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小儿多动综合征又称脑功能轻微失调,系指小儿注意力不集中、动作过多、学习困难、冲动行为而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的一种综合征。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先天不足和后天失养。所谓“先天不足”,系指孕妇妊娠期、围产期各种疾病影响胎儿正常发育。至于产伤和婴儿期的高热、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以及外伤、饮食不节、社会与心理方面的不良因素等,均属于后天失养范畴。根据小儿稚阴稚阳的生理特征,和“脾常不足、肝常有余、心火常炎”的病理倾向,在先后天因素的基础上逐渐形成阴阳偏盛偏衰,导致脏腑功能失常,从而出现心神不宁、肝魂不安、脾意不周、肾志不坚的病理变化。故在临床上本症责在心、肝、脾、肾四脏功能失调,以肝肾阴虚、心脾两虚之虚证为主,间有痰火扰心、心火偏旺之实证,或虚实互兼者。
鉴别与治疗
【证治方药】
(一)肝肾阴虚
1.临床表现:多动多语,烦躁易怒,冲动任性,难以自抑,神思涣散,注意力不集中。指甲毛发不荣,口干咽燥,睡眠不宁,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或弦细而数。
2.病因病机: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肝阳上亢,魂失所藏,神志不宁。
3.治法:滋肾阴,潜肝阳,宁神益智。
4.方剂:六味地黄汤(《小儿药证直诀》)合孔圣枕中丹(《千金要方》)。
药物:熟地10g,山萸肉10g,怀山药10〜15g,丹皮3〜5g,茯苓10〜15g,白芍10〜15g,龙齿15g,石菖蒲10g,炙远志5〜10g。
方义:熟地、山萸肉、怀山药补肾,丹皮、白芍泻肝,龙齿、茯苓、菖蒲、远志镇惊安神、潜阳宁心。
加减:睡眠不宁加酸枣仁、知母安神;盗汗加黄连、黄柏、当归、黄芪益气养血、清热泻火,即合当归六黄汤(《兰室秘藏》);多动症甚,加龟甲、牡蛎、鳖甲育阴潜阳,即合三甲复脉汤(《温病条辨》)法;五心烦热,加知母、黄柏清热泻火;小便黄、口臭、口疮,熟地改为生地,加竹叶、木通利水清心,即合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
5.变通法:若以先天不足、肾虚证为甚者,可用左归饮(《景岳全书》)加减补肾,合孔圣枕中丹。
(二)心脾两虚
1.临床表现:神思涣散,注意力不能集中,或集中时间短暂,语言多,活动多而杂乱无目的,记忆力差,睡眠不宁,语言迟钝,神疲乏力,形体消瘦或虚胖,面色无华或萎黄,自汗,纳少;舌质嫩或淡红,苔少或薄白,脉虚细或细弱。
3.治法:健脾益气,养心和血,宁神益智。
4.方剂:归脾汤(《济生方》)合甘麦大枣汤(《金匮要略》)。
药物:黄芪10g,党参10g,白术10g,茯苓10〜15g,当归10g,酸枣仁10〜15g,炙远志5〜10g,淮小麦20〜30g,炙甘草10g,大枣5〜10枚,木香3g。
方义: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健脾益气,当归、枣仁、远志、大枣养血安神,小麦、甘草、大枣健脾、养心、缓肝。
加减:注意力不集中合孔圣枕中丹(《千金要方》)去龟甲,即加石菖蒲、龙齿;动作过多加芍药,即合芍药甘草汤(《伤寒论》);健忘症甚,加柏子仁、益智仁、五味子;自汗甚淮小麦改为浮小麦,加牡蛎止汗。
5.变通法:若以心神涣散为主者,可用养心汤(《证治准绳》)合安神定志丸(《医学心悟》)养心安神。
(三)痰火扰心
1.临床表现:神思涣散,注意力不能集中,多动而难以制约,多语而不分场合,心烦易怒,冲动任性,胸脘痞闷,纳呆,口苦,口臭,口疮,小便黄,大便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病因病机:胎热过重,或恣食肥甘,湿热内蕴,化为痰火,上扰心神。
3.治法:清热化痰,安神宁心。
4.方剂:黄连温胆汤(《六因条辨》)合栀子豉汤(《伤寒论》)。
药物:黄连3〜5g,法半夏10g,陈皮5〜1 0 g,竹茹10〜15g,枳实3〜5g,炒山栀5 ~ 10g,豆豉5〜10g,茯苓10〜15g,生甘草5〜10g。
方义:半夏、陈皮、竹茹、枳实、茯苓、甘草和胃化痰,黄连、山栀、豆豉清热除烦。
加减:心烦易怒,冲动任性,心肝火旺甚者,加龙胆草、制大黄、生地黄、车前子清心泻肝,即合龙胆泻肝汤(《兰室秘藏》)法;口臭、口苦、口疮,小便黄者则合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利水清心泻火,大便干结者则合大黄黄连泻心汤(《金匮要略》)通腑清热。
5.变通法:若见胎热重,以心烦口苦、五心烦热为主者,可暂用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合导赤散法。如犯及神明,神不守舍,动作不能自律,可用《医学心悟》生铁落饮,药用生铁落、菖蒲、胆星、半夏、茯苓、天麻、麦冬、陈皮、川贝、丹参等,镇惊息风化痰。
【简易方药】
1.煅龙牡、珍珠母、白芍、红枣各30g,钩藤、黄芪、浮小麦、夜交藤各15g,当归、黄柏各9g,五味子、甘草各6g。每日1剂,水煎服。
2.龙胆草10g,茯苓30g,远志10g,珍珠母30g,神曲10g,甘草10g。共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次10〜15g,日2次,2个月为1疗程。
3.黑大豆、酸枣仁、茯苓、海带、金针菜、胡萝卜,加工为散剂。4〜6岁每次10g,日2次;7〜12岁15〜20g,日2次。3个月为1疗程。
4.鹿角粉6g,熟地20g,砂仁4.5g,生龙骨30g,炙龟甲15g,石菖蒲、枸杞子各9g,炙远志3g,丹参 15g,益智仁6g。每日1剂,水煎,分2次餐后服。连用2个月。
【针灸治疗】
(一)毫针法
取穴:内关、太冲、大椎、曲池为主。注意力不集中加百会、四神聪、大陵。活动过多加安眠、心俞。情绪不稳定,心情烦躁加神庭、膻中、照海。
方法:以上胸穴均用常规针刺,得气后用捻转泻法,留针20〜30分钟。
疗程:每日1次或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二)耳针法
取穴:神门、心、皮质下为主。活动过多加肝、对屏尖(平喘);情绪不稳定加缘中、交感;神志涣散,注意力不集中,加内分泌、肾。每次用单侧耳穴,左右交替。
方法:以上耳穴用王不留行子按压,胶布固定。每日按压不少于3次,每次1分钟。
疗程:每周2次,10〜15次为1疗程。
文献与评述
本征以患儿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多和情绪不稳定、冲动任性的临床表现为特征。治疗重点在平衡阴阳,调和心、脾、肝、肾功能为主。鉴于小儿稚阴稚阳、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生理特点,用药要避免辛热、苦寒、重镇及剧毒药物,以免克伐正气、损伤脏腑功能。主张在汤剂有效的情况下,用量加倍研末,装入胶囊口服,一则可坚持长期服用以缓图,一则可避免汤药过用而影响食欲。亦可制成糖浆剂服用。要求以30天为1疗程(内服药)。在治疗过程中,一般服药后1〜3周方起效,但一经起效就很少复发。经观察,中药有较稳定的改善全身症状、提高记忆力、稳定情绪和注意力的效果,且较相应西药(利他林)副作用小。
针对本征以虚证为主的特点,较多的方药主张以缓调补虚为主,其中用地黄汤补肾,归脾汤益气养血安神,孔圣枕中丹宁神益智,甘麦大枣汤缓肝和中,当为常法。而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对虚、惊、烦、动之症有较好疗效,重点仍在心:肝、脾脏功能的调整,合于小儿“心火常炎,脾常不足,肝常有余”的病理变化规律。
在内服药物的同时,要重视患者的心理教育及行为治疗。减少患儿、家长的精神负担,教育周围人对病儿不应歧视、责骂、惩罚,以免伤害其自尊心,造成精神损伤,影响主动治疗。对病人要进行个别教育,指出其缺点,稍有进步应予鼓励,提高患儿对学习的自信心,增强克服缺点的决心。训练注意力集中,避开环境中的无关刺激。


求道
畅读VIP

71

0


求道
畅读VIP

179

0


求道
畅读VIP

304

0

四君人参
四君严选
畅读VIP

364

0


求道
畅读VIP

346

0


求道
畅读VIP

612

0


求道
畅读VIP

620

0


求道
畅读VIP

616

0


求道
畅读VIP

789

0

四君人参
畅读VIP

561

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