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片形态
拼音
Há Ké
别名
海蛤(《本经》),蛤壳(《本草原始》)。
来源及植物形态
海蛤壳,始载于《本经》,原名“文蛤”、“海蛤”。为帘蛤科动物文蛤Meretrix meretrix Linnaeus或青蛤Cyclina sinensis Gmelin的贝壳。产于沿海各省。
文蛤Meretrix meretrix Linnaeus
采制
性味归经
功能主治
清热,利水,化痰,软坚。治热痰喘嗽,水肿,淋病,瘿、瘤,积聚,血结胸痛,血痢,痔疮,崩漏,带下。
1.海蛤壳性寒味咸,善清肺热而化稠痰。治疗痰热壅肺,胸闷喘咳,痰黄稠不易咯出,常以本品配伍海浮石、黄芩、瓜蒌仁、桔梗等同用。治疗肝火犯肺,咳嗽胸痛,痰中带血,常配伍青黛同用,如《卫生鸿宝•卷一》青蛤丸、《中药成方配本》黛蛤散。阴虚火旺之咳嗽痰血,用蛤粉炒阿胶治之,有滋阴降火,化痰止咳之效。
2.本品味咸,功能软坚散结,常用于痰火凝聚所致的痛病痰核、瘿瘤。治瘿瘤,本品配伍海藻、昆布、瓦楞子等,以加强软坚散结之功,如《证治准绳•疡医•卷五•瘿瘤》含化丸。治瘰疬、痰核,常与夏枯草、玄参、牡蛎、贝母等同用。
3.本品煨用有制酸止痛作用,用治胃痛泛酸之证。现多用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病,胃酸过多而胃痛者。可与乌贼骨、甘草、延胡索等同用,共奏制酸止痛之效。
此外,还有轻微利尿作用,可用于水气浮肿,小便不利。常与茯苓、猪苓、滑石等同用。研末外敷,又有收敛疮口之功,用治烫火伤,湿疹等症,以油调敷患处。
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最新资源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