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陈意医案书写格式赏析

求道

浏览:536

时间:2023-12-21

陈意主任中医师,系浙江省名中医,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导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50余年。陈老师所书写的门诊医案有散文体和骈文体两种表达形式,既启迪医理,又具文学韵味,体现其深厚的医学和文学底蕴。笔者有幸随陈师临证,教诲良多,获益匪浅,现将其医案书写格式特色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1 比较论治法


此种医案先对同一疾病不同证型的病机特点进行比较,然后根据本案的症候进行辨证论治,选方用药,条理井然,层次有序,朴实明了。


1.1 不寐:张某,女,32岁。2010年3月5日初诊。不寐者无外虚实两途,虚者气血亏损抑或肾精不足,乃致神明失其所养;实者痰浊中阻抑或心火亢盛,神明被扰使然。苔黄腻,脉滑数,夜寐劣,时心悸,焦虑烦躁,泛恶欲吐,此痰热内恋,神明不安也。治拟清热涤痰,宁心安神。处方:小川连6g,姜半夏、姜竹茹、陈胆星、陈皮茯苓厚朴枳壳、焦山栀、黄芩、炙远志石菖蒲各12g,枣仁18g,淮小麦、龙齿各30g。7剂。


1.2 泄泻:张某,男,50岁。2010年3月19日初诊。脾胃之病,有肝脾不和或肝胃不和之辨,肝脾不和者,乃由疏泄失利,中运无权使然,则见腹胀便溏,气郁腹泻之征;肝胃不和者,乃由木失条达,胃气上逆而致,则见嗳气吞酸,脘胀嘈杂之征。何以故耶?脾主运而气宜升,胃主纳而气宜降也。刻下腹胀便溏,腹痛即泻。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此肝脾不和也。治拟疏理运中,抑肝扶脾,香砂六君辈合痛泻要方。处方:煨木香、炒党参、炒白术、姜半夏陈皮、炒防风、煨肉果各12g,砂仁(后入)6g,茯苓15g,白芍蒲公英、炒米仁各30g,甘草6g。7剂。


2 引经据典法


医案之首或分析病机或确定治法时,引用经典原文,作为论述佐证,说理透彻,易读好懂。许多怪病、罕见病常用此种医案写法。


2.1阳痿:张某,男,34岁。2007年10月26日初诊。经云:“因于湿,首如裹,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故湿热之邪留恋不化,则阳事不兴也,口苦而腻,神疲体乏,夜寐时欠,汗出殊多,记忆减退,腰酸膝软,小溲欠畅。舌红、苔薄黄根腻,脉弦数。治拟清热化湿为先,此急则治标之意也。处方:炒苍术、川柏、川朴、茯苓、姜半夏知母夏枯草黄芩泽泻杜仲、焦山楂、焦六曲各12g,怀牛膝、青龙齿各30g,川连、龙胆草各6g。7剂。


2.2口糜:周某,男,48岁。2009年11月5日初诊。舌为心之苗,龈为胃之络。心火燔炽,胃火亢盛,是以口糜舌溃,由来已久。相火者,阴火也,阴火者,邪火也,为无根之火,故东垣云: “相火为元气之贼,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舌红、苔薄黄、唇干裂,脉细滑。治拟清热泻火、益气养阴立法。处方:生石膏(先入)、蒲公英各30g,知母生地麦冬淡竹叶金银花、焦山栀、黄柏、川石斛丹皮各12g,木通甘草黄连升麻各6g,黄芪18g,天花粉15g。7剂。




3叙议相间法


此种医案的写法是对症候、病机进行先序而后议或夹叙夹议,病机与病证紧密联系,层次清楚,条分缕晰。


3.1风疹:林某,女,27岁。2007年7月6日初诊。全身发出风疹,已有匝年,轻者如粟粒状,剧则风团成片,其色红艳,搔痒难忍,此风热束于肌腠。血分有热,红则为热,痒者为风故也。更衣数日一行。舌红、苔薄白,脉浮数。治拟疏风清热,凉血解毒立法。处方:金银花地肤子生地黄、晚蚕砂、制军各15g,连翘荆芥蝉蜕、青龙衣、乌梢蛇、炒天虫、牡丹皮赤芍各12g,蜈蚣3条,紫草18g,砂仁(后入)、蔻仁(后入)各6g。7剂。


3.2 胸痹:杜某,男,76岁。2012年3月6日初诊。舌淡红质胖,脉细滑,气虚之候也。元气不足,推动无力,血脉瘀阻,遂成胸痹。气虚无以荣养清窍,乃至耳鸣失聪。所幸寝食俱安,乃可进补耳,宗补阳还五汤意。处方:黄芪18g,当归川芎地龙赤芍桃仁桂枝薤白头、石菖蒲郁金各12g,生晒参9g,丹参葛根各30g,红花、炙甘草各10g。7剂。


4 取类比象法


此种医案写法根据人体与自然界的有关事物密切联系,按功能上的一定规律进行类比推理来叙述病机,分析症候,提出治法,然后遣方用药,说理风趣,易于理会。


4.1水肿:杨某,男,48岁。2010年2月26日初诊。苍茫之中,水能润物,亦能腐物;人体之内,水能濡养,亦可为肿,此太过使之然也。面浮跗肿,小溲短少,疲乏倦怠,口淡乏味,为水湿潴留体内,决渎无权,通调失利故也。苔薄白,脉细缓。治拟益气健脾、利水退肿为法。处方:生黄芪18g,汉防己猪苓茯苓桂枝桑白皮、大腹子、大腹皮、炒苍术、炒白术、姜半夏陈皮厚朴各12g,泽泻10g,车前子(包)15g,米仁30g。7剂。


4.2胃痛:周某,男,37岁。2009年9月18日初诊。蟹者寒物也,稀于春夏而旺于深秋;菊者鞠也,鞠者绝意也。自菊以后,鲜有艳花也,故有菊黄蟹肥之说,此皆秋令之喻也。素体胃寒,复食蟹类,损伤胃阳,寒气凝泣,中阳不振,气机被阻,不通则痛,如冰冻而加寒风,中脘疼痛局部畏冷,心泛欲呕。舌淡、苔白腻,脉细缓。治拟温中和胃、理气止痛。处方:高良姜、制香附陈皮、炒枳壳甘松乌药、炒苍术、姜半夏厚朴、紫苏叶各12g,公丁香砂仁、蔻仁、清炙草各6g,元胡18g,淡吴萸2g。7剂。




5 承前评述法


此种医案写法是对前次诊治的效果进行分析、评价,或对他人观点进行评述,提出异议,阐述自己的个人观点和治疗方法,然后进行本诊的辨证论治


5.1 水肿:沈某,男,70岁。2009年9月25日初诊。前投济生肾气丸黄芪防己辈,温肾阳以健脾,足跗浮肿明显减轻,阳气现苏复之兆,阴水有渐退之势。唯感四肢不温,形寒畏冷,面色无华,神倦疲乏。舌淡、质胖边齿印累累,按脉沉细。主水者肾也,制水者脾也。刻下脾肾阳虚之征显见,仍当温补脾肾为治。处方:熟附片、炒白术、仙灵脾各15g,桂枝猪苓茯苓菟丝子杜仲巴戟天补骨脂大腹皮、大腹子各12g,干姜6g,黄芪车前子(包)各30g。7剂。


5.2 血证:黄某,男,72岁。2010年4月29日初诊。缪仲淳治血三法,谓“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经推敲再三,总难苟同,吐血之患,岂能行血而不止血乎? 木火刑金之病,不伐其肝,何以宁络?火热伤络,不降其火,治之奈何?余以为“宜行血更应止血,宜补肝时需伐肝,宜降气亦当降火”。究其原由:辨证之要惟虚实耳。前投清热化痰宁络止血,症能向愈。舌红苔薄黄腻,脉弦滑而数,仍有复萌之虞,拟当再进原意增删。处方:小川连6g,浙贝母茯苓各15g,瓜蒌皮竹沥半夏陈皮、胆南星、知母各12g,黄芩鱼腥草仙鹤草白茅根、野荞麦根、代赭石(包,先入)各30g,黛蛤散(包)18g,生甘草5g。7剂。


6启后提示法


此种医案写法是根据治疗疾病的整体观念,标本缓急原则,在本诊治法之后,提示下一次治疗方法,或提醒疾病的转归、预防、饮食等事宜。


6.1 泄泻:周某,男,50岁。2009年8月25日。泄泻者脾病也,脾运失健,湿热留滞,下迫大肠,乃致泄泻,症延日久,面色萎黄,神疲体倦,泻下日见数次,肠鸣辘辘,口苦而腻。舌淡红、质胖边有齿痕、苔薄黄腻,脉细缓。此乃本虚标实之证,拟清热化湿、疏理和中为先,湿热得化,则易手而进益气扶土之剂。处方:川连6g,煨木香、姜半夏黄芩陈皮香附厚朴、炒苍术,炒白术各12g,煨葛根马齿苋地锦草各30g,茯苓车前子(包)各15g。7剂。


6.2  眩晕:陈某,男,78岁。2009年9月25日初诊。年逾古稀,精血亏损,肾阴衰乏于下,肝阳亢盛于上。阳升风动乃作眩晕,双耳蝉鸣,面红如妆,烘热蒸蒸,腰膝酸软,步履不实,疲乏倦怠,更衣干结。舌红、苔薄黄,脉弦滑略数,治拟滋阴育肾、平肝潜阳。刻下秋气肃杀,慎防类中,待阴复阳潜,方可无虞。处方:天麻9g,蔓荆子、萸肉各12g,石决明(先入)、紫丹参钩藤、怀牛膝、生龙骨(先入)、生牡蛎(先入)各30g,生地黄、夏枯草、淮山药、生白芍杜仲各15g,首乌18g,五味子10g。7帖。


7 结语


陈老师的医案处处体现了他的一段话: “余以为业医三言,其一曰,以八纲辨证为总纲,脏腑辨证为基础,此辨证也;其二曰,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虚实互杂则权衡之,此论治也;其三曰,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此治序也。此三言者,可谓要言不烦,临证治病,当时刻铭记不可偏废。”颇值得后学者体味。

关联词条:

  • # 陈意
  • # 浙江中医杂志
  •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浙江中医杂志》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