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概念

以一侧性面部肌肉瘫痪,口眼歪斜为临床症状者,称为面瘫,又称口喎、口僻、喎僻。相当于面神经麻痹,临床可分为周围性面瘫中枢面瘫两种。


若突然发生,有受风史,耳痛耳鸣,患侧面部表情消失,目不能闭合而流泪,口角歪斜牵向健侧,鼻唇沟变浅而歪斜,不能鼓颊吹气,容易流涎,且不能皱额蹙眉、额纹变浅或消失。主要由风邪袭络所致,久而可引起络脉痹阻、痰瘀互结,使症情迁延加重。相当于周围性面瘫


若见于中风病程中,常有长期高血压病史,头痛眩晕,甚而昏迷、不知人事,见半身不遂舌强语謇,口角歪斜,鼻唇沟变浅等症状,但不影响皱额、闭目等动作。主要为风中经络之表现,由肝风内动、风痰入络引起,久而可有气虚血瘀之证。相当于中枢面瘫


面肌瘫痪的药物治疗,以祛风通络为主。若由外风引起者,常夹寒、热,可配散寒、清热之药,并主以解肌缓急之品。若有内风所致者,常有痰湿、肝风兼证,则宜息风化痰,并主以平肝潜阳药物。且可配合药物外治或针灸治疗,一般不难康复。

鉴别与治疗

【证治方药】


(一)风痰入络

1.临床表现:形体肥胖,平素眩晕,突然口角歪斜牵向健侧,影响咀嚼。伴舌强语謇,言语不利,半身不遂,影响运动。舌淡胖有齿痕,亦可见舌歪,苔白腻、水滑,脉弦滑。

2.病因病机肝风内动,痰湿内生,风痰上扰,面部络脉闭阻。

3.治法:息风化痰,通络缓急。

4.方剂:导痰汤(《济生方》)合牵正散(《杨氏家藏方》)加减。

药物:法半夏10〜15g,制南星10〜15g,化橘红10g,石菖蒲10g,茯苓15g,枳实6g,全蝎5g,僵蚕10g,白附子10g,钩藤10〜15g(后下),天麻10〜15g。

方义:全蝎僵蚕白附子祛风通络,天麻钩藤平肝息风,半夏、南星、枳实茯苓、橘红化痰理气,菖蒲通窍启闭。

加减:若见头痛眩晕甚者,加石决明菊花、白蒺藜息风;项强不适者,加葛根白芍和血解肌。夹有瘀血者,加桃仁红花蒲黄化瘀活血;血虚则加当归白芍川芎和血养血。

5.变通法:若风阳上扰,痰浊闭阻,见眩晕面赤、昏蒙甚而不知人事者,可用牵正散羚羊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加减,平肝息风,化痰通络,药如羚羊角钩藤菊花、贝母、天麻石决明牛膝全蝎僵蚕半夏、菖蒲等。


(二)风邪袭络

1.临床表现:触冒风邪,突然发生耳内或乳突部疼痛,流涎、流泪,口歪向健侧,目不能闭合,不能皱额、蹙眉,鼻唇沟变浅或歪斜。可伴恶风发热头痛鼻塞,颈项部肌肉僵硬。舌苔薄,脉浮。

2.病因病机:风邪乘虚袭于面部,面部络脉闭阻,气血运行不畅。

3.治法:祛风通络。

4.方剂牵正散(《杨氏家藏方》)合葛根汤(《伤寒论》)加减。

药物:全蝎5g,僵蚕10g,白附子10g,白芷10g,葛根15〜30g,麻黄3〜6g,桂枝6〜10g,白芍10g,甘草3〜6g,姜3片,枣5枚。

方义:全蝎僵蚕白附子三味为牵正散,祛风通络,是面瘫常用方。若见风寒表证,用麻黄桂枝解表散寒,葛根白芍缓急通络,甘草调中,桂枝白芍、姜、枣调和营卫。葛根白芷引经入阳明。

加减:若汗出去麻黄,加羌活防风荆芥疏风。

5.变通法:若寒已化热,面部灼热紧张,发热心烦,咽痛口渴,脉数者,去麻黄桂枝、姜、枣,加桑叶菊花柴胡黄芩连翘牛蒡子、蝉衣,即合桑菊饮《温病条辨》)、柴葛解肌汤(《伤寒六书》),以清热疏风、通络解肌为主。


(三)痰瘀互结

1.临床表现:多见顽固性面瘫,病程在2个月以上不能恢复者。口眼歪斜,面肌麻木,面色晦滞,眶周灰黯黧黑,喉间痰声漉漉作响,咯痰而量多。舌胖色黯有瘀点(斑),苔白腻而厚,脉弦滑或弦涩。

2.病因病机:病久络脉闭阻,痰瘀互结,气血不通。

3.治法:祛风化痰,活血化瘀。

4.方剂牵正散(《杨氏家藏方》)合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加减。

药物:白附子10g,僵蚕10g,全蝎5g,桃仁10〜15g,红花10g,川芎10g,赤芍10〜15g,姜5片,葱3枚,水蛭粉3g(分冲),胆南星10g,法半夏10〜15g,石菖蒲10g,蒲黄10g,黄酒30ml同煎。

方义:白附子僵蚕全蝎祛风通络,桃仁红花川芎赤芍活血化瘀,水蛭破瘀通痹,胆南星、半夏化痰泄浊。石菖蒲蒲黄配伍,一以化痰通窍,一以活血通络。姜、葱、黄酒三味,助诸药上行头面,增强其化痰祛瘀作用。本方性峻,不可用于虚证

加减:瘀血甚者,加炮山甲、鬼箭羽破瘀穿透;痰湿重者,加白芥子、猪牙皂豁痰通络。

5.变通法:若气虚血瘀者,不可用上方,宜用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补气祛瘀,药用生黄芪当归、赤白芍、地黄、川芎桃仁红花地龙牛膝全蝎僵蚕


(四)气血两虚

1.临床表现:病久不愈,口眼歪斜,面肌松弛麻木。面色无华,神疲乏力,短气懒言,心悸怔忡,肢体麻木。舌淡,脉虚。

2.病因病机:久病必虚,气血不足以荣养面部,致面瘫日久不愈。

3.治法:益气养血,舒筋通络。

4.方剂十全大补汤(《局方》)合牵正散(《杨氏家藏方》)加减。

药物:生黄芪15g,党参10g,白术10g,茯苓15g,白芍15g,木瓜10g,葛根15g,蝉衣6g,全蝎5g,僵蚕10g,当归10g,川芎6g,甘草10g;

方义: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白芍当归川芎养血和营,白芍葛根木瓜甘草舒筋缓急,蝉衣、全蝎僵蚕祛风通络。

加减:有瘀血者加丹参蒲黄化瘀,见痰湿者加菖蒲、南星化痰。

5.变通法:可用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益气养血,合牵正散祛风通络,药如黄氏、当归白芍全蝎僵蚕等。


【简易方药】


1.娱蚣、全蝎僵蚕,比例为1:2:3,焙干研末。每服2〜3g,日2〜3次。用于风邪入络,面瘫初起。

2 .黄芪100g,当归15g,白附子僵蚕全蝎各10g,每日1剂,水煎滤汁,加白酒10ml服。适于气虚血瘀者。

3.白附子僵蚕钩藤、蝉衣、海风藤防风各30g,川芎27g,制马钱子9g为末,炼蜜为丸,每丸重6g。日3次,每次1丸。适于风痰阻络者。

4.肉桂末2〜6g(冲),附子麻黄各4g,川芎6g,党参白芍杏仁防风茯苓防己白附子各10g,甘草5g,细辛、娱蚣各3g,地龙15g,每日1剂,水煎服。 另取药渣趁热用纱布包裹热敷患处,烫时可上下移动之。日敷3〜5次。适于风寒袭络者。

5.羌活防风白附子半夏各4.5g,松节甘草、胆南星、木瓜各3g,秦艽6g,僵蚕9g,黄酒30g(分兑),每日1剂,水煎去渣兑入黄酒服用。或将上药量加大10倍,松节煎煮10分钟,余药研末,以松节水泛为丸,日3次,每次6g,温开水兑黄酒送服。适于风痰入络、风寒袭络。


外治法


(一)药敷法


1.处方:马钱子100g,松香450g,蜂蜡135g,花生油150ml,制成膏药

用法:用时稍加热烘软,剪成2片,1片贴翳风穴,一片取患侧耳前方(下关颊车连线区域)。

疗程:每3〜5天换1次。3次为1疗程。适于面瘫急性期。


2.处方:蓖麻子适量捣烂。

用法:外敷面部,左侧贴右,右侧贴左。

疗程:每3〜5天换1次。3次为1疗程。适于面瘫急性期。


(二)提药法

处方:陈巴豆(1〜2年内药效最佳)10〜12g。

用法:去壳后将巴豆肉捣烂如泥状,按患者手心捏成饼状,置于患侧手心处,外敷固定。24小时后将巴豆饼上下翻转,再敷24小时。一般敷处发痒、发热、发水泡,甚而沿手臂上行至颈项胀痛、灼热、麻辣,为正常反应。如反应过大可去之。


【针灸治疗】


(一)亳针法


1.取穴:按病程分期取穴。

(1)急性期:合谷风池完骨内庭(健侧或双侧),亦可用毫针浅刺患侧颊车地仓下关四白阳白翳风(用皮肤针轻叩上穴亦可)。

(2)稳定期:阳白鱼腰太阳下关地仓颊车、巨窿透四白、翳 风 (或完骨),均患侧。

(3)迁延期(慢性期):在稳定期取穴基础上,肝肾阴虚加太冲太溪,脾胃虚弱加足三里中脘脾俞胃俞

方法:急性期用针刺泻法,留针30分钟;稳定期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留针1小时;迁延期用针刺补法,留针30分钟。

疗程:每日或隔日1次,12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5〜7日。


2.取穴:阳白鱼腰四白迎香迎香透晴明,地仓颊车合谷。耳后痛加翳风,颈部痛加风池偏头痛者加太阳

方法:病程短而见实证者,针刺得气后,拇指向后较大幅度捻转并着力上提,亦可按顺时针方向弧旋形摇动针柄,出针后不按针孔。病程长而见虚证者,进针得气后,拇指向前轻微捻转并推针入内,出针快、疾按针孔。虚实夹杂者,则用平补平泻法。均留针15〜20分钟。

疗程:每日或隔日1次,12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5〜7日。


3.取穴:攒竹睛明地仓迎香瞳子髎颧髎阳白颊车翳风(以上穴位均用患侧),合谷(健侧)为主。配穴:①风邪中络者加曲池外关(均患侧);②风寒乘袭者加风池曲池(均患侧);③风热郁闭者加中渚头维下关内庭(均患侧);④风痰阻络者加丰隆足三里(双侧);⑤气滞血瘀者加人中、承浆三阳络太冲(患侧);⑥脾虚血亏加血海足三里(均双侧);⑦肝肾不足者加三阴交太溪风市太冲(均双侧)。

方法:面部局部穴以沿皮透刺法,轻中度刺激,根据不同病证类型用捻转补法或泻法;四肢穴位按常规针刺,适当深刺,刺激稍强,用提插补法或泻法。配穴:①轻刺,捻转,平补平泻;②轻刺,快速捻转,同时针后加灸颊车翳风;③浅刺,泻法;④丰隆足三里针后加灸,颧髎拔罐,翳风加灸;⑤针刺泻法,颧髎刺络(皮肤针)拔罐;⑥针刺补法;⑦针刺补法。得气留针15〜30分钟。

疗程: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二)耳针法

取穴:眼、面颊、肝、口,配脾、额、神门、肾上腺。

方法:初期用毫针轻刺激,患侧每次选用3〜5穴;数天后可改用电针,以低频脉冲或疏密波刺激。

疗程:每日或隔日1次。待病情好转后,则改用耳穴压丸,每3天更换1次。10次为1疗程。


(三)剌络放血法


1.取穴:①颊车;②耳尖或耳垂;③颞部小静脉;④颧部;⑤商阳。任选一穴。

方法:病侧和健侧同时使用。①颊车用细三棱针点刺3下,挤压出血或用小火罐拔出血2〜3ml。②耳尖或耳垂用细三棱针点刺后,挤压出血15〜20滴。③颞部小静脉在揉按后,用细三棱针点刺出血3〜5ml。④颧部用粗三棱针点刺1至2下,用小火罐拔出血2〜5ml。⑤商阳用细三棱针刺血10〜20滴,再刺颗部静脉出血如上。

疗程:病程在1周内者,每天刺1〜2次,7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2.取穴:地仓颊车阳白四白下关太阳翳风、禾髎。

方法:均刺患侧,用皮肤针叩刺小量出血,或在叩刺后用小口径火罐吸拔5〜10分钟,此法适用于炎症期或后遗症面部牵拉者,对有倒错对象者效果更好。

疗程:隔日1次,7〜10次为1疗程。


(四)穴位埋线法

取穴:耳垂下5分透颊车四白颧髎地仓迎香阳白透头光明,配合谷列缺血海

方法:根据病变情况,轮流取附近一对穴位,用细羊肠线埋于穴位皮下(不需局麻),每次加1〜2个远端穴位

疗程:7〜10天1次,适用于病程日久者。


(五)苇管器灸法

取穴:耳部。

方法:一节型苇灸器:苇管口直径粗0.4〜0.6cm ,长5〜6cm,一端作成鸭嘴形, 另一端用胶布封闭,以备插入耳道内施灸。两节形苇灸器的放艾绒端口径粗,直径0.8〜1cm,作成鸭嘴形,长4 cm,插入耳道内端口径细,直径0.6〜0.8cm,长3cm, 一端插入放艾绒端口内,连结成两节形灸器,插入耳道内端用胶布固定,以备灸用。施灸时,将半个花生仁大小一撮细艾绒,放在苇灸器半个鸭嘴形处,用线香点燃后,将胶布封闭苇管器内端插入耳道内,施灸时以耳部有温热感为度,一般皮温升高2〜3℃为宜,灸完1壮,再换1壮,每次灸3〜9壮。

疗程: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处方:巴豆皮0.6g ,白附子0.3g,香白芷0.6g,生川草乌各0.6g,薄荷0.6g,炙全蝎0.3g,细辛0.6g,炙娱蚣0 .3g,研末七等分,可分别置于艾绒中作成艾团,作苇管器灸。也可用纯艾绒

文献与评述

面瘫初起宜祛风通络,外风兼以祛邪,内风兼以平肝。若久则痰瘀互结,必予化痰活血,兼及气血不足者,尤宜益气生血为治。病在颜面为阳明经过之处,故初宜用葛根白芷引经入于阳明,久则可以黄芪葛根益气通络。其中,黄芪葛根用量宜大,伍以白芍当归和血缓急则尤宜。全蝎僵蚕、娱蚣、蝉衣诸虫类药搜风通络,可酌情加入,若腥味难以入口时,可用散剂装胶囊吞服。又,白附子辛温善散,祛风通络主药,主治面瘫破伤风,但对阴虚有火者忌用。


针灸治疗,面瘫初起尽量远端取穴,避免刺激患侧,即使用亦宜少取、轻刺,不留针或少留针。后期虚证面部穴可浅、轻刺激,久留针,不主张用透穴法。只有在确系实证,体强证实时,才能进行面部深刺透穴。否则常事与愿违,引起面肌痉挛等后遗症。

  • 娄绍昆:面瘫
    王某,女,75岁,面瘫三个月。自诉三个月前晨起即感右侧面部麻木,漱口时,水往右侧口角漏下, 鼓腮漏气,并自觉味觉减退,不能闭目,舌的右边也感觉麻木,吃饭时,舌活动不灵活.食物留滞于右侧腮部。面色暗黄,...

    求道

    畅读VIP

    35

    0

  • 符文彬:针灸并重治疗面神经麻痹
    欧阳某,男,时年43岁,2017年6月初诊。  【发病过程】  患者半年前在北京工作期间受寒、劳累后出现口角歪斜,右眼流泪,在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右面神经炎”,颅脑CT平扫未见明显异常。当时血压19...

    求道

    畅读VIP

    68

    0

  • 高树中:一针疗法——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俗称“面瘫”,古人多以风痰阻络立论,常用牵正散治疗,但临证用之,疗效并不令人满意。现代医学根据面神经的发病部位,将其分为颅外型与颅内型(后者有同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有的还兼有听觉过敏和泪腺分泌...

    求道

    畅读VIP

    75

    0

  • 搜风豁痰法治愈口眼味料(颜面神经瘫痪)一例(李兴培)
    苏某,男,46岁,已婚。初诊:1972年8月27日。主诉及病史:抽烟时发现右眼不能闭合,饮水漏水,吃饭漏饭2天。门诊内科查见:右眼不能闭合,不能抬额及皱眉,右侧鼻唇沟变浅,舌向左偏,诊为口眼喝斜“右侧...

    求道

    畅读VIP

    69

    0

  • 王毅刚:针刺治杂病验案四则
    王毅刚 (1948.10-)全国名中医、重庆市中医院主任医师,王毅刚从事针灸临床、教学和科研4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疗效甚佳。其针灸技巧独特。现介绍其医案四则,以飨同仁。  面瘫案   ● 案一:杨某...

    求道

    105

    0

  • 半夏白术天麻汤运用经验
    半夏白术天麻汤出自于清代著名医家程钟龄的《医学心悟》,该方由半夏、天麻、茯苓、橘红、白术、甘草、牛姜、大枣组成,功用为燥湿化痰、平肝熄风,主治风痰上扰证。突发性耳聋女,56岁,左侧耳中嗡嗡作响,耳鸣2...

    求道

    畅读VIP

    119

    0

  • 冀来喜诊治孕妇面瘫案
    高XX,女,27岁,怀孕9个月,因“右侧口眼歪斜10余天”于2017年4月2日来诊,诊为“面瘫病”。现症见:患者右侧额纹消失,右眼闭目漏睛,迎风流泪,右鼻唇沟变浅,右侧口角歪斜,鼓腮漏气,右耳后疼痛刷...

    求道

    畅读VIP

    190

    0

  • 田维柱:治疗面瘫经验
    面瘫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病症,以口眼歪斜、流涎、讲话漏风为主要特点,发病于任何年龄。中医认为本病多为卫阳不固,脉络空虚,风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经络,以致经气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筋肉失养不用而发病;西医认...

    求道

    畅读VIP

    226

    0

  • 王毅刚治面瘫:祛风解毒活络汤
    组成:羌活15克,柴胡15克,荆芥12克,防风12克,苍术12克,生地20克,大青叶20克,贯众15克,川芎12克,当归12克,赤芍12克,白芍12克,甘草5克。功效:祛风解毒通络、疏解三阳经气。主治...

    求道

    畅读VIP

    227

    0

  • 面瘫案(王毅刚)
    案一:杨某,男性,57岁,2009年2月17日首诊。主诉左口眼歪斜2天。症见左额纹消失,左眼闭合露白4mm,左鼻唇沟变浅,人中沟向右歪,鼓气、吹口哨漏气,微发热,不汗,纳可,大便干燥,口干喜饮温水,小...

    求道

    畅读VIP

    143

    0

  • 查看更多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