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灿冰常用独特方剂五条
组成:首乌藤24g,珍珠母24g,香附9g,刺蒺藜15g,川芎9g。
主治:肝郁不调。
按语:首珍汤是傅灿冰经过多年临床实践总结的经验方,审其组方之意,乃袭丹溪“越鞠”之法。丹溪重郁致病,而诸郁之首,实为气郁。肝气抑郁,可导致血、痰、火、湿、食诸郁,虽有六郁之征,实为肝气抑郁而致。“越鞠”以五药治六郁,诸法并举,重在调理气机。《丹溪心法・六郁》云:“血气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首珍汤组方即本于此义,以调肝见长。方中药物均归肝经:首乌藤和肝养血,有使机体阴阳协调的作用;珍珠母平肝潜阳,二药相伍,针对肝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且肝郁易化热伤阴的特点,有育阴潜阳之功;刺蒺藜平肝疏肝解郁,香附疏肝理气解郁,针对肝性喜条达而恶抑郁的生理特点,二药相伍,疏肝解郁之功倍增;川芎活血行气开郁,为“血中之气药”,针对肝主疏泄和藏血的生理功能,具通达气血的功效。又珍珠母平肝能降,川芎性辛能升,首乌藤行经络、通血脉,刺蒺藜平肝抑亢,香附调气疏达,方中有升有降,有疏有抑,组方严谨,重在调理肝脏的阴阳平衡,气血调和,顾其肝体阴而用阳的特性,有疏肝解郁、行气调血等功效,体现了疏肝解郁的调和法则,广泛用于各种疑难杂病的治疗,疗效颇佳。
首珍汤的基本病机是肝郁不调。肝郁不调可引起气机郁滞,或升降无度,或出入失节,使脏腑气血遭受其害,变生百症。《柳州医话》称“肝为百病之贼”。《读医随笔》云:“医者善于调肝,乃善治百病。”傅老在运用该方时善于在不同病证中寻找共同病机,故“首珍汤”的临床运用极为灵活,并不拘于一病一证,在多种病证中,又非泥于一方一药,其适用范围甚广。因为肝郁不调的病变,常常累及其他脏腑经络,其征象虽见于他脏,但其病变之根本仍在肝,故凡以肝郁不调为基本病机者,如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梅尼埃病、高血压病、特发性水肿、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以及肝胆系统等疾患,运用本方灵活加减化裁,均能收到满意的疗效。如高血压病属肝郁耗伤肝阴,肝阳上亢者,予首珍汤去辛温走窜之川芎,防其再助阳升,加二至丸等补肾阴药以滋水涵木,乙癸同调,再佐以怀牛膝,一则补肾,二则引上归下,车前子助怀牛膝引阳下行,共收平肝滋肾之功;对特发性水肿,以宣肺、健脾、补肾等常法屡治无效者,傅老认为此乃肝失调达、肝郁脾虚所致,以首珍汤解肝郁,加陈皮、川木香、佛手、茯苓皮、冬瓜皮等行气健脾之品亦收奇功;治疗梅尼埃病,傅老认为肝脏功能失常是其发病的重要因素,肝失疏泄,肝气郁结是其病理核心,以首珍汤调肝为主,临证随病机灵活加减化裁,疗效显著;再如男子遗精、女子带多清稀等辨证为肝郁不调所致者,用首珍汤易珍珠母为牡蛎,随症加入山药、薏苡仁、莲子、金樱子、芡实等品亦获良效。可见临证不论疾病如何纷繁复杂,只要抓住肝郁不调的基本病机,以首珍汤调理肝脏功能,即可收异病同治之功。
附验案二则:
案一,钟某,男,49岁,1978年7月6日初诊。主诉:胃脘不适多年,加重月余。自述食欲一般,但食后感觉饱胀、痞塞,无明显疼痛,时烦躁不安,叹气稍舒,眠差多梦,大便不爽,尚成形,小便正常,舌淡苔薄滑,脉沉弦滑。
诊断:胃痞。
辨证:肝郁脾虚。
治法:调和肝脾。
方剂:首珍汤加味
药物:首乌藤24g,香附9g,刺蒺藜15g,川芎9g,珍珠母24g,泡参24g,茯苓15g,陈皮9g,京半夏9g,谷芽15g,广木香5g,黄芩12g,甘草3g。
按:方用首珍汤调肝,以疏达其郁,肝调又能助脾土运化,再合六君子汤去白术加谷芽以助运化、益脾阴、实脾土,取培土抑木之意。全方还内蓄二陈意除湿运脾,以消中焦饮邪,对脾胃不和的痞闷等症即可应然而解。合广木香、黄芩调胃肠气机,清中焦郁热,共奏肝脾同调之功。患者服药4剂后,诸症明显好转,继上方加减10余剂而愈。可谓药症相合,效如桴鼓。
案二,陈某,女,49岁,1978年3月2日初诊。患者以头晕头痛、失眠多梦伴心悸心累1年就诊。自述平素性情急躁,近1年来,开始出现头晕头痛,失眠多梦,伴心悸、记忆力减退、烘热汗出、潮热面红、胸胁不适、月经紊乱。经中西医治疗未见明显效果而逐渐加重。现胸胁胀闷,时烦躁易怒,时焦虑忧郁,伴腰膝酸软,口干苦,纳差,面色苍黄不泽,舌红,苔薄黄少津,脉细弦数。
诊断:绝经期前后诸症。
辨证:肝郁心脾俱虚,肾阴不足。
治法:先调肝益脾,解郁清热,后滋养心肾。
方剂:首珍汤加味。
药物:首乌藤30g,珍珠母30g,川芎9g,香附9g,刺蒺藜15g,牡丹皮9g,栀子15g,丹参15g,薄荷9g,佩兰9g,谷芽24g。4剂。
二诊:头晕头痛明显减轻,睡眠较前好转,感心情舒坦,食欲亦随之改善,舌红,苔薄白,脉弦细,上方去牡丹皮、栀子,加太子参益气滋阴,继服4剂。
三诊:诉头晕头痛消失,情绪稳定,睡眠好转但眠浅易惊,时心悸,舌脉同前,仍调肝为主,佐以安神宁心以治,方用首珍汤加太子参24g,白术15g,当归9g,黄芪15g,炒酸枣仁24g,茯神15g,远志6g,甘草6g,4剂。
四诊:药后诸症悉减,仍宗调肝之法,上方加女贞子15g,墨旱莲24g滋肾,6剂而诸症除。
按:中医之“绝经前后诸症”,翻阅前人医案,多从补肾入手。傅老认为妇女绝经前后,虽有肾气渐衰,冲任二脉亏虚,天癸渐竭之候,但古人亦有“妇人善怀而多郁”“百病皆生于气,而于妇人尤甚”等论述,妇女每多心烦、抑郁,情志不遂致肝失疏泄,肝郁不调。本案病机复杂,累及多脏,傅老独辟蹊径,从肝入手,认为此乃病本在肝,累及心、脾、肾所致,辨证为肝郁心脾虚,肾阴不足。治疗时抓住肝郁不调的基本病机,以首珍汤调肝为主贯穿治疗的始终,先调肝益脾,解郁清热,待郁解热清,再佐以宁心安神滋肾之品而收功。可见其在治疗中,谨守病机,主次分明,而疗效卓著。
组成:制何首乌30g,黄芪24g,当归12g,菟丝子15g,枸杞子15g,熟地黄20g,女贞子15g,墨旱莲15g,黑芝麻24g,黑豆24g。
主治:斑秃。
按语:傅老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承先父治疗脱发的经验,自拟经验方滋肾补血汤,滋补肝肾,调补气血,临床运用对斑秃的治疗累累有效,曾治愈患者数百例,一般脱发疗效亦好。
斑秃多见于青壮年,临床以头发突然成片脱落,常不明原因突然发生,多数无自觉症状,往往一夜之间头发脱落数片,脱发区呈圆形或不规则圆形,脱发面积大小不等,无白屑为主。现代医学对斑秃的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清楚,多认为与自身免疫或遗传有关,精神因素亦是诱发或加重该病的原因。中医学称斑秃为“油风”,俗称“鬼剃头”。《外科正宗》谓:“油风乃血虚不能随气荣养肌肤,故毛发根空,脱落成片,皮肤光亮。”《诸病源候论》谓:“足少阴肾经之经也,其华在发,冲任之脉为十二经之海,谓之血海,其别络至唇口,若血盛则荣于须发,故须发美;若血气衰弱,经脉虚竭,不能荣润,故须发薄。”傅老根据中医理论,认为肝藏血,发为血余,肾藏精,其华在发;发源于血,其根在肾,肝肾亏虚,气血不足不能荣养肌肤,故毛发成片脱落。另外,肝郁气滞血瘀、风热血燥亦可导致脱发,但脱发实由血虚、肾虚所致。
傅老在治疗该病时强调从肝肾入手,自拟经验方滋肾补血汤,其中制首乌、熟地黄、黑芝麻入肝肾经,能补肝肾、益精血而生发;女贞子、墨旱莲滋养肝肾之阴;黄芪、当归调补气血;菟丝子、枸杞子滋肾补肝;妙在一味黑豆,色黑为肾之谷,入肾,具补肾、养血、乌发之功,《本草纲目拾遗》言其:“服之能益精补髓、壮力润肌,发白后黑。”诸药合用,滋养肝肾,调补气血,以治其本,杜其发病之源。另嘱斑秃患者每日用热水早晚各洗头一次,并用生姜切成薄片擦脱发处之皮肤,直至局部有发热感,以起到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毛囊球部之血液供应,促进头发再生。同时生姜还有祛风和局部杀菌作用。服药期少食辛辣之品;忌肥皂、发膏洗头。临床治疗一般服药半月见效,守方服,少则1个月,多则3个月而获良效。
慢性脱发患者常伴有头昏,目眩,失眠,多梦,健忘,心悸,腰酸疼痛,胸闷太息,疲乏无力或月经延期等,仍可用上方加减。兼夹有头昏,目眩,失眠,多梦,健忘,心悸者,可选加桑椹15g,酸枣仁15g,首乌藤24g,珍珠母24g;风盛血燥者以生地黄20g易熟地黄,加菊花9g,牡丹皮9g;气滞血瘀者加赤芍9g,川芎5g;凡头部瘙痒者加地肤子24g;慢性脱发不成片者加胡桃肉7枚,党参10g,白术10g,茯苓12g,酸枣仁12g。
附验案两则:
案一,陈某,男,26岁,某部解放军战士,未婚。就诊日期1978年6月20日。
患者在就诊前2周,不明原因一夜之间突然头发大片脱落,即在所在部队医院就诊,诊断为“斑秃”。为此患者精神紧张、焦虑,来我院就治。询问病史,患者近1个月来,经常感觉头昏头痛,记忆力减退,心悸,失眠多梦,疲乏无力,纳差。查体:脱发面积约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脱发分布不均,面积大小不等,脱发处皮肤光滑,比正常头皮稍低,舌质红,苔少,脉细弱略数,二便正常。四诊合参。
诊断:斑秃。
辨证:肾阴偏虚兼肝血不足。
治法:滋养肾阴,调补肝血。
方剂:养血滋肾汤。
方药:制何首乌30g,黄芪24g,当归10g,菟丝子15g,枸杞子15g,熟地黄24g,女贞子15g,墨旱莲15g,黑芝麻15g,黑豆30g。
另嘱患者每日用热水早晚各洗头一次,并用生姜切成薄片擦脱发处之皮肤,直至局部有发热感,经以上治疗2周,患者前来复诊,见脱发处已有发长出,其他症状亦有改善。嘱患者继续上述治疗2周。2周后患者遵医嘱来复诊时,头发全部长出,恢复正常,其他症状明显好转。
案二,刘某,男,30岁,丹巴云母矿工人,1985年9月7日就诊。患者诊前半月,因坑道作业劳累过度,突感头发大片脱落,即到矿医院诊治,诊为斑秃。患者十分忧虑,遂来我院就诊,患者头发大部分片状脱落,脱落成不规则圆形,面积大小不等,以帽遮羞,并感头昏,腰膝酸软,记忆力减退,失眠,心悸,疲乏无力,舌红苔少,脉象细数。证属肝肾不足,偏阴虚。投滋肾补血汤治之,并嘱早晚用热水洗头,生姜片涂擦。服药7剂毛发停落,少数脱发处茸毛渐生,复诊带药,方返矿。继服30余剂毛发长出,恢复正常,其他症状明显好转。年余来蓉致谢时已满头乌发。
组成:太子参24g,丹参15g,鸡血藤24g,全瓜蒌24g,薤白9g,京半夏12g,郁金15g,酸枣仁24g,首乌藤24g。
主治:冠心病。
按语:傅老认为冠心病的关键是本虚标实同时存在,本虚根于心肾,即心气虚,肾精亏损,标实不外七情、寒湿、饮食不适等导致的气滞、血瘀、寒凝、痰浊等引起脉络痹阻,血瘀是冠心病的实质。冠心病治疗应立足于本虚,并贯穿论治的始终,从气阴两虚、心阳不足、痰凝气滞血瘀立论,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痰开痹法标本兼顾治疗冠心病。临床每多虚实互见,以自拟参丹饮为基础方随症加减治之,收益甚捷。
傅老喜用太子参,认为其为平补气阴两虚之佳品;丹参、鸡血藤、郁金活血化瘀,行血通络;薤白苦泄痰浊,散阴寒之凝结而温通胸阳;全瓜蒌、京半夏化痰行气;酸枣仁、首乌藤归心经,养心阴。偏气阴虚选加西洋参、玉竹、莲子、麦冬、五味子、枸杞子、生地黄、墨旱莲、柏子仁;心阳不足选加红参、桂枝、炙甘草、白术、茯苓、附片、黄芪、淫羊藿;气滞选加枳壳、川芎、丝瓜络、降香、香附、佛手、香橼;痰凝选加橘络、茯苓、陈皮、茯苓、川贝母、葶苈子;兼有痰热加黄连、胆南星、浙贝母、竹茹;血瘀选加赤芍、川芎、红花、延胡索、桃仁、苏木、山楂;寒凝选加荜茇、石菖蒲、苏梗、桂枝;有脾胃症状选加白豆蔻、佩兰、藿香、谷芽等芳化运脾之品;兼外感加藿香、苏叶。
附验案:
沈某,女,67岁。阵发性左胸疼痛史10余年,常反复发作,近加重5天,于1988年3月17日就诊,症伴气短头昏,心悸,潮热自汗,口干,舌质紫暗而干无苔,脉结代。心电图提示:心肌缺血,窦性心律不齐。
诊断:冠心病。
辨证:气阴不足,瘀血痹阻。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开痹。
药物:太子参24g,麦冬12g,莲子24g,丹参15g,鸡血藤20g,京半夏9g,郁金10g,茯神15g,酸枣仁15g,山楂9g,首乌藤24g,甘草6g。
1日1剂。连服1个月,症状、体征明显好转,复诊嘱其守方常服,至今脉象正常,胸痛消失,能持家务。
组成:山药24g,莲子24g,石斛15g,谷芽24g,藿香10g。
主治:脾阴亏虚。
按语:傅老认为脾阴亏虚的原因:人之躯体,禀受父母,体质有阴阳盛衰差异,多见于脾阴素亏之人;长期食少纳差者,阴液来源减少;劳倦思虑过度,暗耗阴血,而致脾阴不足;喜食辛辣食物,燥热伤阴。脾阴不足,脾津亏损,失于濡运,则食少纳呆,食后腹胀;化源不足,精微不布则倦怠无力,形体消瘦;阴虚火旺,则唇干口燥,或口腔溃烂,或善饥,或皮肤粗糙,或口干不欲饮,或大便干燥,舌红无苔或舌中心苔少,脉细数。
傅老自拟滋脾饮甘淡实脾用于脾阴亏虚的治疗。山药为滋养性平补脾胃药,其性甘淡,润而多滋,善养脾阴,为滋养脾阴之要药;莲子甘平,功善补脾滋阴;石斛甘淡微寒,除热养阴,与山药、莲子配伍,增强其养脾滋阴之功;谷芽健胃消食,助脾之运化;藿香芳香醒脾而不温燥,与以上四味药物合用,补而不滋,辛而不燥,合脾喜燥恶湿之性。诸药相配,脾阴得养,而无呆滞脾胃之弊。
附验案:
杨某,女,45岁。患复发性口疮8年,口疮时作时止,曾服维生素B₂等西药及清热泻火中药,效不佳。于1988年5月9日就诊,近因工作劳累,口疮复发,症见上唇内侧及舌左侧分别有一绿豆大小溃点,周围红赤肿胀,表面覆盖灰白色假膜。述进食则痛,纳差,脘胁隐痛,大便稀溏,小便黄少,舌质红苔微黄腻乏津,脉细数。
诊断:复发性口疮。
方剂:滋脾饮加味
药物:
山药24g,莲子24g,石斛15g,藿香10g,谷芽24g,木香9g,佛手10g,炒山楂10g,黄连6g,薏苡仁24g,冬瓜仁24g,车前草15g。
3剂后,溃疡红肿减轻,疡面缩小,疼痛减轻,大便成形,小便淡黄。复诊嘱原方继进3剂,肿痛消,溃疡愈。上方加麦冬12g,枸杞子15g,续进8剂,巩固疗效。
组成:金钱草30g,茵陈15g,黄芩12g,黄连3g,郁金9g,延胡索6g,木香9g,枳实9g,川楝子12g,甘草6g。
按语:傅老强调治疗胆道疾患首重湿热,兼顾气滞、血瘀,提出治疗当清利湿热,疏肝利胆,佐以行气活血化瘀。临证谨守治则,凡以肝胆湿热为基本病机之胆胀,症见右胁痛,反复发作,疼痛引背,胃脘时作胀、嗳气、呕恶或黄疸、舌红、苔黄腻、脉弦,所伴症状体征,符合胆道疾患病史,结合西医的物理检查辨病,均可予经验方金茵汤为基础加减用药。方中以功擅除湿热、利肝胆、化结石见长的金钱草与功专清利湿热的茵陈为君药。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金钱草具有抗炎、松弛平滑肌、收缩胆囊的作用,能促进胆汁分泌,抑制胆红素结石的形成,并通过调节脂质代谢达到防治结石的作用;茵陈能够加速胆汁排泄和分泌,具有利胆、保肝、解热镇痛、消炎抗菌的作用。黄芩、黄连燥湿清热,以增强清肝利胆的功效,郁金、延胡索行气解郁、活血化瘀止痛共为臣药。郁金具有利胆作用,其利胆排石功效可能与其收缩胆囊平滑肌,抑制奥狄括约肌的收缩活动有关。黄连能增进胆汁的形成与分泌,使胆汁变稀,而加快胆汁的排泄,佐以木香、枳实、川楝子行气止痛,疏肝泄热,甘草酸甘化阴,缓急止痛为使药,共奏清利肝胆湿热、行气活血化瘀之功。傅老指出:方中黄连苦寒善清中焦湿热,有利于胆腑,但量大不利于肠胃,少少用之,既可清胆热,又能厚肠胃。
附验案:
案一,侯某,女,43岁,因“右胁痛1天”于1986年4月7日就诊。诉一天前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油腻之品,右胁持续疼痛,阵发性加剧,牵引肩背疼痛,恶心呕吐,大便3日未解。体温38.9℃,右上腹触痛、肌紧张。脉弦数,舌红苔黄腻。B超检查提示:急性胆囊炎。
诊断:急性胆囊炎。
辨证:肝胆湿热郁滞。
治法:清热除湿,疏肝利胆。
方剂:金茵汤加味。
药物:金钱草50g,茵陈15g,郁金10g,黄芩12g,延胡索9g,木香9g,黄连3g,枳实9g,川楝子12g,生大黄9g,甘草6g。
服药2剂后疼痛大减,恶心呕吐止,大便通畅,体温正常。二诊去大黄,继服5剂诸症悉愈。
案二,王某,女,55岁,因“右胁胀痛1年余”于1986年5月8日就诊,诉右胁胀痛1年余,疼痛放射到肩胛部,伴嗳气,眠差,大便稀溏,舌红苔黄腻,脉弦。华西医科大学附属医院B超检查提示:胆囊内见多个结石。患者因不愿手术,求治于傅老。
诊断:胆结石。
辨证:湿热蕴积,阻滞胆腑。
治法:清热除湿,疏肝利胆,化石排石。
方剂:金茵汤加味。
方药:金钱草30g,茵陈15g,郁金10g,黄芩12g,延胡索9g,木香9g,黄连3g,枳实9g,川楝子12g,酒大黄9g,鸡内金15g,甘草6g。
并嘱其忌食辛燥、油腻之品,如醪糟、羊肉等。服上方7剂后复诊,诉疼痛减轻,嗳气好转,大便仍稀溏,在大便中发现小砂石,大的约0.5cm×0.5cm。舌红苔淡白,脉弦滑。上方去酒大黄,加满天星12g。继服15剂后,诸恙告愈。
关联词条:
版权声明:
内容来源:川派中医药名家系列丛书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