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片形态
拼音
Hǎi Fú Shí
别名
水花(《本草拾遗》),海石(《丹溪心法》),水泡石(《东医宝鉴》),浮海石(《玉楸药解》),浮水石(《医林纂要》),羊肚石(《药材资料汇编》)。
释名
《本草纲目•卷九》:浮石 “状如水沫及钟乳石,有细孔如蛀窠,色白,体虚而轻。”源于脊突苔虫者,呈珊瑚样不规则块状,故有诸名。
来源及植物形态
功能主治
清肺火,化老痰,软坚,通淋。治痰热喘嗽,老痰积块,瘿瘤,瘰疬,淋病,疝气,疮肿,目翳。
1.浮海石性味咸寒,体虚轻浮,主入肺经,功能清化热痰,尤其治老痰胶结积块是其所长。正如《本草衍义补遗》所说:“海浮石,清金降火,消积块,化老痰。”用于痰热咳喘,痰黄稠成块不易咯出之症,可与胆南星、贝母、白芥子等同用,如《景岳全书•新方八阵•卷五》清膈煎。用于肺热久咳,痰中带血者,常与海蛤壳、瓜蒌仁、栀子等同用,共奏清热化痰,凉血止血之功。
2.本品除有清化热痰作用外,又能软坚散结,常用于瘰疬痰核。可与牡蛎、浙贝母、昆布、海藻等化痰软坚散结药同用,以增强其疗效。
此外,本品尚可用于淋证。因浮海石善清肺金之痰热,而疏通水之上源,肺气清肃,则水道通利。故能治血淋、石淋等尿道涩痛病症,可与木通、滑石、车前子等利尿通淋药同用。《本草纲目•卷九•浮石》引《直指方》治砂淋小便涩痛,用本品为末,生甘草煎汤调服。
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内服:6~10g,打碎先煎;或入丸、散剂。
各家论述
最新资源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