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鉴别与治疗
【证治方药】
(一)膀胱湿热
1.临床表现:小便灼热刺痛,频数短涩黄赤,排出不爽,小腹胀痛拘急。或有发热,口苦,心烦,呕恶,或有腰痛拒按,或有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病因病机:湿热蕴结下焦而小便灼热刺痛,膀胱气化失司而小便频数。
3.治法:清热利湿通淋。
药物:瞿麦10〜15g,萹蓄10〜15g,车前子10〜15g(包),滑石10〜15g(包),制大黄10g,山栀10g,木通10g,甘草10g。
方义:瞿麦、萹蓄、大黄、山栀清热,车前子、滑石、木通、甘草利湿,合而为清热利湿通淋之剂。
加减:发热、口苦、呕恶者,加柴胡、黄芩清泄少阳。便秘、腹满,制大黄改为生大黄,并加枳实通腑清热。热重者加蒲公英、地丁草、银花、连翘清热解毒。小腹坠胀,气滞者加青皮、乌药、香附理气止痛。若湿热伤阴,口干咽燥,五心烦热,舌红无苔,去大黄,加茅根、生地、知母、丹皮,养阴清热凉血。
5.变通法:若热毒重,高热烦渴汗出,用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合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加减,以清热解毒为主。若有砂石排出,检查有泌尿系结石形成者为石淋,宜用三金汤(经验方),用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石韦、冬葵子、瞿麦,以排石通淋为治。若小便混浊如米泔,为膏淋,当予萆薢分清饮(《医学心悟》)分清泌浊、清利湿热。若尿痛兼见尿血为血淋,当用小蓟饮子(《济生方》)合八正散。若小便疼痛较轻,有灼热感,尿短黄,心烦口渴,口舌生疮,舌尖红,脉数,为心火旺盛、下移小肠,可用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合泻心汤(《金匮要略》),药用生大黄、黄连、黄芩、生地、竹叶、木通、甘草,不必用重剂。
(二)瘀血阻滞
1.临床表现:小便刺痛、涩痛、绞痛,疼痛剧烈,引及小腹、会阴、腰部,可伴尿血,尿液混浊、黄赤、紫黯或夹血块。胸胁胀痛,心烦易怒,或口唇紫黯。舌质黯、紫,脉弦、涩。
2.病因病机:少腹瘀血蓄积,血不循行则尿血,膀胱气化失司则尿痛。
3.治法:活血化瘀通淋。
药物:桃仁10g,红花10g,生地15g,赤芍15g,川芎6g,当归10〜15g,牛膝15g,柴胡10g,虎杖15g,茅根30g,六一散10g,乌药10g。
方义:桃仁、红花、赤芍、生地、当归、川芎活血化瘀,牛膝、虎杖化瘀通窍,乌药、柴胡疏肝理气,茅根、六一散清热利尿。
加减:尿血甚者加大小蓟、茜草凉血止血,排尿不畅者加冬葵子、五灵脂、蒲黄、琥珀通瘀利尿,兼湿热者合八正散(《局方》)用。
5.变通法:寒凝瘀阻用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五灵脂、蒲黄、玄胡、当归、川芎、肉桂、赤芍、干姜、茴香,以温经散寒、活血化瘀。若大便秘结、下焦蓄血,可用代抵当丸(《证治准绳》),大黄、当归、山甲、芒硝、桃仁、肉桂、生地,通腑化瘀为治。
(三)肝郁气滞
1.临床表现:小便涩痛、刺痛,小便淋沥不畅,少腹胀痛不适。胸胁胀痛,妇女可见月经不调。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2.病因病机:肝主疏泄,肾主闭藏。肝气郁结,郁久化火,失于疏泄,影响膀胱气化,排尿时则疼痛不畅。本证类气淋。
3.治法:理气解郁通淋。
4.方剂:化肝煎(《景岳全书》)合沉香散(《金匮翼》)加减。
药物:白芍15g,青陈皮各10g,泽泻15g,浙贝母10g,山栀10g,丹皮10g,沉香3g(冲),冬葵子10g,当归10g,石韦15g,王不留行10g,六一散10g(包)。
方义:青皮、陈皮、沉香理气,山栀、丹皮清热泻火,浙贝母、王不留行散结通络,冬葵子、石韦、六一散、泽泻利水通淋,白芍、当归和血缓急。
加减:少腹胀满加茴香、乌药、川楝子,胸胁疼痛加柴胡、香附、川芎,均疏肝理气解郁。兼见血瘀者,加红花、益母草、泽兰化瘀利水。
5.变通法:肝郁化火,口苦心烦,胸胁胀痛者,用丹栀逍遥散(《内科摘要》),兼见湿热者则用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加减。
(四)脾虚气陷
1.临床表现:小便涩痛有急迫感,小便淋沥,余沥不尽,少腹坠胀。时作时止,劳累则发,少气懒言。舌质淡,脉虚细无力。
2.病因病机:脾气虚弱,中气下陷,清浊相干,升降失司,为劳淋。
3.治法:补中益气,通淋泄浊。
4.方剂: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合五苓散(《伤寒论》)加减。
药物:黄芪15g,党参15g,白术10g,陈皮6g,当归10g,升麻6g,柴胡6g,茯苓15g,泽泻15g,肉桂3g,猪苓15g。
方义:黄芪、党参、白术益气健脾,升麻、柴胡升阳举陷,陈皮和胃,当归养血,茯苓、泽泻、肉桂、猪苓通淋泄浊,合而为升清泄浊之剂。
5.变通法:中气下陷,兼阴虚湿热者,可用东垣清燥汤(《脾胃论》)加减,即补中益气汤加苍术、黄柏、麦冬、五味子、茯苓、生地、泽泻、黄连,既能益气健脾、升阳举陷,又能清利湿热、养阴泄浊。
(五)肾阴亏损
1.临床表现:尿痛不甚,伴有灼热感,或尿血或小便混浊。头晕耳鸣,面部烘热,腰膝酸软,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可见于劳淋、血淋、膏淋。
2.病因病机:肾阴亏虚,内热炽盛,气化失司,小便淋痛。
3.治法:滋阴降火。
4.方剂:知柏地黄汤(《医宗金鉴》)加药物:生熟地各15g,山萸肉10g,山药15g,丹皮10g,茯苓15g,泽泻15g,知母10g,黄柏10g,六一散10g(包),车前子10g(包)。
方义:生地、知母、黄柏、丹皮降火,熟地、山药、萸肉补肾,六一散、车前子、茯苓淡渗利尿。
加减:尿血加茅根、大小蓟凉血,小便混浊如米泔加萆薢、菖蒲泄浊,五心烦热、低热加青蒿、地骨皮清虚热。
【简易方药】
1.金钱草、海金沙各30g,鸡内金、石韦、冬葵子、瞿麦各15g。每日1剂,水煎服。排石通淋。用于石淋。
2.三棱、莪术、薏苡仁各15g,山甲、皂角刺、青皮、枳壳各9g,川牛膝12g。每日1剂,水煎服。排石通淋。用于石淋。
3.丹参、蒲公英各30g,每日1剂,水煎服。活血清热。用于热淋。
4.萹蓄、石韦、滑石各30g,甘草10g,琥珀粉3g(冲)。每日1剂,水煎服。利湿清热通淋。用于热淋。
【针灸治疗】
(一)毫针法
取穴:中极、三阴交、阴陵泉、次髎。湿热加行间,气滞加蠡沟,瘀血加地机,脾虚加足三里,肾虚加太溪。石淋加秩边、水道,血淋加血海、膈俞。
方法:针前排空小便,中极不可进针过深,以免损伤膀胱。均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
疗程:日1次,7〜10次为1疗程。
(二)耳针法
取穴:膀胱、尿道、肾、交感,配神门、肾上腺。
方法:毫针中强度刺激,每次2〜4穴。
疗程:日1次,7〜10次为1疗程。


白术
签约讲师
特约撰稿
畅读VIP

339

0

四君人参
畅读VIP

605

0


求道
畅读VIP

637

0

四君人参
畅读VIP

491

0

四君人参
畅读VIP

559

0

茯苓
畅读VIP

792

0


求道
畅读VIP

490

0


求道
畅读VIP

613

0

四君人参
畅读VIP

516

0


白术
签约讲师

741

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