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邓铁涛教授辨治胃肠病经验摭拾

白术

签约讲师

浏览:594

时间:2020-09-11

1脾胃学说见解独特


脾胃学说始见于《内经》,发展于宋元,提高于明清。成熟于近代,历代医家均做出了不同贡献。邓铁涛教授从50年代起就开始,对其学说体会深刻,见解独特。他认为。脾胃学说是从解剖认识开始,经过20多年的医疗实践而不断丰富起来的,其代表作首推李东垣《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从临床研究角度,指出有四个要点:

其一,内因脾胃为主论;

其二,升发脾阳说;

其三,相火为火气之贼说;

其四。内伤发热辨。

至清代叶天士提出的“养胃阴说”,补充了东垣长于治脾而略于治胃之不足,使这一学说更趋完善。在论治脾胃病方面,他认为脾胃病应当治疗,但脾为土脏,灌溉四旁,所以五脏都有脾胃之气,所谓“互为相使”。因此善治脾者,能调理五脏,即可以治脾胃;同样能治脾胃,使食进胃强,就可以安五脏,所谓“五脏相关”。从而提出“治脾胃可以安四脏,调四脏可以治一脏”的著名论断,用以指导临床实践,如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急腹症及冠心病、慢性肝炎、重症肌无力等慢性消耗性疾病,获得显著疗效。扩大了脾胃学说临床应用的内涵,使这一学说的理论上升到崭新阶段,对临床工作者启迪良深。


2辨证经验丰富多彩


邓老临床中积累了丰富的辨证经验,对于胃肠病证,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即:


①消化性溃疡从体质辨证。

消化性溃疡(胃十二指肠溃疡)属中医胃脘痛范畴,其病较为复杂,但以饮食、精神、体质因素为主,而尤以体质为关键。邓老认为体质因素即脾胃虚弱,涉及其他脏腑同时受病,其病生于胃,受侮于肝,关键在脾,脾气虚为重要环节。临证按肝胃不和、脾胃虚寒、脾虚肝郁兼瘀、胃阴亏损四型辨治,可保无虞。


②慢性胃炎标本虚实辨证。

本病有浅表、萎缩或浅表一萎缩之分.是由于各种不同原因引起的胃粘膜炎症性病理改变的疾病.可归属于胃痛痞满范畴。多由饮食失节、情志不畅、体质多病所致。萎缩性胃炎由于病程较长而不易治愈,部分患者有癌变之虑。总之本病属本虚标实,本虚即为脾胃受损后,以致体质亏虚,乃发病的前提和本质;标实是指脾胃虚损后,继发瘀血、痰湿、阴虚等证,为发病之变化和症状,临床应根据标本虚实来辨证,方获事半功倍之效。


③急腹症从具体病症辨证。

急腹症包括范围较广,由于病情复杂,部位各异。应根据发病的具体情况灵活辨证,不可拘泥于病名而踌躇不前。总之要辨证准确,治法得当。才能达到预期目的。以上经验可贵,值得借鉴。


3治疗法则自出机杼


对于胃肠病的治疗,由于病因病机不同,辨证结果各异,往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邓老则抓住疾病实质,圆机活法,自出机杼,收到良好效果,亦如上述作以介绍。


①消化性溃疡:

本病属肝胃不和者宜疏肝和胃法。方用四逆散加云苓、白术大枣,如遇暖气、泛酸、肝火、胃热、吐血证者视情加减,但肝郁化火者切忌用辛燥止痛药;脾胃虚寒者宜健脾温中法。方用黄芪建中汤或附桂理中汤、香砂六君子汤平胃散等化裁;脾虚肝郁兼瘀者宜健脾疏肝祛瘀法。方用四君子汤黄芪红花桃仁柴胡白芍海螵蛸等;胃阴亏损者宜益胃养阴法,方用麦门冬汤加减(麦冬党参沙参石斛玉竹、云苓、乌梅甘草),虚甚加吉林参。


②慢性胃炎

本病治疗法则是补脾气、养胃阴,佐以活络祛瘀、除湿化痰、清退虚热诸法。用基本方(组成见后“治萎缩性胃炎方”)据兼证加减,如脾胃气虚加黄芪白术或参须;湿浊偏重加扁豆、鸡蛋花、薏苡仁肝气郁结加素馨花、合欢皮郁金疼痛明显加木香延胡索佛手;暖气频作加代赭石旋覆花;大便干结加火麻仁郁李仁等。由于本病伤于后天,其本既虚,运化甚差,故培补不能急功求成,骤投大温大补之厚剂;救护胃阴不宜用过于滋腻之品,以免壅阻脾脏阳气的恢复;活络祛瘀要防破血太过;清退虚热要防伤阳。方中已含上述诸法之品,据证增删药味,灵活变化,妙在其中。


③急腹症:

属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先针刺阑尾穴,再用基本方(见后),治疗3日症状减轻用大黄四逆散(生大黄、冬瓜仁、桃仁柴胡赤芍丹皮枳壳甘草,阑尾脓肿用此方内服,加三黄散外敷);慢性阑尾炎大黄丹皮汤(见后)。肠套叠为气虚脾失健运、转枢逆乱所致用旋复代赭汤,再用蜂蜜兑水灌肠、梅花针叩击腹部肿块。蛔虫性肠梗阻先用花生油或豆油、食醋适量口服或胃管给药,针刺四缝穴,2~3小时后煎服胆蛔汤(见后)驱虫。以上治法多样,简便易行,效果显著,应当师法。


4妙用临床经验良方


邓老将经验良方毫无保留地无私奉献出来,其高尚精神令人敬佩。仅《邓铁涛临床经验辑要》书中就罗列验方62首,观其方组成严谨,药味洗炼,配伍精巧,功效奇特,可谓琳琅纷呈。

如“治胃十二指肠溃疡方”(党参18g,白术12g,云苓、柴胡各9g,佛手5g,煅海螵蛸15g,甘草5g),亦治慢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

“治萎缩性胃炎方”(太子参麦芽鳖甲各30g,云苓、淮山药石斛、小环钗、丹参各12g,田七末3g,甘草5g),亦治浅表性胃炎

“治胆汁返流性胃炎方”(吴茱萸1~3g,川黄连3~5g,太子参30g,白术、云苓、威灵仙各15g,桔梗10g,枳壳甘草各5g),亦治反流性食管炎、胃溃疡、胃窦炎;

“治食贲门失弛缓症方”(太子参30g,白术、云苓、白芍威灵仙各15g,台乌药12g,甘草5g);

“治慢性结肠炎方”(木香、川黄连甘草各5g,太子参30g,白芍白术、云苓各15g,柴胡l0g,枳壳6g);

“治急性阑尾炎方”(生大黄蒲公英各15g,冬瓜仁30g,桃仁皂角刺各12g,丹皮9g,芒硝6g),去芒硝亦治阑尾脓肿;

“治蛔虫性肠梗阻方”(乌梅12g,槟榔18g,使君子榧子各30g,苦楝根皮15g,郁金12g),亦治胆道蛔虫、肠道蛔虫。

“治上消化道出血方”(阿胶l0g,田七末3~5g);

“治肥厚性胃炎方”(党参、云苓、白术扁豆花、苡仁、川萆薜、藿香甘草);

治胃溃疡出血用止血散(血余炭、煅花蕊石白及末、炒田七末各等分,研末服);

治胃脘痛、腹痛用五灵止痛散(五灵脂蒲黄冰片),治疗各种痛证100例,总有效率88%,表明其用药精炼而疗效肯定。


总之,邓老在数十年医疗实践中,临床经验非常丰富,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对他的学术经验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使其精华得以弘扬,以提高中医学术水平。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本文由四君收集编校,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四君期盼您的投稿,获采用达18篇,即可兑换一年畅读VIP会员。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