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饮片形态


拼音

Cǎo Guǒ

别名

草果仁(《传信适用方》),草果子(《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来源及植物形态

草果,始载于《宝庆本草折衷》。为姜科植物草果 Amomum tsao-ko Crevost et Lemaire 的干燥成熟果实。主产于云南、广西、贵州等地。


草果Amomum tsao-ko Crevost et Lemaire

采制

10~11月果实开始成熟,变为红褐色而未开裂时采收,晒干或微火烘干。


草果仁:拣净杂质,置锅内文火炒至外壳焦黄色并微鼓起,取出稍凉,碾去壳,过筛取仁。


草果仁:取草果仁,加姜汁与水少许,拌匀,微炒,取出,放凉。(每草果仁100斤,用鲜姜10斤取汁)


本草从新》:"草果,面裹煨熟,取仁用。"

性味归经

性味:辛,温。

《饮膳正要》:"味辛,性温,无毒。"

②《本经逢原》:"辛,温,涩,无毒。"

③《本草从新》:"辛,热。"


归经:《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脾、胃二经。"

功能主治

燥湿除寒,祛痰截疟,消食化乱治疟疾痰饮痞满,脘腹冷痛,反胃呕吐,泻痢,食积


1.草果辛香浓烈,性温而燥,其燥湿温中作用似草豆蔻而尤胜之,凡脾胃寒湿,见脘腹冷痛、胀满恶心呕吐、泄泻、舌苔浊腻者可用之。湿重者,可配苍术厚朴藿香等芳香化湿药;寒重者,可配吴萸、干姜等温暖中焦之品。


2.草果又能截疟,治疗疟疾。因其性温燥,以寒湿偏胜之疟疾为宜,对山岚瘴气,秽浊湿邪所致之瘴疟,尤为适用。常与常山槟榔知母等配伍,如《慈幼新书•卷九》草果饮

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内服:煎汤,3~6g;或入丸、散。


注意:气虚或血亏,无寒湿实邪者忌服。

①《本草蒙筌》:"大耗元阳,老弱虚羸,切宜戒之。"

②《本草经疏》:"凡疟不由于瘴气;心痛胃脘痛由于火而不由于寒;湿热瘀滞,暑气外侵而成滞下赤白、里急后重及泄泻暴注、口渴;湿热侵脾因作胀满或小水不利,咸属暑气温热,皆不当用。"

③《本草备要》:"忌铁。"

各家论述

1.李杲:"温脾胃,止呕吐,治脾寒湿、寒痰;益真气,消一切冷气膨胀,化疟母,消宿食,解酒毒、果积。兼辟瘴解瘟。"


2.《饮膳正要》:"治心腹痛,止呕,补胃,下气。"


3.《本经逢原》:"除寒,燥湿,开郁,化食,利膈上痰,解面食、鱼、肉诸毒。"


4.《本草求原》:"治水肿,滞下,功同草蔻。"


5.《纲目》:"草果,与知母同用,治瘴疟寒热,取其一阴一阳无偏胜之害,盖草果治太阴独胜之寒,知母治阳明独胜之火也。"


6.《本草求真》:"草果草豆蔻,诸书皆载气味相同,功效无别,服之皆能温胃逐寒。然此气味浮散,凡冒巅雾不正瘴疟,服之直入病所而皆有效。"


7.《本草正义》:"草果,辛温燥烈,善除寒湿而温燥中宫,故为脾胃寒湿主药。""按岚瘴皆雾露阴湿之邪,最伤清阳之气,故辟瘴多用温燥芳香,以胜阴霍湿浊之蕴祟。草果之治瘴疟,意亦犹是。然凡是疟疾,多湿痰蒙蔽为患,故寒热往来,纠缠不巳,治宜开泄为先。草果善涤湿痰,而振脾阳,更以知母辅之,酌量其分量,随时损益,治疟颇有妙义,固不必专为岚瘴立法。惟石顽所谓实邪不盛者,当在所禁耳。"

按语备注

李时珍误以为草果草豆蔻为同一物,仅略有差别,而将草果并入草豆蔻条。但在描述草果形态时却云:“滇广所产草果,长大如诃子,其皮黑厚而棱密,其子粗而辛臭”,与今之草果药材是符合的。

查看更多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