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面部皮肤浅褐色、褐色或浅黑色斑,表面光滑无鳞屑,形状不规则,多呈蝶翼状;色斑对称分布于额、眉、面颊、鼻、上唇、口周、额等处,即为本症,一般无自觉症状。
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称本症为“黧黑斑”,清代吴谦《医宗金鉴》则称为“黧黑皯黯”。后世又有黄褐斑、肝斑、蝴蝶斑等名称。妇女妊娠期间面部可生褐斑,分娩后多可自行消退者称妊娠斑,不属病态。
本症多发于女性,常出现于妇女妊娠期、哺乳期、月经期或服避孕药的时期,因此推断其发生原因与内分泌功能紊乱有关。本症限于面部曝光部位,常见于夏季日晒后诱发加重,说明与日常照射有关。《外科正宗》卷四:本症为“水亏不能制火,血弱不能华肉,以致火燥结成斑黑,色枯不泽。”《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本症“原于忧思抑郁,血弱不华,火燥结滞而生于面上,妇女多有之。” 可见本症的发生,与肝郁、肾虚、气滞、血瘀有关。
鉴别与治疗
【证治方药】
(一)肝郁气滞
1.临床表现:颜面浅褐色或深褐色斑片,轮廓易辨,边缘不整,呈地图或蝴蝶状,皮损程度与情绪变化、月经周期有关。胸闷乳胀,烦躁易怒,脘闷暧气,纳食不佳,口咽干燥;或月经不调,经前皮损颜色加深,经色紫黯,或有痛经。舌红苔薄黄,脉弦、弦滑、弦数。
2.病因病机:情志失调,肝气不疏,气滞血郁,面色不荣而生斑。
3.治法:疏肝气,和肝血,清肝热。
药物:柴胡10g,当归10〜15g,白芍10〜15g,生地10〜15g,丹皮10g,丹参15〜20g,山栀16〜10g,茯苓15g,白术10g,香附10g,甘草5g。
方义:柴胡、香附理气疏肝,当归、白芍、生地和血养肝,丹皮、丹参、山栀清热凉血,茯苓、白术、甘草和胃健脾。
加减:月经不调加益母草调经,斑色深黯加凌霄花活血,食欲不佳加苍术、神曲燥湿和胃,痛经加川楝子、延胡索理气,乳房胀痛加橘核、荔核、八月扎、川楝子疏肝,面部斑块宜加白芷引经。
5.变通法:如见褐斑色深,头胀目赤,胸胁胀痛,口苦心烦,尿黄便干,肝火偏旺者,可暂用龙胆泻肝汤(《兰宝秘藏》),或用温清饮(即四物汤、黄连解毒汤合方)数剂,待改善全身症状后,仍用本方加减。
(二)肝肾阴虚
1.临床表现:颜面灰黑或黧黑斑片,形状不规则,轮廓鲜明。伴头晕耳鸣,两目干涩,健忘失眠,五心烦热,腰腿酸软,形体消瘦,月经不调或不孕。舌红苔少,脉细数。
2.病因病机:肝肾不足,水不涵木,阴虚火旺,精血虚亏,血不养肤。
3.治法:补益肝肾,养阴清热,和血润肤。
4.方药;知柏地黄汤(《医宗金鉴》)合四物汤(《局方》)、二至丸(《证治准绳》)加减。
药物:知母10g,黄柏5〜8g,丹皮6〜10g,生地10〜15g,当归10〜15g,白芍10g,旱莲草15g,女贞子15g,白芷6g。
方义:生地、旱莲子、女贞子补肾养肝,知母、黄柏、丹皮清热凉血,当归、白芍和血,白芷引经上行。
加减:月经不调加益母草调经,腰膝酸软加桑寄生、鸡血藤补肾和血,健忘失眠加枣仁、炙远志安神,心烦失眠加黄连、肉桂交通心肾。
变通法:如见月经量少、延期甚而闭经,又兼形寒怯冷、四肢不温者,系肾阳不足、精血虚亏,可用四物汤(《局方》)、二仙汤(经验方)、五子衍宗丸(《证治准绳》)等方合治,即四二五方(刘奉五经验方)。
(三)脾虚湿盛
1.临床表现:颜面斑色浅黯、黄褐,伴见四肢沉重,面浮无华,心悸气短,纳差腹胀,月经延期、量少、色淡,白带清稀而多,大便溏。舌质淡润而胖,边有齿印,脉缓弱或濡。
2.病因病机:脾虚失于健运,水湿内蕴,气血不调,肌肤失养。
3.治法:健脾利湿,佐以调气和血。
药物:党参10〜15 g,白术10〜15g,茯苓15〜30g,甘草5g,木香3〜5g,砂仁3g,陈皮5g,薏苡仁15〜30g,冬瓜皮15〜30g,白扁豆10〜15g ,当归10〜15g。
方义: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薏苡仁、冬瓜皮、白扁豆利湿,木香、砂仁、陈皮调气,当归和血。
加减:月经延期、量少、色淡者,加益母草、阿胶养血调经;白带多加山药、芡实、车前子健脾利湿止带;纳差腹胀者,加平胃散(《局方》)理气燥湿或谷麦芽、神曲、鸡内金开胃增食;下肢有浮肿者,加泽泻、猪苓利水消肿。
5.变通法:可用扁鹊三豆饮(经验方)合六君子汤(《医学正传》)加减,药用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半夏、陈皮、黑大豆、白扁豆、绿豆、薏苡仁、冬瓜皮等,亦健脾利湿之剂。
(四)瘀血阻络
1.临床表现:颜面深褐色,晦黯灰滞,眶周、面颊、口周色素沉着。伴有月经紫黯、血块,量少或多,痛经,不孕,或有癥瘕。舌黯、紫、青或瘀斑、瘀点,脉弦或涩。
3.治法:疏肝理气,活血通络。
药物:柴胡10g,枳壳5〜10g,赤白芍各10〜12g,川芎6〜10g,生地10g,当归10〜20g,桃仁10g,红花5〜10g,牛膝10〜15g,桔梗5〜10g,生甘草5〜10g。
方义:用柴胡、枳壳理气疏肝,赤白芍、川芎、生地、当归、桃仁、红花活血通络,牛膝、桔梗调气机之升降,甘草调中。
加减:有寒凝者加吴萸、肉桂温散,有血热者加丹皮、丹参凉血,胸胁胀痛加旋覆花、青葱、茜草疏肝通络,痛经、乳房胀痛者加川楝子、延胡索理气止痛。
【简易方药】
2.血府逐瘀浓缩胶囊,每次5〜10粒,日2次。适于瘀血阻络者。
4.薏苡仁30〜60g,与米同煮粥,日服1次。适于脾虚者。
5.冬瓜皮30〜60g,水煮服,日1次。
6.血竭3g,扁豆10〜20g,僵蚕10〜20g,白附子10g,白芷10g,当归10〜15g, 生地15〜20g,川芎 10〜12 g,赤芍10〜12g,桃仁6〜10g,红花6〜10g,鹿角胶、阿胶、龟甲胶各6g。每日1剂,水煎服。可治眶周褐青色斑、黧黑斑。
【针灸治疗】
(一) 毫针法
取穴:面部皮损区,风池、迎香、太阳,配肝俞、脾俞、膈俞、肾俞、血海、曲池。
方法:面部皮损区浅刺,其它常规刺法,留针30分钟。
疗程: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二) 耳针法
取穴:面颊、肺、内分泌、皮质下,配耳中、肾。
疗程:同上。
文献与评述
黄褐斑的成因与内分泌功能紊乱、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及面部皮肤微循环障碍有一定关系。临床上以阴虚火旺、肝郁气津、血络痹阻夹杂者为多。本症之证候类型,常兼夹相见,用补肾活血、疏肝理气,可达到治疗效果。有临床报道证实,采用补肾阴、疏肝郁、活血络的方药合剂,制成成药长期服用有较好疗效。
黄褐斑采用内服药物治疗,常随着月经不调、心烦、乳房胀痛等内分泌失调症状改善,局部色斑才能随之减轻与消失。因此要求在治疗中只能缓图,不可急于求成。一般而言,色斑骤起,疗程较短,边缘清晰者,以瘀郁新病为主者,用药易于见效,疗程宜在2个月左右。若病程日久,褐斑渐成,面如蒙尘,则以虚为主,短期难以取效,疗程应在3个月以上方效。在治疗过程中,要保持情绪稳定,心情愉快,多食蔬菜、豆类、水果,保持大便通畅,避免日光直接照射。


求道
畅读VIP

111

0


求道
畅读VIP

246

0


求道
畅读VIP

166

0


求道
畅读VIP

181

0


求道
畅读VIP

213

0


求道
畅读VIP

294

0


求道
畅读VIP

779

0


求道
畅读VIP

434

0


求道
畅读VIP

1266

0


求道
畅读VIP

487

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