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桂枝麻黄各半汤应用

白术

签约讲师

浏览:312

时间:2020-08-14

【原文】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有人认为,王叔和在整理仲景遗著时,在原文的“日二三度发”之后加注了批语“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反有热色者,为未欲解也”。


【主证】太阳伤寒轻证:发热恶风寒,热多寒少,如疟状,一日二三度发,面色赤,身痒,舌淡,苔薄白,脉浮或紧。太阳病延日数久,正气略虚,邪气势减未解,出现营卫不和而复为表邪闭郁,以致面有热色,身体发痒,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之症。病情介于表实表虚之间,若仅用桂枝汤治疗,则碍于表郁无汗,仅用麻黄汤,又恐出汗过多,故仲景立桂枝麻黄各半汤,既能调和营卫,又能开表发汗,因势利导。


【处方用药】桂枝去皮,一两十六铢(5.2g)芍药、生姜切、甘草炙、麻黄去节,各一两(各3g)大枣擘,四枚,杏仁汤渍,去皮尖及两仁者,二十四枚(4g)随证加减:若头痛明显者,加细辛白芷以散寒止痛;若鼻塞不通者,加辛夷苍耳子以通窍散寒;若恶心者,加陈皮半夏以降逆和胃等。


【煎服方法】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将息如上法。方中桂枝麻黄用量为5:3,桂枝大于麻黄,则通达玄府,开达腠理,发汗解表。


【临症范围】本方能够祛风散寒,透邪达表,调和营卫,疏通血脉,畅达阳气,临床治疗产后感冒、过敏性疾病、病窦综合征等外感及内伤杂病,获得较好疗效。


一、产后感冒


1、沈某,女,27岁,于11月10日分娩,产程顺利,产前2天已罹感冒,产时即现白痦,产后复感风寒,恶寒发热,微咳有汗,头胀且痛,5日后自觉欲汗出而不得,近3日体温波动38.6~39℃,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0500/立方毫米,中性81%,淋巴19%。经用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氯霉素、复方氨基比林注射液7天,发热恶寒持续不退。于11月17日邀中医会诊,症见体若燔炭,胸腹皮肤散在白痦,不思饮食,时时有气逆上冲之感,精神倦怠,口干不欲饮,脉象微紧,苔白腻,舌淡白。予桂枝麻黄各半汤加减。上方药服1剂后,遍体絷絷汗出,头痛恶寒发热诸症大减,体温降至37.8度,原方续服1剂,体温37.2度,诸症悉平,2天后出院。


2、王某,女,30岁,2006年3月20日诊。诉分娩后47天。十天前不慎着凉,次晨即出现恶寒发热鼻塞,流清涕。自服中西抗感冒药未愈。刻诊仍有怕风,鼻塞发热(37.6℃),微微汗出,精神倦怠,偶有咳嗽, 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缓。证属产后气血亏虚,腠理不 固,外感风寒,营卫失调。治拟解表扶正,调和营卫。处方:桂枝、炙麻黄防风生姜杏仁各9g,白芍白术各15g,黄芪30g,炙甘草6g,大枣4枚。服3剂而愈。按:产妇分娩时因产伤和出血,以致元气受损,血虚营亏,腠理空疏,风寒邪气易于乘虚而入。本例虽邪势不盛,然正气无力驱邪外出,使得表邪留恋不解。故选用发表之轻剂桂枝麻黄各半汤配合玉屏风散。取方中桂枝汤调和营卫,以益汗液之源;麻黄汤疏达表邪,以作发汗之用;玉屏风散益气固表,以增抗邪之力。三者相互为用,刚柔并济,标本兼顾,而获邪去正复之效。


二、伤寒表轻证:


1、冬令伤寒液少证(余无言医案):病者胃素不健,体质不强,表里津液不足,非盛夏则皮肤无汗,至严冬则小便颇多,故平素大便干燥。忽患伤寒,余诊其发热恶寒头痛肢痛,项背腰臀均觉痛楚,两目带红而唇齿干燥。予以桂枝麻黄各半汤,服如桂枝汤法,一剂而缓汗解,再以小量之小承气汤,微和其里,便通即愈。


2、张某,男,35岁,木工。感冒半月余,每日上午十时许,恶寒发热,寒多热少,骨节酸楚,至子夜汗出热退。次日依然,周而复始。服解热止痛片得汗出,汗后仅可舒快一时,继而又热。体倦乏力,食欲不振,微有恶心,大便日行一次,舌淡红少苔,脉象沉缓。患者素体健少病,病后上班依然,虽纳呆恶心,以其脉不弦、口不苦知邪未入少阳;且从清便自调观之,更未进入阳明,可见正气尚足,邪仍羁留于太阳。以其势不盛,不宜峻剂发散,拟桂麻各半汤小发其汗。麻黄7.5g 白芍6g甘草4.5g杏仁6g桂枝6g生姜3片大枣5枚一剂。二诊:药后全身汗出津津,恶寒发热止,胃纳增加,惟劳动时汗出,此病后气阴虚损也,改用生脉散加味治之。(《临证实验录》)


三、慢性荨麻疹


1、李某,女,25岁,2006年1月5日诊。近一年来,反复发作荨麻疹,尤以上肢、颈部及躯干为甚,先为散在粟栗状丘疹,抓后迅速融合成淡红色片状之扁平隆起,此起彼伏,夜重昼轻。用多种中西药物治疗均不能控制发作。舌淡黯红,苔薄白,脉滑细。证属风寒袭表,久稽不解,内舍于络,营卫不和,邪气与气血搏结而形疹于外。治拟祛风散寒,和营透表,活血通络。方:桂枝麻黄防风蝉蜕生姜桃仁红花川芎紫草甘草大枣各9g,白芍生地当归各15g。服6剂后,皮疹基本消退,仅在夜晚感觉局部皮肤瘙痒。风邪已有外透之势,然病久气血亏虚,正不御邪,仍有复感再发之虑。遂于上方去麻黄,加黄芪20g,夜交藤30g,连续服药1个月,随访半年未再发作。


2、(罗德扬医案):李某,女,22岁,农民,1972年2月3日诊。自诉皮肤瘙痒4个月。白天皮肤奇痒难忍,至夜晚脱衣覆被睡觉则痒止但喘促不宁,曾用中西药和民间单方等多法调治皆无寸效。刻诊:全身皮肤瘙痒但无丘疹,不红不肿,皮肤略嫌干燥,抓痕累累,舌质微红,脉浮涩。邪干皮腠,卫津郁滞,皮肤失去荣润所致。思仲景桂枝麻黄各半汤有“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之句,试投原方:桂枝12g,白芍12g,麻黄9g,杏仁12g,甘草5g,生姜3片,大枣4枚。2剂,日1剂,水煎(嘱麻黄去沫),早晚各1服。2剂尽,患者喜曰:“药后几无痒、喘”。原方再投2剂,痒喘之苦霍然若失。随访3年,终无复发。


3、刘某,男,72岁,农民,1984年3月15日诊。患者皮肤奇痒6月余。曾在开封等处经多法治疗3个月不愈。诊见皮肤干燥无疹块,询知大便七八天1次但不甚干结,脉象浮虚。此乃邪郁皮肤,肺失宣降所致。投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12g,白芍12g,麻黄9g,杏仁12g,甘草5g,生姜3片,大枣4枚。2剂。日1剂,水煎,分2次服。服后痒去大半。再投2剂,便通痒止。按:上2例患者的共同特点为“奇痒但无丘疹,皮肤略有干燥”。在病因病机上均为感受风寒,郁于皮肤,卫津不行,正气不足,无力驱邪外出所致。桂枝麻黄各半汤本为太阳病日久不愈,邪郁太阳而设,与2案病机相合,故获佳效。


4、杨某,女,26岁,蔚野村人。据其母言,一岁麻疹后,疙瘩时起时伏,至今已25年。着凉、触冷或遇风吹便疙瘩满身,成块汇片,肤痒难忍,越搔越痒,常致坐卧不宁。除此之外,别无不适,舌脉一如常人。麻疹后体弱阴亏,邪风乘虚而入,稽伏血分,致瘾疹时隐时现,终不消失。宗治血灭风之理,予以活血祛风。拟桂枝麻黄各半汤加味:麻黄6g 桂枝6g 赤芍10g 杏仁6g 甘草4.5g 当归10g 川芎6g 生地10g 生姜3片红枣5枚二剂。二诊:药后微汗出,25年之苦消于旦夕。近疲乏无力,动则汗出,此气虚也,原方减麻黄,加黄芪15g,续服三剂。后因牙痛来诊,知夙疾再未发生。


5、郝某,女,45岁,明望村人。素多汗出,一次汗出当风,致疹发遍身,状如麻豆,其色淡红,身痒不能坐卧,搔之出血,痒方得减,夜间尤甚。虽非大病,然连续七晚不得安卧,亦甚为苦恼。望其舌,边尖红,苔薄白。诊其脉,弦滑略数。触其腹,腹软无压痛。观其脉症,此气虚血热,风邪为患也。邪入血分,故夜间痒甚,治当益气活血,祛风凉血。拟当归饮子加味:当归15g川芎10g 赤芍10g 生地10g 黄芪15g 何首乌15g 荆芥10g 防风10g 白蒺藜15g 蝉衣10g 三剂。二诊: 疹不退,痒如故,全身憋胀。细诊其脉,弦滑中微有浮象,知病邪趋表,呈外出之势,治宜解表散邪。然并非风寒外束之表实证,且病程已久,病邪亦微,当小发其汗,拟桂枝麻黄各半汤麻黄6g 桂枝4.5g 白芍4.5g 杏仁6g 炙草3g 生姜3片红枣5枚一剂。当晚,微汗出,疹消失。(《临证实验录》)


6、(罗江浒医案):李某,男,19岁,学生。1982年5月19初诊, 三年多来皮肤为物所碰撞划等即痒,甚至洗脸擦身也痒,且不能抓搔,越搔越痒。静待10—30分钟痒渐自消失。夜卧时为痒所苦而不能安寝,因惧其所盖被子的摩擦而不敢动弹翻身,有时睡着也会痒醒。平景体质不强,易患感冒。脉细略弦,右寸沉,舌淡苔白中后略厚。证属表阳不足,卫外不固,故易感风寒。风寒拂郁于表、正阳欲抗邪外出而不能。“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遂处方:麻黄5g 桂枝10g 杏仁5g 白芍6g 生姜5片 大枣6枚 炙甘草6g 蝉蜕5g。二剂后证大减,轻微刺激已不痒,夜已能安寝。原方去蝉蜕再进三剂痊愈。按:桂枝麻黄各半汤治正阳不足,风寒郁于肌表之身痒有确效。另外,治疗急性荨麻疹,辩证风寒的可用桂麻各半汤,而风热的就用消风散


四、老年性瘙痒症:应用本方:桂枝5g,白芍5g,麻黄3g,炙甘草3g,杏仁10g,大枣10g,生姜3片。日1剂水煎服。并以冰铜霜外用。治疗老年性瘙痒症53例,男21例,女32例,瘙痒全部消失为痊愈,共46例;瘙痒略减或不减均为无效,共7例(其中2例瘙痒加剧)。按:风寒著者,原方直入无须更方;湿热化毒者,酌加双花、连翘蒲公英黄柏清热燥湿解毒,减杏仁大枣;波及营血者加生地赤芍丹皮凉血和营;刺痒甚剧者可增荆芥防风浮萍地肤子蝉蜕以祛风止痒。


五、神经性皮炎吴某,女,26岁,2003年5月15日诊。患者自年初以来忙于准备毕业论文答辩,精神紧张,压力较大。 20多天前颜面部出现针头大小密集的淡红色疹子,阵发性瘙痒,流汗或日晒则加重。某医院皮肤科诊为“神经性皮炎”,予西药内服外搽,反而觉得皮损处灼热疼痛,不敢再用而求治于中医。见前额及两颊部泛发片状红斑,有抓痕,两上眼睑已呈苔藓样变。心烦寐差,舌尖红,苔薄黄,脉弦数。证属情志内伤,心肝火旺,外受风热,凝聚肌肤。治宜祛风止痒,清热宁神。处方:桂枝、炙麻黄荆芥蝉蜕各9g,金银花连翘大青叶赤芍生地黄各15g,木通甘草各6g,珍珠母夜交藤各30g。服药1周,皮损基本消退,夜寐改善。继守上方加减治疗2周而愈。 按:神经性皮炎是一种皮肤神经官能性疾病,中医因其顽固难治而称之为顽癣。本病的发生以内因为主,多由情志不遂,心肝火旺,复受风热侵袭。初起多为风热交阻,逐渐演变为血虚风燥或血热风盛之证,故治疗当审因辨证,分别论治。本病例为初发,风邪偏盛,故用桂枝麻黄之类以疏风透表,虽属温性,但与金银花连翘大青叶木通等苦寒清热药同用,已无助热伤阴之弊;取珍珠母夜交藤平肝养心安神,药证相合而获佳效。


六、过敏性鼻炎卓某,男,22岁,2005年10月22日诊。鼻痒鼻塞、打喷嚏、流清涕反复发作5年余。每当在空调环境中,或接触异味、粉尘及受凉后上述症状即发作。西医诊断为过敏性鼻炎,迭经中西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伴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形寒畏冷,舌淡,苔薄白,脉浮而虚。检查:鼻黏膜苍白水肿,鼻腔见水样分泌物。证属肺脾虚寒,清阳下陷,卫外不固,风寒客肺,肺窍失利。治拟温肺散寒,补气升阳,通利鼻窍。处方:桂枝白芍麻黄防风苍耳子辛夷干姜杏仁蝉蜕各9g,黄芪30g,升麻柴胡、炙甘草各6g,大枣4枚。上方服5剂后,鼻痒鼻塞、流涕、喷嚏均明显好转。上方加减续服2周,诸症消失。嘱服补中益气丸1个月以善后巩固。随访半年未复发。按:过敏性鼻炎中医鼻鼽”范畴。临证表现多为虚证、寒证,病位主要在肺脾。肺脾虚寒,清阳无以出上窍为病之本,风寒壅塞,肺窍不利为病之标。故以桂枝麻黄各半汤补中益气汤化裁,并以生姜干姜,取温经散寒,通利肺窍,益气升阳,扶正祛邪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桂枝麻黄蝉蜕防风等能够阻止过敏介质的释放,并可拮抗组胺而发挥抗过敏效应;甘草具有皮质激素样抗炎、抗变态反应作用;黄芪党参白术大枣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提高抗病力,减少复发率。


七、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林某,女,52岁,2004年6月3日诊。患者三年前发现心率慢,胸憋闷,头晕等症,曾有两次晕厥。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心率48次/分),频发逸搏,偶发房早,并有T波改变。阿托品试验阳性。西医诊断为病窦综合征,冠心病。常服速效救心丸、心宝等药稍有改善。近一周来,因劳累症状加重,胸闷憋气,心前区闷痛,放射至肩胛部,头晕心悸,困倦乏力,腰酸肢冷,心率50次/分,舌淡黯胖,苔白,脉沉迟而弱。证属心肾阳虚,阴寒凝滞,血脉瘀阻。治拟温阳益气,散寒通脉。处方:桂枝、炙麻黄白芍、炙甘草杏仁干姜、制附子大枣、红参各9g,黄芪淫羊藿熟地黄、丹参各15g。服完6剂后,胸闷心慌,头晕肢冷等症状明显减轻,心率增至56次/分。继以上方加减连服4周,上述症状消失,体力渐复,心率维持在55—65次/分。随访半年病情稳定。 按:病窦综合征属中医“胸痹”、“心悸”范畴,以心 率缓慢为突出表现,多由心气亏虚,心阳不振,鼓动无力,血流滞缓所致,久必及肾而见心肾阳虚之证。故用红参、黄芪附子干姜淫羊藿等温阳益气之品;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意在取风药辛温之性,能畅达阳气,振奋 人体气化功能,使气血运行,血脉通畅,则阴霾得以消 散。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麻黄有温和、缓慢而持久的兴奋心脏的作用,使心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桂枝能明显增加冠脉流量,改善冠脉循环。这些为本方治疗病窦综合征提供了一定依据。


附:

桂枝麻黄各半汤治疗四肢、胸腹奇痒

沈右,年40余。湿家,昔手有疱疹,经活血化湿、清热解毒而愈。此因事务繁重,心力交瘁而略有复发,手有微小疱疹,隆起、破、出黄水,略痒;最奇者:四肢、胸腹奇痒,搔之皮红、未见红疹,痒而烦不得眠,饮食二便尚可,发易脱,舌偏红苔白根略腻,脉弦细略浮。痒属风,血亏生内风、感邪为外风,此当为内风。

一诊:养血熄风,处以当归饮子

当归15 白芍15 川芎10 生地15 荆芥10 防风10 白蒺藜15 何首乌15 赤小豆30,七剂

无效。

二诊:按:发脱、身痒、脉细、舌偏红,当属血虚生内风,但服之无效。脉症从前,细究得知:每天早晚换衣服起、睡时,皮痒尤甚、恶风怕冷、时有微汗,知前辨证误矣。但见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此外风也。桂枝麻黄各半汤主之

桂枝10 白芍10 炙草8 炙麻黄6 杏仁10 茯苓30 生姜7片 大枣7枚,加减进退十五剂,痒止疱净,后仍以养血祛湿法善后。

由此提醒:临症不可不细,徒增患者苦痛,费资事小,病痛不除事大,实非良医所为!

伤寒论》第二十三条: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芍药生姜甘草麻黄去节,各一两大枣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将息如上法。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本文由四君收集编校。四君期盼您的投稿,获采用达18篇,即可兑换一年畅读VIP会员。投稿邮箱:414427872@qq.com。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