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饮片形态


拼音

Qiān Dān

别名

丹(《范子计然》),黄丹(《抱朴子》),真丹(《肘后方》),铅华(《别录》),丹粉(《唐本草》),红丹、虢丹(《续本事方》),国丹(《秘传外科方》),朱粉(《纲目》),松丹、东丹(《现代实用中药》),朱丹、陶丹、铅黄(《药材学》)。

来源及植物形态

铅丹,始载于《本经》。为用铅加工制成的铅氧化物。主产于河南、广东、福建、湖南、云南等地。

采制

制法:将纯铅放在铁锅中加热,炒动,利用空气使之氧化,然后放在石臼中研成粉末。用水漂洗,将粗细粉末分开,漂出之细粉,再经氧化24小时,研成细粉过筛即得。


炮制:《纲目》:"凡用,以水漂去消盐,飞去砂石,澄干,微火炒紫色,地上去火毒,入药。"

性味归经

性味:辛咸,寒,有毒。

①《本经》:"味辛,微寒。"

②《本草发挥》:"味辛,微寒,有毒。"

③《本草正》:"味辛微咸微涩。"


归经:入心、脾、肝经。

《长沙药解》:"入足少阳胆、足厥阴肝经。"

②《要药分剂》:"入肝、脾两经。"

③《本草再新》:"入心、肾二经。"

功能主治

解毒,生肌,坠痰镇惊。治痈疽,溃疡,金疮出血,口疮,目翳,汤火灼伤,惊痫癫狂,疟疾痢疾,吐逆反胃


1.铅丹味辛微寒有毒而性涩,外用能拔毒收湿。毒去湿除,痒自可止,肌自可生,疮即可平,故又有良好的敛疮生肌、止痒防腐作用,用治疮疡肿毒每每选用。疮肿初起未脓,或已脓未溃,敷之能拔毒束毒、消肿止痛。如《普济本事方•卷六》敛疮内消方,以黄明胶30g,入水半升中加热消熔,再入黄丹30g,煮三五沸,待冷,涂疮上,初起未脓即消。亦可以之与活血解毒消肿之品同用,以加强药力。疮疡溃后脓水淋漓者,用之可攻毒收湿敛疮;若佐以腐蚀药同用,又能去腐肉死肌。如《疮疡外用本草》引《马氏方》桃花散,以之与煅石膏轻粉冰片同用为极细末,外掺疮上,治痈疽疮肿溃后脓水淋漓,口不收敛。《证治准绳•疡医•卷二》红玉锭子,以之与干胭脂、枯矾、砒霜等合用为细末,稠糊为锭子,外敷疮面上,能去歹肉生肌,治恶疮死肌。脓尽疮口日久不收者,用之善生肌收口,并常与生肌敛疮之品同用,如《中医伤科学讲义》(上海中医学院编)转引《经验方》生肌八宝丹,以之与煅石膏轻粉龙骨乳香没药等同用为细末,外掺,能生肌敛疮,治疮口不敛。亦可用治黏膜部位的炎性疾患或溃疡,如《普济方•卷三百六十五•婴孩唇舌口齿咽喉门》大效金丝膏,以本品3g、蜂蜜30g调涂患处,治小儿口疮。《疮疡外用本草》转引《经验 方》方,以本品与朱砂、枯矾各等份为极细末,治阿弗他口炎甚佳,以此治女阴溃疡亦效。


2.铅丹,除能攻毒收湿止痒外,又兼能杀虫,故又可用治湿疹癣痒及狐臭等症。多入复方用,如《婴童百问•卷十》金华散,以之与轻粉黄柏黄连麝香为末,外用治一切湿疹癣疮,干者猪脂调敷,湿者干掺。《医宗金鉴•卷六十五•耳部》以本品与炒轻粉、铅粉、炙山甲各等份为末,和匀,香油调涂,治旋耳疮,时津黄水,痒痛。《疮疡外用本草》引《经验方》,以东矾散24g(黄丹1份、明矾10份),入加热至沸的米醋500ml中,搅匀离火,先用纱布蘸擦患掌,待温即浸泡其中50分钟,冷则加热,日3 次,连用4~5 天,用药期间不可洗手,治鹅掌风有效。也可单用,如民间治脚癣趾缝湿烂,以本品干掺即效。


3.本品具有收敛作用,可治狐臭及皮肤多汗。如《普济方•卷一百五十六•腋臭》以本品与轻粉各少许,水调频擦腋下,即治狐臭。


4.本品能坠痰镇惊,故可治惊痫癫狂等证。古时常用,并多与祛痰镇惊安神之品同用,以加强疗效。如《伤寒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在小柴胡汤基础上加入龙骨牡蛎铅丹茯苓大黄等,治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及一身尽重不能转侧者。亦可单用,又如《普济方•卷九十九•诸风门》以黄丹不拘多少,水飞过,蒸饼为丸梧子大,每服50粒,人参汤下,日3~ 4服,治癫痫并风狂久不瘥者。今之临床,虽有人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癫狂惊痫,每以铅丹1.5g分2次冲服而收效。但其毕竟有毒,内服宜慎。


5.本品能攻毒、杀虫,又治疟疾。单用或入复方均可,入复方常与抗疟杀虫的常山青蒿大蒜等同用。如《葛洪肘后备急方•卷三•治寒热诸疟方》以本品30g、常山90g,研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3 丸,日3 服;《本草纲目•卷八•铅丹》转引《仁存堂方》以之与童便浸过的青蒿共为散剂,寒多酒服,热多茶服;《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六》用黄丹、煨熟的独头蒜为丸梧子大,每服5丸,疟发前一食顷,桃柳枝煎汤送下,均可治疟疾寒热。


此外,铅丹入油熬制后,具有胶黏之性,可紧密附着于皮肤,故又常与植物油如麻油等加热化合成膏药用。此时既是治疗剂,又是赋形剂。临床常以此种膏药作为基础剂,随证配入其他解毒、活血、止痛、生肌之品,制成用途不同的各种膏药。此类铅膏药为外科治疮肿、伤科治伤肿,以及内科治痹痛等疾所常用。治疮肿,除有治疗作用外,还能对疮面起保护作用。

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外用:适量,研末撒、调敷,或熬膏贴敷。


内服:每次0.3~0.6g, 入丸散,或研末冲服


注意:

1.铅丹性寒有毒,孕妇及寒性吐逆者忌用。

2.《疮疡外用本草》云:“铅丹为铅的化合物,如大面积、长期外用,有吸收引起铅中毒的可能,尤其小儿外用本品更宜注意。”故外用本品,不宜长期大面积使用。

3.内服更宜引起中毒,故内服宜慎,不可过量或持续服用,以防突发性或积蓄性中毒;

4.中毒症状:①急性中毒症状,首先是局部刺激现象,口腔、咽喉干燥,口渴,上消化道灼痛,口有金属味,流涎,恶心呕吐,吐出物常含氯化铅,呈白色奶块状,阵发性肠绞痛,可有便秘或腹泻,粪便中可有黑色硫化铅,重者休克死亡;如拖延日久,可引起腓肠肌疼痛,痉挛,麻木瘫痪,血红蛋白尿等。②慢性铅中毒,早期可无明显症状,慢性中毒的典型表现,以多发性神经炎、腹绞痛、贫血、严重的铅中毒性脑病为特点。神经系统症状,早期均表现为神经衰弱症候群,以后可有多发性神经炎,症见四肢及关节疼痛、肌肉震颤及痛性痉挛,继而肌肉瘫痪,日常活动较多的肌肉最易受累,表现为腕垂或足垂症。消化系统症状,早期牙龈出现蓝色铅线,食欲不振,腹胀,腹痛等,继而由于肠道平滑肌受铅化物的刺激,出现典型铅毒性腹绞痛。疼痛位于脐附近,呈阵发性,可甚剧烈;用手按压,痛可减轻,伴有呕吐、出汗,但不发热。血液系统症状,轻度中毒者,可无明显贫血;中度及重度中毒者,常见贫血。患者呈铅容(面色呈灰色),伴有心悸、气短、乏力等。周围血内可发现网织红细胞、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其他可见肝稍大,轻度压痛。少数可见蛋白尿、月经失调。

5.解救:急性口服中毒者,以1%硫酸钠或硫酸镁溶液内服,以形成不溶性硫化铅,再以清水洗胃,导泻。静注10%葡萄糖酸钙10ml,每日1~2次,或口服乳酸钙1g,日3 次,持续2~3天。急慢性中毒者均可用依地酸钙钠(EDTA Ca-Na)、二巯基丁二酸钠、促排灵等行驱铅疗法。对症处理及支持疗法,注意营养,给予维生素B1。

中药可用昆布海藻煎汤频服,或服金菊叶汤(金钱草30g,菊花15g,甘草15g),或内服大量生蛋清,或牛奶,或豆浆,或绿豆汤、绿豆甘草汤,均可解毒。

各家论述

1.《本经》:"主吐逆胃反,惊痫癫疾,除热下气。"

2.《别录》:"止小便利,除毒热脐挛,金疮溢血。"

3.《药性论》:"治惊悸狂走,呕逆,消渴。煎膏用,止痛生肌。"

4.《日华子本草》:"镇心安神,疗反胃,止吐血及嗽,敷金疮,长肉,及汤火疮,染须发,可煎膏。"

5.《本草衍义》:"治疟及久积。"

6.《医学入门》:"主中恶心腹胀痛。"

7.《本草衍义补遗》:"丹出于铅而曰无毒,又曰凉,予观窃有疑焉。曾见中年一妇人,因多子,于月内服铅丹二两,四肢冰冷强直,食不入口。时正仲冬,急服理中汤加附子,数帖而安,谓之凉而无毒可乎?"

8.《纲目》:"铅丹,体重而性沉,味兼盐、矾,走血分,能坠痰去怯,故治惊痫癫狂,吐逆反胃。能消积杀虫,故治疳疾、下痢、疟疾有实积。能解热拔毒,长肉去瘀,故治恶疮肿毒,及入膏药,为外科必用之物也。"

查看更多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