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论柴胡汤类的加减证治(刘渡舟)

白术

签约讲师

浏览:645

时间:2020-08-23

一、小柴胡汤证治


柴胡汤类,指的是以小柴胡汤为代表的一组方剂柴胡汤是治疗少阳病的主方,它以口苦咽干、目眩的少阳腑证和耳聋、目赤、头疼痛、胸胁苦满的少阳经证为治疗对象。


邪客少阳之经,正邪相争在于胁下,胁下属于表里之夹界,而侧于太阳、阳明两经之间。邪气进而入阴则恶寒,正气胜邪出于阳则发热。由于邪有进退,正有胜负,故病人时而发热,时而恶寒,寒来热往,热来寒往,寒热交替出现,即为往来寒热。它既不同于太阳病的发热恶寒,也不同于阳明的但热不寒,临证之时,务须分清。


少阳属胆,而连于肝,性喜疏泄,而恶抑郁,故少阳为病,可出现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等气郁之证。胆气内郁,若化火而迫胆汁上滋,则见口苦,火热伤津,则见咽干,风木为病,则见目眩等证,而作为少阳病的提纲证。太阳脉浮,阳明脉大,而少阳则脉弦,其舌苔则以白滑之象为准。


考《伤寒论》 以柴胡名方的共有六方:即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


以上六个柴胡汤,应以小柴胡汤为基础,因此,了解柴胡汤类的加减诸方,必须先从了解小柴胡汤的组方意义开始,才有纲举目张的作用。小柴胡汤柴胡、黄苓、半夏生姜甘草人参大枣七药组成。方中柴胡、黄苓两味苦药以清少阳之热,柴胡解经热,黄苓清腑热,这是治疗的功效之一。然少阳以疏泄为常,以抑郁为病,用柴胡、黄苓不但能解少阳之热,更能疏解少阳之气郁,这也是柴胡的另一功效。据《神农本草经》记载:柴胡治“肠胃中给气,饮食积聚”等病,说明它可促进六腑的新陈代谢,有消积化食的作用,因而也就能推动少阳的枢机而和表调里的功效。柴胡一药而有三用,足见其在本方中作用的重要,故小柴胡汤柴胡名方。


半夏生姜这两味药都是辛温之品,能开能降,善于和胃治呕,又能外疏风寒,内消痰饮。因少阳胆病,以喜呕为多见,故以二药治呕健胃用意良深。人参甘草大枣这三味药都属甘温之品,用以扶正祛邪,以助柴苓之治,更能预先实脾,以杜少阳之传,实有“治未病”的意义。由此可见,小柴胡汤的七味药物以和解少阳之邪为主,而又旁治脾胃,和中扶正为辅。清解邪热,而又培护正气,不通过汗、吐、下的方法,而达到祛邪的目的,故叫做和解之法。


此方的剂量,柴胡应大于人参甘草一倍以上,方能发挥治疗作用。若误将人参甘草的用量大于或等于柴胡,则达不到和解少阳邪热的目的。因此,用本方时务须注意剂量的比例。


小柴胡汤的治疗范围颇广,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其退烧解热的功效尤著。宋朝的《苏沈良方》 已发现它在这方面的作用见长,并进而将它的适应证归纳为四点:一是治往来寒热,二是治潮热,三是治身热,四是治伤寒差后更发热。验之临床,此说实不可忽视。《伤寒论》对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有“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的原则。个人认为“一证”,和“不必悉具”应对照来着,着重在于“不必悉具”。如呕而发热,或胁下痞硬,或往来寒热,只要见到少阳主证,使人确信不疑,便当与柴胡汤,不必待其证候全见。临床使用本方,当以此为准。

如曾治某女工,29岁。患顽固性呕吐,已三年未愈。每于食后即呕吐呕吐物味极酸苦而挟痰涎。右胁胀满,胃脘作痛,唯二便尚调。月经前后参差不定,经行则心胸烦满而小腹胀痛。脉沉弦而滑,舌苔白滑。


辨证:此证为肝胆气郁,气郁而疏泄不利则生痰饮,使胃气失于和降,故呕吐痰涎而味带酸苦。至于舌脉之诊,也都反映少阳气郁不琉之候。


治法:疏利肝胆、清化痰热。


处方:柴胡12克 黄芩10克 半夏生姜各1O克 党参、炙甘草各6克 竹茹、橘皮各12克 香附郁金各10克。


此方共服六剂而呕吐全瘳,其后也未再复发。

伤寒论》中以柴胡名方的方剂及后世在此基础上衍化派生出来的一些方剂,都可以看成是小柴胡汤的加减方,以下则分述各方的证治:


二、小柴胡汤的加减证治


1、柴胡桂枝汤


本方治少阳病兼见头痛发热、脉浮等太阳表证,为小柴胡汤减去人参之碍表,加桂枝微发其汗而成。又能治少阳证兼有心悸、气上冲之证。


张××,女,59岁。患风湿性心脏病。初冬感胃,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胸胁发满,心悸。时觉有气上冲于喉,此时则更觉烦悸不安,脉结。


辨证:少阳不和,复感风寒,且挟冲气上逆。


治法:两解少阳、太阳,兼平冲气


处方:用小柴胡桂枝汤合方。


服三剂则诸证得安。


2、柴胡芍药汤


本方治少阳病兼见腹中痛,且有拘挛之感,按其腹肌而如条索状,此乃因肝脾不和、血脉拘挛所致。为小柴胡汤减去苦寒之黄芩,加平肝缓急而疏利血脉的芍药而成。又能治疗妇女气血不和的月经不调与痛经等证。


郝××,学生,女,22 岁,肝气素郁,经常胸胁发满,胃脘作痛,月经来潮时,则小腹拘挛作痛,脉弦细且直,舌苔薄白。


辨证:肝气郁结、血脉不和。肝气郁则疏泄不利而胸胁发满、胃脘作痛,血脉不和则痛经而小腹拘挛


治法:疏肝和血止痛。


处方:柴胡12 赤白芍各6克 甘草6克 党参6克 生姜10克 半夏10克 当归尾10 泽兰6 克。


连服六剂,诸证即愈。


3、柴胡桂技汤


本方为小柴胡汤桂枝汤的合方。治外有表证而见“肢节烦疼”,内有少阳气郁而见“心下支结”。故在小柴胡汤中加桂枝、芍药,使其外和营卫、内调气血,而病可愈。根据《伤寒论》 的治疗精神,余用本方治疗下述三种病症每可取效。


1、治早期肝硬化:肝病患者,日久不愈,由气及血,由经及络,而出现腹胀,胁痛如刺,面色黧黑,脉来沉弦,舌质紫暗,边有瘀斑等证。化验室检查,见白蛋白、球蛋白的比例倒置,麝香草酚浊度指数升高。临末诊断为早期肝硬化。用柴胡桂枝汤减去人参大枣之补,另加鳌甲、牡蛎红花茜草、土鳖虫等专治肝脾血脉瘀滞、软坚消痞之药,有较好的效果。


2、治关节炎兼肝气郁: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有肢节烦疼,同时又因挟有肝气而胸胁苦满,或者胁背作痛等证,用柴胡桂枝汤疗效满意。


3、治肝气窜:肝气窜是民间土语而未见医藉记载。其证是自觉有一股气流在周身窜动,或上或下、或左或右,凡气窜之处,则有疼痛和发胀之感,此时患者用手拍打疼处,则伴有嗳气、打嗝,随之则其证得以缓解。此病多属现代医学所谓的神经官能症一类,以老年妇女为多见。初遇此证,使用逍遥散柴胡疏肝散一类,效果都不理想。后想出柴胡桂枝汤法,可两调营卫气血,而能独切病情,试之果然有效。至今已治愈数人。


4、柴胡半夏加括萎根汤


本方为小柴胡汤半夏,并增益人参剂量,并加干花粉而成。治少阳病兼胃中津液耗伤而见口渴欲饮、舌红苔薄黄等证。临床使用,每于小柴胡汤中去半夏生姜之燥,加干花粉以及麦冬沙参等以滋津养液,若其人津气两伤,口渴为甚,则宜加重方中人参的剂量,本方亦治“糖尿病”辨证属少阳不和、胃热津伤者。


5、柴胡茯苓


本方为小柴胡汤黄芩茯苓而成。治少阳三焦不利,水邪内停为患,证见小便不利、心下悸动不安,脉弦、舌苔水滑并具有少阳病主证者。故于小柴胡汤内去苦寒之黄芩以伤阳,可加茯苓泽泻以利小便,使水邪去则愈。此方若再加白术,亦治小便不利、大便作泻、口渴、心烦等证。


由此可见,口渴一证,有津少和津聚之分,应从小便利与不利,舌苔薄黄与舌苔水滑上加以区分鉴别。


6、柴陷合方


本方由小柴胡汤小陷胸汤合方去人参而成。治少阳不和兼见胸热心烦、大便不畅,脉数而滑等证。又能治痰气火热交郁的胸痛,心下痛等证。服药后大便每多挟有黄涎,为病去之征。

杨××,男,25岁。因奋勇救火,吸入亚硝酸盐类的气体而中毒。证见胸满憋气,心下疼痛口苦,时时泛恶,大便已五日未行。脉弦滑,舌苔黄白而略厚。住院注射美兰并输氧气抢救。


辨证:证为肝之气机不利,痰气交郁于上、中二焦,故胸满及心下疼痛,少阳火郁,是以口苦而又时时作呕,大便五日未行,则六腑之气不得通顺,是以舌苔黄腻而不退。


治法:疏解肝胆气郁,兼利痰火之结。


处方:柴胡12 克 黄芩10克 半夏1O克 黄连10克 糖瓜萎50克 炙甘草6克 党参6克 枳实6克。


服药后,大便得下,排出枯液物较多,随之心胸顿觉爽快,口苦乃减,呕吐得除。在中西医配合治疗下,终于转危为安。


7、柴胡姜味汤


本方为小柴胡汤人参大枣生姜,加干姜五味子而成。治少阳不和兼寒饮束肺,肺气不温,津液不布而致咳嗽舌苔白润,脉弦而缓之证。此方与柴陷合方相较,一治痰热,一治寒饮,两相对照则前后呼应。


8、大柴胡汤


本方由小柴胡汤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芍药而成。治胆、胃热实,气机受阻,疏泄不利而见大便秘结,胃脘疼痛,急不可待,且呕吐不止,口苦为甚,郁郁微烦,两胁胀痛,脉弦有力,舌首黄腻等证。故不用参、草之补,而加大黄、权实、芍药之泻,以两解少阳、阳明之邪。临床用以治疗急性胆囊炎、胆石症、急性胰腺炎、急性阑尾炎以及其他急腹症而辨证属少阳不和、阳明热实者,每可取效,已被中西医所公认。

赵××,女,13 岁。患鼻衄不止,大便秘结,胸胁发满,口苦多呕,脉弦滑,舌苔黄。曾服龙胆泻肝汤不效。


辨证,肝胃火盛,迫血上行。


治法:泻肝胃之火,凉血而止衄。


处方:柴胡10克 黄芩6克 大黄6克 白芍12克 丹皮12克 枳实6克 生牡蛎12克 玄参12 克。


服一剂后,大便通通,鼻衄未发,照方又服一剂而廖。


李××,女,20 岁。产后20天,因与邻人争吵,气恼之余而发病。证见精神失常.-或写人摔物,或嗔目握拳,但不付诸行动。口中念念有词,时或叫唱,烦躁不寐,七昼夜目不交睫,而精神不疲。西医治用“冬眠灵”等药,未能取效。患者两目发直,躁动不安,其家属称已数日不解大便,恶露亦停。脉弦滑有力,舌绛而苔黄腻。


辨证:气火交郁,兼有瘀滞,肝胃皆实之证。


治法:舒肝泻胃,活血化瘀


处方:柴胡12克 大黄10克 枳壳10克 丹皮12克 桃仁12克 赤芍10克 山栀10克 菖蒲1O克 郁金10克 香附10克 半夏10克 竹茹10克 生姜12克 陈皮10克。


仅服一剂,则泻下粘腻黑色的粪便甚多。当夜即能入睡,且呼之不醒,竟有一日之久。痞而神志恢复,恶君亦下,从此病愈。



9、柴胡加硝汤


本方由小柴胡汤剂量的一半,另加芒硝而成。治少阳不和兼有胃中燥热而见傍晚发潮热,两胁不适,口苦心烦等证。故用本方和解少阳兼以调和胃中燥热,然泻下之力为缓,不及大柴胡汤之峻。所用芒硝,在药煎好去滓后,于药汤内化开,再煮一、二沸,下火后服用。


10、柴胡桂枝干姜汤


本方由小柴胡汤人参大枣半夏生姜,加干姜桂枝牡蛎天花粉而成。治胆热脾寒,气化不利,津液不滋所致腹胀、大便溏泻、小便不利、口渴心烦,或胁痛控背、手指发麻,脉弦而缓,舌淡苔白等证。故用本方和解少阳兼治脾寒。与大柴胡汤和解少阳兼治胃实相互发明,可见少阳为病影响脾胃时,需分寒热虚实不同而治之。余在临床上用本方治疗慢性肝炎,肝胆余热未尽而又伴有太阴脾家虚寒,证见胁痛、腹胀、便溏、泄泻、口干者,往往有效。若糖尿病而见少阳病证的,本方亦极合拍。


刘××,男,35岁。患肝炎住某传染病医院。突出的症状是腹胀殊甚,尤以午后为重,坐卧不安,无法可解,遂延余会诊。切其脉弦缓而软,视其舌质淡嫩而苔白滑。问其大便情况,则每日两、三行,溏薄而不成形,小便反少,且有口渴之证。


辨证:肝病及脾,中气虚寒,故大便虽溏,而腹反胀。此病单纯治肝、洽脾则无效。


治法:疏利肝胆,兼温脾寒。


处方:柴胡10克 黄岑6克 灸甘草6克 桂枝6克 干姜6克 花粉12克 牡蛎12克。


连服五剂而腹胀痊愈,大便亦转正常。后用调肝和胃之药而善后。


11、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本方由小柴胡汤甘草,加桂枝茯苓大黄龙骨牡蛎铅丹而成。治少阳不和、气火交郁。心神被扰、神不潜藏而见胸满而惊,谵语心烦,小便不利等证。故用本方开郁泄热、镇惊安神。临床对小儿舞蹈病精神分裂症、癫痛等,凡见上述证候者,使用本方往往有效。惟方中铅丹有毒,用时剂量宜小,不宜久服,且当以纱布包裹扎紧入煎,以保证安全。


一男孩,患小儿舞蹈症,久治不愈。肢体躁动不安,夜间少寐而烦,脉来弦滑,舌苔黄腻


辨证:肝胆气火交迸而阳气不潜。


处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原方。


服药三剂后,烦躁得安,病减而能寐。遂去铅丹加生铁落,再进三剂而康复。


以上极括介绍了柴胡汤类的加减证治。除主方小柴胡汤外,虽又列举十多方,仍为举一反三而设,不能尽全。其中也参以个人临床经验,如以下四个附方的内容则多为个人的体会,故与《伤寒论》所载也不尽全合。


12、柴胡解毒汤


本方由小柴胡汤人参甘草大枣,加菌陈、土茯苓,风尾草、草河车而成。治肝胆湿热日久成毒,蕴郁不解而见肝区疼痛,厌油喜素,多呕,体疲少力,小便黄短,舌苔厚腻等证。肝功化验则以单项转胺酶增高为多见。证为湿热内蕴,所以辨证的关健在于舌苔腻与小便黄短。本方是我床多年所总结出的经验之方,可疏肝利胆、清热解毒、利尿渗湿,用于上述证候,疗效颇为显著。


13、三石解毒汤


本方由柴胡解毒汤加生石膏滑石寒水石、双花、竹叶而成。治肝炎患者湿热之邪较柴胡解毒汤证为重,大有痹郁不开之势,除见上述肝炎证候外,其人还见面色焦黑,或者面带油垢,虽患肝病,然体重非但不减,且有所增,背臂时发酸麻胀痛,舌苔厚腻,且服药难于褪落,脉弦缓等证。故用本方清热解毒,降转胺酶,退舌苔。


关于这个方子,还有一段医话可述。1977年,我在某地开门办学时,曾诊一名慢性肝炎患者,见其舌苔厚腻,小便黄短,遂予柴胡解毒汤,似成竹在胸,料其必效。岂知服药六剂,诸证未减,从苔依旧。转予方中增入芳香化浊之品,仍无济于事,竟几易其方,几经失败。阅《温病条辨》暑温的三石汤,乃是微苦辛寒兼芳香之法,用辛凉以清热透邪,芳香以败毒化浊,对湿热胶结,热重于湿者颇为适宜,且与此证也甚合拍。遂将柴胡解毒汤与三石汤合方化裁,患者仅服药三剂,腻苔即退,而诸证也减。此即三石解毒汤之由来。可见书不可不读,而病也不可不看,读书与诊病相结合,才会有所提高与发展。


14、柴胡茵陈蒿汤


本方由小柴胡汤人参甘草大枣,加茵陈大黄栀子而成,治湿热之邪蕴郁肝胆,胆液疏泄失常,发为黄疽,证见一身面目悉黄,色亮有光,身热心烦口苦欲呕,恶闻荤腥,体疲不支,胁疼胸满,不进饮食,小便黄涩,大便秘结,口渴腹胀,舌苔黄腻,脉来弦滑等,实即现代医学所谓之急性黄疸性肝炎。本方有清利肝胆湿热之功,对于此证,往往数剂即可收效。但黄疸虽退,而小便黄赤未已,或大便灰白未能变黄,仍不可过早停药,应以彻底治愈为限,以免使病情反复而不愈。


15、柴胡鳖甲汤


本方由小柴胡汤大枣,加鳖甲牡蛎丹皮赤芍而成。治少阳不和兼见气血瘀滞所致胁下痞硬、肝脾肿大等证。故去大枣之壅塞,而加活血化瘀、软坚消痞之药。对兼有低热不退者,于方中减去人参生姜半夏也每能收效。


王××,男,32岁。患慢性肝炎,证见肝脾肿大心烦口渴,夜不成寐,腹胀而大便干燥。脉弦细而数,舌质红绛而无苔。


辨证:阴虚阳亢,血脉瘀滞,故口渴、心烦而寐差。脉弦细数,舌红绛,亦为阴虚之确征。


处方,柴胡6克 鳖甲15克 牡蛎15克 丹皮10克 赤芍10克 花粉10克 麦冬10克 生地10克 红花6克 茜草6 克。


以此方加减进退,约服六十余剂,病情逐渐好转,终于治愈。


16、柴白汤


本方由小柴胡汤半夏生姜,加生石膏知母、粳米而成。治疗少阳不和兼阳明热盛而见大热、大烦、大渴,汗出而大便不秘,舌苔黄,口中干燥等证。对“三阳合病”而以烦热、口渴为甚的,当属首选之方。


秦××,男,30岁。因患高烧就诊。患者体退持续在39.6℃-40℃ ,西医检查:心肺正常,肝脾未触及,肥达氏反应阴性,未找到疟原虫,用过多种抗菌素及解热药物无效,转中医洽疗。


余切其脉则弦细而数,问所苦则称头痛、周身酸楚、骨节烦痛,伴有寒战;且口中干渴,发热有汗。视其舌,则苔白黄厚腻,咽峡红肿。


余问同道胡君曰,此何病耶?曰:此湿温也。应以何法治之?曰:藿、佩化浊,滑石清热,杏、苡利湿何如?曰:诚如君言,然湿不但在卫,且已进入气分,大有化热之势,故已弥漫三焦,而有“三阳合病”之象,治当以柴白汤佐.以化湿为宜,若用香燥之药,恐反助热。


处方:柴胡12克 黄芩10克 知母10克 生石膏30克 板兰根12克 苍术6克草果6克。


水煎一剂,分两次服,药后即热退汗止,从此获愈。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本文由四君收集编校,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四君期盼您的投稿,获采用达18篇,即可兑换一年畅读VIP会员。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