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概念

望诊是医生运用自己的视觉,观察全身和局部情况,以获得与疾病有关的资料,作为分析内脏病变的依据。包括精神、气色、形态的望诊、舌的望诊及排出物的望诊


(一)望精神


包括精神意识活动和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通过神志状况、面目表情、语言气息等观察病人精神状况,意识是否清楚,反应是否灵敏、动作是否协调等,以判断机体气血阴阳的盛衰和疾病的轻重。


1.病人神志不乱,两眼灵活,明亮有神,语言清楚,声音宏亮,为“有神”或“得神”,表示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疾病轻浅,预后好,多属实证、热证、阳证。


2.病人精神萎靡,目光晦暗,反应迟钝,语言无力,声音低微,表示正气已伤,病势较重,多属虚证、寒证、阴证。见于重病及慢性病。


3.神志昏迷谵语、手足躁动,虽表现为阳证、热证、实证,但正气已伤,邪气过盛,病邪深入,预后不良。


(二)望气色


观察病人皮肤的颜色光泽,它是脏腑气血的外荣。颜色的变化可反映不同脏腑的病证和疾病的不同性质;光泽的变化即肤色的荣润或枯槁,可反映脏腑精气的盛衰。“十二经脉,三百络,其气皆上注于面”,面部气血充盛,且皮肤薄嫩,色泽变化易于显露,故望气色主要指面部的色泽。通过面部色泽的变化,可以帮助了解气血的盛衰和疾病的发展变化。


1.正常人面色微黄,红润而有光泽。


2.面色红:为热证。血液充盈皮肤脉络则显红色。血得热则行,脉络充盈,所以热证多见红色。如满面通红,多是实热;若两颧绯红,多为阴虚火旺之虚热。


3.面色白:为虚寒证或失血。血脉空虚,则面色多白。寒则凝,寒凝经脉,气血不荣或失则脉空虚。若面色苍白而虚浮多气虚;面色苍白而枯槁多为血虚。


4.面色黄:多为脾虚而水湿不化,或皮肤缺少气血之充养。若面目鲜黄为阳黄,多属湿热;面目暗黄为阴黄,多属寒湿;面色淡黄、枯槁无泽为萎黄,多为脾胃虚弱,营血不足;面色黄胖多为气血虚而内有湿。


5.面色黑:多属寒证;虚证,常为久病、重病、阳气虚。阳虚则寒,水湿不化,气血凝滞,故多见于肾虚及血瘀证。


6.面色青:多为寒证、痛证和肝病。为气血不通,脉络阻滞所致。


(三)望形态


外形与五脏相应,一般地说,五脏强壮,外形也强壮;五脏衰弱的外形也衰弱。


1.体形结实,肌肉充实,皮肤润泽,表示体格强壮,正气充盛;形体瘦弱,肌肉瘦削,皮肤枯燥,表示衰弱,正气不足。


2.形体肥胖,气短无力,多为脾虚有痰湿。


3.形体消瘦,多为阴虚有火。


4.手足屈伸困难或肿胀,多为风寒湿痹。


5.抽搐、痉挛、多是肝风


6.足膝软弱无力,行动不灵,多为痿证


7.一侧手足举动不遂,多为中风偏瘫。


(四)舌诊


舌诊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舌通过经络五脏相连,因此人体脏腑、气血、津液的虚实,疾病的深浅轻重变化,都有可能客观地反映于舌象,通过舌诊可以了解脏腑的虚实和病邪的性质、轻重与变化。其中舌质的变化主要反映脏腑的虚实和气血的盛衰;而舌苔的变化主要用来判断感受外邪的深浅、轻重,以及胃气的盛衰。


中医将舌划舌尖、舌中、舌根和舌侧,认为舌尖属心肺,舌中属脾胃、舌根属肾,舌两侧属肝胆(见图3-1)。根据舌的不同部位反映不同的脏腑病变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不能机械地看,需与其他症状和体征综合加以考虑。


1.舌质:


是指舌的本体,主要观察其色,形,态三方面。


正常舌质为色泽淡红,含蓄荣润,胖瘦老嫩适中,运动灵活自如,表示气血充足。见于健康人,也可见于外感初起或内伤病情轻浅者。


(1)舌色


①淡舌:舌色较正常浅淡,主虚证、寒证,多见于血虚,为阳气衰弱、气血不足象。色淡而胖嫩为虚寒;胖嫩而边有齿痕为气虚、阳虚。


②红舌:舌色较正常深,呈鲜红色,主热证,多为里热实证。舌尖红是心火上炎;舌边红为肝胆有热;红而干为热伤津液或阴虚火旺。


③绛舌:舌色深红,为热盛,多为邪热深入营分、血分或阴虚火旺。 红、绛舌颜色越深,表明热邪越重。


④瘀斑舌:舌上有青紫色之瘀点或斑点,多为内有瘀血蓄积。


⑤青紫舌:全舌舌质呈现青紫,或为热极,或为寒证。舌质绛紫色深而干燥为热极,温热病者为病邪传入营分、血分;舌质淡黄紫或青紫而滑润者为阴寒证。


(2)舌形:观察舌质的老嫩、胖瘦、芒刺、裂纹等。 


①老嫩:“老”即指舌质纹理粗糙,形色坚敛,多属实证、热证:“嫩”指舌质纹理细腻,形色浮嫩,多属虚证或虚寒证。


②胖瘦:“胖”指舌体胖大、肿胀,多与水湿停留有关。舌质淡而胖,舌边有齿痕者,多属脾虚或肾阳虚、水湿停留;舌质红而肿胀,多属湿热内蕴或热毒亢盛。“瘦”指舌体瘦小而薄,多属虚证。舌质淡而舌形瘦者,多为气血不足;舌质红绛而舌形瘦者,多属阴虚内热。


③芒刺:舌乳头增生、肥大,突起如刺,多属热邪亢盛。热邪越重,芒刺越大、越多。临床上芒刺多见于舌尖与舌边,舌尖芒刺多属肝胆热盛。


④裂纹:舌体上有多种纵行或横行的裂沟或皱纹,多由于粘膜萎缩而形成。裂纹舌可见于少数正常人。舌质红绛而有裂纹者多属热盛;舌质淡而有裂纹者多属气阴不足。


(3)舌态:观察舌体有无震颤、歪斜、痿软、强硬等。


震颤:舌体不自主地颤抖,多属气血两虚或肝风内动。


②歪斜:舌体偏歪于一侧,多为中风偏瘫或中风先兆。


③痿软:舌体伸卷无力,多因气血俱虚筋脉失养所致。


④强硬:舌体不柔和,屈伸不利,甚或不能转动,多属高热伤津,邪热炽盛,或为中风的征兆。


2.舌苔:


舌苔是胃之生气所现。章虚谷曰:“舌苔由胃中生气以现,而胃气由心脾发生,故无病之人,常有薄苔,是胃中之生气,如地上之微草也,若不毛之地,则土无生气矣”。吴坤安说:“舌之有苔,犹地之有苔。地之苔,湿气上泛而生;舌之苔,胃蒸脾湿上潮而生,故曰苔。”现代医家认为舌苔的形成,主要为丝状乳头之分化。丝状乳头之末梢分化成角化树,在角化树分枝的空隙中,常填有脱落的角化上皮、唾液、细菌、食物碎屑及渗出的白细胞等,组成正常的舌苔。正常的舌苔为薄白一层,白苔嫩而不厚,干湿适中,不滑不燥。观察舌苔内容为苔的颜色、厚薄及润燥。


(1)苔色:有白苔、黄苔、灰苔、黑苔等。


①白苔白苔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其它颜色的苔可以认为是白苔基础上转化而形成的。白苔一般属肺,主表证、寒证,但临床上也有里证、热证而见白苔者。如薄白而润为风寒;薄白而燥为风热;寒湿之里证可见白而厚腻之苔。


②黄苔 有淡黄、嫩黄、深黄、焦黄等不同。一般说,黄苔的颜色越深,则热邪越重。淡黄为微热;嫩黄热较重;深黄热重;焦黄则为热结;黄而干为热伤津;黄而腻则为湿热


③灰黑苔 多主热证,亦有寒湿或虚寒证。舌苔灰黑而干,为热盛伤津;舌苔灰黑而湿润,多属阳虚寒盛。灰黑苔多见于疾病比较严重的阶段。


(2)厚薄:有薄苔、厚苔、少苔、无苔。


薄苔多为疾病初起,病邪在表,病情较轻;厚苔多示病邪较盛,并已传里;或有胃肠积滞;或有痰湿。苔愈厚表示邪越盛,病情愈重。但舌苔的形成,反映了胃气的有无,舌苔虽厚,说明胃气尚存的一面,而少苔常表示机体正气不足,无苔则是胃气大虚,缺乏生发之机。舌面上有不规则的舌苔剥脱,剥脱处光滑无苔,称为花剥苔,多属胃的气阴不足,若兼有腻苔则表示痰湿未化而正气已伤。


(3)润燥:反映体内津液的情况。正常舌苔不干不湿,无苔干燥为体内津液已耗,外感病多为燥热伤津,内伤病多为阴虚津液不足;舌苔湿润表明津液未伤,而苔面水份过多伸舌欲下滴,称为滑苔,则示体内有湿停留。


腻苔:苔质致密、细腻如一层混浊光滑的粘液覆盖于舌面,不易擦去,多属痰湿内盛。


腐苔:苔质疏松如豆腐渣,堆于舌面,易于擦去,多为实热蒸化胃中食浊,为胃中宿食化腐的表现。


(五)望少儿指纹


指纹是指浮露于食指桡侧可见的脉络(即食指掌侧的浅静脉),是由手太阴肺脉分支而来,所以望小儿指纹与诊寸口脉具有近似的临床意义,适用于三岁以下的幼儿。望指纹,主要是观察其色泽与形态的变化。


(1)三关:小儿指纹分风、气、命三关,食指第一节为风关,第二节为气关,第三节命关。(见图3-2)。


(2)望指纹的方法:医生用左手把小儿食指,以右手大拇指用力适中地从命关向气关、风关推数次,使指纹明显,便于观察。


(3)望三关辨别疾病轻重:指纹仅见于风关,表示邪浅病轻易治;至气关则病势较重,病邪较深;如由风关、气关透至命关,即指纹伸延到指端,所谓“透关射甲”,则病深而危重。


(4)望指纹的色与形:正常的指纹,黄红相兼,隐现于风关之内。


颜色的变化:纹色鲜红多属外感风寒表证;紫红色为热证;色青主惊、主风、主痛;色淡为虚证


形态的变化:纹色深浓粗大,为邪盛病重、指纹极细、色淡、多为正虚;纹浮为病在表;纹沉为病在里。


一般认为指纹充盈度的变化主要与静脉压有关。在心力衰竭肺炎等患儿,大多数向命关伸延,这是由于静脉压升高所致,静脉压越高,指纹的充盈度就越大,也就是越向指尖方向伸展。指纹的色泽在某种程度上可反映体内的缺氧程度,缺氧越甚,血中还原血红蛋白量就越多,指纹就更显青紫。故在肺炎心力衰竭的患儿多出现青紫色或紫色的指纹,贫血的患儿,则由于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的减少、指纹色也变淡。


(六)望排出物 排出物包括痰涎、呕吐物、涕、泪、汗、脓液、二便、经带等。观察排出物的形、色质量的变化,为辨证分析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然而往往大部分内容物由患者观察叙述,成为问诊的内容,一般而言,排出物色淡,清稀者,多为寒证,色深粘稠者多属热证。

  • 高辉远:西药对舌诊影响一得
        舌诊作为中医诊断疾病的独特方法,有其悠久的历史。    近几十年来,随着西医药的发展,在临床上又出现了一种由于长期应用西药,尤其是某些抗生素、激素等而致的病态舌象。    因为这种舌象,从外貌...

    求道

    畅读VIP

    94

    0

  • 王鹏飞教授儿科特殊望诊经验(王应麟)
    我父王鹏飞大夫,积三代祖传医术及五十余年中医临床经验,在辨证论治和用药方面以及对于儿科望诊等有丰富经验和独到之处,尤其对于望头顶、望上腭等颇有心得,现初步整理如下。望头顶“污垢”一岁左右的某些病儿头顶...

    求道

    畅读VIP

    190

    0

  • 王雨三临证验舌法
    察舌一法,亦属望之一途,殊不可少。至元敖氏,始以十二舌作图验证,杜清碧增以二十四舌。后申斗垣辑观舌心法,推广至一百三十七舌。后长洲张诞先删其重复,定为一百二十舌,作《伤寒舌鉴》,出奇立异,令人目眩。后...

    求道

    畅读VIP

    326

    0

  • 何廉臣:小儿辨指纹要义
    望指纹形色幼科指纹,聚讼纷纷,推其原理,学本经文。辨指纹三关要诀二岁以前,病难诊脉,虎口三关,辨其纹色。初风中气,末为命关,男左女右,侧指而看。辨指纹左右要诀凡看指纹,手络虽同,左肝右胃,亦要明通。肝...

    求道

    畅读VIP

    459

    0

  • 何廉臣:望小儿诊法要义
    望诊纲要凡看儿病,以望为先,观形察色,一览了然,部位苗窍,分辨始全。观形当诊体格观形之要,首辨体格,强弱中等,必先鉴别。凡儿寿夭,病势顺逆,临症诊断,容易判决。察色当参神气察色之妙,全在察神。得神者昌...

    求道

    畅读VIP

    470

    0

  • 舌脉诊法传统理论的探索(靳士英)
    舌脉诊为络脉诊法分支,又是舌诊的组成部分,当今医家正在进行着广泛研究。但因其长期未被临床普遍应用,致遗存至今的文献甚少,以此亟须深入发掘,继承提高。1 舌脉为腧穴说马王堆古医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及《阴...

    求道

    畅读VIP

    327

    0

  • 哈荔田教授:妇科临床当重腹诊
    因妇女胞宫位于小腹正中,为行经和孕育胎儿的器官,其与冲任督带,特别是冲任二脉关系极为密切。冲脉起于胞中,循会阴而上于气街,并少阴之经脉,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与任脉会于咽喉,而络于唇口。在生理上,当女子...

    求道

    畅读VIP

    489

    0

  • 任应秋:略谈色脉诊
    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本是综合应用,不可分割的,其重点则在望色 和切脉。故《素问 脉要精微论》说:“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 有余不足,六府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所谓“...

    求道

    畅读VIP

    463

    0

  • 熊继柏:临证时望诊如何做到敏锐?
    临证诊察,望、闻、问、切都很重要,缺一不可。望诊当然重要,望面色,望眼神,望舌,望形态,一概不能忽视,一点也不能马虎。举个例子,有位女性患者,26岁,主要问题是鼻准部生一黑色斑点,就像没有洗干净,整个...

    求道

    畅读VIP

    481

    0

  • 观色举要
    这里所说观色之色并非单纯指颜色的赤白黄青黑,还应包括形体、神气、眼目等诊察内容。《内经》云:“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所以,察色是中医诊断的重要内容,而审视清浊则是观色的诀窍之一。赵氏对...

    白术

    签约讲师

    畅读VIP

    427

    0

  • 查看更多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