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甘露消毒丹临床运用举隅

白术

签约讲师

浏览:916

时间:2020-08-17

多年来,笔者根据“异病同治”的原则,辨证论治加减运用甘露消毒丹治疗内科多种疾病,取得良好疗效,现举三个病案如下。


1阳痿

李某,男,25岁,2009年4月15日初诊。患者婚后半个月,房事不举,伴口苦、下肢酸楚,小便黄赤,遂来我院诊治。诊见: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中医诊断为阳痿。辨证为湿热下注,治以清热化湿,佐以温肾壮阳,投以甘露消毒丹加减。处方:茵陈10g、滑石15g、黄芩10g、藿香10g、白豆蔻6g、薏苡仁20g、浙贝10g、丹参15g、白芍10g、当归10g、淫羊藿15g、巴戟天15g、蜈蚣2条,每日1剂,清水煎服,早晚各1次,连服7剂;辅以茵胆平肝胶囊清热利湿,每次2粒,每日3次。嘱清心寡欲,戒除手淫,忌辛辣刺激油炸食物。4月22日复诊,诉可勉强行房事,口苦等症状好转。药证相符,效不更方,续服10剂。二个月后随访,诉阴茎能正常勃起,房事能成功。

按:患者因房事不举,可见口苦、腻苔之证,其病机湿热壅盛,郁阻于内,损伤阳气,日久导致肾阳虚衰。故以茵陈滑石黄芩藿香白豆蔻薏苡仁、浙贝清热利湿化浊,淫羊藿巴戟天蜈蚣暖肾壮阳,丹参白芍当归养血活血,荣养宗筋,且可监制淫羊藿巴戟天蜈蚣辛温走窜伤阴之弊。


2便秘

陈某某,男,55岁,2009年6月12日初诊。患者排便困难2年,加重伴腹痛腹胀5天,平素大便每3-5日一行,常以开塞露通便,最近1个月无明显诱因加重,大便5日未解,伴下腹胀痛,口苦、口干欲饮但少,纳少,睡眠欠佳,用2支开塞露后,排出几粒羊粪样大便,余症未解,遂来我院诊治。诊见:腹软,可触及散在结节样包块物,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中医诊断为便秘,辨证为湿热蕴脾,治以清热化湿导滞,滋阴润肠通便,投以甘露消毒丹合麻仁丸加减。处方:茵陈10g、滑石15g、黄芩10g、藿香10g、浙贝10g、薏苡仁20g、火麻仁15g、杏仁10g、酒大黄15g、枳实6g、沙参10g、麦冬10g,每日1剂,清水煎服,早晚各1次,连服5剂。嘱忌辛辣刺激油炸食物,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并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6月17日复诊,诉服药后大便得解,近两日大便不成形,去酒大黄枳实,加陈皮10g、茯苓10g健脾化湿,续服15剂,症状消失,舌脉正常而愈。半年后随访,大便如常。

按:患者久居湿地,平素恣食生冷酒醴肥甘,损伤脾胃,运化失职,湿邪停滞,郁而化热,致气机升降失常,大肠传导失施,糟粕内停,不得下行,致大便秘结。故以甘露消毒丹清热化湿,以麻仁丸泻热导滞,润肠通便。茵陈滑石黄芩藿香薏苡仁、浙贝清热化湿,酒大黄枳实通腑泄热,火麻仁杏仁润肠通便,沙参麦冬滋阴生津。


3失眠

林某某,女,25岁,2009年5月20日初诊。患者心烦不寐半年,伴多梦、头晕、胸闷口苦,食欲下降,遂来我院诊治。诊见: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中医诊断为失眠,辨证为湿热内困,治以清热化湿,佐以养心安神,投以甘露消毒丹加减。处方:茵陈10g、黄芩10g、藿香10g、浙贝10g、白豆蔻6g、薏苡仁20g、冬瓜仁20、麦冬10g、酸枣仁12g、柏子仁12g、合欢皮15g、夜交藤15g、龙骨20g,每日1剂,清水煎服,早晚各1次,连服7剂:辅以乌灵胶囊养心安神,每次3粒,每日3次。嘱保持精神舒畅,忌辛辣刺激油炸食物,睡前用温水泡脚。服用5剂后,睡眠好转,诸证亦减轻,服完15剂后,诸证消失,睡眠如常。

按:失眠证因情志失调、心火炽盛、痰热内扰、血不养神、劳伤心脾、心虚胆怯等引起者居多,而湿热内困所致者少见报道。本患者系福建沿海一带人氏,气候潮湿,加之平素饮食失当,损伤脾胃,湿邪停滞,郁而化热,上扰心神而致失眠。故以茵陈黄芩藿香白豆蔻、浙贝、薏苡仁、冬瓜仁清热化湿,以麦冬滋阴生津,以酸枣仁柏子仁合欢皮夜交藤龙骨养心安神。

总结:上述病案病虽异,而病机相同,均为湿热为患,故能运用甘露消毒丹加减取佳效。临床运用甘露消毒丹不必拘泥时令,凡辨证为湿热,但见一证便可加减运用,“有是证,便用是方”,使理、法、方、药有机地融为一体,扩大了其临床适应症,“师古而不泥古”,同时也体现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特点。


3.1 尿路感染 孟某,女,57岁,农民,1995年6月7日初诊。原有肾囊肿病史,经常腰酸、腹胀,近3 d发热恶寒,右胁胀痛,腰酸,尿频,尿急,大便不爽,舌红,苔薄白,脉弦细。尿检:白细胞(?),蛋白微量。西医诊断为急性尿路感染中医诊断为淋证,属湿热蕴阻下焦,治拟清热利水通淋,药用甘露消毒丹加味。处方:滑石茵陈蒲公英车前子各15 g,木通黄芩石菖蒲浙贝母射干连翘藿香、制大黄各10 g,薄荷、蔻仁各5 g(后下)。每日1剂,水煎服。5剂后,寒热已解,小便利,大便已畅,右腰胁仍胀痛不适,以上方加丹参白芍各15 g。继服5剂,诸症已解。继以健脾益肾、活血化湿之剂调理宿疾。


3.2 寻常型银屑病 郭某,男,31岁,工人,1998年5月5日初诊。全身银白色脱屑性皮损5年,复发1个月。患者5年前开始患银屑病,经多方治疗后消退,近1个月前因劳动后出汗后受风而出现发热、咽痛、全身不适症状,继之出现丘疹、点片状皮损,皮损上覆鳞屑,伴有瘙痒,前来求治。诊见:全身散在大小不等圆形或椭圆形片状脱屑性皮损,以躯干部为重,脱衣时可见脱屑的片片银屑,咽部充血,舌苔白厚,脉偏弦,左甚于右。诊断为寻常性银屑病(复发型)。证属内有湿邪,外受风热,风湿热邪毒外侵皮肤,治以清热化湿,散风解毒,选用甘露消毒丹加味治疗。处方:藿香白豆蔻石菖蒲黄芩薄荷川贝母滑石木通荆芥防风各12 g,茵陈36 g,射干连翘各24 g。每日1剂,水煎服。另用浮萍100 g,水煎外洗,每日1次。7 d后,病情明显好转。原方加减共服28剂,皮损消退,留色素沉着斑亦渐消失,随访1年无复发。


3.3 带下病 韩某,女,30岁,农民,1993年5月20日初诊。患者2年前出现带下量多,色黄秽臭,多方求治无效,前来就医。现患者带下色黄,腥臭,小腹两侧疼痛拒按,腰骶部酸楚沉困,倦怠乏力,日晡烦热,小便黄赤,大便不爽,舌质暗红,舌苔黄厚腻,脉濡数。妇科检查:外阴(-),阴道通畅,黏膜潮红,有黄色分泌物,宫颈:I度糜烂,宫体:后位,正常大小,质可,有压痛(+);附件:双侧组织增厚,压痛(+)。综观脉证乃属中医带下病,西医诊断为慢性盆腔炎。此由湿热蕴蒸,淫于下焦,客于胞脉之故。须清利湿热,固冲止带,甘露消毒丹恰有其功。药用:黄芩10 g,连翘10 g,白豆蔻10 g,藿香10 g,茵陈10 g,滑石10 g,木通10 g,石菖蒲10 g,贝母10 g,生山药10 g,薏苡仁10 g,芡实10 g。每日1剂,水煎服。服6剂后带下量十去八九,色淡黄。妇查:阴道分泌物减少,黏膜正常,宫体及附件压痛消失。继予健脾固肾之剂以善后。


3.4 小儿鹅口疮 王某,男,2岁半,1992年10月18日就诊。患儿口腔黏膜、舌面、牙龈及上腭处均有白色点片状物,拭之不去,舌色淡,苔白腻而黄,脉象濡数。证系湿热内蕴成毒,熏蒸于口所致,方选甘露清毒丹治疗。处方:滑石(包煎)10 g,黄芩6 g,藿香(后下)7 g,木通白豆蔻各5 g,射干4 g,薄荷(后下)、石菖蒲各3 g,连翘8 g,苍术佩兰各(后下)6 g。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2剂后,诸症消除而病愈。随访半年未复发。




1.感冒发热

蔡某某,男,7岁。2005年7月23日就诊。主诉:发热2d。昨因受凉出现发热,汗出,无恶寒,无咳嗽。经用西药(具体用药不详)后,大汗出,热退。今热复作,量温39.4℃,发热以前额热甚,且伴鼻塞,口鼻烘热,头晕乏力,口干,又时欲呕。追溯病史5d前出现颌下肿,但无明显自觉症状,自此以来,就明显有纳差,体乏。现二便尚平,舌尖部红显、苔白而满布,脉浮而疾、关上旺,咽红,有滤泡增生。辨为阳明湿热蕴毒、因外感而触发于上,方以甘露消毒丹加清热解毒之品:藿香连翘滑石各10g,茵陈金银花各15g,薄荷8g,白蔻仁、黄芩、菖蒲、牛蒡子马勃各6g,木通4g,竹叶5g,3剂。嘱发热时,隔3~4h1次药,昼日若热不减,则夜加服1剂。3日后复诊:服上药2剂后,热即退尽,后未再作,头晕也除,纳食渐开。唯留鼻塞,咽中有痰,偶有咳嗽。此为热退,湿痰减而未尽。以上焦宣痹汤温胆汤加减疏气透湿化痰善后。

按:此病属阳明风郁湿热在表,湿热俱重。其发热的特点是发热恶寒恶寒微,咳嗽不显,发热前额热甚,与太阴湿温尺肤热甚、咳嗽多不同;湿源于脾胃,病虽在表,也易于殃及于中,故有纳差、身乏力、时欲呕;而口、鼻、咽的或红、或烘热,皆是阳明热盛于上的表现。方重用藿香茵陈、蔻仁、薄荷之类,芳香宣透、达表解外,佐黄芩滑石通草渗湿泄热于下,加金银花马勃牛蒡子清热利咽解毒于上,从而达到表里双解、上下分消,湿热并去之目的。


2.湿热盗汗

李某某,男,59岁。2006年2月16日就诊。主诉:连续盗汗不止20余天。追溯有慢性咽炎3年,平时觉咽中有异物感,偶有咽痛。今年春节前后因饮食不慎,多食辛辣而复发,咽中如物梗堵。随后,出现每夜盗汗不止,以胸颈以上为甚,汗臭味甚重,汗后即醒,烦躁不易入睡,伴有口苦。既往有慢性胃肠炎史,发则胃脘隐痛不适。现纳食尚可,二便尚平。舌略暗青,苔白满布;脉缓稍弦滑,右寸沉;咽红,可见滤泡。师曰:此素体中、上焦有湿热,复恣食辛辣油荤助湿增热,发于阳明,而热重于湿,可以甘露消毒丹合上焦宣痹汤加减:藿香茵陈连翘黄芩、浙贝、射干枇杷叶各10g,薄荷8g,白蔻仁、白通草各6g,郁金茯苓各15g,马勃5g,7剂,1d1剂。一月后复诊:服上药7剂后,盗汗显减,间有夜盗汗不作之时。但停药后盗汗又易反复。现口苦已微,咽中仍微梗微痛,时有粘痰。舌转暗红,苔白厚减、略粗;脉弦缓;咽有血丝、滤泡。此湿热见退而未尽除,仍守上方,加蒲公英15g以加重清热解毒之力,调治月余盗汗未作而告愈。

按:现世人治盗汗喜从阴虚立论,岂不知《伤寒论》本有“三阳合病……目合则汗(盗汗之别称)”的明句,而三阳之中,阳明主阖,病主多汗,阳明热得湿遏,则汗出不彻,也呈盗汗,临床特别值得注意与鉴别!一般而言,阳明盗汗因属汗出不彻,常以头项局部汗出为主,湿热秽浊则汗味也重,湿热缠绵,其发止也不似阴虚盗汗有明显的醒后即止的界限。另外,阴虚盗汗必以阴液亏少为前提,而湿热盗汗则必由湿浊在其中,若验之于舌,舌质尖红虽可似同,而苔之干少与厚腻,也以一目了然。而在此案中,还可从其咽梗有痰、到胃脘隐痛不适,尤其是因于饮食诱发等佐症,加以辨别。临床不少类似情况,只要稍加留心,是不难发现的,且其中至少半数以上,是可用甘露消毒丹加减取效的。


3.牙龈肿痛例

李某某,男,47岁。2005年5月12日初诊。主诉:牙龈肿痛反复发作3年,再发1月。自2002年起,常发牙龈肿痛。近一月复发。每服新癀片三黄片可缓解,但停药反复。平素胃脘时饱胀,食油腻加重。食欲可,多食则胀甚。胆区隐痛不适,每饮酒诱发。大便初硬后软,解之不畅,日2~3次。口粘、口干,口不苦。汗出多,动则身热汗出,受凉又易感冒发烧,并伴咽梗堵、痰多而粘。冬季怕冷,活动较少。既往有胆结石脂肪肝史。舌暗红,苔中后黄腻,略厚;脉略弦滑,偏缓,两寸不足。辨为阳明少阳湿痰蕴热,选以甘露消毒丹温胆汤加减:藿香黄芩射干、浙贝、连翘枳壳、法夏、陈皮各10g,茵陈滑石竹茹茯苓各15g,白豆蔻、菖蒲、薄荷、白通草各5g。复诊:尽7剂后,未发牙龈肿痛。腹胀减,胆区隐痛偶发。自觉晨起咽中痰多。舌暗红减,苔黄腻退,脉同前。继守上方法,加减调治一月余,牙痛、脘胀、汗多、咯痰等诸症状消失,停药后也不再复发。

按:通常而言,阳明经脉循面络齿,胃有火热易于循经上炎而引发龈肿齿痛。但值得注意的是,因现代生活方式高粱厚味的饮食环境,单纯胃火上炎所致的牙龈肿痛已逐渐让位于湿热混杂者,况且随着消炎、清热药物的泛用,热易退而湿难除,热因湿留的的比例相对增多,尤其因消炎清热而疗效不佳转来中医求治者,多数都是湿热郁结、缠绵不解之证。此时再与清胃散泻心汤牛黄解毒丸之类的单纯清热泻火之剂,自然有热清湿留之弊,即便有取效于一时,停药仍易复发,久用又损害肠胃,病必经久难愈。取甘露消毒丹,则湿热并治,既无苦寒太过之弊,又有火郁发之之妙,热随湿透,胃气反旺,疗病才能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本例病案,辨证求本,阳明经腑标本同理而治,则不仅牙疾根治,胃病和解,汗出痰多、易于感冒等毛病也随之消除,达到了驾驭病机,调理整体的效果。


4.药敏面疹例

万某某,男,28岁。2006年9月10日就诊。主诉:感冒后继发颜面红疹2天。4天前感冒发热恶寒,量体38℃,身乏无力,鼻塞喷嚏、流清涕,咽痛,偶有咳嗽,咳少量白痰。纳平。初用VC银翘片及头孢类抗生素,效不显,仍有发热;继用左氧氟沙欣,继发双手出现红疹,或痛、或痒,黍米粒大小,继而蔓延至颜面、全身,搔痒无痛伴有灼热感,经用扑尔敏及维生素C,疹略退。昨日改点滴头孢类药后热亦退。刻诊:红疹以颜面为主,全身散发,搔痒灼热感。咽痛略减仍在,口干饮水不多,偶咳,痰不少,伴胸闷,晨起鼻塞。纳尚平,二便尚平。平素喜饮酒、嗜辛辣。有慢性鼻炎史,发则鼻塞喷嚏、流涕,间有扁桃体肿大。舌质红,红点多,苔白满布;脉略滑,关上稍旺;咽左扁桃体肿大Ⅱ°,右扁桃体肿大Ⅰ°。师曰:此为感冒后遗,湿热蕴毒为外风所引,病在阳明之表,应以甘露消毒丹加疏散风热之品,疏风透热、化湿解毒。处方:茵陈连翘各15g,藿香薄荷、浙贝、射干黄芩滑石僵蚕牛蒡子各10g,白蔻仁5g,蝉蜕6g。复诊:服3剂后,颜面、全身红疹明显消退,7剂后,疹几乎不显,咽痛也除,咳更少。仍有活动后胸闷,微有鼻塞、流清涕,纳可,大便不成形。舌质偏红,苔薄白;脉稍弦,寸沉。咽左扁桃体肿Ⅰ°+,右侧肿Ⅰ°。此风热退而未尽,湿见化而未净,宜守方加辛夷花、苍耳子枳壳10g、郁金15g,加强行气宣通,善后而已。

按:此案从西医来看,似一个药物过敏反应,抗菌消炎的原则似无大错,中医则从其病史来看,注重其有内在的体质因素——病人素喜饮酒、嗜辛辣,是先有阳明湿热内伏,而有慢性鼻炎、扁桃体炎历史,也是原有邪滞阳明胃经的进一步佐证。从治疗来看,则注重因势利导。即病初属风湿微郁热在表的感冒,本应疏散表邪,疏风化湿透表,但却因过用寒凉药而使风邪受遏,难以达表外出,因而内陷,引动蕴久之湿热。因脾胃主四肢、阳明主面,故红疹初现双手,继而颜面、全身,最后定格于颜面,是病位之重心以胃经为主。本病选甘露消毒丹,不仅湿热并除、表里兼治,且具辛凉疏散、透疹止痒之功,可谓恰到好处!


5.头昏呆滞例

胡某某,男,23岁。2005年4月14日就诊。主诉:头昏沉、反应迟缓半年。近半年觉头昏沉,注意力难集中,反应迟缓。时觉颜面、后背发热无汗出。头顶有压迫感。近3-4月易感冒,感则头昏沉加重,时有鼻塞、流清涕,眼胀。素体易上火,稍食热性食物则易鼻衄。大便可,小便黄。舌略红,苔白粗满布,中后淡黄;脉缓,略细,左略弦;咽偏红,有血丝。辨为阳明湿中郁热,方以甘露消毒丹加减:茵陈滑石15g,藿香、菖蒲、连翘黄芩、浙贝各10g,薄荷、白蔻仁各6g。复诊:服药7剂后,头昏沉明显好转,停药后略有反复。现:颜面、后背发热大减,近感冒少作,鼻衄未作,仍有头昏沉,伴有颈项拘急,遇冷加重。舌略红,苔薄黄满布;脉偏缓,无力,两寸不足。此热退湿未尽,阻滞经络,故守上方,加秦艽葛根各15g,蔓荆子10g逐经络之表湿以善后。

按:湿滞阳明,循经上犯清窍,加之素体阳热偏盛,湿热相合,热为湿困,故在头昏沉同时伴有颜面的烘热、眼胀,易鼻衄等一派阳明经湿热偏上的症状,单纯清热必加剧湿邪的缠绵留恋,头昏沉反会加重。而此时用甘露消毒丹无论从病因、病机还是从病位上无疑是最贴切的,故疗效立竿见影。




治疗黄疸型肝炎患者 183人。根据该病是接触性传染 ,时疫之邪多在气分 ,临床证见巩膜肌肤发黄 ,口苦粘腻 ,纳呆 ,胸闷腹胀 ,口渴不欲饮 ,尿黄 ,苔黄腻 ,脉濡数者 ,均使用《温热经纬》所载甘露消毒丹汤方治疗。该方王士雄推崇为“此治湿温时疫之主方也”。用之确能收到满意效果 ,现举病例于下 :

邓某某 ,女 ,27岁 ,商贩。因巩膜、皮肤、小便黄 3天 ,伴见口苦口干 ,纳差身软 ,胁下胀痛 ,苔黄厚腻 ,脉濡数。肝功能检查 ,谷丙转氨酶 110单位 ,黄疸指数 28单位 ,两对半检查阴性而收入住院治疗。

本病属中医黄疸湿热蕴结。湿热留恋肺胃 ,湿热交蒸 ,故口苦 ;热为湿遏 ,郁阻于内 ,不得发越 ,故郁而发黄 ;气机阻滞则胸胁胀痛 ,纳差身软 ;小便黄 ,苔黄厚腻皆为湿热内蕴之象。治以清热化湿 ,解毒利便 ,方用甘露消毒丹加味 ;药用 :白豆蔻 12克(打碎 ) ,藿香 15克 ,石菖蒲 12克 ,茵陈 40克 ,滑石 20克 ,淡竹叶 15克 ,黄芩 12克 ,连翘 1 5克 ,柴胡 15克 ,虎杖 20克 ,板蓝根 30克 ,金钱草 30克 ,薄荷 10克 (后下 )水煎服 ,每日 1剂 ,日服 4次。连服 7剂后黄退 ,仍感纳呆、乏力、胁胀。遂去连翘薄荷 ,加苍术 12克 ,砂仁 12克 ,山楂 15克。 5剂后诸症悉减 ,查肝功均在正常范围内。后服柴芍六君子汤茵陈五味子黄芪 ,5剂 ,以善其后。

上方用茵陈金钱草清热利湿而退黄 ,黄芩板蓝根虎杖清热解毒而燥湿 ,滑石淡竹叶湿热而解暑 ,余药相配 ,清热渗利 ,行气化浊 ,故治黄疸型肝炎有效。


关联词条:

  • # 甘露消毒丹
  •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本文由四君收集编校,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四君期盼您的投稿,获采用达18篇,即可兑换一年畅读VIP会员。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