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脐诊的原理和方法!(附:伤寒论中腹证的治法)

四君人参

浏览:356

时间:2020-11-05

脐诊是通过诊察脐形、脐力、脐间动气及压痛程度等方面来判断人体虚实,辨析冲气上逆之微甚,疾病之轻重及吉凶。

脐诊临床当与腹诊同步进行,是用“体质辨证”的重要手段。


一、脐诊原理


脐位于大腹中央,居一身之中。

朝·《东医宝鉴》谓:“脐者齐也,身之半,正谓脐中也。”即是人体上下左右交会之中心。

脐又名神阙,是人体生命之根本。

张振鋆《厘正按摩要术》谓:“人身有脐,犹天之有北辰也…… ,是神气之穴,为保生之根……。脐通五脏,真神往来之门也,故曰神阙”。

汪宏《望诊遵经》谓:“脐也,人之命蒂也”。或谓胎中之息在脐,道家之息在脐……盖不知母气通于儿鼻,母血通于儿脐矣”。

说明脐是系人身血脉之蒂,为精、神、气血往来之要冲,与五脏、冲任关系密切,故脐是人体生气之源,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此为脐的生理意义。

因此,脐诊对探查人体生命的根本有密切的关系。

脐间动气,是指藏于两肾之间的元阳之气,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又有防御病邪侵袭人体的功能。

脐间动气常出现在脐中及其上下左右。下出丹田,为冲、任脉循行之地;上连系中脘、虚里,其表现为筑筑然动。

吴坤安说:“动气筑然动于当脐或上下左右,甚则连及虚里心胁,而浑浑然振动,此气血大亏,以致肾气不纳,鼓动于下而作也”。


二、脐诊诊法


脐诊属腹诊范畴,诊脐之要必须包括望、闻、问、切四法。小儿脐之变异的病理意义与成人相同,故小儿脐诊法,与成人脐诊一并阐述。

望脐形:

脐大深者多寿,脐小浅者多夭;妇人脐深,子多体强,脐浅平者,子少;

体弱、腹胀而脐突者,应注意有腹水;如脐下陷,则属气血亏虚;病人脐翻出者死,水肿脐肿突出者死;

积聚肿胀,脐不凸者可治,脐凸者不可治,微在于脏腑血脉之间,甚则舍于脏腑血脉之外也。

小儿多啼而脐凸者气逆于内。

近年日人和国人对脐形与健康关系的研究指出,脐形与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


基本规律是:

一、圆形,肚脐圆圆的,下半部丰厚而朝上者,是男子健康的标志,表示血压正常,肝肠胃等脏腑健康,精力充沛。

二、满月形,女性的脐形如满月,下腹丰满而有弹性,说明身体健康,卵巢机能良好。

三、向上形,肚脐向上延长几乎成三角形者,多数人胃、胆、胰脏功能不佳。

四、向下形,肚脐向下延长的,表现内脏可能有下垂或患便秘及慢性胃肠病,女性可能有妇科疾病。

五、偏右形,偏右的肚脐,很可能患肝炎或十二指肠溃疡。

六、偏左形,肚脐偏左者,多为肠胃功能不好,应注意消化道疾患。

七、浅小形,肚脐浅小者体弱,内分泌不大正常,常感乏力。

脓从脐出,疮绕脐生,肠痈之候也。


视脐色:

脐中出现蓝色瘀血,应注意急腹中有出血症。

小儿撮口脐黑者,气绝于中也;怀孕之外证,脐色当红黑;脐风之死候,脐部当青硬。

闻气味:

脐部疮疡溃脓,气味腐臭者多为湿热证,气味不浓者,则可能为虚寒证。

问诊

问脐部疼痛、寒热、动悸及病史等。


按脐:

按脐之法同腹诊常法,令患者仰卧,两腿伸直,两手置于身体两侧,以使脐动脉处于自然伸展状态。

医者站于病者体侧,以手指掌按切脐部。

近代苏南名医朱莘农氏脐诊,一如切脉之举、按、推、寻,作轻重浅深之按切,以体会脐动脉之动势。其认为,一般而言,脐诊,在部位上,分当脐及脐上、下、左、右;于气势上,分缓与急、粗与细、深藏与浮露等征象。


按脐及四周、上下调和无痞块者为常人。如脐周软坚不一,似树枝装在布袋里,高低不平,虽暂时尚未患病,却不久即会发病。

常人腹部平软,腹肌弹力充沛。阴寒内盛或寒凝不化者多见脐腹板窒,喜按摩而舒适;凡脐腹板窒而脐跳者,是为阳气虚,阴寒盛。腹中柔软而脐跳者,则重在于虚,往往阴精亦伤。

正常的脐动是动而和缓有力,深藏不露,且常人每无所觉察。病理之脐动,寒盛者脐跳细弦或拘紧而急,部位多在脐下,按之较深;肾虚者脐跳细弱短促或粗大无力,部位多在当脐或脐上;冲逆阳浮者脐跳则按之躁急,浮露不藏,则上冲而至脘。


辨有真神否:

脐以深大而坚固,左右上下推之不动,轮廓约束者为真神安全,有大病就可治,但暴病非比例。

脐按之有力,其动气应手和缓有力者,内有神气之守;若按之而气不应手者,其守失常也。


辨有病否:

若按之有力者无病,按之无力如指入香灰中者,为无治。上腹软弱无力,脐部有力而充实者,为精气充实之候。


诊动气:

《厘正按摩要术》曰:诊肾间之动气者,密排右三指,或左三指,以按脐间,和缓有力,一息二至,绕脐充实者,肾气充也。一息五六至,属热,手下虚冷,其动沉微者,命门不足也;手下热燥不润,其动细数,上中脘者,阴虚气冲也。按之分散,一息一至者,为原气虚败之候。按之不动,而指如入灰中者,为冲任空竭之候。

脐间动气之病机,历代医家多从虚立论,认为是正气内虚或气血大亏,进而肾气不纳,脏气不治所致。


张景岳则谓:“动气见于虚者极多,见于伤寒者亦不少。”脐跳病机多是肾虚水亏、下虚上逆,但不乏虚中夹实之候,实可为肝火、寒气水湿、血瘀等,时亦可见极度激怒而引发者。

脐诊分肾虚冲逆与冲肝上逆二类。

肾虚冲逆

按肾虚冲逆缓急微甚,分脐、腹动气部位之不同。


一、动气在脐下

此为肾阳虚,阴寒内盛,寒邪凝聚,伤及冲脉

证见脐跳弦紧或弦细,腹部拘急,腹中线有一条较明显的弦急感,病人喜蜷卧以缓其急,兼有面色淡,足冷体寒,神疲欲寐,舌质胖嫩,舌苔白润;

若寒重于虚,则腹肌板窒,小腹拘痛,尿窒不畅,腹部喜按摩,按之则痛缓。

治则是:


(1)在表为太阳虚证,治用桂枝汤温阳宣气,和解营卫,加独活细辛以搜下部伏寒;如下寒较重,可加附子以温肾散寒。

(2)在下则为水逆证,用桂枝加桂、真武以振肾阳、展气化,泄水邪,平冲气

(3)寒在冲脉血分,血郁寒凝,则用当归四逆汤以温经活血,逐寒平冲。

(4)若当脐动气较甚,则在诸方中加龙骨牡蛎,潜摄以镇冲逆。


二、动气在当脐

此为脾肾虚寒、命门火衰,不能温煦中土,冲脉失去镇护,冲气因而逆动

证见脐跳濡软,腹肌板窒,脐腹时痛,痛而喜按,肠鸣呱呱有声,兼有支胁满闷,心觉微悸,神情怠惰,口淡不渴,大便或溏,苔白脉濡。

动气在当脐者,寒水侮土,脏寒冲逆,其治则是以附子理中汤、苓姜术甘汤、小建中汤等温脏安中,祛寒平冲。


三、动气在脐上

此病久虚损,或阳伤及气,阴伤及血,致冲脉失养、下虚则宗气无根,下寒则相火难藏,内不司守,故阳浮冲逆。

(1)若下焦虚寒,冲逆阳浮者,证见脐跳躁急,渐浮于表面,腹肌板窒少活力,溲黄难出,兼见面色渐红或油光,时或烦热、足冷,渴不甚饮,为阴虚阳越,下焦湿热相火亢动,宜用通关滋肾丸合桂枝龙牡汤滋肾坚阴,寻阳制亢。

(2)偏于虚弱浮热,阳不下潜者,以浮热自汗,下肢欠温,脐动虚大为著,宜用二加龙牡汤导阳养阴、镇摄平冲。

(3)阴精亏损、虚阳浮越者,证见脐上筑动,按之虚弦或大而不实,上及脘中或虚里,腹壁软绵,环脐无力;兼头昏耳鸣,咽间气塞,心悸自汗,脉大无力,宜用龟板、元精石、生地玄参、首乌等滋养安下,以守阳气。

动在脐上,连及虚里而憺憺大动,虚跃不息者,此为下虚已极,摄纳无权,急宜培元固脱。

偏阳虚者用温养潜阳,偏阴虚者用咸寒滋育,分别选用参茸龙牡救逆汤;三甲复脉散、生脉散黑锡丹、酌加紫石英紫河车、坎炁等以填补精血,摄纳真元。


冲肝上逆

冲肝上逆,有水亏木旺及肠热冲激之分。


一、水亏木旺,冲阳上冒。

证见脐动在当脐或左旁,或上冲脘中,其势如新张弓弦,按之弦劲搏指,兼见头昏目晕,头痛耳鸣,咽间气阻,胸脘窒闷,气逆似喘,心悸不宁,舌红苔黄或薄黄,脉细弦数或浮滑数。

其治以滋水涵木为主,泄降少效,兹用生地、龟板、元精石、白芍枸杞子、首乌、石决明玳瑁珍珠母龙骨牡蛎等。


二、 肠热蕴结,阳明气逆。

证见当脐跳动筑筑,其势充满搏指,腹肌灼热,满腹虚胀而不拒按(腑实证胀满拒按),兼有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其治法不宜妄施攻下,而以苦泄取效。药用川连、川柏、知母丹皮牛膝、青盐等。

上二证乃“虚中见盛候”,临床不乏此种病证。可借助脐诊,以识其“下虚失纳,气逆上冲”的病机,而作一层之推理。

脐诊是中医腹诊之重要内容,临床遇有复杂的病机,病情隐晦,虚实难以决诊时,通过脐诊所得之特殊症状,探求疾病本质,从而在临床辨证上重视患者体内脏气变动及人体机能反应,在治疗上注意调整肾中阴阳

对下虚上逆,冲逆阳浮诸候的辨证施治,确有其临床实践意义。

但脐诊只是中医诊法之一,有特定的适应范围,临证要参合四诊全面权衡,综合分析,方能切中要害。


附:伤寒论》中腹证的治法


腹证的治法,除上述腹证方药相对应的法则外,仍然是应用中医八法中的吐、下、温、清、补、和、消七法。因腹证大多已脱离于表,故汗法不常用。

以《伤寒论》为例,讨论腹证的治法。


一. 吐 法 

《内经》云:“其高者,因而越之”。

伤寒论》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手足厥冷,脉忽然见紧象者,方用瓜蒂一味吐之。

因此痰食停积在胸胃,阳气不得四布,吐之,则邪去正安。


二. 下 法 

阳明腑实证“腹满痛”而拒按,大凡燥实痞满俱全者,大承气汤急下之;痞实满而燥结不甚者,小承气汤泻之;仅腹满、潮热的用调胃承气汤缓泻。

结胸证,“心下痛”,“按之石硬”,甚“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为大结胸,用含硝、黄的大陷胸汤逐水泻实;

小结胸,“心下”痞,“按之痛”用含瓜蒌小陷胸汤泻热开结涤痰;

而寒实结胸,心下硬痛拒按,用三物白散,吐下并用。

血证,轻证或兼狂躁便秘证,用桃仁承气汤活血逐瘀;重瘀血腹痛有块,抵当汤丸证;水饮内结,当“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并有头痛干呕短气、汗出等,取十枣汤峻泻水邪。


三. 和 法 

少阳病,“胸胁苦满”,或热入血室,用柴胡剂和解;若“胸胁苦满而呕”,兼有潮热的则用柴胡芒硝

痞证,“心下痞”用泻心汤类,痞而呕逆的用半夏泻心汤和胃消痞;痞而干呕心烦甘草泻心汤补胃消痞;痞而复恶寒的用附子泻心汤扶阳消痞;若单纯痞证则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清热泄痞;还有心下痞硬,噫气不除的则用旋覆代赭石汤下气消痞。

少阳证不解,又涉及阳明里病的少阴阳并病,“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大柴胡汤和解表里

虚中兼滞证,“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本方近人用于腹部术后腹胀满者效佳。


四. 补 法 

建中汤治疗里急腹中痛;桂枝甘草汤治“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的心阳虚证,是补剂。


五. 清 法 

白虎汤治“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自汗等证,是从清阳明热入手的。

湿热黄疸证,用茵陈蒿汤清利湿热,亦为清法。


六. 温 法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下利,心下逆满者用吴茱萸汤温中;

下利脓血腹痛则用桃花汤温里固脱止利;若下利清谷反不恶寒或有腹痛的,则属真寒假热证,方用通脉四逆汤温阳通脉。

温阳利水是常用的治则之一,阳虚水饮内结的,当用温阳利水剂。

太阳蓄水证,用五苓散温阳化气利水;少阴阳虚水寒相搏证,则用真武汤温阳散水气

还有水停心之动悸,冲逆证,用苓桂枣甘汤,桂枝加桂汤苓桂术甘汤温阳利水法治之。


七. 消 法 

论中有用水蛭虻虫破血消积,大黄桃仁活血化瘀的消法,常用以治疗血瘀证或癥瘕证等。

仲景对腹证治疗,既有针对病因而设的,攻下法、逐水法、消导法等,又有通过调理脏腑功能而获效之法,如温阳、补虚、调和诸法。

临证应把握全身病变规律,权衡腹证之虚实参合脉证,独用一法,或合用数法。


病案举例

某男性患者,34岁,不自主阵发性左侧上下肢痉挛抽动,神志清楚,日发十余次,发作时伴有面部及项背部肌肉拘挛,舌硬不能言语。

曾作CT检查未见异常,脑电图检查怀疑癫痫,但未确诊,用过硝基安定等多种西药及滋阴息风的中药,疗效不甚明显,且有加重之势。

腹诊:心下抵抗甚为明显,两侧腹直肌紧张。

遂用柴胡桂枝汤加味,七剂,后自觉诸证明显好转,腹壁拘急也减轻。(王琦等.中医杂志,1988;7:100)


按语:柴胡桂枝汤不是主治癫痫的主要方剂,但本例用此方治癫痫发作证,是依心下抵抗力明显增强,两侧腹直肌紧张的腹证,应用柴胡桂枝汤,并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说明:腹诊虽属局部诊法,但可反映整体功能状况及病理变化,因而针对局部腹证的治疗措施,其作用往往是全身性的。所以诊疗某些全身疾病,亦须注意诊察局部腹证。


某女,30岁。

主诉:7日前在田野工作,突然剧烈头痛,并呕吐2~3次,意识朦胧,后头部剧烈疼痛。安神开窍、降逆止呕不效。

腹诊:全腹壁坚硬,左下腹之少腹明显急结。


7日未大便,月经不调。

内科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中医认为是瘀血上冲证,予桃核承气汤,当夜至翌日解大便数次,意识渐清醒,头痛减轻,服药一周病情平稳。(杜献深.湖北中医杂志,1986; 1:51)

按语:本例全腹壁坚硬,少腹急结是瘀血之腹证,又兼大便不通,方选桃核承气汤活其瘀,则诸证自解。


可见瘀血腑实是本,头痛呕吐、神昏是标。本例揭示腹证对重危昏迷病人的诊断有直观的可靠的依据。


王×,女,26岁,未婚,1984年5月28日(26日星期六)住本院急诊室转入院。

患者以每星期六晚右少腹剧痛三月余,近期加重入院。平素健康,三月前日渐饮食减少,午后脘腹胀满,体重减轻,大便干燥,五六日一解。

偶于二月底周末洗澡,入夜小腹阵疼,约30分钟。从此,连续三个星期六晚,入睡时小腹剧疼,且每愈加剧,持续时间延长数小时,翌日照常工作。

近月病情愈重,星期六下班前腹绞痛难忍,汗出厥逆,多次被职工送入医院急诊,先后在西安市四所医院门诊、急诊室,住院观察治疗,全面检查,无特异指征和阳性结果。

试以蛔虫、胃肠炎、阑尾炎等病证治疗皆无效。某院欲剖腹探查,家属不愿手术,故转中医求治。

现症:精神焦虑,面色晄白,喜热饮,胃脘下午稍胀,纳差,小便正常,大便干燥,月经紊乱,量少色淡,兼少许血块。舌质暗淡,苔白,脉弦。

腹诊:腹色形无异常,肌表温润适中,全腹肌无紧张现象,下腹无膨满状,但按之腹力中等偏强,无明显压痛,无积块。痛时少腹腹直肌挛急,无肠形,按之硬痛。

请会诊,排除外科、妇科疾患。

依少腹里急疼痛,腹直肌痉挛之腹证,选芍药甘草附子汤之类,温中散寒,酸甘化阴,佐以行气通络,处方:白芍60克,生草20克,乌药12克,小茴香10克,川楝子10克,橘核核10克,生姜8克,三剂。


药后解大便一次,腹痛未作(因未到星期六),继服上方。

6月2日晚(星期六)零时,少腹痛作,但以腰酸钻痛甚,辗转不安,叫声凄惨,下床取蹲位疼痛较缓,痛厥汗出,口干不饮,肌注安痛定不缓解,针刺双肾俞阿是穴,约一小时痛缓入睡。


继服上方,日一剂,至6月20日,腹痛未作,月经来潮正常,饮食日增,精神好转,痊愈出院。一年后随访未发作。

按语:此例周六腹绞痛,痛后如常,为心理性疾患,但数月医治不效。

腹诊腹肌弦急,腹痛里急,以酸甘缓急止痛之意,取芍药甘草附子汤加味温阳散寒,缓急止痛而奏效。

说明腹证的辨证仍和中医方剂的意义相互贯通,灵活运用,相得益彰,卓显功效。


本文选摘自《中医腹诊学》

关联词条:

  • # 腹诊
  • # 触诊
  •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本文由四君收集编校,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四君期盼您的投稿,获采用达18篇,即可兑换一年畅读VIP会员。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