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不宁腿综合征(RLS)也叫不安腿综合征,表现为下肢(膝踝之间)深部组织酸胀麻木、痒、痛、重、紧,且有灼热感,或虫爬感,或有莫可名状的不适感。一般两侧对称发作,亦有一侧较重者。主要发生在夜间休息时,以临睡前为多,可影响睡眠,偶亦有白昼休息时出现的。发作时迫使患者按摩,叩打局部或起床徘徊,可使症状暂时减轻或缓解,但随后又复出现。
根据临床表现,当属于湿痹、血痹范畴。脾主四肢、肌肉,肝主筋脉荣养。脾气不运,肝血虚亏,肌肉、筋脉失养而小腿酸胀重痛,两足灼热。又,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湿热、寒湿之邪入侵,久踞而气血痹阻,亦罹是症。其腿足灼热者,每由阴虚火旺,或湿郁化火而生。故法当从脾气、肝血为治本之旨,而又据兼症以除湿、泻火、通络、舒筋。
鉴别与治疗
【证治方药】
(一)湿郁经脉
1.临床表现:下肢不适,酸胀痒麻沉重,足内灼热。小便短,胸脘痞闷,口腻、口淡或口渴不欲饮。舌苔薄腻,脉濡、缓,或带数。
2.病因病机:湿邪久踞,久而化为郁热,注于下肢,经脉痹阻不通。
3.治法:淡渗利湿,宣痹通络。
4.方剂:薏苡竹叶散(《温病条辨》)合二妙丸(《丹溪心法》)加减。
药物:薏苡仁30g,滑石15g,竹叶10〜15g,茯苓15g,蔻仁3〜5g(打),木通10g,牛膝15g,苍术10〜12g,黄柏3〜5g。
方义:用薏苡仁、滑石、茯苓、竹叶、木通淡渗利湿,苍术、黄柏、牛膝通络除湿,蔻仁、薏苡仁宣化湿邪,醒脾除湿。
加减:下肢灼热甚加知母、忍冬藤清热宣痹,酸胀筋挛加芍药、木瓜、甘草舒筋缓急,麻木沉重加木防己利湿,胸脘痞闷加枳壳、杏仁宽胸理气,症情较重者加秦艽、桑枝、钩藤、伸筋草宣痹通络。
5.变通法:亦可用宣痹汤或加减木防己汤(均为《温病条辨》方)出入。
(二)脾气不足
1.临床表现:下肢不适,酸胀麻痛沉重,足内灼热。小便清长,食欲不振,食后饱胀,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自汗。舌质淡,脉虚细、濡缓。
3.治法:补中益气,升阳泄阴。
4.方剂: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合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
药物:生黄芪15〜30g,党参10〜15g,白术10g,陈皮5〜10g,当归10g,麦冬10g,五味子3〜5g,黄柏3g,升麻3g,柴胡5g,甘草5g。
方义:黄芪、党参益气升阳,陈皮、白术和胃健脾,升麻、柴胡佐使黄芪、党参以升清阳,麦冬、五味子养心阴,黄柏泻相火(阴火)。
加减:灼热甚者加知母、生地养阴泄热,酸胀筋挛加芍药、木瓜舒筋缓急,食后饱胀加苍术、厚朴燥湿除满,下肢麻痛加羌活、防风祛风通络。
5.变通法:亦可清燥汤(《脾胃论》)出入,补中益气,清热利湿,药用生黄芪、党参、苍白术、陈皮、生地、当归、麦冬、五味子、黄柏、黄连、泽泻、猪苓、茯苓、升麻、柴胡、甘草等,适于脾气不足,中气下陷,清阳不升,湿热下注者。
(三)肝血虚亏
1.临床表现:下肢不适,酸胀麻木,小腿挛急,足内灼热。面色不华,妇女月经量少,爪甲、口唇、面色不荣,毛发、皮肤干燥不泽,头晕目眩,手足无力。脉虚弦或细数,舌质淡红。
2.病因病机:肝血虚亏,血不养筋,筋脉失养故小腿挛急,血虚不荣故肌肤毛发干燥等。
3.治法:养血柔肝,舒筋通络。
药物:生熟地各10g,当归10〜12g,白芍15〜30g,川芎3〜5g,枣仁10〜15g,木通10〜15g,麦 冬10g,甘草5〜10g。
方义:用四物汤养血和血,枣仁安神补血,芍药、木通、甘草舒筋通络,麦门冬补阴安神。
加减:睡眠不安加夜交藤、五味子安眠;头晕目眩毛发、爪甲不荣,加何首乌、旱莲草、女贞子养血;下肢不适感甚者,加怀牛膝、鸡血藤、伸筋草宣痹通络。
5.变通法:若见腰酸、颧红、盗汗、耳鸣,有肝肾阴亏症状者,用杞菊地黄汤(《医级》)加减,补益肝肾。
(四)瘀热深伏
1.临床表现:两足灼热渐及膝部,热自肌骨而出。日轻夜重,烦热口苦,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边尖起刺,脉数有力。
3.治法:凉血清热化瘀。
4.方剂: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合犀角地黄汤(《千金要方》)加减。
药物:桃仁10g,红花10g,赤芍10〜15g,生地15〜30g,当归10g,丹皮10g,紫草10g,牛膝15g,黄柏3〜5g。
方义:方用生地、丹皮、赤芍、紫草凉血清热,桃仁、红花、牛膝、当归活血化瘀,黄柏清热。
5.变通法:可用解毒凉血汤(《医林改错》)加减。
【简易方药】
1.桂枝新加汤:桂枝15〜30g,白芍15〜30g,黄芪20〜30g,当归15g,川芎15g,大枣5枚,玄胡15〜20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阳气不足桂枝用量大于白芍,阴血不足白芍用量大于桂枝。适于气血不调者。
2.加减三仁汤:杏仁、蔻仁、竹叶、厚朴、通草、木瓜、秦艽各10g,滑石、牛膝各15g,薏苡仁、桑白皮、忍冬藤30g。水煎服,每日1剂。适于湿热内阻者。
【针灸治疗】
(一)亳针法
方法:用 1〜1.5寸毫针,常规刺法,平补平泻,留针20〜30分钟。
疗程: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
(二)耳针法
取穴:耳神门、皮质下、内分泌。配以相应部位,如踝、膝等。
方法:王不留行子贴敷,胶布固定。嘱每天按压3次,每次1〜2分钟。
疗程:隔日1次,7〜10次为1疗程。
文献与评述
本征检查包括神经系统检查,以及肌电图、腓肠肌活检等均无阳性发生。多见于缺铁性贫血、糖尿病、慢性肝病、尿毒症、维生素缺乏,以及某些药物(如异丙嗪、苯海拉明等)反应,亦有长期受寒所致,原因尚未明确。
本征以气血不和,肌肉、筋脉失养,血脉痹阻为证治着眼点,而治从湿郁、脾虚、肝弱为主。在临床上尚需辨虚、实两证。脾气不足、肝血虚亏以虚证为主,当以补益;湿郁经脉、瘀热深伏以实证为主,则宜除湿宣通、凉血清热为主。实际上,虚实证候往往互兼,即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中气不足兼有湿郁、热蕴者,当加三妙丸除湿,知柏以清热;肝血虚亏久而可致血络不通,故又需加鸡血藤、首乌藤、牛膝、伸筋草等通络舒筋之品。而湿郁经脉,病本在脾,如见脾气不健、胃气不和者,则可酌加二陈、平胃、四君子等方,选加数味出入之。又有慢性肝病见本征,则宜茵陈四苓汤、丹栀逍遥散或一贯煎法,辨证选方出入。


求道
畅读VIP

90

0


求道
畅读VIP

249

0


求道
畅读VIP

383

0


白术
签约讲师
畅读VIP

651

0


求道
畅读VIP

509

0


求道
畅读VIP

1123

0

四君人参
畅读VIP

848

0

茯苓
畅读VIP

526

0


求道
畅读VIP

571

0

四君人参
畅读VIP

563

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