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详细简介

刘冠军(1930-2003),吉林辉南县人,早年随舅父天润周学习中医,后师承辽源伤寒论专家洪哲明先生,1956年受聘执教于吉林省中医进修学校(长春中医药大学前身),从事中医、针灸、医教工作,曾任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是全国第一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刘氏业医近50年,学验俱丰,擅长针灸,兼精内科,在脉诊、经络、子午流注的研究方面有独到的见解,曾出版《脉诊》《现代针灸医案选》《子午流注易通》《针灸学》《中医针法集锦》《针灸明理与临证》等书。刘氏临证时,博采众长,私淑仲景,法效东垣,对脑、神志、脾胃病的治疗有独到之处。


学术思想


1、推求病因,抓住实质


指出治病必须探求病因,抓住疾病的本质,才能把握时机,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如对中风的治疗,根据《金匮》:“络脉空虚,风邪外中”的原理,提出中风主要矛盾在干“内亏”,而“内亏”又在于气不足,由于气不足则使络脉空虚不畅,久必影响肝血运行,进而形成肝亢、火炽、水亏、痰浊,若再触犯情志、劳倦、饮食等,必至风火相煽,痰火互结,气血逆乱,阳气暴升,上犯于脑,出现卒然昏倒,不省人事之疾。故治疗中风(脑血栓形成),当以助气为主,使气行则血不结、痰不凝。兼有络破者,又当佐用止血收敛之品,使破裂之络脉得以恢复。又如治疗肿瘤,认为病因病机有二,一是痰凝,结聚成块,促进细胞特殊增生,诸如甲状腺癌、乳癌、神经癌及肺癌等,大都由此产生,如用沙参丝瓜络半夏海浮石之类治疗肺癌,用蛤粉、白芥子、半夏橘络之类治疗甲状腺癌均有一定效果。二是血结,凡积郁深久,复受寒湿,有形之血,不得畅行,凝结于内,发为“恶癖”,正所谓“肚腹结块,必有形之血”,如用化症回生丹之治疗子宫癌,用新绛、龟甲凌霄花之类治疗肝癌,皆针对血结者。家父主张,攻血最好在新病壮实,结块盘根尚浅之际,开其郁结,扫除毒物,促进代谢,改善局部营养状态,近而消除癌肿病灶。家父提出预防癌肿,重在“养血补气”,以增强抵抗力,旺盛生机。正所谓“气强力健,则流行不息,何症瘕之有,惟正气不得而后邪气得聚”。临床治癌在逐痰浊、破血结、养正气的三大法则基础上,根据症状,佐以利气疏滞(适用于癌症见有胸隔满闷,纳食呕恶,浮肿便溏者),清热解毒(适用于癌肿症见毒邪亢盛,邪热嚣张者),和胃镇逆(适用于食道胃癌症见呕吐反胃胀满泄泻,食欲不振之瘀毒内攻,脾胃虚弱者),润肠通便(适用于血燥阴虚,津液干涸,肠失滋润,便燥难下者),止血定痛(适用于癌肿晚期,溃破出血、疼痛者),此皆探求病因,对因施治之法也。


2、随症施治,活法园机


刘老提出,治病首当明确诊断,才能施治无错。如患者王某,因长途跋涉,又犯生冷油腻,乃发胃院疼痛胀满不舒,吞酸暖气,脉沉紧,苔白腻,望诊上腹见肌肉跳动,板硬,但无压痛,以手压跳动处,立被挛动而弹起。初诊认为胃失和降,脾失健运所致虚寒型胃院痛。针中院、梁丘双、内关双,结果腹肌挛动更甚,痛不可忍。再查胃虽痛,却以挛动为主。由于肝在体主筋,筋泛指肌肉,因胃痛引起腹肌抽动不休,本《内经》“从阳引阴”的法则,选取具有镇静止抽,缓解痉挛的“筋缩”穴,针下痛止,挛动随之消失。正如家父所说:“此患虽为胃脘痛,但主要矛盾不在痛而在抽,故取中院、梁丘内关不但不能消除抽痛,反会使腹肌挛动更加突出,此常中之变。故当细心体认,分清主次而针之。今取“筋缩”,症治相应,故补下一针,乃奏奇效。由此可见,“随证施治,活法园机”,为医者必须遵循之原则。又如治疗眩晕,甲患体胖神倦,闭目欲睡,面色不华,脉来弦滑,舌质淡红,苔白腻,主症胸隔满闷,恶心呕吐,诊为痰湿中阻,脾失健运,致使清阳不升,所致头眩,遵“除痰须健中,熄风可缓晕”的法则,针中脘风池百会足三里,内服自拟止眩汤(天麻、勾藤、半夏川芎蒺藜陈皮菊花竹茹),佐加茯苓、赭石、生姜汁,经针十二次,服药六剂而愈。乙患形弱神疲,头眩目花,面色恍白,脉来濡弱,两尺细小,舌淡而润,兼见心悸失眠,纳少腰痠。乃髓海不足,肾经虚亏所致眩晕,仍用止眩汤加淡附子茯苓肉桂、枣仁、元肉、人参冲服鹿茸粉,连进二十四剂而愈。丙患体健形盛,头眩目赤,每情绪激动而头眩益甚,兼有头痛、抽掣、脉来弦数,舌边红,有黄薄苔,血压130/80毫米汞柱,诊为营阴不足,肝气偏盛,似有内动之势,仍用止眩汤加牛膝夏枯草、龟板、女贞子白芍玉竹,针太冲太溪风池合谷十六次,服药十三剂而愈。此三例眩晕,甲为痰湿中阻,重在除痰;乙为肾虚作眩,重在益肾,丙为肝亢作眩,重在平肝。由此可见,三例虽皆用止眩汤,但确体现了辨证施治,活法园机之妙。且告诫医者,针药灸不可偏废,要适中病情,针药得体,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运用脾胃学说,指导临床实践。


刘老根据《内经》“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的理论,运用临床,收到显效。如治疗李某耳聋症,该患系建筑工人,因过度疲劳,睡卧湿地,致使胃纳不佳,便溏肠鸣,渐觉左耳胀闷失听。查其形弱肤瘦,精神疲倦,情绪忧郁,面淡黄,舌质淡,苔微白,脉来沉缓无力。乃“清阳不升,九窍不利”之疾。遂每日针足三里双,脾俞双,听会左、翳风左、兼日用苍耳灸左耳,其灸四次,针二周(十六次),痊愈。追访三个月,未见复发。此例为胃虚不能使脾承受营养,则脾失输布精微,九窍失充而发生耳鸣、耳聋。治疗则从理脾健胃入手,针足三里脾俞以调健脾胃,补中益气,升提清阳,兼刺听会翳风疏通耳部之经气,尤妙在采用具有健脾燥湿,含有大量维生素的苍术直接灸耳,改善内耳血循环,由此可知,九窍虽分离五脏所主,但必赖胃气滋养,脾气升清,才能通利聪明。又如治疗口喎一症,多着眼散风通络,但每遇胃中火盛,常服辛燥以耗散胃津,造成胃津缺乏,清阳不升,使筋肉失养而成口喎。如宋某,因感冒发烧,自汗乏力,右面麻木,口角向左喎斜,吹气漏风,口角流涎。查面赤苔黄,脉沉数有力,几大便三日未解,小便黄赤。知病由外邪化热人里,造成胃热蕴结,复因风邪侵袭面部筋脉,造成络中大寒,乃至口喎,治疗仿东垣所立清阳汤加减,投葛根、石解、沙参、元柏养胃阴,清胃火,少佐升麻升阳散火,加北芪益气敛汗,再配当归桂枝红花、苏木通经养血,以解血络中风寒,兼温灸面部,使络脉通畅,经治五日而愈。可见治愈以上诸病,都是着眼于脾胃,本着“脾胃之气既伤,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听以生”的理论,而收显效的。


4、运用经络学说,指导临床实践。


刘老临诊,强调经络辨证。认为经络与人体脏腑之间,以及内脏与五官之间有着内在的相互关连及互相影响。如家父接治一工人,因过劳人房,次日即觉四肢痿软,疲倦无力,胃纳不佳。家父循绎辨证立法,认为睑部、四肢均属脾经之分野,口唇颊部又属胃经,再根据“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的理沦,先温灸百会脾俞足三里,加大杼大包阳陵泉,然后遵“形不足者,温之以气”之法则,取生芪、升麻白术柴胡内服,经治九次而愈。家父尤重视“交经缪刺,左有病而右畔取”。认为在人体正常情况下,气血循经络,灌溉、营养脏腑百骸。一旦经络失衡,发生偏盛与不足,就必须“平治于权衡”,根据经络“上下相连”、“左右贯通”及“维筋相交”的生理功能,采取“以上调下,以左治右”的方法,治疗疾病。如李某,男性,左侧上齿痛,咀嘴受限,吸气加重,不能人睡。查左上齿龈微红肿,舌淡红苔黄,脉沉数,大便三日未解,知病由胃热所致。乃取右侧解溪胃火,患侧颊车止痛,病齿龈处锋针放血,一次告愈。又如冯某,因重力抬物,扭伤腰痛,牵引胁部,背项拘急,两肾俞压痛明显,两委中血络怒张,知系重力伤腰,乃于委中穴放血除瘀滞,肾俞压痛处点刺出血,兼拨火罐,二次而愈。二例充分体现出了循经取穴经络辨证的规律。


5、针刺选穴,重视日时。


刘老在运用针灸选穴时,重视《内经》提出的:“旦慧、昼夜、夕加、夜甚”的病理规律。这是因为世界上的各种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正因如此,人生活在气交之中,其体内的生理活功一与气候、节令、时序具有密切的关系。《灵枢·四时气篇》明确提出:“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素问·八正神明论》:“凡刺之法,必须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由于子午流注医学,内容广泛,推算繁琐,不易学用,因而家父著有《子午流注易通》一书,意在简化运算,便于掌握,后经景伯舒主任将此纳入计算机内,使流注理论系统化,组合内容规范化,表达形式简明化,为推广子午流注医学开阔了新途径。而在临床应用时,往往取效甚捷。如治王某胃痛,家父根据此患胃痛每日丑时发作,而脉象两关沉弦,原穴经电测检查表示肝盛脾弱,证属肝气犯胃所致。考丑时气血到肝,由于肝盛,横逆犯胃,木盛上受其克,造成脾弱肝强,加之脾虚不及其子,则肺气益虚,制木无权,乃至每日半夜丑时肝盛土衰,致使胃院作痛,症状加重,鉴于此说,每日泻太冲平横逆之肝气,补脾经公孙以助脾气,再补肺经母穴太渊,健旺肺气,以增强金盛制木之权,连续治疗七次,定时胃痛停止。偶感胁胀,乃改用太冲平肝,加刺章门散胁下之癖滞,结果气顺痛止。又如治疗李某呕吐症,其脉左关沉弦,知系肝气犯胃,故在肝旺之日时,开取大敦、大冲、曲泉,意在疏肝之郁,平肝之逆而收效。

查看更多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