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概念

耳痛,即指耳部疼痛,其病变部位可在耳廓、外耳道和鼓膜。常与耳内流脓并见。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少阳热胜,耳痛溺赤。”明确指出耳痛因少阳热胜所致。《疡科选粹》指出耳痛有“内热痒痛”、“寒热作痛”和“发热烦痛”之不同。《外科正宗》称“耳窍作痛。”而《外科大成》称“耳底疼痛。”从证治分析,均指耳道病变。

 

耳痛耳内流脓并见者,非本条讨论重点,可参阅耳内流脓条。

鉴别与治疗

常见证候


风热邪毒耳痛:其病变部位可在耳廓、外耳道和中耳等部位,分述如下:


1.耳廓疼痛疼痛剧烈,甚则皮肤红肿,耳廓变厚,按之有波动感。


2.外耳道疼痛,常见于耳疳、耳疮初起,耳部灼热疼痛,咀嚼或呵欠疼痛加剧,耳道皮肤红肿,如耳道将肿重者,可妨碍听觉。


3.属中耳病变者,多发生于外感风热初起,耳内疼痛,听觉减退,鼓膜红,或起水疱,并有鼻堵,流涕等症。


除以上局部疼痛外,全身可伴有发热头痛,怕风,倦怠等症,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胆热耳痛:其病变仍可分以上三个部位。耳痛剧烈,痛不可忍,皮肤红肿高突,鼓膜红,听力明显减退。全身伴有发热口苦咽干,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气血瘀阻耳痛:耳内疼痛抽掣难忍,头昏耳鸣,舌苔薄,舌质暗,脉细涩。


鉴别分析


风热邪毒耳痛:多因外伤皮肤,如耳廓擦伤,挖耳损伤耳道,复感风热邪毒而形成。或如《外科正宗》所说:“浴洗水灌窍中,亦致耳窍作痛生脓。”由于肌肤受伤,经络阻滞,气血凝聚,故耳痛伴有耳肿,治宜疏风清热,解毒消肿,方选普济消毒饮


胆热耳痛:多由肝郁化火,湿热内生,热毒循经上行,熏灼耳窍所致。故耳部疼痛较剧,皮肤红肿高突,兼见口苦咽干便秘、溲黄等症,治宜清肝泻火,方选龙胆泻肝汤


气血瘀阻耳痛:多因肝胆热邪,循经上乘,阻塞经络影响气血运行,或耳窍外伤,气血凝滞耳窍所致。局部皮肤可不红不肿,或微红,或起小疱。治宜清肝泄热,活络通窍,方选龙胆泻肝汤四物汤


耳痛一症,多属实证,常与肿并见。有气、血、表、里之分。《医学入门》曰:“先痛后肿伤乎血,先肿后痛伤乎气。”病在肌表,属气分,为表证;病在筋骨,属血分,为里证。

查看更多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