当归10g,知母10g,黄柏5〜10g。
方义:仙茅、仙灵脾、巴戟天温补肾阳,知母、黄柏清热泻火,当归养血和血。合而为调冲任之药。若嫌补肾阴之药不足时,可加生地、山萸肉。
加减:阳虚甚者,知、柏用量减至3g,加鹿角霜、菟丝子、锁阳温阳;阴虚甚者,知母、黄柏加量至12g,并加生地、百合、白芍养阴。汗出恶风或畏寒者,加桂枝、白芍、生姜、红枣,以调和营卫;气短者加党参、麦冬、五味子补气;心胸烦热加炒山栀、黄连清热。
【针灸疗法】
(一)毫针法
取穴:三阴交、关元、合谷、太冲,阴虚火旺加太溪、大陵,阴虚阳亢加风池、曲池,心脾两虚加神门、足三里,肝郁肾虚加内关、照海,脾肾阳虚加脾俞、足三里,阴阳两虚加太溪、足三里。
方法:平补平泻或针刺补法为主,阴阳两虚、脾肾阳虚两型针后加艾灸。一般用浅刺、轻刺为宜,留针20〜30分钟。
疗程:隔日1次,7〜10次为1疗程。
(二)耳针法
取穴:子宫、内分泌、交感、神门、皮质下,酌配心、肾、肝、睥、降压沟。单侧用,左右交替,每次取主穴3〜4个,配穴1〜2个。
方法:5分毫针直刺,得气后留针20〜30分钟。或用王不留行子敷贴,胶布固定,嘱每日按压2〜3次。
疗程:隔日1次,7〜10次为1疗程。
(三) 穴位注射法
方法:用黄体酮、乙菧酚注射液各2ml,每次1种,隔日交替。每穴注入0.5mL。
疗程:隔日1次,7次为1疗程。
文献与评述
绝经前后,肾气匮乏,天癸虚亏,冲任失调,阴阳不调,出现月经紊乱、烘热汗出、情绪不稳定、记忆力减退等一系列症状。且常伴有高血压、神经症、肌肉关节病、肥胖、心脑血管病变和骨质疏松症等。
现代临床证实,本症以肾阴虚为核心病机,临床上以肝肾阴虚、心肝火旺、阴虚阳亢者为多见。同时,肾阴虚又常与肾阳虚同时并存,故见烘热汗出、畏寒肢冷等阴阳不调症状。因此从脏腑病机角度出发,以补肾固本、协调阴阳为主,兼顾心、肝、肾三脏的功能关系,是中医药和针灸治疗本症立法的原则。
近年来,对本症具有火、痰、瘀之标实表现,也日益重视。如兼火者用黄连、黄芩、山栀、麦冬,兼瘀者用丹参、生地、当归、丹皮,兼痰者加用温胆汤等,对本症疗效提高有一定帮助。二仙汤为20世纪60年代现代学者创制的本症专方,药用仙灵脾、仙茅、巴戟天、当归补肾养血,知母、黄柏清热泻火,合而为调理冲任、协调阴阳之方。乃针对本症患者阴虚阳虚表现并存,且易寒易热的体质变化趋向而立法处方的,对本症临床研究和疗效提高有深远意义。
在治疗本症的过程中,应注意药物性味与症状变化的动态平衡关系。用药不宜过于辛温香燥、甘厚滋腻及苦寒直折,药量不宜过大。即使有火、痰、瘀、风诸标实证,亦只能暂时应用治标实的方药,中病即止,不可过剂。对左归、右归等纯热纯补之剂,一般不太主张应用,因其易阻遏气机条达,有时反而会贻误症情改善。
应注意运用以情胜情、疏通开导等心理疗法,使患者及其家属了解“更年期”是一个正常生理过程,消除思想顾虑,树立治病信心,保持情绪稳定。同时,要适当增加营养,注意劳逸结合,参加体育活动,使机体阴阳失调的状态迅速得到纠正。


求道
畅读VIP

172

0


求道
畅读VIP

242

0


求道
畅读VIP

323

0


求道
畅读VIP

318

0


求道
畅读VIP

345

0


求道
畅读VIP

322

0


求道
畅读VIP

375

0


求道
畅读VIP

330

0


求道
畅读VIP

692

0


求道
畅读VIP

557

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