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概述

喘病是指由于外感或内伤,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气无所主,肾失摄纳,以致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严重者可由喘致脱出现喘脱之危重证候。喘病古代文献也称“鼻息”、“肩息”、“上气”、“逆气”、“喘促”等。


喘病是一种常见病证,也可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中医喘病有系统的理论,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在辨证论治的前题下,有显着的治疗效果。


《内经》对喘病有较多论述。如《灵枢·五阅五使》说:“故肺病者,喘息鼻张。”《灵枢·本脏》曰:“肺高则上气肩息咳。”提示喘病以肺为主病之脏,并以呼吸急促、鼻煽、·抬肩为特征。《灵枢·五邪》指出:“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喘动肩背。”《素问·举痛论》又说:“劳则喘息汗出。”指出喘病病因既有外感,也有内伤,病机亦有虚实之别。此外,《素问·痹论》云:“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素问·经脉别论》云;“有所坠恐,喘出于肝。”提示喘虽以肺为主,亦涉及它脏。汉·《伤寒论》、《金匮要略》已经认识到许多疾病,如伤寒、肺痿、肺痈水气黄疸虚劳都可导致喘病,并开始了具体的方药治疗。金元以后,诸多医家充实了内伤诸因致喘的证治。如《丹溪心法·喘》说:“六淫七情之所感伤,饱食动作,脏气不和,呼吸之息,不得宣畅而为喘急。亦有脾肾俱虚体弱之人,皆能发喘。”认识到六淫七情、饮食所伤,体质虚弱皆为喘病的病因。明代张景岳喘病归纳为虚实两证。《景岳全书,喘促》说:“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指出了喘病的辨证纲领。清·《临证指南医案,喘》说:“在肺为实,在肾为虚。”《类证治裁·喘症》则明确指出“喘由外感者治肺,由内伤者治肾”的治疗原则。这些观点对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喘病是以症状命名的疾病,既是独立性疾病,也是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的症状,若伴发于其它疾病时,应结合其它疾病的证治规律而治疗,本节主要讨论以喘促为临床特征的病证。


喘病主要见于西医的喘息性支气管炎肺部感染肺炎肺气肿、心源性哮喘、肺结核、矽肺以及癔病性喘息等疾病,当这些疾病出现喘病的临床表现时,可参照本节进行辨证论治

病因

喘病的病因很复杂,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欲久病等均可成为喘病的病因,引起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气无所主,肾失摄纳便成为喘病


1.外邪侵袭

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未能及时表散,邪蕴于肺,壅阻肺气,肺气不得宣降,因而上逆作喘。


2.饮食不当

恣食生冷、肥甘,或嗜酒伤中,脾失健运,痰浊内生;或急慢性疾患影响于肺,致肺气受阻,气津失布,津凝痰生,痰浊内蕴,上阻肺气,肃降失常,发为喘促。


3.情志失调

情怀不遂,忧思气结,肝失调达,气失疏泄,肺气痹阻,或郁怒伤肝,肝气上逆于肺,肺气不得肃降,升多降少,气逆而喘。


4.劳欲久病

肺系久病,咳伤肺气,或久病脾气虚弱,肺失充养,肺之气阴不足,以致气失所主而喘促。若久病迁延,由肺及肾,或劳欲伤肾,精气内夺,肺之气阴亏耗,不能下荫于肾,肾之真元伤损,根本不固,则气失摄纳,上出于肺,出多人少,逆气上奔为喘。


肾阳衰弱,肾不主水,水邪上犯,干肺凌心,肺气上逆,心阳不振,亦可致喘,此属虚中夹实之候。


喘病的病位,主脏在肺和肾,与肝、脾、心有关。因肺为气之主,司呼吸,外合皮毛,内为五脏华盖,若外邪袭肺,或它脏病气上犯,皆可使肺气壅塞,肺失宣降,呼吸不利而致喘促,或使肺气虚衰,气失所主而喘促。肾为气之根,与肺同司气之出纳,故肾元不固,摄纳失常则气不归元,阴阳不相接续,亦可气逆于肺面为喘。若脾虚痰浊饮邪上扰,或肝气逆乘亦能致喘,则为肝脾之病影响于肺。心气喘满,则发生于喘脱之时。


喘病的病理性质有虚实两类。实喘在肺,为外邪、痰浊、肝郁气逆,肺壅邪气而宣降不利;虚喘当责之肺、肾两脏,因精气不足,气阴亏耗而致肺不主气,肾不纳气。故喘病的基本病机是气机的升降出纳失常,“在肺为实,在肾为虚”。病情错杂者,每可下虚上实,虚实夹杂并见。但在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虚实之间有所侧重,或互相转化。若肺病及脾,子盗母气,则脾气亦虚,脾虚失运,聚湿生痰,上渍于肺,肺气壅塞,气津失布,血行不利,可形成痰浊血瘀,此时病机以邪实为主,或邪实正虚互见。若迁延不愈,累及于肾,其病机则呈现肾失摄纳,痰瘀伏肺之肾虚肺实之候。若阳气虚衰,水无所主,水邪泛溢,又可上凌心肺,病机则为因虚致实,虚实互见。


因心脉上通于肺,肺气治理调节心血的运行,宗气贯心肺,肾脉上络于心,心肾相互既济,又心阳根于命门之火,心脏阳气的盛衰,与先天肾气及后天呼吸之气皆有密切关系。故本病的严重阶段,肺肾虚极,孤阳欲脱,必致心气、心阳亦惫,心不主血脉,血行不畅而瘀滞,面色、唇舌、指甲青紫,甚则出现喘汗致脱,亡阳亡阴,则病情危笃。

症状

肺气上逆失于宣降,或肾失摄纳所引起的喘病表现,如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喘病的各种证候所共有,是喘病的证候特征。


呼吸困难为喘病的特征性证候,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轻者仅见呼吸急迫,呼气吸气深长,一般尚能平卧。重者可见鼻翼煽动,张口抬肩,摇身撷肚,端坐呼吸,面唇发绀。急发者多表现呼吸深长费力,以呼出为快,胸满闷塞,甚则胸盈仰息,声高气涌,气喘与劳动及体位无关。缓发者多表现呼吸微弱而浅表无力,以深吸为快,声低息短,动则加重,气喘与劳动及体位明显相关。若病情危笃,喘促持续不已,可见肢冷汗出,体温、血压骤降,心悸心慌,面青唇紫等喘脱危象。

诊断

1.以喘促气逆,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

2.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病史,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

3.两肺可闻及干湿性哕音或哮鸣音。

4.实验室检查支持引起呼吸困难,喘促的西医有关疾病的诊断,如肺部感染有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或x线胸片有肺纹增多或有片状阴影等依据。

治疗

辨证要点


1.辨病位

凡外邪、痰浊、肝郁气逆所致喘病,病位在肺,为邪壅肺气;久病劳欲所致喘病,病位在肺肾,若自汗畏风,易感冒则属肺虚,若伴腰膝酸软,夜尿多则病位在肾。


2.辨虚实

可以从呼吸、声音、脉象、病势等辨虚实。呼吸深长有余,呼出为快,气粗声高,伴有痰鸣咳嗽脉象有力者为实喘;呼吸短促难续,深吸为快,气怯声低,少有痰鸣咳嗽脉象微弱者为虚喘。


治疗原则


喘病的治疗原则是按虚实论治。实喘治肺,治以祛邪利气。应区别寒、热、痰、气的不同,分别采用温宣、清肃、祛痰、降气等法。虚喘治在肺肾,以肾为主,治以培补摄纳。针对脏腑病机,采用补肺、纳肾、温阳、益气、养阴、固脱等法。虚实夹杂,下虚上实者,当分清主次,权衡标本,适当处理。


喘病多由其他疾病发展而来,积极治疗原发病,是阻断病势发展,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


分证论治


『实喘』


风寒闭肺

症状:喘息,呼吸气促,胸部胀闷,咳嗽,痰多稀薄色白,兼有头痛鼻塞无汗恶寒,或伴发热,口不渴,舌苔薄白而滑,脉浮紧。

治法:散寒宣肺

方药:麻黄汤

方中麻黄桂枝宣肺散寒解表;杏仁甘草利气化痰。喘重者,加苏子前胡降逆平喘。若寒痰阻肺,见痰白清稀量多泡沫,加细辛生姜半夏陈皮温肺化痰,利气平喘。

若得汗而喘不平,可用桂枝厚朴杏仁汤和营卫,利肺气。若素有寒饮内伏,复感客寒而引发者,可用小青龙汤发表温里。

若寒邪束表,肺有郁热,或表寒未解,内已化热,热郁于肺,而见喘逆上气,息粗鼻煽,咯痰粘稠,并伴形寒身热,烦闷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或滑者,用麻杏石甘汤解表清里,宣肺平喘,还可加黄芩桑白皮瓜蒌葶苈子射干等以助其清热化痰。


痰热遏肺

症状: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多粘稠色黄,或夹血色,伴胸中烦热,面红身热,汗出口渴喜冷饮,咽干,尿赤,或大便秘结,苔黄或腻,脉滑数。

治法:清泄痰热。

方药:桑白皮汤。

方中桑白皮黄芩黄连栀子清泻肺热;杏仁、贝母、半夏苏子降气化痰。

若痰多粘稠,加瓜蒌、海蛤粉清化痰热;喘不得卧,痰涌便秘,加葶苈子大黄涤痰通腑;痰有腥味,配鱼腥草金荞麦根、蒲公英冬瓜子等清热解毒,·化痰泄浊;身热甚者,加生石膏知母、银花等以清热。


痰浊阻肺

症状:喘而胸满闷窒,甚则胸盈仰息,咳嗽痰多粘腻色白,咯吐不利,兼有呕恶纳呆,口粘不渴,苔厚腻色白,脉滑。

治法:化痰降逆。

方药:二陈汤三子养亲汤

方中用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燥湿化痰;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化痰下气平喘。可加苍术厚朴等燥湿理脾行气,以助化痰降逆。痰浊壅盛,气喘难平者,加皂荚葶苈子涤痰除壅以平喘。

若痰浊挟瘀,见喘促气逆,喉间痰鸣,面唇青紫,舌质紫暗,苔腻浊者,可用涤痰汤,加桃仁红花赤芍水蛭等涤痰祛瘀。


饮凌心肺

症状:喘咳气逆,倚息难以平卧,咯痰稀白,心悸,面目肢体浮肿,小便量少,怯寒肢冷,面唇青紫,舌胖黯,苔白滑,脉沉细。

治法:温阳利水,泻肺平喘。

方药:真武汤葶苈大枣泻肺汤

方中用真武汤温阳利水,葶苈大枣泻肺汤泻肺除壅,喘促甚者,可加桑白皮五加皮行水去壅平喘。心悸者加枣仁养心安神。怯寒肢冷者,加桂枝温阳散寒。面唇青紫甚者,加泽兰益母草活血祛瘀。


肝气乘肺

症状:每遇情志刺激而诱发,发病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气憋,胸闷胸痛,咽中如窒,咳嗽痰鸣不著,喘后如常人,或失眠心悸,平素常多忧思抑郁,苔薄,脉弦。

治法:开郁降气。

方药:五磨饮子。

方中以沉香为主药,温而不燥,行而不泄,既可降逆气,又可纳肾气,使气不复上逆;槟榔破气降逆,乌药理氕顺降,共助沉香以降逆平喘;木香枳实疏肝理气,加强开郁之力。本证在于七情伤肝,肝气横逆上犯肺脏,而上气喘息,发病之标在肺与脾胃,发病之本则在肝,属气郁寒证。因而应用本方时,还可在原方基础上加柴胡郁金青皮等疏肝理气之品以增强解郁之力。若气滞腹胀,大便秘者又可加用大黄以降气通腑,即六磨汤之意。伴有心悸失眠者,加百合酸枣仁合欢花等宁心安神。精神恍惚,喜悲伤欲哭,宜配合甘麦大枣汤宁心缓急。本证宜劝慰病人心情开朗,配合治疗。


『虚喘』


肺气虚

症状: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喉有鼾声,咳声低弱,痰吐稀薄,自汗畏风,极易感冒,舌质淡红,脉软弱。

治法:补肺益气。

方药:补肺汤玉屏风散

方中人参黄芪白术补益肺气;防风黄芪益气护卫;五味子敛肺平喘;熟地益精以化气;紫菀桑白皮化痰以利肺气。若寒痰内盛,加钟乳石苏子款冬花温肺化痰定喘。

若食少便溏,腹中气坠,肺脾同病,可与补中益气汤配合治疗。

若伴咳呛痰少质粘,烦热口干,面色潮红,舌红苔剥,脉细数,为气阴两虚,可用生脉散沙参玉竹百合等益气养阴。痰粘难出,加贝母、瓜蒌润肺化痰。


肾气虚

症状:喘促日久,气息短促,呼多吸少,动则喘甚,气不得续,小便常因咳甚而失禁,或尿后余沥,形瘦神疲,面青肢冷,或有跗肿,舌淡苔薄,脉微细或沉弱。

治法:补肾纳气

方药: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前方温补肾阳,后方纳气归肾。还可酌加仙茅、仙灵脾、紫石英沉香等温肾纳气平喘。

若见喘咳,口咽干燥,颧红唇赤,舌红少津,脉细或细数,此为肾阴虚,可用七味都气丸生脉散以滋阴纳气。

如兼标实,痰浊壅肺,喘咳痰多,气急满闷,苔腻,此为“上实下虚”之候,治宜化痰降逆,温肾纳气,可用苏子降气汤紫石英沉香等。

肾虚喘促,多兼血瘀,如面、唇、爪甲、舌质黯黑,舌下青筋显露等,可酌加桃仁红花川芎等活血化瘀。


喘脱

症状:喘逆甚剧,张口抬肩,鼻翼煽动,端坐不能平卧,稍动则喘剧欲绝,或有痰鸣,咳吐泡沫痰,心慌动悸,烦躁不安,面青唇紫,汗出如珠,肢冷,脉浮大无根,或见歇止,或模糊不清。

治法:扶阳固脱,镇摄肾气。

方药:参附汤黑锡丹

参附汤益气回阳,黑锡丹镇摄浮阳,纳气定喘。应用时尚可加龙骨牡蛎、山萸肉以固脱。同时还可加服蛤蚧粉以纳气定喘。

若呼吸微弱,间断难续,或叹气样呼吸,汗出如洗,烦躁内热,口干颧红,舌红无苔,或光绛而紫赤,脉细微而数,或散或芤,为气阴两竭之危证,治应益气救阴固脱,可用生脉散生地、山萸肉、龙骨牡蛎以益气救阴固脱。若出现阴竭阳脱者,加附子肉桂急救回阳。

转归预后

喘病的转归,视其喘病的性质、治疗等不同而有差异。一般情况是实喘日久,可由实转虚,或虚喘再次感邪而虚实兼夹,上实下虚;痰浊致喘者,因治疗因素而有寒热的转化。喘病日久,因肺气不能调节心脉,肺气不能布散津液,常因喘而致痰瘀阻痹,痰瘀阻痹又加重喘病喘病日久可转成肺胀


喘病属危重病,但其预后也不尽相同。一般说来,实喘因邪气壅阻,只要祛邪利气,一般易治愈;但若邪气极甚,高热,喘促不得卧,脉急数者,病情重,预后差。虚喘因根本不固,气衰失其摄纳,补之不能速效,故治疗难;若虚喘再感新邪,且邪气较甚,则预后差;若发展至喘脱,下虚上实,阴阳离决,孤阳浮越之时,。病情极险,应积极抢救,或可救危亡于万一。

结语

喘病是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的一种病证,严重者可致喘脱。为外感六淫,内伤饮食、情志以及久病体虚所致。其病主要在肺、肾,亦与肝、脾等脏有关。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实喘为邪气壅肺,气失宣降,治予祛邪利气。祛邪指祛风寒、清肺热、化痰浊(痰饮)等,利气指宣肺平喘,亦包括降气解郁等法。虚喘为精气不足,肺不主气,肾不纳气所致,治予培补摄纳,但应分阴阳,培肺气,益肺阴,补肾阳,滋肾阴等,并佐摄纳固脱等法。治虚喘很难速效,应持之以恒地调治方可治愈。正如《医宗必读·喘》所说:“治实者攻之即效,无所难也。治虚者补之未必即效,须悠久成功,其间转折进退,良非易也。”若见“下虚上实”者,又当疏泄其上,补益其下,权衡轻重主次治疗。若见喘脱者,急当扶正固脱,镇摄潜纳,及时救治。

文献摘要

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气朋郁,皆属于肺。”


《灵枢·本神》:“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


《灵枢·经脉》:“肾足少阴之脉,是动则病……喝喝而喘。”


素问·逆调论》:·“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


《济生方,喘》:“将理失宜,六淫所伤,七情所感,或因坠堕惊恐,涉水跌仆,饱食过伤,动作用力,遂使脏气不和,荣卫失其常度,不能随阴阳出入以成息,促迫于肺,不得宣通而为喘也。”


《丹溪心法·喘》:“肺以清阳上升之气,居五脏之上,通荣卫,合阴阳,升降往来,无过不及,六淫七情之所感伤,饱食动作,脏气不和,呼吸之息,不得宣畅而为喘急。亦有脾肾俱虚,体弱之人,皆能发喘。又或调摄失宜,为风寒暑湿邪气相干,则肺气胀满,发而为喘。又因痰气皆能令人发喘。治疗之法,当究其源。如感邪气则驱散之,气郁即调顺之,脾肾虚者温理之,又当于各类而求。”


《医学入门·辨喘》:“呼吸急促者谓之喘,喉中有响声者谓之哮,虚者气乏身凉,冷痰如冰,实者气壮胸满,身热便鞍。”


《景岳全书·喘促》:“实喘者,气长而有余;虚喘者,气短而不续。实喘者胸胀气粗,声高息涌,膨膨然若不能容,惟呼出为快也;虚喘者,慌张气怯,声低息短,惶惶然若气欲断,提之若不能升,吞之若不相及,劳动则甚,则惟急促似喘,但得引长一息为快也。”


《仁斋直指附遗方论·喘嗽》:“有肺虚夹寒而喘者乙有肺实夹热而喘者,有水气乘肺而喘者,……如是等类,皆当审证而主治之。”


《诸证提纲·喘证》:“凡喘至于汗出如油,则为肺喘,而汗出发润,则为肺绝,……气壅上逆而喘,兼之直视谵语,脉促或伏,手足厥逆乃阴阳相背,为死证。”

  • 杨牧祥慢支验方——咳喘宁
    【组成】炙麻黄(先煎)10g,炒杏仁10g,炙紫菀10g,炙款冬花10g,炙百部10g,丹参15g,桃仁10g,地龙10g,炙黄芪30g,太子参15g,五味子15g,补骨脂10g。【功效】补气活血化瘀...

    求道

    畅读VIP

    62

    0

  • 论熟地在治疗虚喘中的运用(张成铭)
    考地黄入药极早,《本经》即有所记载,认为其“久服能轻身不老”,但其时尚无生熟之分。地黄炮制之法,始于汉末,至唐宋已很完备,并且在补肾方中以熟地黄代替过去的干地黄。金元时期方书则明确指出了熟地之功用不同...

    求道

    畅读VIP

    173

    0

  • 印会河抓主症治咳喘经验
    印会河教授诊疾看病的特点是善于抓住主症,并有一套成熟的抓主症方。抓主症就是抓住病证之关键所在,识别本质,防止泥于表面,不分主次。“抓主症方”是针对主症拟方,方向既定,则不轻易更改。既是有的放矢,亦可一...

    求道

    畅读VIP

    185

    0

  • 周耀庭治疗哮喘病的经验(商建军 庞秀花)
    1 辨证论治1.1 明辨病因, 洞察病机  哮喘发病原因较复杂,主要是由于痰饮内伏,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密切关联,是发病主要内在因素。其外在诱发因素有:气候突然变化, 衣服增减不当, 感受外邪;...

    求道

    畅读VIP

    175

    0

  • 浅论周平安教授治疗哮喘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杨效华)
    哮喘是一种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以呼吸急促,喉间哮鸣为特征。因其反复发作,逐渐加重,故有“内科不治喘”之说。周平安教授认为,哮喘发作期,对于正盛邪实者,攻邪为主,对久喘而反复发作者,不宜专攻。在总结了历...

    求道

    畅读VIP

    168

    0

  • 陈世安:补肺定喘散
    组成:野人参10g,大蛤蚧1对, 川贝母10g,杏仁10g,藏红花10g,桃仁10g。用法:装入胶囊,每次服用一至二克,每日服一次。忌天麻、鱼腥及发物。功用:本方具有宣肺补肺,纳气定喘之功。主治:支气...

    求道

    畅读VIP

    168

    0

  • 张介安:治疗小儿急性喘咳重症经验方
    张介安临证经验丰富,尤在遣方用药方面有独特见解,临床用药轻灵、独特,所创验方具有“方简、量小、价廉、效捷”之特点。(一)喘咳平泡剂(张老自拟经验方)此方治疗小儿急性喘咳重症,疗效甚捷。组成:麻黄10g...

    求道

    畅读VIP

    177

    0

  • 哮喘-气分热证
    周某,男, 34 岁。哮喘发作,呼吸气促,胸膈烦闷,见胸高气粗,痰黄稠,不易咳出,目赤唇绛,口渴喜饮,舌红苔黄,脉滑数。此为热喘,痰火旺盛之象。治宜清热宣肺,化痰平喘,以白虎汤加减。药用生石膏 30g...

    求道

    畅读VIP

    258

    0

  • 宋祚民以“肺为主,脾肾为根”思路治疗小儿虚喘
    小儿属“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虚易实,病势变化更能体现人体正邪变化规律,宋老从医70余年,诊并活人无数,针织过程尤能体现宋老扶正祛邪相辅相承,“咳喘以肺为主,脾肾为根的思想。追古溯源&...

    求道

    畅读VIP

    260

    0

  • 郝建军:补益肺肾,平喘宣肺,清热化痰治疗喘证案
    张某某,女性,时年62岁,于2023年3月3日初诊。  【发病过程】  患者因“反复胸闷、气促3年余,加重1月”入院。患者于3年余前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后出现胸闷痛、气促,咳嗽痰多,痰色白质粘,多次到外...

    求道

    畅读VIP

    268

    0

  • 查看更多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