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曹鸣皋临床经验介绍

白术

签约讲师

浏览:355

时间:2020-08-15

曹鸣皋教授(1907年~1985年)江苏苏州人,出身中医世医家庭,其祖父为清光绪御医,父亲曹黼候及叔、伯均为当时名医。曹老随祖父、叔、伯辈临床抄方,颇得真传,嗣后行医苏州,卓有声望。1954年调江苏省中医工作,任内科副主任,内科教研组组长。曹老临证六十年,擅治内科杂病,辨证精确,立法精当,用药轻灵,往往出奇制胜。


笔者有幸在曹老领导与指导下工作,受益很多,特选验案四例介绍,以飨读者。


一、久痢便脓血 升阳益胃获效


曾某某,男,44岁。痢下赤白九年不愈,来南京检查治疗。确诊为慢性菌痢,于1963年4月27日住入江苏省中医院。九年前夏季恣食生冷,患急性细菌性痢疾,未彻底治愈。此后,每因受凉劳累,或饮食生冷辄发腹泻,发作次数逐年增多,大便多次培养,曾发现痢疾杆菌。中西药物治疗未能控制发作。


入院时,患者痢下赤白黏冻与粪便相混,一昼夜20多次,伴腹痛腹胀,里急后重,衣不爽,食少乏味。脉象细滑、舌苔中腻。体温、血压正常,腹软左下腹有压痛,无包块发现,大便常规有脓细胞++,红血球++,未发现吞噬细胞与阿米巴滋养体,血象正常。诊断:中医:久痢(慢性菌痢急性发作)。西医:慢性菌痢。辨证认为:久痢伤及脾胃,气虚湿热留恋,气滞不利。病情虚实夹杂,治难骤效。取平胃散芍药汤出入煎服,痢下减为一昼夜10多次,但仍腹胀,里急后重不减,口干不需饮。又仿白头翁汤痛泻要方以清肠道湿热,抑肝和胃,药后腹痛里急、便脓血均减少,但大便次数不减,仍然10次左右。追询患者人生活史,酷嗜烟酒茶,因以葛根芩连汤加砂仁、枳具子以解酒毒,加木香枳壳、六曲以行气化滞,加槐花、椿根皮以清肠止痢,加当归白芍以和血养营,另用鸦胆子、枯矾、秦皮煎汤保留灌肠,艾灸天枢足三里,综合治疗后大便减为五六次有黏冻,而腹胀、食少无大改变。因请曹老师房,曹老细审病情,指示说:患者酷嗜烟酒茶,中湿偏盛,患痢九年脾胃气伤,脾虚气陷,湿不得化,治疗祛邪挟正,导下不升陷,故症不得减,为医者贵在知常达变。转方取东垣升阳益胃汤加减,药用生黄芪党参、炒白术、法夏、陈皮甘草茯苓、川连、白芍柴胡桔梗防风大枣。守方偶或略有加减,连服一个月,腹胀得宽,饮食增加,大便脓血清除,日行1~2次,大便常规(-),X线钡灌肠未发现异常。患者因不耐南京夏令气候炎热,住院68天,给香砂六君丸补中益气汤出院常服,半年后曾来信诉称一切正常。


李东垣治病首重脾胃,而益胃又以升阳为先,每用补中上升下渗之药。升阳益胃汤是其例也。本患者曹老仿东垣法,用六君助阳补脾除湿,重用黄芪补气升陷;防风柴胡除湿升阳;白芍当归和血钦阴,少佐黄连以退阴火而清肠止痢,用桔梗其妙有二:一者,肺主诸气,桔梗载药上升,有舟楫之名,用以配黄芪柴胡加强补气升陷之功,如先贤张寿甫升陷汤是也。二者,桔梗有祛痰排脓之功,仲景治肺痈桔梗汤,治肠痈有排脓散,皆用桔梗。先贤章次公陆渊雷常作痢疾辅佐药,以清除大便脓血,颇有效验,非博览群书,变通运用,不能臻此。


二、血热紫斑 补火归元全功


李某某,男,39岁,南京人。有神经衰弱史三年,1963年秋冬因工作持续紧张,烟酒助奋,挑灯夜战,约两个月后头昏失眠,并齿龈渗血,周身尤以下肢有散在性紫癍隐于皮下,压之不褪色,皮肤无痒感,超声波、脑电图、肝肾功能检查均正常,周围血象及骨髓穿刺提示血小板减少,中西药物治疗匝月少效,于1964年2月3日住入江苏省中医院。


入院时患者头昏耳鸣,心慌腿软,面赤,口干需饮,齿龈渗血,下肢点状紫斑密布压之不褪色,皮肤无痒感。体温、血压正常,脉象弦滑而带数意,舌苔薄而质偏红。血小板5.5万/mm3,出、凝血时间正常,大便隐血试验(±)。诊断:中医血证(紫斑)。西医:血小板减少性紫斑。辨证认为:工作疲劳阳气弛张,烟酒助奋火热内蕴,阴液日耗,阳亢无制,热郁伤营,血溢肌肤。从滋阴降火、清热凉血为治。先后用生地玄参石斛沙参赤芍丹皮黄芩、山栀、黄连地骨皮磁石、枣仁、白芍、龟板、阿胶荆芥炭、茅根等加减为方,煎服15剂,齿龈渗血基本控制,两下肢紫斑仍然起伏不定,面赤烘热未有改变,几次复查血小板在5~6万/mm3之间。因请曹老查房,曹老诊脉滑数而重按无力,两尺更明显。指示说:病由真元伤耗,阳失维系,虚阳浮越而不潜,火不归王源而上亢,善补阴者必于阴中求阳,阴得阳升则源泉不竭。乃于滋阴降火药中加少量肉桂鹿角秋石等温阳药以引火归源。药用生地丹皮玄参麦冬、哧芍、黄连肉桂鹿角、龟板、旱莲、茜草秋石等。服5剂后面赤烦热消失,睡眠改善,紫斑未见新的出现,再服5剂,紫斑消失,精神旺盛,复查血小板回升25万/mm3以上,原方出入调治,住院65天痊愈出院。门诊随访一年多未曾复发。


按 引火归源法是治疗阴虚火旺的变法。因为阴虚于下阳亢于上,单纯甘寒苦寒药清热直折,不仅阴液不能变,阳气也受损耗,用少量辛温之肉桂、咸温之秋石,于大队滋阴降火剂中引火归源,诸症向愈。又方中黄连肉桂为《韩氏医通交泰丸方,有交通心肾、水火既济安眠之功;鹿角配龟板为《论治准绳》龟鹿二仙膏主药,寓有“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之意。力口药虽仅有三味,配伍精巧,颇有画龙点睛之妙。


三、肥厚性胃炎 酸甘化阴取效


傅某某,男,36岁,徐州市人。胃痛病史11年,曾经两次消化道出血,均经保守治疗控制。一年多来,上腹持续隐痛,先后在徐州、南京、上海等地检查,排除肝胆疾患,确诊为肥厚性胃炎,中西药治疗少效。于1964年5月28入院。


入院时患者胃脘隐痛,终日绵绵,痛剧时如同火燎,彻及后背,喜按,得食后略安,稍多又胀,如食稍冷则疼痛加剧。形体消瘦,面色欠华,脉细弦苔薄而干,血、大小便常规检验正常。诊断:中医:胃脘痛。西医:肥厚性胃炎。据证分析,认为中虚气滞,肝脾不和所致。予归芍六君、柴胡疏肝加减肝脾并治,药进5剂,疼痛火燎感未有改善,转从一贯煎养胃汤加减,再进5剂,脾不能运,胸闷加剧,又予疏肝理气法,药如香附旋覆花、瓦楞、郁金川楝子、玄胡、白芍沙参当归等,又无改善,治疗半个月未效。曹老查房,诊脉细而有弦意,苔薄而质偏红,指示说:患者胃痛多年,中虚气滞,土虚则木乘,疏泄无能,药加酸甘之品,养肝和胃,于原方去瓦楞子,加乌梅甘草进治。服药当夜痛定,三剂药后火燎消失,原方出入调理,住院两个月,体重增加2.5kg。一年后告出院后胃痛未发作,虽啖食生冷亦无妨碍。


按 酸甘化阴法适用于肝胃阴伤而嘈杂如同火燎并不泛酸者,酸用白芍乌梅木瓜之类,甘用甘草,经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酸以收之。仲景治脚挛急,用芍药甘草汤,是其例也。酸味有钦肝之能,甘味有缓中之效,酸甘合用,肝木平而痛止矣。本例患者胃痛经久,郁而化火,中土阴伤,肝木气燥,如香燥疏理,胃阴更伤,甘寒滋腻,又碍脾阳,因去瓦楞之甘寒制酸,加甘草之甘缓和中,芍药之酸收,则挛急可解,加乌梅白芍加强酸敛,则胃阴得变,肝脾得养,而疼痛火燎可止矣。


四、哮喘并肺炎 加用西洋参热降


江某某,男,18岁,中学生,哮端病史14年,经常发作,服氨茶碱、**,甚至注射肾上腺素才能控制。1964年10月6日因咳喘发作半个月,恶寒发热胸痛吐铁锈色痰四天而入院。


入院时患者发热恶寒,有汗不解,口干需饮,咳痰黄稠带血,喉有痰嘶声,右侧胸痛,大便干燥小便黄赤,口唇有单纯疱疹,扁桃体肿大,充血明显,体温39.1℃,脉象浮滑而数,舌苔薄黄,白细胞29100/mm3,X线胸透示双侧肺炎,痰培养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血培养(-)。诊断:中医:风温、哮喘。西医:双则肺炎、支气管哮喘。辨证认为:宿患哮喘,肺虚痰壅,风温乘袭,肺失清肃,以定喘汤合贝母栝楼散加减,药进两剂喘稍平而咳嗽多汗,口干身热不退,入暮体温39.8℃,脉象滑数,转从麻杏甘甘汤合银翘马勃散又进两剂,咳嗽稍减,舌质偏红,肺虚痰热内伏,气阴伤耗,仿沙参麦冬汤加杏仁贝母以化痰,银翘、连翘以清热,药进两剂,汗多略减,而发热口渴未有改变,神疲不思食,咳嗽或有泛恶。因请曹老查房,曹老诊其脉滑数而大,舌苔薄黄而质偏红,脉证合参,指示:肺虚气弱之体,痰热留恋,治当益气养阴而化痰热。张仲景有云“大汗出,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气之,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可师其意而治之。方用西洋参、生石膏知母麦冬玉竹、法半夏、贝母、橘红、括姜皮、生甘草、鲜竹叶为方。药进两剂,热降汗收,诸症均平,以清肺化痰调理,住院16天复查血象、血沉均属正常,痰培养(-),X线胸透示两肺炎性病灶吸收好转,出院门诊继续治疗。


按 哮喘并发肺炎,痰热壅盛,清热化痰是治疗常法,而表里俱热,气除两伤,烦渴不解,阳明热甚者,又当清泄阳明而益气除。曹老选用人参白虎合竹叶石膏汤加减,药后热退汗收,诸症皆平,可谓善用仲景方者矣。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本文由四君收集编校,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四君期盼您的投稿,获采用达18篇,即可兑换一年畅读VIP会员。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