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洋论治肺结节
1.定义 肺结节属于中医“积证”范畴,属五积之一,为肺之积,病名为“肺积”。“积”之病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五变》记载:“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如此则胃肠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难经集注·脏腑积聚》云:“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洒淅寒热,喘咳。”《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载脉“滑甚,为息贲,上气”,指出了肺积的主症和脉象。晋代王叔和《脉经·平五脏积聚脉证》所载“肺积,脉浮而毛,按之辟易,胁下气逆,背相引痛,少气,善忘,目瞑……皮中时痛,如虱缘之状,甚者如针刺,时痒,其色白”,充实了“肺积”的主症和脉象及其出现在皮肤部位的症状。
2.病因病机 历代医家普遍认为,肺积乃因虚而得,因虚致实,属本虚标实之证。痰瘀凝滞是肺积的关键病机。肺积的形成和发展,与正气虚衰和邪毒入侵有密切关系。“正气亏虚,邪毒搏结”为肺结节的病因。其中,正虚是内因,邪毒外侵是外因。内因正虚与情志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及先天禀赋不足相关,为肺、脾、肝等脏腑虚弱;外因主要与邪毒外凑有关,与感受烟雾雾霾、六淫邪气、电离辐射等直接相关。正气亏虚,卫外不固,邪毒乘虚而入,导致肺气郁闭,宣降失司,久则连及肝、脾、肾,出现脏腑虚衰;津液输布障碍,聚而成痰,痰凝气滞,痹阻络脉,痰瘀胶结,日久形成结节。
病位责于肺、肝、脾等多个脏腑。肺为娇脏,为华盖,为贮痰之器。肺卫虚弱,难以抵御外邪人侵或无力驱邪外出而为病。肝为木脏,主升主动,主疏泄。肝郁则气结,气结则易生痰浊血瘀,更易郁而乘脾,致使脾失健运,导致结节形成。脾为后天之本,为气血化生之源。脾虚则湿聚而为痰,阻滞气机,累及血运而成瘀,痰瘀互结,日久即成结节。
针对肺结节虚实夹杂的病理特点,攻补兼施是肺结节的主要治法。对于肺结节的治法,以豁痰散结、活血祛瘀、清热解毒、疏肝理气治其标,以益气健脾、补肺滋肾治其本。治法上多以攻补兼施,亦有正气尚耐攻伐而以祛邪为主者。
3、诊疗经验
(1)肺结节发病缓慢,是一个渐积成病的过程,疗程较长,前后用药时间约2-3个月。
(2)因肺结节患者临床表现不同,症状、体征在个体之间差异较大,同时随着低剂量胸部CT在门诊的普及,肺结节的检出率也愈来愈多,患者就诊时无明显不适,这对于四诊合参,往往是无证可辨。笔者临床多将影像学检查作为中医望诊的延伸,借助现代技术并结合中医理论,从肺部 CT 显示的结节灶密度、大小变化及形态,辨识肺结节痰瘀凝滞之病机。气滞津停有湿、痰之分,湿邪稀薄、密度偏低,痰液稠厚、密度高,病久可湿聚成痰;瘀血日久则可阻络成结,瘀结实变密度增高。因此,病邪凝结程度不同,结节性质亦不同,湿瘀内阻多表现为纯磨玻璃结节,病情轻浅;实性结节多由痰浊瘀血阻滞所致,部分实性结节多为痰瘀并存、凝结痹阻所致,二者病情较重。结节大小变化亦可反映病邪凝结深浅,结节增大可认为气机阻滞愈深,湿痰瘀、邪留存结聚愈多,病程愈久,结节可能化毒增大而演变为癌。若肺部CT 见结节分叶、毛刺、空泡、血管穿行、胸膜牵拉等恶性征象,则提示肺癌风险增高,结节多已化毒成癌,湿痰瘀邪胶结难祛,瘀毒阻络较深。
(3)辨体质为基础。对于肺结节的治疗,笔者常从调理体质入手论治,适当攻伐病灶。辨别肺结节的病位应从整体出发,不但要看到肺部结节病灶的痰瘀互结之证,也需要考虑肺、肝、脾等脏腑的气血阴阳虚衰问题。同时,在肺结节早期阶段引入中医体质理论,在中医体质学说的基础上进行早期干预治疗,可改善体内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阻遏肺结节的生长,减少结节恶变概率。
(4)笔者认为,肺结节好发于气郁质及气虚质的人群,同时提出在肺结节患者中,气郁质及气虚质的人群恶性率较高。临证中,肺结节患者常合并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子宫肌瘤以及脂肪瘤、纤维瘤,可一并兼治。
(5)肺结节患者服药时间较长,且组方中多矿物及动物类药物,易伤及脾胃,所以有脾胃系统疾病及脾胃功能差者,临床用药应固护脾胃功能,同时嘱其饭后服用药物。
4.基础方 肺结节方。
组成:黄芪30~60g,党参30g,莪术10g,三棱10g,牡蛎30g,浙贝母15g,鳖甲30g,玄参10g,夏枯草30g,皂角刺10g,全蝎3~6g,蜈蚣1条,王不留行10g,鸡内金12g,柴胡10g,炙甘草6g,生姜3片,大枣3枚。
方解:黄芪、党参益气健脾、补益肺气的同时固护胃气,其中黄芪又有补气生血之功,以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三棱、莪术破血行气、消积散结,治疗因气滞血瘀引起的癥瘕、结节。牡蛎味咸性微寒,归肝、胆、肾经,具有收敛固涩、软坚散结之效。牡蛎配伍浙贝母、玄参为消瘰丸,出自清代《医学心悟》,共奏化痰散结之用,治疗痰火郁结之痰核、瘰疬。鳖甲、玄参、夏枯草咸寒软坚、化痰散结,治疗痰核留结、痰瘀搏结等肺炎、支气管炎、肺结节出现的顽固性咳嗽、咳痰。皂角刺辛温,归肝、肺经,具有消毒透脓、搜风之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皂角刺具有抑制肺结节、抗癌作用。王不留行、全蝎、蜈蚣通络散结,现代研究亦表明三者具有败毒抗癌功效。鸡内金健脾消食,生姜、大枣顾护胃气。柴胡疏肝理气,肝气舒畅则痰凝血瘀易化,气顺则络易通,反映了从肝论治结节的指导原则。全方软坚散结、祛瘀消癥,同时益气扶正、疏肝行气,可作为治疗肺结节的基础方。
常用加减:
(6)肾虚者辨肾阴虚、肾阳虚,肾阴虚者加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桑椹,肾阳虚者加菟丝子、补骨脂、杜仲等。
5.中成药 本院制剂软坚散结胶囊应用临床多年,治疗多种肿瘤、痰核、瘿瘤等疾病,疗效显著,在口服中药基础上用于患者长期维持治疗。方由猫爪草、玄参、山慈菇、枸橘、夏枯草、浙贝母、壁虎、炒鸡内金、醋山甲、牡蛎组成。方中夏枯草、浙贝母、牡蛎软坚散结,猫爪草、山慈菇化痰散结、解毒消肿,壁虎、醋山甲活血通络,鸡内金健脾消食,共奏化痰散结、消肿祛瘀、抗肿瘤之效。
6.病案
案1:田某,女,48岁。初诊日期:2020年3月4日。
主诉:发现肺部结节4个月余。
现病史:患者4个月前体检发现右肺上叶结节,为大小9mm左右磨玻璃结节。症见咳嗽、咳痰,痰多色白,质黏,偶见痰中带血,口干,口苦,气喘,活动后加重,盗汗,易怒,纳差,眠差易醒,二便调。舌红苔白腻,脉沉细。
既往史:子宫肌瘤、甲状腺结节10年,下肢纤维瘤3个月。无肿瘤家族史,无吸烟、饮酒史。
查体: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
辅助检查:胸部 CT 示右肺上叶磨玻璃结节,大小约9mm。肺功能检查示肺通气功能正常,小气道功能障碍。
处方:柴胡12g 黄芩12g 浙贝母15g 生龙牡各30g 黄芪30g 鳖甲30g 夏枯草30g 皂角刺10g 三棱10g 莪 术10g 茜草10g 白茅根 30g 炙杷叶12g 合欢花30g 生甘草 12g 炒酸枣仁30g
7 剂,水煎,日1剂,早晚分服。
二诊:2021年3月15日。服药后,患者咳痰减轻,痰量减少,痰中带血减少,盗汗、易怒改善,夜眠好转,仍咳嗽、咳痰,痰白易咳,气喘,活动后加重。
上方去炒酸枣仁、合欢花,加炙麻黄 6g、杏仁 12g、百部 10g、款冬花 15g、紫菀 12g、香附12g、玫瑰花 12g。7剂,水煎服。
三诊:2021年3月22日。服药后,患者咳嗽、咳痰较前明显减轻,无痰中带血,气喘较前好转。
上方去白茅根、茜草,加党参30g、炒白术 12g、防风10g、地黄12g、山药15g、地龙 20g、全蝎 3g、蜈蚣1条。
服用1个月后停1个月,再服用1个月,复查低剂量胸部CT,示右肺结节较前缩小至5mm左右。6个月后复查低剂量胸部CT,示右肺结节较前缩小至3mm左右。1年后复查低剂量胸部CT,示右肺结节2mm左右。
【按语】患者长期肝气不舒,情志变化较大,肝火旺盛,灼伤阴液,从而导致阴虚内热,故出现气喘、盗汗、痰液黏稠且多有血丝;肝气郁结,易气滞血瘀,凝为结节;阴液损伤,阳气亢胜,阴不入阳,易眠差。初诊方以柴胡、黄芩疏肝清热,牡蛎、鳖甲、龙骨重镇潜阳,合欢花疏肝理气,酸枣仁宁心安神,浙贝母、夏枯草软坚散结,且有清虚热、滋阴降火之功效,茜草清热止血,白茅根与茜草常用于治疗咳嗽、咳痰、痰中带血之症。三诊,患者症状较前明显好转,加党参、防风、白术以补肺健脾、益气固表,佐以地龙、全蝎通络活血散结;全方在软坚散结、消癥除积基础上,佐以补肺健脾、益气固表,攻补兼施,共奏良效。患者在诊疗过程中表示,自觉甲状腺结节及下肢纤维瘤部位病灶均较前质地明显变软,增加了治疗信心;同时也给予我们提示,可治疗人体多部位结节或瘤体。
案2:王某,男,60岁。初诊日期:2020年12月18日。
主诉:发现右肺上叶结节2个月余。
病史:患者2个月前体检行胸部CT示右肺上叶多发结节灶,最大者约1.28cmx0.78cm,后口服莫西沙星片2周,进一步做PET-CT示右肺上叶多发结节影,大小约1.2cmx1.0cm,建议密切复查,必要时进一步手术治疗。
患者为求中医诊治就诊于我科,现无不适主诉,纳眠可,二便调,舌淡,苔薄,脉沉。既往体健。
体格检查: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啰音,无哮鸣音、胸膜摩擦音。
处方:黄芪 30g 鳖甲30g 夏枯草30g 浙贝母15g 玄参10g 连翘10g 皂角刺10g 生龙牡各30g 三棱10g 莪 术10g 蒲公英30g 丹 参30g 大枣10g 生甘草6g
10 剂,水煎,日1剂,早晚分服。
二诊:2020年12月29日。患者间断咽部不适,咽部异物感。
上方去蒲公英、丹参,加苏梗12g、半夏12g、地龙20g、全蝎3g、蜈蚣1条。15剂,水煎,日1剂,早晚分服。
三诊:2021年1月15日。患者咽部异物感缓解,诉下肢发凉,既往轻度下肢静脉曲张,夜间症状加重,夜眠差。
在初诊方基础上去三棱、莪术、蒲公英、丹参,加川牛膝 20g、独活10g、鸡血藤 30g、黄连6g、肉桂5g。15剂,水煎,日1剂,早晚分服。
四诊:2021年2月20日。患者下肢发凉症状明显减轻,于当地医院复查胸部 CT 示右肺多发结节灶,最大结节0.4cmx0.53cm,较2020年12月明显缩小。患者免去手术治疗之苦,家属深表感谢,笔者也甚感欣慰,嘱其每年复查胸部 CT.
【按语】患者初诊无不适症状,方选肺结节方加减以软坚散结、祛瘀消癥;二诊患者伴见咽部异物感,查体咽部充血,治疗上加用苏梗、半夏以祛痰利咽,加地龙、全蝎、蜈蚣以加强软坚散结之效;三诊诉下肢发凉,加川牛膝、独活、鸡血藤以引火下行,祛风除湿,同时合交泰丸(黄连、肉桂)以调和心肾阴阳。服药后复查胸部CT,右肺结节灶明显缩小。
案3:杨某,女,49岁。初诊日期:2020年12月18日。
主诉:体检发现肺部结节7个月余。
现病史:患者2020年5月体检发现右肺上叶结节,边界欠清,大小约5mmx4mm,建议定期复查。2020年12月就诊于我院,复查胸部CT示右肺上叶不规则小结节影,周围不规则分叶,可见毛刺,直径约0.5cm.
现症见:间断咳嗽、咳痰,色白,质黏不易咳出,伴咽干咽痒,喷嚏,遇刺激性气体症状加重,右侧胸部偶有憋闷,疼痛,伴口干,口苦,纳眠可,二便调。舌红苔薄黄,脉沉。查体: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
辅助检查:胸部CT示右肺上叶不规则小结节影(0.5cm),右肺下叶胸膜下微结节(0.3cm),建议近期复查,肺部肿瘤标志物未见异常。
既往史:慢性咽炎、过敏性鼻炎5年。无肿瘤家族史,无吸烟、饮酒史。
7剂,水煎,日1剂,早晚分服。
二诊:2020年12月25日。服药后患者咳嗽、咳痰减轻,现无明显不适。
14剂,水煎,日1剂,早晚分服。
三诊:2021年3月28日。今日于我院复查胸部CT示右肺上叶胸膜下索条影,毛刺样结节消失,右肺下叶胸膜下微结节(0.2cm),建议择期复查。现患者咽部异物感,间断汗出,恶风,潮热,纳呆眠差,二便调。
7剂,水煎,日1剂,早晚分服。
【按语】患者以体检发现肺部结节就诊,见间断咳嗽、咳痰,色白,质黏不易咳出,伴咽干咽痒,喷嚏,遇刺激性气体症状加重,既往过敏体质。初诊方选脱敏增免汤加减,改善患者过敏体质,减轻咳嗽、咳痰症状。二诊患者无不适主诉,方选肺结节方加减以软坚散结、祛瘀消癥;三诊复查患者右肺上叶结节消失,下叶结节较前明显缩小,疗效较好。三诊症见咽部异物感,间断汗出,恶风,潮热,纳呆眠差,考虑围绝经期相关症状,方选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以和解少阳、清热安神。药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嘱其继续口服软坚散结胶囊,择期复查胸部CT。
关联词条: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肺系病临证经验集》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3)| 王洋 主编。
王洋,女,主任医师,山西省名中医,硕士研究生导师,山西省中医院肺病科名誉主任,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继承人,山西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山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师承教育班指导老师,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热病分会副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委员,山西省突发公共事件专家组成员,山西省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库成员,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中药)山西省中医院呼吸基地负责人。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