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饮片形态


拼音

Hǎi Fú Shí

别名

水花(《本草拾遗》),海石(《丹溪心法》),水泡石(《东医宝鉴》),浮海石(《玉楸药解》),浮水石(《医林纂要》),羊肚石(《药材资料汇编》)。

释名

《本草纲目•卷九》:浮石 “状如水沫及钟乳石,有细孔如蛀窠,色白,体虚而轻。”源于脊突苔虫者,呈珊瑚样不规则块状,故有诸名。

来源及植物形态

海浮石,始载于《本草拾遗》,原名水花。一为胞科动物脊突苔虫Costazia aculeata Canu et Bassler或瘤苔虫Costazia costazii Audouin的干燥骨骼,呈珊瑚样不规则块状,俗称石花。二为火山喷出的岩浆形成的多孔状石块。分布于我国南方沿海各地。临床上多用第一种药材。

采制

海浮石全年可采,自海中捞出,拣净晒干。海石花夏秋自海中捞出,清水洗去盐质及泥沙,晒干。


海浮石:洗净晒干,碾碎。


海浮石:取净海浮石置沙罐内,置炉火中煅透,取出,放凉,碾碎。

性味归经

性味:咸,寒。

①《本草拾遗》:"平,无毒。"

朱震亨:"咸。"

③《纲目》:"大寒。"


归经:入肺、肾经。

《玉楸药解》:"入手太阴肺、足厥阴肝经。"

②《本草求真》:"入肺、肾。"

功能主治

清肺火,化老痰,软坚,通淋。治痰热喘嗽,老痰积块,瘿瘤瘰疬淋病疝气,疮肿,目翳。


1.浮海石性味咸寒,体虚轻浮,主入肺经,功能清化热痰,尤其治老痰胶结积块是其所长。正如《本草衍义补遗》所说:“海浮石,清金降火,消积块,化老痰。”用于痰热咳喘,痰黄稠成块不易咯出之症,可与胆南星、贝母、白芥子等同用,如《景岳全书•新方八阵•卷五》清膈煎。用于肺热久咳,痰中带血者,常与海蛤壳瓜蒌仁栀子等同用,共奏清热化痰,凉血止血之功。


2.本品除有清化热痰作用外,又能软坚散结,常用于瘰疬痰核。可与牡蛎浙贝母昆布海藻等化痰软坚散结药同用,以增强其疗效。


此外,本品尚可用于淋证。因浮海石善清肺金之痰热,而疏通水之上源,肺气清肃,则水道通利。故能治血淋、石淋等尿道涩痛病症,可与木通滑石车前子等利尿通淋药同用。《本草纲目•卷九•浮石》引《直指方》治砂淋小便涩痛,用本品为末,生甘草煎汤调服。

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内服:6~10g,打碎先煎;或入丸、散剂。

各家论述

1.陶弘景:"止咳。"


2.《本草拾遗》:"主渴。"


3.《日华子本草》:"止渴,治淋,杀野兽毒。"


4.《本草衍义》:"水飞,治目中翳。"


5.朱震亨:"海石,治老痰积块,咸能软坚也。"


6.《纲目》:"浮石,气味咸寒,润下之用也。故入肺除上焦痰热,止咳嗽而软坚,清其上源,故又治诸淋。"


7.《本草正》:"消食,消热痰,解热渴热淋,止痰嗽喘急,软坚癥,利水湿。"

按语备注

山东烟台产一种小海石,为海滨石灰华。系海水中溶解的碳酸钙等盐类围绕贝壳、贝壳碎片或其他砂砾等质点沉积而成。呈不规则块状。直径1~2厘米,表面凹凸不平,光滑,灰白色或灰黄色,有空洞而无细孔。质实体重,断面灰白色,无臭、味淡。主要成分为碳酸钙,此外含有少量海水中所含的其他盐类。上海产者较大,直径2~4厘米,多圆形突起,断面可见层次。

查看更多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