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消息

写文章

梁翰芬老中医经验琐谈

求道

浏览:8

时间:2025-07-04

广州中医学院 梁颂名


先祖父梁翰芬是广州已故名老中医。原任广州中医学院研究室主任、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顾问等职。他以毕生精力研究祖国医学达六十年,高龄八十五岁。在解放前历任广东省中医药专门学校教员、附属门诊部主任、广州光汉中医学校、华南国医学院、保元国医学院、广州汉兴中医学校校长以及各中医院、慈善医院医席等职,门生众多,堪称桃李满园,正如他五十多岁时的自题联语所云:“执业已卅年,拯救苍黎超十万;教医逾廿载,算来桃李足三千,”就是一个很好的写照。


他平生谦虚谨慎,好学不倦,诊务、教学虽忙,犹手不释卷,勤学苦研,至晚年尤不稍懈,他七十岁时又曾自题一诗云:“人生七十古来稀,寝馈无忘只是医,济世未能偿夙愿,还将责任付吾儿”,充分反映出他对学术老而弥坚,及将祖国医学传给后代,使中医药后继有人的正确观念。


他早年出身监生,向以教学为生,后弃儒学医。熟读经典,但不泥古,亦不废今,对金元四大家和清代叶天士王孟英等著作尤深为钻研。在临证时能广征博采,不拘一家之说,对同道先辈,常虚心请益,以取长补短,故能融会古今,有所成就。在长期的教学和行医过程中,积累了十分丰富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对内、妇、眼科等病均有独到心得,对治疗痛证、眼疾、不孕证、诊妇人孕脉以及诊断学等尤深有研究,并著有《痛证案疏》、《辨舌疏证》、中医诊断学》、《中医眼科学》、《中医妇科学》等专书或教材,并且在教学、诊务之余,写下不少医案医话。兹就先祖父的部分学术理论和治疗经验,初步整理出来,供同道们参考,并为继承、整理老中医经验贡献一点力量。




一、医药琐谈

梁翰芬口述 何仲贤笔记



颂名按:解放前,先祖在本市各中医学校任教,常有一些学生在课余之暇听先祖谈医讲药,当时何君年最少,而记录详尽,笔下多姿,极为先祖所器重,嘱其将所记集成卷帙,并题之曰《医药琐谈》,何君曾于1962年在《广东中医》月刊发表数篇。现特向何君索取原稿,择录部分供读者参考。何君现是美国三藩市中医师及美洲中国图书馆中医药顾问。



1.竹叶鲜用


竹叶淡竹叶比较,淡竹叶长于利水去湿,鲜竹叶长于解暑、散热除烦,还可作凉胃透表之主药。余对一些感冒病症,在对症药中加入鲜竹叶,效果甚佳导赤散宜用淡竹叶银翘散宜用鲜竹叶竹叶石膏汤则可视病情而选用之。


番禺白水塘曾藻,自以身体虚弱,常食附子煮狗肉,而身常恶寒,诸医亦以附子为主药治之。忽于六月暑天,恶寒极甚,重裘叠被,犹莫能御。终日闭室卧床,门稍开动,则觉寒彻肌骨,如临冰滘,延医半月,疾无小愈。


其父遂聘当地医生七八人会诊,几经商讨,仍以附子为主,每剂初用二三两,渐至四五两,最后用至十多两,而病有增无已。诸医正踌躇中,适亲友荐花县谢赞屏到诊,书方尽是凉药,而鲜竹叶用一斤之重,诸医无不暗笑。


曾藻曰:“吾近年身弱体寒,食附子甚多亦无济于事,先生以凉药为治,吾实不敢服。”谢曰:“汝之病,实由嗜食附子而起,胃气为热所闭,未能透达于表,是以恶寒极甚,此非阳虚恶寒可比,附子何可服哉?!”一医问曰:“恶寒如此之重,何以知非阳虚?”谢曰:“面垢而不淡,舌于而不润,脉沉而不弱,音粗而不微,神烦而不倦,溲浊而不清,显非阳虚也。”病者遵服三剂而愈。


叶氏温热论有“齿若光燥如石者,胃热甚也,若无汗恶寒,卫偏胜也,辛凉泄胃透汗为要”之条文,示人以法而不详于药,注者虽有承先启后之言,读者徒生有论无方之叹。谢赞屏以大量鲜竹叶等凉胃透表,可谓善读叶氏之书。


余从此得教益,每遇此症,均以鲜竹叶为主,佐以鲜茅根、芦根、西瓜衣、冬瓜衣、连翘丝瓜络、生石膏、花粉、甘草,重者加入犀角投之,应手取效。



2.枇杷叶鲜用


杷叶为肺胃之药,能清肺气而澄胃浊,长于理咳治呕,治咳多用蜜炙,治呕多用姜汁炙,鲜用者甚少。


余对一些病症,喜用鲜叶,每奏奇功。查诸医籍,前贤亦多鲜用,甚至有生用者,如陶弘景曰:“枇杷叶若不暇煮,但嚼叶咽,亦瘥卒畹不止。”余用于喻氏清燥救肺汤,多用蜜炙干叶;甘露饮则用鲜叶。大抵治肺宜于叶,治胃宜鲜叶,而鲜叶用量多在二两以上。


广州名医傅星垣,患湿热便结半月,邀余到诊,谓之曰:“脉濡数,舌灰黄,参以各证,乃湿久生热所致。生与化不同,化则湿不留,生则湿犹在,正是王孟英所指之湿热凝滞浊邪,清之则借以为援,攻之则阻而不下,是以运脾攻胃,两非所宜,惟有肃肺一法耳。肺主治节,治节之令一伸,浊邪随之下泄,则便通而病愈矣。”于是用鲜杷叶八两为主,一剂而便通。


傅喜曰:“常闻君精于诊断,果不虚传,述理谈因,令人钦佩。余曾想及叶氏“三焦不从外解,必成里结”之文,亦遵其“腹胀苔灰黄,应以小承气或槟榔下之”之训,然多剂便仍不通。今君别出心裁,以半斤鲜杷叶为药,愈此顽症,可知胸中大有书卷,实非余所能梦见也。”


余曰:“前贤对杷叶最推崇者,莫如王孟英,王认为杷叶禀激浊扬清之性,风湿、湿热、暑燥之邪在肺者,皆可籍保柔金而肃治节;湿温、疫厉、秽毒之邪在胃者,可用以澄浊气而廓中州,由是言之,则杷叶功用大矣。王孟英著作甚多,均是阅历有得之言,非闭门运笔著书,纸上侈谈医理者可比。余确认杷叶是升清降浊之良药,每于临症中,或以之为主药,或于对症药中加入之,有事半功倍之效,王氏诚不我欺,此亦愚者之一得也。”



3.荷叶鲜用


今之医者,不以干荷叶为药,药店亦不备,而鲜叶则偶在解暑药中加入之。


余幼时曾患发热头痛,面红如醉,易医数人,服药无效。后一医者处方后嘱加鲜荷叶一块同煎,一剂而病霍然。身受其益,刻脑颇深,长而业医,常究心荷叶之用,遍考古之医籍,知前贤常以荷叶为药,治病功效,殊是惊人。


《肘后方》、《圣济总录》、《济生方》等以之治吐血、咯血、衄血、血崩、血痢等各种血证;《圣惠方》、《集验方》、《摘立方》、《简便方》、《集简方》等以之治火丹、漆疮、头痛、阴肿、脱肛牙痛、打扑损伤诸症;《救急方》、《唐氏经验方》等以之治妊娠胎动和产后心痛,宋代名医庞安常亦谓荷叶能治伤寒产后血晕欲死。


此外如戴元礼以之消阳水,汪讱庵以之治遗精等等。治疗诸病有鲜用,有干用,有单味用,有配药用,前人对之极为重视,今人只知荷叶能清热解暑,甚少以之治病,良药不用,未免有我负荷叶之感。


西医张某,常讥中医,当与人谈及,则“封建医”、“抱残守旧”、“不科学”等言辞总不离口。其子年十八,患夜热久而不退,张某治疗多天无效,邀同道多人会诊,针药并施,全无应验,病延两月,其子欲求治于中医,为张某训斥,再治一月,病亦如故。张妻力争改服中药,结果夫妻口角一场,张某负气不回家,任由其便。


张妻得亲友之荐,请余到家诊视,先向余诉张某之固执无理,并述其抵毁中医之语,恳余用心治愈其子之顽症,以塞张某之口,亦为中医争一口气云云,余不禁为之慨然!遂以温胆汤加鲜荷叶一块或加青蒿白薇出入为方,一剂见效,五剂而病若失。


余每遇此病,即以上药投之,治愈多人,岂中医不科学耶!中西医各有所长,应当互相取长补短,余常参考西医理论,自编之讲义亦时引用之,绝非如张某对中医一样看待西医也。


邻乡曹某,患噎膈半年,由乡来市求余诊洽。余用程钟龄启膈散原方,嘱其服一剂,十天后再诊,并谓荷带、杵头糠二物药店所无,应在每剂中自己加入。而一年过去,仍不见曹某复来,料想服药无效矣!


翌年余回乡扫墓,遇曹某于高增圩茶楼午膳,强邀余同桌,未及寒喧而举杯起箸,见其健啖非常,颇为诧异,询之,曹曰:“我家无隔日之粮,常带病以谋升斗,先生所用之药虽不昂贵,而非三五剂所能愈病,小数长计,力何能为。细想先生嘱加荷、糠二物可随手而得,不花分文,于是每日以荷、糠煎水作茶,一月后病有起色,半年痊愈矣!”


余颇有所感!陆定圃对程钟龄《医学心悟》一书,不作好评之语,而对其启膈散则推崇备至,以是方治噎膈确有效验也。《圣惠方》载“以杵头糠一味,蜜丸含化,治疗膈气噎塞”,曹以糠加荷蒂煎水服,当能生效,于此,亦可见程钟龄拟订“启膈散”之巧思也。




二、医话数则



1.学生徐某患疝,左睾丸肿大如拳,时常作痛,自服疝气方及三层茴香丸服之,两年仍不见效。后从广东民间流行之五核汤入猪胞煎服,一月而病若失。言之于予,予虽知我省民间以五核治病,但从未以之处方以治疝者。闻徐生云甚效,后每遇是症,即书五核汤加味与之,嘱将药入猪胞内同煎,疗效颇佳。


五核汤用荔枝核、杧果核、黄皮核、柚核、柑核,予对体质寒者加吴萸、台乌;体质热者加海藻川楝子,并为之作一方歌云:“疝气民方五核汤,核需黄荔柚柑杧,寒加吴台热藻楝,煮以猪胞效更良”。



2.旗人张君之媳妊娠呕吐甚剧,滴水入口即呛,张固知医,治疗多日不效,予以伏龙肝一两,川黄连、苏叶各一钱,杷叶、竹茹各二钱,生姜两片,煎成一碗,嘱缓缓呷之,两服而愈。



3.名医高xx,予街坊也,治一病者,突然全身发黄,用茵陈栀柏等药治疗多天无效,予建议其在对症药中加入山豆根一味,试之三剂而黄尽退,盖书载山豆根能治急黄也。



4.跌打医师吴xx,擅弦管,一日忽感左手抚弦僵滞不灵,自服舒筋活络之药半月无效。然其人颇自负,不愿求教于人,自阅方书治疗多时,仍不见效,后遇予于万昌茶楼,述其所患,予断为风阳上亢,书加减风引汤与之,四服而愈。



5.烂马路(今中山七路)草医张某,治其女月经过多,致流血不止,其妻带女来,予视其面色无华,脉细无力,以归脾汤伏龙肝、姜炭与之,一服而血大减,三服而愈。



6.陈任枚校长体胖,曾患心悸而慌,自拟复脉、归脾之类服之不愈,予断为水凌心下,以苓桂术甘合温胆加椒目两服而痊。



7.泮塘梁某之子,十五岁时因发高热,愈后四肢作痛,诸医皆作风湿治,久而愈剧,夜痛难忍,如是五年,肌肉收缩,膝大于股,腰挛不直,步履艰难,召予诊之,予谓之曰:


病由高热而起,想热流于肌络,蒸干津液,如苗受阳光过烈,而水份不足,必萎无疑,嘱其每天以生蚌和鲜茅根两斤,煎水作茶,并以此水煎药,投以大剂竹叶石膏汤增液汤加减与之,一周而大减,半月后肌肉渐充,一年痊愈,所谓“病不变药亦不变”,如患者见一时无效,改延他医,或医者一方不效,杂药乱投,拿不定主见,该患者必致残废矣!



8.青年妇女面多暗疮或环口起粒疹,服凉血之药多不见效,患此者白带必多,治其白带则面部之患自愈,以傅青主完带汤益母草丹皮、殭蚕等治之甚效。(按:这是先生经验之谈,前人未论及此,我亦凭此方治愈是疾甚多,更奇者,男子患暗疮亦效。)



9.仁和墟戴姓七岁男孩,突然捧腹叫痛,继而吐泻不止,面色青暗,适予经过,以温胆汤木瓜、蚕砂、乌梅一服而瘳。



10.白蟮塘一老妇小便频数,有时失禁,裤裆床褥常湿,予检视前医之方,皆萸地益智桑蛸之药,诊其脉濡数,舌带黄赤,断为湿热,以绵陈滑石车前公英等利水清热去湿之品为方,受药店老板诸多非议,盖彼不明“通因通用”之理,结果四服而愈。



11.方便医院(今市一人民医院)仵作工陈x,患两手肿痛,夜半犹烈,自云染上“死人风”,诊之脉微欲绝,肌肤冰冻,投当归四逆汤姜黄、蚕砂,五服而愈。



12.小儿肝强脾弱,不论何病,如见其眼白青蓝,乃肝风为患,可在对症药中加入石决、桑叶钩藤、殭蚕之品,有事半功倍之效。



13.带河路朱姓女,夜热不退经年不愈,予到诊检阅前医之方,皆银翘散清骨散等,其脉濡缓不数,胸常作闷,投以温胆汤三仁汤加莲叶、白薇等药,半月而痊。



14.著名教头兼跌打医师颜xx师傅,练功时不慎为物撞击右腹部,隐隐作痛,自服跌打药十余剂不效,在荣华楼品茗时与予相遇,索方为治,予以四逆散加川楝、延胡、台乌、薤白等两服而痊。



15.张某以拉车为业,路上被风一吹,随觉喉间如有物堵塞,滴水不能入,初服中药无效,继西医诊治,谓要开刀,且不保必愈,张无力负担手术费,归家倦卧于床,腹饥难忍,已三天矣,家人环榻而哭,后召予到诊,视其喉部无异常,脉亦平和,断非恶症,然不知是何病,姑以启膈散与之,时无杵头糠,以谷芽代之


翌曰携饼来谢,谓初饮药时,涓滴不入,后含药浸喉,未几觉喉头有如翻转,顿感轻松,将药一饮而尽,立即到茶楼买大肉饭两碟食之,仍不见饱云,此予仅遇之怪症也。



16.知用中学学生陈某,与邻女口角致动武,女精于技击,脚踢陈之阴囊,陈面色惨变,倒地哀号,服跌打药数剂不愈,随感寒热,呕泻并作,予以小柴胡汤木瓜、蚕砂、川楝、竹茹等三剂而愈,不意睾丸亦肿消痛止,亦奇事也。



17.一乡妇年约五十,腹常饱胀不适,少食消瘦,心跳神疲,医皆以其面色无华,多投补剂,而愈补病愈甚,如是多年不愈,一日来城探亲,求治于予,予听其所诉,疑为脚气病,按其足,果然指印深陷,久之不复。


谓之曰:“此干脚气病,由于不肿,医多不注意,误补必甚,以鸡鸣散赤小豆生姜等为方,嘱其以洗米水煎生姜陈皮作茶,两月而愈。



18.学生张xx治其邻居老妇,以其血气虚弱,投补剂两月,而病益甚,邀予到诊,视其神疲气短,脉弱无力,但舌苔厚腻,谓张曰:


“虚者补之,此是常理,该患者虚象毕现,亦理宜补之,但舌苔秽浊,脾胃失之健运,补之愈壅,应先投芳化,或用温疏,使气机畅达,然后方可言补也”。张如法治之果效。



19.久在民间流行之方药,每有实效,医者宜搜集,验之临床,切不可忽视,医圣张仲景也“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想伤寒金匮之方,大多是当时已在民间流行之方。


广州及邻近各县流行之方,如五核汤治疝气,七星茶治小儿外感,苦瓜干、鬼羽箭、榕树须、鸭脚皮治夹色伤寒昆布海藻生地、犀牛皮治血热暗疮等,均有一定效验,对症可加减用之,不必强求处方要“有书为证”也。


梁翰芬(1876~1960),广东番禺人。清末监生。早年从儒医杨某习医,后任广州市方便医院医师,并曾任教于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光汉中医学校、华南国医学院、广州和香港保元中医学校、广州汉兴中医学校。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顾问、广州中医学院教师、广东省中医药研究委员会委员,为广州市第二届政协委员。精于诊断,尤重视脉诊、舌诊。著有《诊断学讲义》(1935年)、《眼科讲义》(1929年)、《辨舌疏证》、《痛症案疏》、《脏腑药式》等。培养弟子甚多。


关联词条:

  • # 竹叶
  • # 枇杷叶
  • # 荷叶
  • 分享到:

    收藏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新中医》1985年第6期。编辑校对/觉之。

    发布评论:

    全部评论

    课程
    更多 >
    电子书
    更多 >
    最新资源
    更多 >
    疾病导航
    更多 >

    忘记密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注册账号

    我已阅读并同意《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请扫码完成支付

    支付成功,请刷新页面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