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论痹证

白术

签约讲师

浏览:700

时间:2020-09-04

一、散寒解表问题

既然痹证是风寒湿杂至引起的疾病,所以祛风散寒除湿就成了本病的当然治法。因此历代医家都把祛风散寒除湿的药物作为治疗本病之药,例如:把羌活独活防风桂枝白芷细辛称为祛风湿药。但是由于这些药物有的辛散作用强而除湿作用弱,加之风之性动、行、散,湿之性粘滞而难化,所以在治疗本病时最容易发生风去湿存的现象。正如张仲景《金匮要略》所说:"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


二、祛湿问题

湿为阴邪,性粘滞,且郁久容易化热,损阳,又常与其他诸邪相兼为病,因此治疗时,常常根据发病的部位与相兼的病邪不同而治疗。例如:仲景《金匮要略》称:"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东垣称:"肩背痛不可回顾,此手太阳气郁而不行,以风药散之。如脊痛项强腰似折,项似拔,上冲头痛者,乃足太阴之不足也,以羌活胜湿汤主之。"若偏里偏下者则应利小便。仲景《金匮要略》云:"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细(一作缓)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三、热痹问题

既然热痹是一个"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的疾病,所以它自然而然的就存在着:①阳气多,②阴气少,③湿多热少,④热多湿少的不同问题,因此治疗上也必须有清热、养阴、除湿清热、清热除湿的区别。正如仲景《金匮要略》所说:"病者一身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若发表攻里均不可施者,治宜清热利湿,吴鞠通《温病条辨》云:"脉缓身痛,舌淡黄而滑。渴不多饮,或竟不渴,汗小热解,继而复热,内不能运水谷之湿,外复感时令之湿,发表攻里,两不可施,误认伤寒,必转坏证,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黄芩滑石汤主之。""湿聚热蒸,蕴于经络寒战热炽,骨骱烦痛,舌苔灰滞,面色萎黄,病名湿痹,宣痹汤主之。""湿郁经脉、身热身痛,汗多自利,胸腹白疹,内外合邪,纯辛走表,纯苦清热,皆在所忌,辛凉淡法,薏苡竹叶散主之。""暑湿痹者,加减木防己汤主之。"


四、补益问题

五脏是藏精气的器官,正如《素问o五脏别论》所说:"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若痹证久延则内舍而伤五脏之精气,正如《素问o痹论》所说:"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內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內舍于肺。"所以痹证较久者大多均予补益,或补心、补肺、或补肝、脾、肾,或补气,补血。正如仲景《金匮要略》:"风***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的用黄芪白术楼英《医学纲目》:"两手麻木,四肢困倦,怠堕嗜卧,乃湿热伤元气也"的用人参益气汤。


五、补阳通阳的问题

既然痛痹是一个阳气少阴气多所致的疾病,那么痛痹就自然而然的存在着寒邪盛和阳气少的不同问题,所以治疗上也就有着:①祛风散寒,②散寒搜风,③温补阳气的不同治法。正如仲景《金匮要略》所说:"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因此,后人若欲祛风散寒者,常用麻黄桂枝独活白芷细辛;搜风散寒通阳者,常用川乌草乌附子;阳气不足者,常用黄芪党参白术鹿茸鹿角肉苁蓉巴戟天淫羊藿附子肉桂等进行治疗。


六、补血活血问题

既然风寒湿三气不与荣气合则不为痹,与荣气合则为痹,那么痹的形成也就当然存在着荣气之行涩和荣血衰少的不同问题,所以医家之治痹很多采用活血通络与养血补血之法以事区别。其中活血止痛者,如乳香没药桃仁红花赤芍当归川芎鸡血藤蜈蚣全蝎蜂房地龙、廣虫。养血药,如当归白芍熟地杜仲、川断、鹿茸鹿角鹿角胶。正如孙一奎《赤水玄珠》说:"活血丹,治遍身骨节疼痛如神。熟地当归白术白芍续断人参各一两。""麒麟散,治寒湿传于经络疼痛不可忍。血竭乳香没药白芍当归水蛭麝香、虎胫骨。"


七、化痰通络问题

既然《灵枢.周痹》篇认为:"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则痛,痛则神归之,神归之则热,热则痛解,痛解则厥,厥则他痹发,发则如是。"那么痹证当然常常存在一个痰的问题,但痰有挟风、挟寒、挟热的不同,所以治疗起来就有着化痰祛风、温化寒痰、清化热痰的不同。正如方隅《医林绳墨》所说:"不疼不痒而麻木者,此属气虚湿痰死血之为病也。又曰手麻气虚,手木湿痰或死血病,其足亦然。又曰遍体麻木者,多因湿痰为病,非死血也……如湿痰者,或走注有核,肿起有形,但色白而已,治宜清湿降痰,用二陈汤苍术枳实黄连厚朴之类。"


八、五脏痹问题

既然治疗疾病"不明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那么自伏若"淫气喘息,痹聚在肺"者,当治在肺。"淫气忧思,痹聚在心"者,当治在心。"淫气遗溺,痹聚在肾"者,当治在肾."淫气乏竭,痹聚在肝"者,当治在肝;"淫气肌绝,痹聚在脾"者,当治在脾。正如林佩琴类证治裁》所说:"五脏痹,经病人脏,邪胜正虚,五痹汤(人参茯苓当归白芍川芎白术五味子细辛)。肾痹,本方加独活肉桂杜仲牛膝黄芪萆薢。肝痹,本方加枣仁、柴胡。心痹,本方加远志茯苓麦冬犀角(现代已禁用)。脾痹,本方加厚朴枳实砂仁神曲。肺痹、本方加半夏杏仁麻黄紫菀。"


九、筋骨脉肌皮痹问题

既然痹有筋骨脉肌皮痹的区别,那么痹证的治疗就应该根据筋骨脉肌皮痹的不同分别论治。正如朱(木肃)《普济方》所说:"筋痹……其状拘急,屈而不伸是也……筋痹,四肢挛腕……天麻丸。""筋痹不能屈伸……舒筋丸。""筋痹多悲思,颜色苍白,四肢不敛,诸筋挛急,伸动缩急,肠中转痛……五加皮酒。""筋挛缩,腰背不伸,强直吋痛……牛膝汤。""筋痹,肢体拘急,不得伸展……独活散。""肝虚气痹,两胁胀满,筋脉拘急,不得喘息,四肢少力,且不明……细辛汤。""筋痹,肢节束痛……羚羊角汤。"

"脉痹……则皮毛萎悴,肌肉痛痹……脉痹,血道壅涩……导痹汤。""脉痹,面脱颜色,脉空,口唇赤色干燥,消痹蠲热,润悦颜色……升麻汤。""脉痹,荣卫不通,四肢烬痛……芍药汤。""麻痹身体不仁……黄芪汤。"


"肌痹,其状皮肤弗荣,肌肉痛痹而不仁是也……肌肉痛痹,肢体怠惰缓溺,恶风头痛,舌本强,言语謇涩……天麻丸。""内热极,则体上如鼠走,或如风痹,唇口干,皮肤色变……石南散。""肌肤淫淫,如鼠走四肢,津液脱,腠理开,汗大泄,此为脾风……麻黄汤。""肌痹,淫淫如虫行,或腠理开疏,汗出皮肤,**不泽,唇鼻黄……细辛汤。"

"皮痹……皮肤不荣,而为不仁……皮肤(病-丙c君/巾)痹,项强痛,四肢缓弱,目昏塞,心脑短气者……赤箭丸.""皮痹如虫行,腹胀大便不利,语言不出……羌活汤。""肺中寒湿,项强头昏,胸满短气,嘘吸颤掉,言语声嘶,四肢缓弱,皮肤顽痛……防风汤。"


"皮痹,肌肉不仁,心烦气促,项背硬强……天麻散。""风寒湿气感于肺经,皮肤顽痹不仁……麻黄汤。""皮痹不仁……蔓荆实丸。""皮肤痛痹…一.天麻丸。""皮肤间有麻木……补气汤。"


林佩琴《类证治载》云:"骨痹,即寒痹痛痹也,苦痛切骨,安肾丸。""筋痹,即风痹也,风热攻注,筋弛脉缓,羚羊角散;若湿邪入筋,续断丹。""脉痹,即热痹也,风湿郁热,经隧为壅,升麻汤去桂、麻,加萆薢石膏,或秦艽四物汤。""肌痹,即湿痹着痹也,浑身上下左右麻木,属卫气不行,本方去蔓荆、倍黄芪,加防风;肌肉麻木,属营气不行,本方去蔓荆,加桂枝羌活防风。""皮痹,邪在皮毛,搔如隔帛,或瘾疹风疮,宜疏风养血,秦艽地黄汤。"


十、叶天士治痹问题


遍查诸书论治痹证者大多重视关节痛证,而全面进行论述者则比较少见,致使后学者遇见疑难问题时常感无方可施。惟叶氏医案论之颇为深刻,兹录邹滋九所言者于后。云:"此证与风病相似,但风则阳受之,痹则阴受之,故多重著沉痛。其在《内经》不越乎风寒湿三气,然四时之令,皆能为邪,五脏之气,各能受病。其实痹者,闭而不通之谓也。正气为邪所阻,脏腑经络,不能畅达,皆由气血亏损,腠理疏豁,风寒湿三气,得以乘虚外袭,留滞于内,致湿痰浊血,流注凝涩而得夕.故经云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又云风胜为行痹,寒胜为痛痹.湿胜为著痹,以及骨痹、筋痹、脉痹、肌痹、皮痹之义。"可知痹病之证,非偏受一气足以致之也。然而病证多端,治法亦异,余亦不能尽述。兹以先生治痹之法为申明一二。


有卫阳疏风邪人络而成痹者,以宣通经脉,甘寒去热为主。有经脉受伤,阳气不为护持而为痹者,以温养通补,扶持生气为主。有暑伤气湿热人络而为痹者,用舒通络脉之剂,使清阳流行为主。有风湿肿痛而为痹者,用参术益气,佐以风药壮气为主。有湿热伤气及温热人血络而成痹者,用固卫阳以却邪及宣通营络,兼治奇经为主。有肝阴虚,疟邪人络而成痹者,以咸苦滋阴,兼以通逐缓攻为主。有寒湿人络而成痹者,以微通其阳,兼以通补为主。有气滞热郁而成痹者,从气分宣通为主。有肝胃虚滞而成痹者,以两补厥阴阳明为治。有风寒湿人下焦经隧而为痹者,用辛温宣通经气为主。有肝胆风热而成痹者,用甘寒和阳,宣通脉络为主。有血虚络涩及营虚而成痹者,以养营养血为主。又有周痹行痹肢痹筋痹及风寒湿杂合之痹,亦不外乎流畅气血,祛邪养正,宣通肠络诸法。故张景岳云:"治痹之法,只宜峻补真阴,宣通脉络,使气血得以流行。不得过用风燥等药,以再伤其阴气,亦见道之合也。"


关联词条:

  • # 痹病
  •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本文由四君收集编校,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四君期盼您的投稿,获采用达18篇,即可兑换一年畅读VIP会员。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