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朱进忠:相似、联想、纠偏、辨证论治

四君人参

浏览:407

时间:2020-09-11

某医云:朱老。你是著名的疑难病学家,请你谈一谈治疗疑难病上的经验。


余云:疑难者何?时弊之未明者也。科学上有科学上的疑难,政治上有政治上的疑难,经济上有经济上的疑难,医学上有医学上的疑难,西医上有西医上的疑难,中医上有中医上的疑难,如此等等,不胜枚举。细读科学上的科学发展史,经济上的经济发展史,革命上的革命发展史,医学上的医学发展史,西医上的西医发展史,中医上的中医发展史,不难看出任何科学发展中的疑难问题都有一个相似的规律,即时弊的潮流性。当这种时弊统治的时候,人们的思想就禁锢,所有与此有关的问题就疑难,就不能解决。而一旦这种时弊被认清,被打破的时候,则与此有关的所有疑难均会变成小问题。例如:在科学的发展史上,当唯心主义的上帝统治人们的思想的时候,所有与此有关的问题都成了疑难,而当哥白尼等打破了这一禁区时,科学立刻取得了发展。在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发展史上,当教条主义思想统治革命者时,革命即屡遭失败,而当毛泽东打破这一思想禁锢后,革命即取得了胜利;而当新的形势下的教条主义又统治人们时,社会主义建设又遭到了失败,而当邓小平打破了这一思想禁锢时,社会主义建设又取得了发展。在中国医学的发展史上,由于以《内经》为代表的理论指导的正确,加之特别强调调查研究的“入国问俗,人家问讳,上堂问礼,临病人问所便”的盛行,所以使秦汉以前的医学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可是由于东汉以后,长期的思想禁锢,加之多数医家不去认真调查研究,盲目地使用汗、吐、下三法治疗疾病,结果严重地影响了中医的发展,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除大倡研究调查之风外,又以精辟的语言指出了盲目使用汗、吐、下的弊端,从而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但是由于宋以来长期思想的禁锢,又使中医落到新形势下经验主义的泥坑,从而又大大影响了中医的发展,为此刘完素提出了注意火,李东垣提出了注意脾胃,朱震亨提出了注意相火,并特别针对时弊,著成了《局方发挥》一书,除痛斥了时弊外,并提出了正确的应用《局方》的方法,从而促进了中国医学的发展;其后温病学派的出现,大肆针砭了温热病应用辛温药治疗的时弊,从而促进了医学的发展。那么当前中医界的时弊是什么呢?通过数十年来临床正反两方面的不断总结,认为主要的有下列几点:


1.认为辨证论治是辨症状的论治方法和按病论治方法,而忽略脉象等的价值。


2.认为发热(即体温高)的病都是热证,都必须用清热解毒,养阴清热,清热泻火的药进行治疗。


3.认为西医所说的疑难病就是中医的疑难病,按照西医的思路方法套用在中医的治疗上。


4.认为抓一个主要的问题即可解决所有问题,而不注意夹杂着的复杂问题,更不注意一种倾向掩盖着的另一种倾向。


5.在治学上不严谨,不认真,常以想象和道听途说为根据去处理问题。


6.教条主义泛滥,否认实事求是,不作调查研究,反而自以为是。


辨证论治是一个中医临证过程中的思想体系,它是一个系统工程,而绝不是象某些人所理解的那样简单和粗糙。当前中医界之所谓疑难病者,大多是时弊所成者,因此治疗疑难病时必须注意时弊。


尝治患者魏××,男,34岁。肺炎12天,持续高热不退,常在40℃~40.2℃之间浮动。遍用抗生素及中药无效。邀余诊治。审之发热寒热往来状,并见气短胸满,口苦咽干,烦乱不安,时或胸胁疼痛舌苔白,脉弦滑数。


余云:此少阳柴胡证也。治宜小柴胡汤加减为方。


某医云:朱老。此病乃肺炎也,肺炎之疾诸医均云宜用麻杏石甘汤,并云此兼热毒也,宜加清热解毒之药治之,何独先生用小柴胡汤也?


答曰:麻杏石甘汤者,仲景为汗出而喘无大热者设也,鞠通先生《温病条辨》虽对本方的应用有所发展,但仍没有脱离仲景之规范。今人见其麻黄定喘,石膏清热,列为肺炎之专方,虽在临床上常有取效者,然其不效者甚多,医者见其不效,囿于炎者热毒之禁锢,复加清热解毒之味以治之,岂不知诸种西药清热解毒不效,怎能用杯水之中药清热解毒者可效?此病之不效者正在于此种时弊之论所致也。余之所以用小柴胡者,因其证为少阳柴胡证,然其脉弦中兼有滑数,滑数之脉者痰热脉也,故处以柴胡28克,半夏10克,黄芩10克,瓜蒌30克,甘草10克,生姜3片,大枣7个。次日往诊。云:体温已降至36.8℃,且气短胸满,心烦口苦等症若失,并开始稍进饮食。三日后,诸证消失,出院。


某医云:小柴胡汤者,治感冒之方也,先生何用其治肺炎乎?


答曰:小柴胡汤者,仲景所创治疗热病之方也,并云:“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其并未说肺炎不可用也。今之炎证即热毒之说实乃想象与推理之见,不可胶粘于此也。


又如:患者郭××,男,32岁。肥厚性心肌病,完全性束支传导阻滞,右心衰竭。前后在青岛、济南、北京、上海等数家医院治疗8个多月不效。来电求余处方救救其生命,余根据所述证候处方治之,半月后,在数人护理下来并求诊。云:服用15剂,不但寸效不见,反见恶心呕吐,呼吸困难加重。


余细审脉证,思之:脉见濡弱,气短纳呆,咽干而有异物阻塞感,头晕而难于站立,且失眠心悸,与所用方剂应称合拍,其何故不效也?再询其服用其他中、西药否?答曰:此病如此之严重,中、西药均进耳。


余云:中药处方前人特别强调配伍,其应君者为臣,臣者为佐尚且不效,今加大中、西药饵,何者为君?何者为臣?不知也。且夫俗语云:三个和尚无水吃,其怎能取效呢!余意应仅服此种中药,诸药均予停用耳。


陪侍诸医云:不可也。我们西医治之尚且无效,岂可用中药单独治之!某医更声色俱厉地说:此乃重病,中、西医结合尚且无效,你们中医怎敢独治。


然因患者及其家属屡屡体会应用前医诸法不效,见余所言甚为中肯,便云:停用其他药,试试可也。


连续服药50剂,诸证消失,恢复工作。


某医云:朱老,你为什么要求停用其他药物?


答曰:当前一个很大的时弊是在中西医会诊过程中认为西药是治病的,中药是可有可无的,所以中药治的实际是西药的副作用,而很多中医不注意这一点。


有些中医一听西医说是什么病,也想从中找一个恰当的治疗方药,岂不知不但没有治了病,反而增加了西药的毒副作用,这样下去怎能取得应有的效果呢?余之所以要求停用其他任何中西药物,其目的是通过充分衡量疾病、药物之间的各方面关系,采用恰当的药物配伍方法,以取得应有的效果。事实证明这种想法是正确的。


又如:曾治患者崔××,男,6岁。慢性扁桃体炎急性发作10天。医予抗生素大剂输液治疗7天,发热不减,又邀某医以中药大剂清热解毒养阴药配合治疗3天仍无功。审其体温38.9℃,咽喉疼痛扁桃体肿大,上罩白色脓栓。舌苔白,脉虚大弦紧而数。余云:仲景谈辨证论治时云应脉证并治耳。此病脉象明明已露气阴两虚,岂可但用清热解毒养阴之剂可取效,治宜补气养阴,予清暑益气汤两剂愈。某医云:朱老,你怎么想到用清暑益气汤治疗扁桃体炎?答曰:辨证论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知时弊,今之时弊者何?但见炎症即予清热解毒而忘记脉证并治耳。


又如患者李××,男,62岁。冠心病、心肌梗死,心房纤颤15天。医以西药治疗后气短稍减,但心房纤颤未见改善。邀余诊治。审其症见头晕目眩,心悸气短,胸满胸痛心烦喜呕,脉弦数而时兼涩。


余云:此证乃少阳柴胡证也,可予小柴胡汤治之。


某医云:余在某次学术讲座时,曾听先生介绍过此方,然余用之不效也。患者听后云:不但无效,而且有很多副作用。


余问:您用的什么药?


答曰:有柴胡、银花、连翘川芎丹参当归葛根、生石膏、绛香、桃仁红花赤芍郁金等。


余听后云:余所用之柴胡汤乃仲景之小柴胡汤也。乃处:柴胡10克,半夏10克,黄芩10克,人参10克,生姜4片,大枣7枚,甘草10克,瓜蒌15克。服药2剂,诸证大减,其后心房纤颤果然消失。


某医问:何前用柴胡汤不效,后用柴胡汤取效也?


答曰:前医之方非小柴胡汤,后用之方乃柴胡汤也。此时弊之病也。有云某汤者问其何药组成,不知也,或只知其中的一二味药,此前医之所云柴胡汤者即想当然也。因此辨证论治时必须知时弊也。


怎样学习和应用方剂


方剂辨证论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方剂组成的好坏直接影响辨证论治过程中的治疗效果,所以历代医家都很重视方剂学的研究。


中医古籍浩如烟海,所载方剂很多,再加上近代医家和每个医生所组成的验方就多而更多了。所以记忆难,应用就更难了。怎么办?我开始时一背就背了5000多个,但是仍然感到很多没有背过,一用就更难了,不知用哪个好,久久难于开方。后来,经过分析、归纳、对比,一下子开朗了很多,5000多个方不过400多个方类,结果确实作到了方中有方、方中有药、药中有方。不但在临床上的用方严格了,而且疗效也提高了。那么我是怎么学习和应用方剂的呢?大致说来有以下几点:


一、学习的方法


1.背过多数人认为有效的方剂。这些方剂不但要背过它的组成、功用、主治,而且要背过它们药物组成上的配伍方法、加减方法。只有这样我们才会作到举一反三地应用方剂。这些方剂从哪找?我的回答很简单:讲义、汤头歌诀中记载的即是多数人认为有效的方剂


2.善于观察众多方剂间的总趋势。例如银翘散越婢汤升降散,尽管药物组成根本不同,但它们间的总趋势都是辛凉解表。麻黄汤荆防败毒散九味羌活汤尽管药物组成根本不同,但它们间的总趋势都是辛温解表。因此前者都是治疗风热外感的,后者都是治疗风寒外感的。


3.善于发现总趋势相同方剂中的特殊引经药。例如:独活寄生汤三痹汤,从其总趋势来看,都是益气养血,祛风除湿,治疗风湿痹证的方剂。但是由于三痹汤多了黄芪的补气升阳,少了桑寄生的补腰肾,使其主要功用变成主治上半身,特别是肩臂风湿的方剂,而独活寄生汤则成了主治腰腿疼痛方剂了。


4.善于发现相似方剂间的不同用药和药物间的用量比例。例如:黄连汤半夏泻心汤,两个方剂除一味药不同外,其余药味全部相同,但就是这一味药的不同,使这两个总趋势相同,即都用于寒热夹杂证痞满、泄泻的方剂,变成了一个用于寒多热少证,一个用于热多寒少证。又如:桂枝汤桂枝去芍药汤,两方仅差一味芍药,但却变成了桂枝汤调和营卫,桂枝去芍药汤温通心阳。


5.善于发现组成药物相似中的不同点。例如:不同方剂中采用了不同的化痰止咳药,如一者采用了百部紫菀杏仁,二者采用了贝母、前胡,我们分析时,就要善于区别它们间的相异点,并找出这些药物的特点。如紫菀不但降气化痰,并且止咳通络;百部止咳甚佳,而有润肺之功,但无化痰之力;杏仁重在降气止咳,而稍能定喘;贝母除热痰,稍有软坚之力;前胡既解表,又降气化痰。应区别使用。


6.注意发现方剂组成药物间的协同和制约。例如:用于止咳化痰的紫菀、冬花,两药相配,可使它们的定喘止咳作用增强;黄柏知母相配,可使它们滋阴降火的作用增强;黄柏砂仁相配,可明显提高砂仁的涩精作用。


二、应用方法


1.选择方剂要严格要求,绝不马虎从事。例如:证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口苦咽干,脉弦的少阳证,就予小柴胡汤;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或呕吐者,就予吴茱萸汤,而不加减任何药物。


2.加减药味一定要严格。在这方面张仲景可以说是一个典范。例如:他在《伤寒论》中阐述小柴胡汤的适应证时,又明确指出:“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一枚;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楼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假若随心所欲地加减药物,常常失掉原方含义。例如:麻杏石甘汤是由麻黄杏仁石膏甘草组成的方剂,其麻黄石膏的用药比例为l:2,主用于热壅在肺的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假若因为考虑是肺部炎症,而加大石膏用量,并增黄芩黄连黄柏栀子、银花、连翘等清热解毒药,就不治肺,而成了清热解毒剂了。


3.选择用方时,一定要注意适其至所,不可太过不及。这里尤其注意的是药物的用量和归经问题,千万不可认为药量大就是好,因为有的药量过大反而过其病所而伤正,正如《素问》所说:“勿使过之伤其正也。”所以喻嘉言说:“不明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


4.加减药物时,一定要注意方中有方,药中有方。例如:真武汤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等组成,主用于肾阳衰微,水气内停,症见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恶寒腹痛,下利,或肢体浮肿,与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目闰)动,振振欲擗地者。若去生姜,加人参,则名附子汤,用于寒湿内侵,身体骨节疼痛恶寒肢冷,脉沉细无力者。若不去生姜,但加人参,则非但具有真武汤之功,并且兼有附子汤之效,就是说虽然仅仅加入了一个人参,但却具有了加人附子汤之意,所以也就具有了加入附子汤的功用主治。若在真武汤中加入一味肉桂,则具有了茯苓甘草汤的功用主治,即非但具有真武汤的功用,并且具有茯苓甘草汤奔豚之功。


问诊中存在的问题


在临床中,我们应该提倡严格准确的问诊内容,因为它是达到正确地进行辨证论治的基础。但是,由于以下的很多主、客观原因严重的影响着辨证论治的准确性。例如:


1.由于患者是一个家庭的主要支柱,他的病情直接影响着家庭成员的经济来源和社会地位的高低,所以每个家庭成员都很关心他的病情,因此家属常常以夸大病情的方法陈述病情。


2.由于患者在家庭中被认为是无足轻重或带来累赘的人,所以家属常常以掩盖病情或大事化小的说法陈述病情。


3.由于患者具有较高的地位和权势,某些人鉴于他的权势和地位可能对其前途的影响,唯恐将其病情说得太轻影响病情的发展,所以常常以夸大病情的方法陈述病情。


4.由于患者的权势已经衰落,某些人或者怕其连累自己而倒霉,或者认为正可落井下石,所以常常以掩盖病情或大事化小的方法陈述病情。


5.由于某些患者过度信任前医的诊断,所以他在主诉上尽量围绕着该种诊断进行陈述,有些患者甚至只说病名而不说症状,致使重要的病情被掩盖。


6.由于某些患者过度信任某些非医务工作者的言语,所以在他的主诉中尽量围绕着这些怀疑进行陈述,而对其他重要的情况不予陈述。


7.由于患者不懂或缺乏医学上术语概念的准确含义,而却常常以医学上的概念进行阐述,致使病情的真实情况被掩盖。


8.患者治疗过程中应用的治疗方法和药物本应完整地进行说明,而某些医者或患者却因种种原因只对其中的几种进行宣扬,而对其他的药物和治疗方法却加以掩盖或不予陈述。


9.由于患者对我们的崇拜和敬仰,很希望能够得到信任医生的诊治,所以唯恐说出一些医生不愿听的话,所以常常掩盖一些病情加重或无效的陈述。


10.由于某些人士或某些医生对患者的影响,使患者有意或无意地夸大或贬低药物的真实疗效的陈述。


11.由于我们医者过度地以先人为主的主观性代替了客观性,所以对与我们不相一致的任何陈述往往加以忽视。所有这些都是影响问诊中准确性的大敌,因此必须加以克服。


为要克服影响问诊准确性的诸多因素,我认为可采用以下方法:


1.尽量以主诉代替代诉,对主诉与代诉不相一致的病情陈述要以主诉为主。 


2.对于以病名代替症状表现的陈述,不管是主诉或代诉,都应以症状表现的陈述为主,以企通过询问发现问题。


3.对于涉及到的治疗过程与用药的陈述,一定要认真具体,对于所述药物与实际情况无关,而某些医生或患者认为有关的情况,一定要进一步追询其用药的全部情况。


4.对于涉及治疗中的某些方剂的问题,一定要亲自看看其是否用的该方药,以免以错误的事实作根据去辨证论治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本文由四君收集编校,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四君期盼您的投稿,获采用达18篇,即可兑换一年畅读VIP会员。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