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饮片形态


拼音

Fó Shǒu

别名

佛手柑(《中馈录)),佛手香橼(《闽书》),蜜筩柑(《黔书》),蜜罗柑(《古州杂记》),福寿柑(《民间常用草药汇编》),五指柑(旷西中药志》)。

释名

佛手,《滇南本草》称佛手柑;《闽书》称佛手香橼;产于四川者又称川佛手片,片小质厚,气清香,浓郁;产广东者又称广佛手片,片大质薄,绿皮白肉,香气浓厚者佳。

来源及植物形态

佛手,始载于《图经本草》,为芸香科植物佛手Citrus medica L. var. sarcodactylis Swingle的干燥果实。产于广东、福建、云南、四川等省。


佛手Citrus medica L. var. sarcodactylis Swingle

采制

秋季果实呈浅绿色或稍带黄色时采收。摘下后晾3~5天,待水分大部蒸发,纵切5~10毫米厚的薄片,晒干或阴干,或以低温烘干,密闭贮存,防止香气散失。


炮制:拣去杂质,用水喷润后,切碎,晒干。

性味归经

性味:辛苦酸,温。

①《滇南本草》:"性温,味甘微辛。"

②《纲目》:"辛酸,无毒。"

⑧《本经逢原》:"辛苦甘,温,无毒。"


归经:入肝、胃经。

①《滇南本草》:"入肝、胃二经。"

②《本草再新》:"入肝、脾、胃三经。"

③《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阴经。"

功能主治

理气,化痰。治胃痛,胁胀,呕吐噎膈痰饮咳喘,并能解酒。


1.肝郁气滞,可致胁痛胸闷等症;脾胃气滞,可致脘腹胀满、嗳呃呕吐等症。佛手气清香而不烈,性温而不峻,既能疏理脾胃气滞,又可疏肝解郁,行气止痛,故可选用。但本品行气之功颇佳,而止痛作用较弱。用以疏肝解郁,配伍香附郁金;用以和中化滞,配伍木香枳壳


2.佛手燥湿化痰之力较为缓和,且有疏肝行气之功,常用于咳嗽日久而痰多者,尤宜于咳嗽不止、胸膺作痛之证,配以丝瓜络郁金枇杷叶等,临床上一般不用于外感咳嗽初起。

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内服:煎汤,3-10g;或泡茶饮。


注意:阴虚有火,无气滞症状者慎服。

本经逢原》:"痢久气虚,非其所宜。"

各家论述

①《滇南本草》:"补肝暖胃,止呕吐,消胃寒痰,治胃气疼痛。止面寒疼,和中行气。"


②《纲目》:"煮酒饮,治痰气咳嗽。煎汤,治心下气痛。"


③《本经逢原》:"专破滞气。治痢下后重,取陈年者用之。"


④《本草再新》:"治气舒肝,和胃化痰,破积,治噎膈反胃,消癥瘕瘰疬。"


⑤《随息居饮食谱》:"醒胃豁痰,辟恶,解酲,消食止痛。"

按语备注

佛手,辛、苦、酸、温,气味清香,功能疏肝,且行肺胃气滞,又能化痰。虽疏肝之力逊于青皮,化痰之功弱于陈皮,然一物而兼理肺脾肝三经之气滞,平和而无燥烈之弊,是其所长焉。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