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鉴别与治疗
【证治方药】
(一)水湿内结
1.临床表现:阴囊逐渐肿大,状如水晶,不红不热,触之有囊性感,或伴情志不舒,阴囊隐痛,痛无定处。舌淡苔薄白,脉弦缓。
3.治法:疏肝理气,利水除湿。
4.方剂:五苓散(《伤寒论》)合导气汤(《儒门事亲》)加减。
药物:茯苓15〜30g,猪苓15g,泽泻15g,白术10〜15g,桂枝10g,川楝子10g,木香6〜10g,小茴香6〜10g,吴茱萸3〜6g。
方义:茯苓、猪苓、泽泻利水除湿,白术健脾,桂枝通阳化气,川楝子、木香行气止痛,小茴香、吴茱萸温经散寒。气行则水行,共奏疏肝理气、利水除湿之功效。
加减:若阴囊寒冷,加巴戟天、肉苁蓉补肾壮阳;肿大明显,消肿缓慢,加昆布、海藻散结消肿。
5.变通法:疼痛甚者,可用天台乌药散(《医学发明》)合香丑五灵散(《赤水玄珠》)加减,理气止痛、利水消肿为主,药用乌药、川楝子、木香、小茴香、青皮、槟榔、香附、二丑、五灵脂、猪苓、泽泻、白术等。
(二)寒湿内结
1.临床表现:阴囊肿胀,下坠感明显,或下腹部不适、活动不便,阴茎隐缩,或阴部寒冷,身重而冷。舌淡苔白,脉沉滑。
2.病因病机:外感寒湿或寒湿内生结于阴囊,寒主收引,寒湿为阴邪,易伤阳气。
3.治法:温肾健脾,利水散结。
4.方剂:水疝汤(《中西医结合临床外科手册》)加减。
药物:小茴香10g,乌药10g,肉桂10g,槟榔15g,橘核10g,炒二丑5g,车前子15g,猪苓10g,泽泻15g,茯苓15g,川牛膝10g,当归10g,赤芍10g。
方义:小茴香、乌药、肉桂温肾散寒,橘核行气,槟榔、炒二丑、车前子、猪苓、茯苓、泽泻利水,川牛膝、当归、赤芍活血散结。
加减:若脾虚、纳呆、面黄乏力加生黄芪、山药补气,阴囊肿硬加桃仁、红花化瘀,坠胀加升麻、木香升阳利气。
5.变通法:阴囊肿胀、下坠感明显属气滞者,可用橘核丸(《济生方》)行气破滞、消坚散结,药用橘核、海藻、昆布、海带、川楝子、桃仁、厚朴、木通、枳实、延胡索、肉桂、木香等。
(三)湿热蕴结
1.临床表现:阴囊单侧肿大,皮肤色红,灼热潮湿,睾丸肿痛,或伴全身发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厚,脉弦数。
3.治法:清热化湿,利水消肿。
药物:茯苓30g,猪苓15g,泽泻15g,枳壳10g,栀子10g,木通10g,车前子10g(包),金银花15g,连翘10g,蒲公英15g。
方义:茯苓、猪苓、泽泻利水除湿,枳壳行气利水,栀子清三焦湿热,木通、车前子通利小便,金银花、连翘、蒲公英清热解毒。
加减:若肿甚酌加大腹皮、桑白皮、滑石、冬瓜皮、瞿麦利水,痛甚酌加延胡索、川楝子、荔枝核、橘核理气。
5.变通法:肿甚而小便不利者,可用五苓散(《伤寒论》)合五皮饮(《中藏经》)加减,利水消肿,药如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枝、生姜皮、桑白皮、青陈皮、大腹皮等。
(四)肾虚水恋
1.临床表现:阴囊肿胀,日久不消,阴囊及小腹冷痛,伴腰酸膝软,溲清便溏。舌淡,苔白,脉弱无力。
2.病因病机:素体肾虚,或久病伤肾,气化不行,水湿下注阴囊,肾气不足,温煦无力。
3.治法:补肾化湿,理气行水。
药物:熟地10g,山萸肉10g,枸杞子10g,菟丝子10g,淡附子10g,肉桂3g,茯苓10g,荔枝核10g,橘核10g,川楝子10g,小茴香10g,乌药10g,海藻10g,木通10g,萆薢10g。
方义:熟地、山萸肉、枸杞子、菟丝子补益肝肾,附子、肉桂温肾壮阳、化气利水,茯苓健脾利水,荔枝核、橘核、川楝子理气,小茴香、乌药散寒,海藻软坚散结,木通、萆薢化湿利水。
5.变通法:寒象明显,用真武汤(《伤寒论》)合荔枝核汤加减,温阳利水、理气化湿。
(五)虫积阻络
1.临床表现:有丝虫病感染史,或见下肢象皮肿,阴囊肿大、积液呈米泔水样,皮肤增厚,表面粗糙,失去弹性及收缩力,面唇部有虫斑。舌淡胖,苔白腻,脉沉滑。
2.病因病机:感染丝虫,阻滞肝经脉络,津液流行受阻,皮肤得不到濡养,精浊不分而外溢。
3.治法:驱虫通络,化湿利水。
药物:马鞭草15g,刘寄奴15g,穿山甲10g,川牛膝15g,赤芍10g,小茴香6g,槟榔10g,萆薢15g,薏苡仁5g,苍术10g,茯苓15g,甘草6g。
方义:马鞭草清热杀虫、利水消肿,刘寄奴、穿山甲、川牛膝、赤芍活血袪瘀、通经利尿,小茴香、槟榔行气利水,萆薢分清降浊,薏苡仁、苍术、茯苓健脾化湿,甘草和中解毒。
加减:若血瘀症状明显,配服大黄䗪虫丸。
5.变通法:可用消肿汤(《实用中医泌尿生殖病学》)加减,药用萆薢、刘寄奴、马鞭草、 金铃子、木香、穿山甲、桂枝、小茴香、当归、赤芍、虎杖、土茯苓、川牛膝、泽泻、荔枝核等,利水消肿、活血祛瘀。
【简易方药】
2.小茴香30g,车前子30g,食盐6g。共为细末,每次6g,温黄酒送下,每日2次服。
3.茯苓30g,桂枝、白芍各18g,昆布、海藻各20g,甘草、红花、桃仁各10g,川楝子、荔枝核各15g。水煎服,每日1剂。
4.三核补中汤:即补中益气汤加橘核、荔枝核、芒果核、白芍、胡芦巴、小茴香、川楝子、茯苓。水煎服,每日1剂。
【外治法】
(―) 熏洗法
1.处方:枯矾12g,五倍子12g。
用法:加水800〜1000ml,煎20〜30分钟,去渣,待温,将阴囊浸入药液中20〜30分钟,每日2〜3次。适用于肾虚水恋者。
用法:水煎2次去渣组合,以药汤熏洗患处,每次30分钟,每日2〜3次。适用于湿热蕴结者。
(二) 药熨法
用法:置入铁锅内微火炒热(勿令焦黑)装入预制之布袋内,扎紧开口,轻轻于患处熨敷,凉后再炒再熨,如此4〜5遍。每日1〜2次,用毕,将药倒入大盘内阴干。每剂可用5天。适用于寒湿下注者。
2.处方:生香附60g (研粗末),食盐60g。
用法:酒醋炒热,装布袋频熨患处,每日3〜4次。适用于气郁水停者。
【针灸治疗】
(一) 亳针法
方法:毫针常规刺法(大敦用雀啄刺法),得气后他穴均用泻法,留针30分钟。
疗程: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二) 耳针法
取穴:外生殖器、神门、交感,配小肠、肝、肾。
疗程: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文献与评述
本症多因肝、脾、肾功能失调,寒湿之气结于睾丸所致。治疗以温阳散寒、健脾利湿、理气行水为主。由于体质、地域、用药及气候等因素的不同,也可发生一些变化:如寒湿疝郁久化热可转为湿热疝;湿热疝反复发作,也可发展成为血瘀疝;或病久伤肾,出现肾虚水恋者。故必须洞察疾病转归,及时调整治疗方法。
本症相当于鞘膜积液。鞘膜积液有八类,其中以睾丸鞘膜积液为常见。睾丸鞘膜积液为睾丸鞘膜的分泌、吸收功能失常,导致鞘膜囊内积聚过量液体而形成。该症预后良好,但严重者可导致睾丸缺血、萎缩,生殖功能下降。睾丸鞘膜积液以左侧发病为多,但亦有双侧的。
患者应注意休息,减少活动,不要屏气负重,可用阴囊托兜起阴囊,以利积液吸收。2周岁以内鞘膜积液常能自行吸收。如用保守治疗无效者可行手术治疗。除严重感染或伴有症状者,一般不需治疗。如伴有睾丸萎缩、不育者,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因为积液使囊内压力增高,增厚的鞘膜阻碍睾丸的血液供应及影响睾丸的温度调节等,导致生精障碍而不育。


求道
畅读VIP

633

0

四君人参
畅读VIP

602

0


白术
签约讲师
畅读VIP

854

0

四君人参

864

0


白术
签约讲师

634

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