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读余国佩《医理》(一)

求道

浏览:273

时间:2024-10-21

第一、自序

1.人之疾病生死由于自作,妄作妄为,劳伤真气,故由内伤以招外感。

2.古人之内因、外因、不内外因属于过多分类,立论著方虽多,但不能应无穷之变。

3.内伤从性命源头立论,外感独揭燥湿为纲。脉法以刚柔二脉辨其燥湿,以圆遏两字探病情之进退,以浮沉缓数大小六脉察病机之转变,以神气之有无验其死生。

4.《本草》之类,古人只言药之性味,未言体质之燥润。


第二、六气独重燥湿论

1.天为乾金,其气本燥,火就燥,燥主夏至后,交秋渐从天降,一交冬令,燥气更烈

   地为坤土,其气多湿,水流湿,湿主冬至后,交春渐盛,一交夏令更甚,湿盛水生

2.燥湿二气可寒、可热

(燥寒、燥热、湿寒、湿热


第三、湿气论

1.湿之为病最多,但人多不觉,其害最缓最隐而不察。

2.病状

湿在经多见足痛而冷;或腰背酸疼,头重如裹;或肢节尽疼,为疮为疡,湿烂缠绵;或寒热身疼、浮肿、痹疼、痿躄。

湿入里则气机壅塞,为胀、为痞。

3.病脉

病时其脉必遏,模糊不清,或沉细似伏,或数滞断续不匀。最似虚寒之脉,误治害人甚速。

4.舌象

舌必生胎,病深必板贴不松。

色白者,湿在气分未化,初时可用苦辛温佐淡渗,或苦辛平、苦辛寒,临时制宜

色黄者,已化热

沉香色,热又甚

焦枯,热极伤阴

实症可下,虚者必用养阴佐苦辛最稳,不可轻下;必见胎浮脉松,方得汗解。

将作汗,脉必浮数。汗后脉转沉细无妨,此因邪去正虚之象,得谷数日,脉渐浮圆。凡时邪为病皆如此,不可误进温补,恐余焰复炽,热病重来。以淡食静养为妙。虚甚者,甘平之剂调之宜可。

5.气机动则无病,其机一停则病,一偏亦病。六气之中,寒湿偏于阖,燥火偏于开,风与暑有开有阖。风兼于寒湿则阖,风兼于燥火则开。暑兼于湿则阖,暑兼于热则开。

苦辛之味多开,酸(涩)咸之味多阖。甘味属土居中,同开则开,同阖则阖。

气之温者多开,气之凉者多阖。

性之升者多开,性之降者多阖。

补多阖,泻多开。

厚味多阖,淡味多开。

6.用药之法,但能分别五味温凉升降补泻,以偏救偏,不须某药入某经某腑某脏治某病。用药开中有阖,阖中有开,不过分别开阖之多少。用升必参以降,用温佐凉,用补佐泻。此阴阳相须之道也。


第四、治湿法

开鬼门:在经之湿宜微汗,邪从汗解

洁净府:在里之湿宜利下,从小便去


寒湿宜温中宫脾胃,或宣太阳膀胱


热湿必清肺胃兼厥阴肝(相火寄体于肝,湿热往往同相火升而为病。相火,情志皆能触动,又作肝家独发。)


湿温病初见,多足冷、寒热、身痛而痠重,甚者头痛、脉遏不利、口干不能饮、上身多汗、舌必有胎。

(1)苔白者,邪在气分未化,用半夏厚朴苍术陈皮、白蔻、藿香杏仁滑石通草瓜蒌皮芦根、苡仁、细辛等;表邪未清,羌活防己桂枝茵陈葛根秦艽之类均可佐用。

(2)如渐黄或底白罩黄,邪初化热,前法必加苦寒,姜汁炒木通最妙。表里两彻,可得汗解。口干,俱宜知母、南沙参以救阴液,虚者必用北沙参麦冬玉竹之类(此种药养液而不滞)。

地黄虽非湿家所宜,但阴液大亏之人必须用。(用开水捣透千百遍再入药煎;热甚者,取汁和服。)

龟板、鳖甲石决明能养阴去湿;鲜石斛清热养阴;燕窝清金润燥。


如邪已入里,则必须分辨三焦施治。

(1)上焦:胸痞气逆,或神识不清、谵语咳嗽诸症,瓜蒌薤白半夏杏仁滑石、姜汁炒木通知母、南沙参、芩连之类

(2)中焦:痞满,或胀或痛,舌或焦黄少津,或腻,耳聋口渴,半夏泻心法最妙,实证承气汤。(以北沙参人参,姜汁炒芩连代干姜,去甘草、姜、枣加芦根知母。)

(3)下焦:小便痛涩,小腹胀满甚,调胃承气汤+养阴法,或桂苓甘露饮

药用归尾、滑石茵陈木通猪苓桂枝芦根知母、鲜石斛,甚则加寒水石(咸寒走血)


第五、燥气论(附治法)


初秋尚多暑湿,秋分后,燥金用事,秉乾金肃杀之气,“火就燥”。


人经夏月炎蒸,液为汗耗,脏腑枯涸,或调摄失宜,更致水竭金枯,易于感燥。


燥从上降,多见肺系病症:干咳,胸满,气逆,或牵引胸臆作痛不能转侧,喘急呕吐鼻干唇燥,咽疼噫干,舌燥少津,皮肤皴裂,寒热身痛。(身痛:气滞则机关不利,身痛或肌痛不可手近。)冬日燥病最多,不可惯性地误认为寒病而妄投温散发汗。


肺燥则不能运布水精,中宫水液停滞,则


①直注下焦,腹痛泄泻;(形似风寒,勿妄投辛温发散或温燥止泻,否则易见大便下血)


②外溢为肿。


脉多细涩而动,或兼数。


治燥必用润滑,微加苦辛,再佐甘→自制解燥汤


沙参三钱 知母一钱  甘草五分  梨皮甘蔗皮为引


瓜蒌皮二钱 薤白二钱  桔梗一钱  甜杏仁一钱半 薄荷五分 牛蒡子一钱半


体虚者,南沙参北沙参,或再加玉竹;虚甚,阿胶生地、二冬、白蜜酌加;


邪陷难解者,叶氏壅复脉汤去姜桂,地黄汤去苓、泻加北沙参、二冬之品。(如燕窝、肉汤、鸭汤等)


热退宜去桔梗薄荷牛蒡子


腹痛未止,加郁金五分磨服;


咳嗽不止、胸前板懑,或痰中带血,桑叶、象贝、麻仁、苏子紫菀百部可参用;


燥症之初或久病之后,宜温散、温润之品。


温散:桂枝细辛、姜汁、芥子、葱白


温润;当归柏子仁熟地枸杞、苁蓉、鹿胶


防风秦艽虽说世“风中润剂”,但与上药比,则略燥。)


燥病往往有兼湿者,半夏滑石体皆滑,可佐用;再参细辛、芥子、姜汁行水去湿而不助燥。


湿化热者,竹叶芦根、姜汁炒木通、童便炒黄柏均可择用。


湿、燥及温热之邪,芦根之功最大。


芦根色白体轻中空,味甘淡,外达肌表,内通脏腑,解肌、利二便、治肺胃之热病。


有一种湿病,阳为湿遏不能外达下行,怯寒、足冷,或恶风寒。


不可温散,否则寒更甚,用芦根灯心草甘淡通阳利窍,浓煎服之,下咽即觉热从外达,津津汗出而解。


论汗解不必拘泥于风药:


气阻,肺不能布水精,行津液,故难成汗。如燥病用润剂、湿病用燥剂、热病用凉剂、暑病用清剂、寒病用温剂、阴虚养阴液、阳虚用益气,(肺之功能恢复正常)津液自行,故而汗出而解。


鉴别:


燥邪之泻:艰涩难出而少


湿邪热泻:倾肠滑利


对于燥邪之泻,古之黄芩黄连木香槟榔枳壳反而过燥(或破气),不宜。泻之夹湿者,少用数分即可,亦须加润药以济之。败毒散纯用风药,亦能耗液,临床须顾及患者阴液的缺失。


庚子年(考应为1840年),余国佩遇江北(可能为长江以北的泰州南通地区)噤口痢,医家用芩连不效,他用石膏清燥救肺,南沙参知母麦冬养阴助胃,瓜蒌薤白滑利通气而止痛,细辛、芥子辛润行水以外达,舌有黄腻胎夹湿热者,少参姜汁炒黄连数分。投之即愈,而食进痛止。


体虚之人,经痢证即惫,北沙参当归、生熟地枸杞、苁蓉、玉竹麦冬知母、燕窝、阿胶之类,均当早进。龟板、鳖甲石决明之类,养阴又渗湿,燥兼湿者宜佐用此。

关联词条:

  • # 余国佩
  • # 《医理》
  •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小石在右 公众号 石悠悠 原创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