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片形态
拼音
别名
来源及植物形态
采制
性味归经
功能主治
通经活络,清热化痰。治胸胁疼痛,腹痛,腰痛,睾丸肿痛,肺热痰咳,妇女经闭,乳汁不通,痈肿,痔漏。炭:能止血。治便血、血崩。
1 .丝瓜络味甘性平而偏凉,既能解毒,又能通络消肿,还兼清热,故可治痈肿疮毒。单用即可,《分类草药性》单用本品火煅存性冲酒服,治乳痈肿痛;研末,香油调敷,治汤火伤。因力缓,今之临床多与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等清热解毒之品同用,以增强药力。
2 . 丝瓜络善入经络,能通经活络祛风,故可治风湿痹痛,筋脉拘挛之症。其性平偏凉,兼热者尤宜。其力缓,当配桑枝、络石藤、秦艽、海风藤等祛风湿通经络之品同用,以增强药效。
3 . 本品除善通经活络外,又能化痰,治胸胁疼痛可用。痰除络通、气血畅流,则疼痛可止。无论气滞血瘀或痰浊痹阻者咸宜。单用力弱,属气滞血瘀者,当配瓜蒌皮、枳壳、郁金、柴胡、川芎等;属痰浊痹阻者,当伍全瓜蒌、薤白、半夏、贝母、青皮等。
4 . 本品通过通经活络,又能通乳下奶,可治妇女乳胀乳痛、奶汁量少或不下等症。单用力弱,除须配穿山甲、王不留行、路路通、猪蹄甲等通乳药外,还须辨证选配其他相关药物,如气虚配党参、黄芪等;血虚伍熟地、当归等;肝郁加柴胡、香附等;乳房红肿发热者,当合蒲公英、金银花、天门冬等,以提高疗效。
5 . 本品化痰,治咳嗽痰多可用。又善通经活络,咳嗽兼胸痛者用之为佳。还兼清热,咳痰兼热者尤宜。因力缓,多入复方用。属肺热痰咳者,当配全瓜蒌、桑白皮、贝母、前胡等同用;兼表证者,当伍牛蒡子、桑叶、前胡、杏仁等同用;热不甚或偏寒者,当合杏仁、款冬花、紫苑、百部等同用。
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内服:煎汤,5~9g;或烧存性研末。
外用:煅存性研末调敷。
各家论述
按语备注
丝瓜,原产印度,传入我国的时间最迟不晚于宋代。宋元时期,方书中有以丝瓜治病的方例。明代,将其收入本草。《本草蒙筌•卷六》白冬瓜条后附云“丝瓜 (果实)性冷解毒,”“治痘疮、脚痈;” “瓤,堪涤器,枯者为宜。”所云“瓤”,即丝瓜络,这大概是关于丝瓜络的最早记述。之后,《医学入门•卷三》丝瓜条,在论述了丝瓜的功能之后,明确指出:“只用老苦(枯)丝瓜,连皮、筋、子全者。”所说“筋”,亦指丝瓜络。《本草纲目•卷二十八》丝瓜条瓜项,亦强调“入药用老者,”并据老丝瓜多网络之特点,进一步论述了它的性能,曰:“丝瓜老者,筋络贯串,房隔联属,故能通人脉络脏腑,而去风解毒,消肿化痰,祛痛杀虫,及治诸血病。”可见,《入门》、《纲目》所云丝瓜及其功能,包括丝瓜络、子及它们的功能在内。明末,姚可成 《食物本草》又将丝瓜子从丝瓜中分出。至清,《医林纂要探源•卷二》将丝瓜(全体果实)、丝瓜网(丝瓜络)、丝瓜子并列论述,沿袭至今。今之临床丝瓜络用之最广,丝瓜子次之,而全丝瓜少用。
又,今广东、广西地区所用的丝瓜络为棱角丝瓜(粤丝瓜)的枯老果实,俗称丝瓜布、丝瓜壳,与明《入门》和《纲目》所云:“丝瓜用老枯者”相合。

岐黄炎后人
认证讲师
畅读VIP

501

0


求道
畅读VIP

400

0


白术
签约讲师
畅读VIP

704

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